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心理師老婆無奈地看著我說:
「你就是沒原則的人,每次外在看似有原則,但其實原則會因為不同情境而變動。」
那一刻我突然靈光一閃,啊——
真的欸,我的原則並不是死的原則。而是一個超寬大的原則,在乎不同情境跟脈絡產生結果,不能都用同一個原則評估看待。
這大概就是被專業戳破表象、直達靈魂的瞬間。🥹
(同居心理師,堪比一面精準的人格掃描儀 …她說這樣罵我,我還應該每天付她治療的錢!?只好滿懷感恩繼續被罵!?)
但也正是這樣的「被看見」,
讓我開始更誠實地面對——
自己在助人工作與重要關係中,那些還沒整合好的拼圖。
一 | 助人者,也是一個在拼圖的人
在助人的路上,我們總是陪別人找回遺失的部分。
但其實,我們自己也一直在拼。
有時別人一句話、一次提醒、甚至一句責備「你到底在搞什麼鬼?」
就像有人把一塊我沒注意到的拼圖丟回來。
我表面尷尬微笑、肌肉下滿滿防衛,
心裡卻在想:
「啊……是不是我又不夠好?」曾經的低自我價值感又浮了上來🥲
我知道,很多助人工作者、親密關係中也都懂這種感覺——
懂別人很容易,懂自己卻好難。
二 | 努力變好,有時其實是努力變成別人要的樣子
我曾經想當那個最理想的助人工作者、最好合作的同事、最懂事的家人。
但後來發現,我其實變成了一個「溫柔機器人」。
可以精準傾聽、理性分析,但心裡卻越來越空。
直到老婆那句「你內外不一致」出現——
我才突然意識到,
原來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一直在忽略持續傾聽自己真正的聲音😥
三 | 最近生命的體悟,每一塊「被外在評價」的拼圖,都是成長的契機
後來我開始練習:
不急著防禦、不急著反駁,
不要這麼快打開防衛機轉,反而柔軟的承接這些不同的聲音。
當有人提醒我「你這部分不夠好」、或「你為何會這樣想」,
我不再焦慮,只會靜靜想:
他說的是我周哈里窗沒有看到的自己,還是僅是他個人情緒化下的說詞。
真正轉念開始是「也許這就是我還沒放上的一塊拼圖。」
有時我收下,有時我擱著。
因為拼圖也需要時間對上。
這樣的練習,讓我在助人服務與各種人際關係中都變得更輕盈。
我開始懂得——「不完美」並不等於「不專業」。
四 | 助人專業關係,也是一種被影響的藝術
我以前以為「專業」就是抓緊界線不要被受創的經驗影響。
但後來發現,其實是被影響得剛剛好,不多也不少。
助人過程中保持覺察、守住界線,
同時也允許自己被觸動、被提醒。
這樣的互動,反而更真實、更有溫度。
也讓我慢慢體會到——
專業,不是種距離,而是一種帶著自覺的溫柔。
五 | 成為完整的人,不是完美的人
榮格說過:「人生的任務,不是成為完美的人,而是成為完整的人。」
完整,意味著接受光與影並存。
那些我曾以為的別人評價我的「缺陷」,
其實正是我能共感別人痛苦的入口,也是邁向自我整合的啟點。
這樣的自我整合,不只是心理學的修煉,
也是一種社會學上的「文化抵抗」——
抵抗那種「助人者不能脆弱」的神話。
六 | 現在挺變態的🧐覺得謝謝有人願意評價我,讓我看清自己的盲點
現在每當有人批評、提醒或給建議,
我都會笑笑地想:
「喔,又有人送我一塊拼圖了。」
有些拼圖形狀怪異、顏色突兀,
但放進整體後,
卻讓我的生命畫面更有層次。
現在連被老婆罵,都會傻笑(老婆說很蠢)
因為她講的確實是我的盲點,
也是我可以看見尚未整合的區塊🤣🤣
到底為什麼被老婆罵要寫這麼多廢話⋯⋯
對老婆充滿敬意跟愛意😂
#啊我就怕被罵究極絕招#助人者的自我整合 #助人專業 #界線反思中的幽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