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遭受身體不當對待
情境與挑戰
問題背景
- 暴力行為多由照顧者情緒失控或對兒少不合理的期待導致。
- 行為可能與代際暴力有關,照顧者未學會替代的教養技巧。
非自願特性
- 照顧者可能否認暴力行為,認為體罰是「管教的必要手段」。
- 通常對外部干預持抗拒態度,可能不願參與相關計畫。
介入策略
1. 認知行為 (Cognitive Behavioral Approach)
(1) 初級策略:情緒暫停法
- 概念:幫助照顧者在情緒激烈時中止行動,避免即刻反應成為暴力。
- 運用:教照顧者深呼吸10次,或離開衝突現場1-3分鐘再回應兒少。
- 實例:當兒少反抗時,照顧者使用「深呼吸法」平復情緒,然後與兒少對話。
- 成效評估:記錄暴力行為次數,檢查情緒中止是否實施。
(2) 二級策略:行為契約
- 概念:與照顧者和兒少共同制定行為規範,建立正向行為獎勵機制。
- 運用:設置家庭規範,如「遵守家庭規則時可獲得額外的遊戲時間」。
- 實例:若兒少遵守規定,獲得30分鐘額外娛樂時間。
- 成效評估:觀察規範執行與兒少行為改進情況。
(3) 三級策略:反思行為記錄
- 概念:指導照顧者記錄暴力發生的情境、情緒和後果。
- 運用:每日記錄一次情緒升溫情境,並討論替代反應。
- 實例:照顧者記錄「因兒少打翻水杯感到憤怒」,反思可用耐心講解替代。
- 成效評估:檢查記錄內容,評估替代行為是否逐步實施。
2. 創傷知情 (Trauma-Informed Care)
(1) 初級策略:穩定支持環境
- 概念:幫助兒少建立穩定作息,提供安全感。
- 運用:指導家庭設立固定的用餐和睡眠時間。
- 實例:每日晚上8點後創造安靜時間,兒少可穩定入睡。
- 成效評估:觀察兒少情緒穩定性(如是否減少哭鬧)。
(2) 二級策略:感官調節工具
- 概念:使用感官工具穩定兒少的情緒。
- 運用:提供兒少柔軟毯子或玩偶,幫助其舒緩焦慮。
- 實例:兒少在情緒激動時擁抱毯子,逐步平復。
- 成效評估:記錄工具使用頻率與情緒變化。
(3) 三級策略:心理創傷治療
- 概念:為兒少安排專業心理治療,處理創傷反應。
- 運用:轉介兒少參加個別或團體治療。
- 實例:兒少每周參加一次表達性治療課程(如藝術治療)。
- 成效評估:追蹤兒少在治療中的表現與回饋。
3. 行為主義 (Behaviorism)
(1) 初級策略:正強化行為
- 概念:以讚美和獎勵增強照顧者與兒少的正向互動。
- 運用:在照顧者控制情緒後,給予鼓勵(如「您剛剛處理得很冷靜!」)。
- 實例:兒少完成家庭作業時獲得喜愛的小禮物。
- 成效評估:觀察正向互動的頻率。
(2) 二級策略:立即性後果
- 概念:在行為後立即給予自然後果,使兒少明白行為與結果的關係。
- 運用:兒少打翻水杯後立即協助清理。
- 實例:兒少弄亂玩具後需自行整理。
- 成效評估:觀察兒少是否逐步意識行為後果。
(3) 三級策略:行為塑造
- 概念:逐步教導複雜行為,分階段強化。
- 運用:分階段引導兒少完成作業並養成習慣。
- 實例:第一周完成部分作業,第二周完成全份。
- 成效評估:評估行為進展的穩定性。
4. 系統理論 (Systems Theory)
(1) 初級策略:多方協調
- 概念:聯合學校、醫療和家庭,確保兒少安全。
- 運用:召開多機構會議,討論家庭保護計劃。
- 實例:學校輔導老師提供行為觀察報告,支持兒少。
- 成效評估:檢查各方協作效果。
(2) 二級策略:家庭系統分析
- 概念:評估家庭互動模式,找到行為問題的根源。
- 運用:觀察家庭中是否存在角色錯位或權力衝突。
- 實例:分析父母是否因過度壓力將情緒發洩於兒少。
- 成效評估:確認角色與互動改善的程度。
(3) 三級策略:社區支持建立
- 概念:將家庭納入社區支持系統,減少孤立。
- 運用:安排家庭參加社區活動,如親子教育講座。
- 實例:家庭透過活動與鄰里建立友好聯繫。
- 成效評估:記錄參與次數與支持系統的使用情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