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安寧療護基礎訓練心得

課程經驗太特別,重新去面對遺忘已久的失落經驗
過程痛苦、煎熬,但失落經驗不在失落,成為生命中的能量
不在害怕失去,更勇敢、自信站穩生命的腳步

PS:尚未上安寧療護基礎訓練的夥伴別偷看心得,這樣之後受訓.. 就破梗了




  因應安寧療護評鑑試評標基準及評量項目「有社工人員或心理師支援安寧共同照護業務,並提供訪視服務,需受過安寧療護教育訓練80小時以上」,因此派職至安寧協會接受安寧療護社會心理專業人員基礎課程,課程老師為李開敏老師,課程地點為淡水馬偕安寧大樓。
  安寧助人工作是一條漫長的路,身為專業助人工作者,為病人及家屬處心積慮提供服務、陪伴臨終焦慮及痛苦的同時,助人者如何調適、互相扶持、維持樂觀及正向,為辦理課程訓練的契機。
此次課程主要訓練目標:
一、個人面對死亡失落悲傷的自我知覺。
二、助人者角色定位與助人關係。
三、助人者的自我照顧與增能。
四、檢視個人悲傷經驗,催化悲傷歷程,探索,哀悼四項任務。

  第一天課程開始先回到團體內對於課程的期待,並訂定團體規範(尊重眼淚、保密、自我界線等),使團體成員更為聚焦自身所期待達到的學習,按此去做自己獨特的學習。團體中,來自各醫院的專業助人者提及的問題包含:如何啟口去關心臨終病患及家屬、雖然陪伴在旁但無法貼近病患及家屬、經歷如此多的傷痛經驗助人者如何自我照顧…等。帶著眾多疑問的與課者,李開敏老師認為助人者要了解悲傷、失落,需先回歸到自己的生命經驗及脈絡,而非去假設對方需求、情境。老師要求與課者自己去感受,如何做一個無為卻堅定的陪伴、全心全然的出席在這當下(being present)。

  課程第二階段藉由壓力的自我檢查表,探索自我壓力源的可能性,不自覺下對自我所造成的生理、心理變化,而又對生命及狀態帶來什麼影響。運用特定規範的小組(陪伴者當傾聽而不指導、無為、見證當下、放鬆、不隨之不焦慮的方式)討論自身經驗外,也討論如何減壓,回到大團體後分享彼此的壓力經驗及有效的減壓方式(如運動、信仰、同事支持、保持笑容、界限、正面能量、大自然),經老師統整後發現壓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讓他無形中不斷影響卻不自知,
因應壓力源可藉由以下幾種方法:
一、自我肯定及欣賞。
二、增加自我覺察、自省的能力,察覺警戒線。
三、接納自己的情緒、不批判。
四、責任心及上進心。
五、相信改變的可能。
六、針對事件訂有計畫,並自己來掌控速。
七、思維要有彈性、懂得修正、正向力。
  第二天課程早上以大腦體操喚醒身體每個細胞,重新倒空腦中混沌,以溫暖能量呵護自己開始了今天的課程。今天課程在安全感、信任感增加後,開始進階到悲傷及失落經驗上的想像及回顧。以放空的腦袋、允許一段寧靜的時間、讓潛意識在「悲傷」二字天馬行空的自由聯想,漸漸地學員發現自己的「悲傷毛線球」的線頭,抽絲剝繭後發現悲傷並不如自己想像這樣簡單,找到悲傷的層次後,才發現自己的悲傷是動態的、攪和在一起的。老師藉由自由聯想,讓我們察覺自己在聯想時所感受到的身心反應(可能心跳加速、停止呼吸、無力、頭脹等),並為每個聯想找到意義跟自己的詮釋。聯想完畢後才發現,悲傷其實是個「勳章」不斷的跟著自己的人生,像影子一樣跟著,而我們當與他做好朋友、藉由學習去對原本的悲傷開拓新的視野,反芻、咀嚼這些悲傷後,其實個人的悲傷就將有不同  的定義。    
  第二個活動,回想自己生命中的失落史,並將這些失落使標記對自我衝擊的程度(發生當下、現在回頭看),以讓我們回想人生最傷痛的經驗。經過自行整理後,進到另一個小組進行討論,述說者當接受自身的悲傷,善待並歡迎自己的眼淚,並重新定義跟詮釋這次的經驗回顧。而陪伴者則學習想像在與述說者中間放一個無比大的容器,將兩者中間的情緒皆放進容器中,學習有界限的傾聽,而非把對方的煩惱、情緒、包袱都扛在自己身上,給這些失落經驗無比大的敬意、尊重、勇氣。
  為了重新跟這些失落經驗更貼近,進行第三個活動「我的一封信」,寫下對失落經驗裡的主角所要訴說…包含對其最傷心、不甘、不捨、懷念、感謝的一切,讓對方能夠清楚知道自己的意念。
  第四個活動「一封回信」,則由述說者轉換角色,運用對他的認識,新的視角重新回應,讓安全感及愛重新連結,能量  開始有新的流動,僵固的角色想像開始撼動、移位,重新找到生命優先順序,更清楚自己的核心價值,擁抱自己的失落經驗。

  這一切的整理似乎只是幫自己找一個假設性的答案,難道是欺騙自己嗎?但我回頭想…是阿?問題為何成為問題,不就是一開始就不放過自己,讓他成為問題嗎?不願意積極處理、不願將這些微弱訊息中找到一個答案,而掉入悲  傷的迴圈,自己開始僵固所有關係、能量、角色,不願讓其他人介入這悲傷,雖然自己已  經掉進這悲傷的迴圈,但自己卻不願自己審視這樣的迴圈…   

課程結束,回到大團體,每位與課者都有所學習,但也有發現許多遺憾。老師詢問學員要將什麼重新放在即將離開的團體,我則將不放過自己的自己放回團體,帶著希望跟能量離開團體…

整理三天的學習重點:
1. 陪伴者不是支持病患或家屬的情緒,而是「陪伴」情緒。
2. 允許有情緒在失落經驗中,而不是不停的抹煞。
3. 陪伴者當指引病患或家屬,不過多的情感失落,也不過多超理性的復原導向,而是更具彈性因應失落經驗。
4. 學習評估復原指標(如:足以面對日常生活挑戰的能力、安適的心情、擔任適當社會角色)
5. 失落是珍貴的禮物,經過洗禮後快樂不是擁有什麼,而是在也不害怕失去。
6. 放開想要馬上回應情緒的同理及澄清技巧,拒絕掌控他人的需求。
7. 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方式來為失落進行儀式。
8. 陪伴失落者拓展視野、重新審視生命目標的優先順序。
9. 失落常常被遺忘,未經歷細細消化、整理,而生吞活剝造成更多傷害。
10. 失落經驗常常是不斷累積而未處理,而在最後身心受不了時選擇爆發。
11. 失落者用什麼語言、鮮明的說明,助人者當複製來運用,跟隨他們的「語言」、「譬喻」、「命名」。 12. 重視「Power of now」,是什麼力量讓你走到這裡,現在還能做什麼。 13. 回到「here and now」,讓失落者更有現實感,專注在此時此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