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如何挑選孩子第一臺護眼檯燈

《護眼檯燈挑選讓我好心煩呀》

身為兩個即將升上國小的孩子的家長,最近實在花了好多時間研究護眼檯燈。價格實在不算低,讓我驚訝的是——絕大多數護眼檯燈採用的不是標準燈泡,而是內建特殊燈板或模組,一旦光源衰退或損壞,根本沒辦法「只換燈泡」!!

通常就得整台報廢。這點對精打細算的家長來說,也太讓人心疼了🥲🥲

不過,護眼真的不能省!畢竟小學生開始有大量書寫閱讀作業、閱讀時間延長,好的光源能預防視力惡化。

看了一大堆資料,太阿雜了。想跟大家分享的選燈心得與重點!?(大家加減看,還是要看個別需求)

《護眼檯燈核心挑選標準與重要性》

一 | 高照度(均勻度佳)

必須看書寫字地方的照度夠高且分佈均勻,讓孩子無論寫哪個角落、光線都夠明亮。昏暗或局部光源會加速疲勞,容易引起近視。所以挑選一定要找全光譜!?

二 | 無藍光危害

再找護眼檯燈發現很多電子產品或一般燈具隱藏的藍光對兒童視網膜傷害大,🫠🫠。購買必須選「無藍光危害」、「RG0」等認證款,確保安全。

三 | 無頻閃

低品質燈具因電路設計不良,看似穩定但肉眼看不到的微小閃爍會讓眼睛長時間處於刺激狀態,疲勞、頭痛很常見。挑標示「無頻閃」且通過認證者尤佳。我自己在這次挑選後,連房間燈座的Led 都換成無頻閃的T5燈管。

四 | 高演色性(CRI 90 以上)

演色性高,色彩還原度自然,舒適度與閱讀、色彩創作都很有幫助。看顯示圖片好像…真有那麼回事,但老實說我有點眼盲,不知道我的肉眼可不可以辨識出來就是了

五 | 多段調光、調色溫

我以為就白光就好,但白光長期用其實很刺眼,而且要休息時候反而不好休息。因此要尋找能調整黃光、白光、自然光的產品。或許可根據天氣、心情、任務轉換,不怕太亮或太刺眼,也更適合長時間使用。(情境燈!?😆)

六 | 廣角設計/大照明面積

若是書桌大、親子或多桌共用,選擇能夠橫向照明、廣角無死角的設計,桌面全面受光最舒服。

T5 燈管長度多在 60 公分(約 2 尺)到 114.9 公分(約 4 尺)之間

T8 燈管長度稍長,約在 60 公分到 119.8 公分(約 4 尺)之間

七 | 防眩設計、抗反光

只能說我們以前小時候使用的太普通了,現在的科技有夠花俏。有蜂巢結構、霧面燈罩或特殊防眩光學等等設計,不只亮,用久也不易產生眼酸現象。(也太令人羨慕了😍)

八 | 智慧感應、定時提醒
 
以前小時候很愛看金庸、翻譯小說,一看就3小時起跳,也沒有注意到閱讀時間太長。導致現在高度近視。😅但小孩自己在閱讀時候,也不會隨時設置鬧鐘!發現現在護眼檯燈有自動感測環境光的功能會根據桌面實際明暗自動亮暗、還能定時提醒孩子休息!!潮不潮!!也太實用了,會有語音或者鈴聲提醒,對依賴自律的小學生來說超加分。

十 | 人體工學、角度可調整

現在不同產品可以高低、前後、左右自如調整的燈座與燈臂,方便各種寫作、閱讀姿勢,避免因為光線角度錯誤而壓迫眼睛。

最重要的其實是一到五,絕對是「護眼檯燈」的必要條件,缺一不可。其他屬於個人需求與加分設計。我自己最喜歡「智慧感應、定時提醒」的功能

《一查護眼檯燈,滿山滿谷的廣告..😆》

研究與實際評比後,市場上最熱門的十款護眼檯燈(包含BenQ MindDuo、MAGIC MA358、小米米家 Pro、3M 博視燈、Philips 酷雅、POLYWELL、CHIMEI、愛迪生、BenQ ScreenBar Halo 2、易利談全光譜)

彼此在上述十個護眼標準的覆蓋度有很明顯落差。依據達到上述條件的數量排序如下:

#BenQ MindDuo、MAGIC MA358、BenQ ScreenBar Halo 2:
這幾款無論在照度、無藍光、無頻閃、演色性、調光、廣角等都幾乎做到了滿分,但價格屬高階,如果功能或設計損壞,原則上沒辦法單獨更換燈管,只能整組報廢或維修。而且價格令人卻步,都6000起跳🤔

