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時代,到現在出社會,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班上成績最差但愛玩的同學,長大後反而很容易當老闆、創業成功;而那些年年拿第一名的,最後大多成為公務員或教授,雖然很穩定,但財務和生活的自由度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高。
回想過往自己成績並不是頂尖,大概就是中等水平。但我很愛參加社團,從辦活動、籌款到解決突發狀況,各種「稀奇古怪」的挑戰,一開始都非常害怕,但有時間、情景壓力下不得不設法玩下去。這些經驗養成一種能力:在陌生或困難的情境下,能快速想出辦法,也更容易吸引別人來合作。現在回頭想想,這也許就是「適應力」帶來的優勢。
—為什麼適應力這麼重要?
我們常以為讀書好就能帶來成功,但事實上,考試成績測的多半是記憶力、解題能力,這些確實能幫你拿高分,卻不一定能應付複雜多變的社會!?
一 | 懂得看場合,臨機應變
有些同學雖然數學考不好,但他很會「看人臉色」,知道在什麼場合該怎麼說話。這在職場上往往比公式更有用。某程度就像是心理學提到的「實務智力」,比學術智力更能解釋社會上的成功。
二 | 遇到突發狀況,不會慌
過往交往期間錯過了去台東出遊火車班次,當時對象氣到不願意出門。但當時我沒有跟著情緒浮動,反而冷靜下來找到租車甲地借乙地還的臨時方案,早就旅程不但出發,而且有更多機會玩不同於鐵路的景點。某程度這也呼應了組織心理學裡的「適應性」,強調快速應變的重要性。
三 | 多元的體驗,帶來多角度的思考
一個熱愛各種活動參與、喜歡嘗試新事物的人,常常能在不同領域之間找到連結,提出新點子。
⸻
放在教育與教養上自己的啟發
這些觀察也讓我思考,對孩子或自己來說,我們能怎麼培養「真正適應力」?
有機會!我就會多給孩子
多一點不同的體驗:
不只是讀書,也要有活動社團、旅行、各種挑戰的機會。
透過不同情境找到自己一生熱情:
做著不同事,總有天會找到那個樂此不疲、每天都想要跟人家分享你的小小成就的事,將會是一生充滿價值之處。
建立支持的環境:
父母、家人、師長、朋友、mentor 都是重要的後盾。我們就是不斷說相信他可以面對任何問題、若難過失、害怕隨時回來身邊充電再出發
強化動機與韌性:失敗不可怕,重點是跌倒後還能再爬起來。早點試錯,早點有更多學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