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確定性是改變的大敵

 每每跟家長跟孩子會談都發現,他們有很強的執著、信念,也因為太強烈導致身體、心理甚至靈性都在痛苦。


發現


一 |僵化讓人卡在「確定性」,反而阻礙改變


看了威宇文章中的「確定性是改變的大敵」。深有同感!!

當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系統裡的成員,只能用單一視角去看問題、急於尋求唯一解時,就會「僵化」,失去對其他可能性的開放度。這種僵化讓人一再重複舊有的行為模式(我都會跟他們講:想要用一樣的方法,但得到不同結果?本身就是謬誤)無法鬆動、突破。


二 | 「困惑」與「模糊」反而是突破僵化、引發變化的契機


Minuchin 強調,在家庭治療裡,必須先讓案主「鬆動」—這就像在僵直的思維或家庭結構中,注入一劑「困惑」。當原本堅持的標籤、看法開始鬆動時,新的對話方式、理解和關係互動才有機會產生。這和畫作一樣,「模糊」讓原本既定的意義破碎、多出了觀察、感受和詮釋的新空間,也讓人感覺到更多的不確定性與可能性。


三 | 創造有意義的「不確定」,才能讓身心靈重新流動


正因為困惑與模糊會讓人不安、焦慮,它其實就是脫離僵化狀態、邁向彈性的第一步。這不僅是認知上的「鬆動」,也會讓人學會接受未知、容許多種答案共存。這種思維彈性,是心理復原力與創造力的基礎,也是讓身體、心理和靈性重新恢復流動(而非僵化)的關鍵。


四 | 沒有「鬆動」與「模糊」,就沒有真正的改變與創造


家庭動力的改變、個人困境的跳脫,想要真正突破過去的限制,就一定得經過一段「混亂」、「模糊」甚至「迷惘」的階段。僵化雖然讓人感覺安全、確定,卻讓所有可能的路徑都消失了。願意進入困惑、承認「我不知道」與「也許有不同的選擇」,才會遇見嶄新的自己和關係模式。這也是心理治療的價值,總能讓我們看到不同角度的自己,也看見更多改變的可能


(圖文不符,小女有夠可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