#易利談全光譜、小米米家 Pro:
主要賣點功能齊備,包括全光譜、調光調色溫、無藍光、更貼合小孩桌面的需求,不少型號維修還蠻方便,而且價位親民許多!!各項條件也大多符合

#3M 博視燈、Philips 酷雅 系列:
品牌信任度高、護眼技術到位,但型號規格(如演色性或智慧感應)不同,達標程度也有差異,有些型號有燈板無法單獨換光源的問題。

#POLYWELL、CHIMEI、愛迪生等:大多價格親切、功能實用,但部分機型僅符合護眼中的幾項重點,建議慎選。

《我的選擇與心得》

最後綜合比較,自家兩個孩子升學需求大、取捨現實考量後,我選的是「易利談全光譜」檯燈。它的護眼功能幾乎全覆蓋,價格卻比市售護眼旗艦款親民許多。最重要的是:燈體設計簡單,未來如果出現光衰退甚至損壞,直接整台換掉也比較不會心疼!對多孩家庭、求 CP 值又在意孩子用眼健康的爸媽來說非常實用。🤣🤣🤣不然我也不可能買二手的呀!?

寫完這篇研究眼睛都要花了,市售護眼檯燈琳瑯滿目,記得鎖定核心前五大標準優先,其次再看是否需要智慧調光、防眩與人體工學…都是個別需求而已

2025年2月7日 星期五

如何克服拖延?5 大策略讓兒少保護社工提升工作效率



作為一位資深社會工作者,我們不僅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有效的實務技巧,還需要不斷拓展自己的專業視野與知識基礎。為了克服拖延症,提供以下技巧運用在個案工作紀錄、方案設計與處遇計畫執行中的方法。


1. 注意力不足型(Inattentive Type):如何在處遇計畫中提升專注力


特徵:

在撰寫個案紀錄或方案計畫時,容易分心,進度拖延。

偏向處理短期任務,但難以專注於長期處遇計畫的全局。


應用於保護社工的策略:

1.**拆解計畫:**將長期處遇目標分解為可操作的短期步驟,例如「本月完成家庭動力評估」,「下月啟動情緒管理工作坊」。

2.**設置短時目標:**用25分鐘專注撰寫一段個案紀錄,完成後短暫休息,提升效率。

3.**結合實務興趣:**將處遇計畫與自己的關注領域結合,增強投入感。


示例:

在撰寫高衝突家庭的處遇計畫時,每次專注於一個家庭成員的問題評估,逐步完成整體計畫。


2. 混合型(Mixed Type):如何帶著問題設計方案


特徵:

方案設計中面對多樣化需求,容易因不知如何平衡而感到壓力。

擔心計畫效果不足,導致方案遲遲未能啟動。


應用於保護社工的策略:

1.**帶著問題設計:**在方案啟動前,明確目標,例如「如何提升單親家庭的支持系統?」並讓每項活動緊扣問題核心。

2.**聚焦關鍵:**將資源優先分配於關鍵群體或高風險個案。

3.**團隊討論:**與同事共同分析需求,尋求不同視角的建議。


示例:

設計親職教育課程時,先思考核心問題,例如「如何幫助家長建立有效的情緒管理策略」,再聚焦活動內容。


3. 過度專注型(Over-focused Type):如何平衡細節與全局


特徵:

撰寫個案紀錄時,過於執著細節,導致忽略整體評估的重要性。

在處遇過程中,容易花過多時間在某一階段,進而拖延後續進展。


應用於保護社工的策略:

1.**抓住整體框架:**在撰寫個案紀錄時,先概述主要事件和關鍵觀察,然後再填補細節。

2.**限定時間:**設定15分鐘完成個案紀錄中的某一部分,然後迅速切換至下一部分。

3.**記錄待補內容:**將需要更深入處理的部分記錄下來,待主要工作完成後再進一步補充。


示例:

在處理兒少保護個案時,先完成「主要事件經過」與「核心處遇建議」,再進一步補充家庭背景細節。


4. 過度活躍型(Hyperactive Type):如何結構化管理創意與靈感


特徵:

在個案討論或方案設計中,靈感頻現,但缺乏系統性,導致思緒混亂。

記錄與呈現方案時,常缺乏結構,影響可行性。


應用於保護社工的策略:

1.**記錄靈感:**準備筆記本或數位工具,隨時記下靈感,並在會後整理成結構化的內容。

2.**可視化計畫:**使用圖表或流程圖,將方案的階段性任務呈現清晰。

3.**整合多元方式:**結合口頭會議、書面記錄與數位工具,讓計畫更易於實施。


示例:

在家庭暴力防治方案設計中,繪製「家庭支持系統關係圖」,幫助視覺化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模式。


5. 焦慮型(Anxious Type):如何降低壓力完成個案工作


特徵:

