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保護四大問題特性及原因,可參考的處遇理論
一、身體不當對待
1. 特性與原因:
- 特性:暴力行為多由照顧者情緒失控、過去受創經歷或缺乏教養技巧引發,可能伴隨代際循環問題。
- 原因:情緒調節能力低、自我控制力差、對正向教養方法缺乏認識。
2.對應理論:
- 認知行為:重塑照顧者對體罰的認知偏誤,替代負面行為。
- 創傷知情:處理兒少因暴力行為導致的心理創傷。
- 行為主義:用具體的行為干預方法改變暴力模式。
- 系統理論:整合多方資源干預家庭暴力。
二、父母監護不周
1.特性與原因:
- 特性:通常是長期忽視,可能包括情感疏離或缺乏物質照顧,兒少易發展出焦慮依附或不良行為。
- 原因:經濟壓力、心理健康問題或親職能力不足。
2.對應理論:
- 依附理論:修復不安全依附,重建親子連結。
- 正向教養:提供清晰的養育指導。
- 愛與邏輯:教導邏輯後果,強化責任感。
三、照顧不周
1.特性與原因:
- 特性:環境或經濟條件差,導致兒少飲食、衛生或居住環境問題。
- 原因:家庭資源不足、家長能力欠缺或多重壓力環境。
2.對應理論:
- 行為主義:建立獎勵系統促進正向照顧行為。
- 生態學理論:從多層次改善環境條件。
- 建構主義:幫助家庭建構健康的生活價值觀。
四、精神不當對待
1.特性與原因:
- 特性:言語暴力或情感忽視長期影響兒少的心理健康,造成自尊問題或人際退縮。
- 原因:施虐者過去創傷、負面依附經驗或缺乏健康的情感表達方式。
2.對應理論:
- 人本主義:重視兒少的情感需求和自我價值。
- 完形學派:促進家庭成員在當下進行健康的情感交流。
- 精神分析:探討潛意識情感動機,修復創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