因害怕紀錄或方案不夠完善,而遲遲不敢開始。

對高難度個案的分析感到壓力,導致效率低下。


應用於保護社工的策略:

1.**降低起點:**從簡單的紀錄部分開始,例如家庭背景描述,逐步進入複雜部分。

2.**正面自我對話:**告訴自己「每個方案都是進步的過程」,允許自己在實踐中完善計畫。

3.**尋求支持:**主動向同事或督導尋求建議,減少對錯誤的焦慮。


示例:

在撰寫處遇計畫時,從「短期目標」開始記錄,再延伸至中長期目標,逐步完成。


結論:從拖延到突破,保護社工如何實現高效專業

1.**注意力不足型:**以短時目標與分步執行完成個案紀錄。

2.**混合型:**帶著問題設計方案,聚焦核心需求。

3.**過度專注型:**平衡細節與全局,限定時間完成階段性工作。

4.**過度活躍型:**結構化管理靈感,利用可視化工具提高效率。

5.**焦慮型:**降低起點,逐步克服對難題的恐懼。


每位保護社工都可以透過自我分析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策略,突破拖延,讓專業服務更具影響力。
問問自己:你的拖延屬於哪種類型?從今天開始,運用這些方法,讓工作更高效、更有價值!

保護業務中的習慣養成法則:重複比完美更重要



在兒少保護的工作中,我們是否也常因追求完美,而導致進度拖延或行動停滯?

• 「案件記錄一定要做到字字完美才上傳。」

• 「會議紀錄格式不夠完整就不敢提交。」

• 「處遇計畫想得不夠細緻乾脆不開始執行。」


事實是,成功完成兒少保護工作的關鍵,不是追求完美,而是持續重複地實踐。


為什麼重複比完美更重要?


1. 重複建立自動化,完美只會帶來壓力


• 重複讓常規行為變成工作習慣。例如:每日固定檢視案件進展、填寫案件記錄,逐漸無需額外思考便能執行到位。

• 追求完美則可能讓工作者過於糾結於細節,導致拖延案件的處理時效,甚至錯失應對危機的黃金時間。


2. 重複帶來進步,完美容易讓人放棄


• 一開始的案件記錄或風險評估可能粗糙不完美,但隨著重複的書寫與經驗累積,記錄的完整性與分析的精準度會自然提升。

• 如果過於追求完美,工作者可能因害怕做不好而遲遲不敢開始。


3. 重複讓目標更靠近,完美只會讓目標遙不可及


• 每週穩定完成兩次家庭訪視,即使一開始訪談內容不多,但持續累積的資料將對後續的處遇計畫與評估提供基礎。

• 反之,追求「一次訪視就解決所有問題」的想法,可能導致訪談壓力過大或結果不如預期。


如何在兒少保護工作中用重複養成好習慣?


1. 從小處開始,降低門檻


• 設定「小到不可能失敗」的目標,例如:

每日更新一個案件記錄。

每週完成一篇簡短的家庭訪視報告。

• 透過小目標的完成,提升自信,累積進一步行動的動力。


2. 專注於完成,而不是完美


• 在撰寫案件記錄時,重點在於先把關鍵資訊記錄下來,不必一開始就格式完美。後續可以利用修改的機會再優化。

• 在擬定處遇計畫時,先完成基本框架,細節部分可以在多次會議中逐步完善。


3. 用規律重複代替意志力


• 每天固定時間處理特定任務,例如:

上午 10 點進行當日風險評估表填寫。

下午 3 點撰寫當天訪談記錄。

• 規律的時間安排讓行動更有節奏,不依賴意志力去強迫自己完成任務。


如何將重複實踐運用於兒少保護業務?

1. 案件記錄:即使記錄內容不完整,也應每日更新,確保隨時有最新資訊。

2. 家庭訪視:將訪視週期化,確保每個月都有穩定的追蹤記錄,即使每次訪視的成果不多,也能持續積累。

3. 風險評估:建立固定流程,每週檢視所有案件的 SDM 評估,確保重複檢視帶來風險防控能力的提升。

4. 團隊會議:每週固定召開案件討論會,即使每次只能處理少數個案,但透過持續反覆的討論,團隊能更敏銳地發現共通問題。

5. 社工訓練:每月進行一次短期技能訓練,例如:提升訪談技巧、加強報告書撰寫能力,長期下來能顯著提升團隊整體專業能力。


結語:重複,是兒少保護進步的關鍵


兒少保護的工作充滿挑戰,但我們的目標不是追求每件事都一次到位,而是透過規律的重複行動,逐漸累積經驗與進步。

停止追求完美,開始每天的小行動,讓時間與習慣成為提升專業能力的助力。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