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7日 星期五

保護業務中的習慣養成法則:重複比完美更重要



在兒少保護的工作中,我們是否也常因追求完美,而導致進度拖延或行動停滯?

• 「案件記錄一定要做到字字完美才上傳。」

• 「會議紀錄格式不夠完整就不敢提交。」

• 「處遇計畫想得不夠細緻乾脆不開始執行。」


事實是,成功完成兒少保護工作的關鍵,不是追求完美,而是持續重複地實踐。


為什麼重複比完美更重要?


1. 重複建立自動化,完美只會帶來壓力


• 重複讓常規行為變成工作習慣。例如:每日固定檢視案件進展、填寫案件記錄,逐漸無需額外思考便能執行到位。

• 追求完美則可能讓工作者過於糾結於細節,導致拖延案件的處理時效,甚至錯失應對危機的黃金時間。


2. 重複帶來進步,完美容易讓人放棄


• 一開始的案件記錄或風險評估可能粗糙不完美,但隨著重複的書寫與經驗累積,記錄的完整性與分析的精準度會自然提升。

• 如果過於追求完美,工作者可能因害怕做不好而遲遲不敢開始。


3. 重複讓目標更靠近,完美只會讓目標遙不可及


• 每週穩定完成兩次家庭訪視,即使一開始訪談內容不多,但持續累積的資料將對後續的處遇計畫與評估提供基礎。

• 反之,追求「一次訪視就解決所有問題」的想法,可能導致訪談壓力過大或結果不如預期。


如何在兒少保護工作中用重複養成好習慣?


1. 從小處開始,降低門檻


• 設定「小到不可能失敗」的目標,例如:

每日更新一個案件記錄。

每週完成一篇簡短的家庭訪視報告。

• 透過小目標的完成,提升自信,累積進一步行動的動力。


2. 專注於完成,而不是完美


• 在撰寫案件記錄時,重點在於先把關鍵資訊記錄下來,不必一開始就格式完美。後續可以利用修改的機會再優化。

• 在擬定處遇計畫時,先完成基本框架,細節部分可以在多次會議中逐步完善。


3. 用規律重複代替意志力


• 每天固定時間處理特定任務,例如:

上午 10 點進行當日風險評估表填寫。

下午 3 點撰寫當天訪談記錄。

• 規律的時間安排讓行動更有節奏,不依賴意志力去強迫自己完成任務。


如何將重複實踐運用於兒少保護業務?

1. 案件記錄:即使記錄內容不完整,也應每日更新,確保隨時有最新資訊。

2. 家庭訪視:將訪視週期化,確保每個月都有穩定的追蹤記錄,即使每次訪視的成果不多,也能持續積累。

3. 風險評估:建立固定流程,每週檢視所有案件的 SDM 評估,確保重複檢視帶來風險防控能力的提升。

4. 團隊會議:每週固定召開案件討論會,即使每次只能處理少數個案,但透過持續反覆的討論,團隊能更敏銳地發現共通問題。

5. 社工訓練:每月進行一次短期技能訓練,例如:提升訪談技巧、加強報告書撰寫能力,長期下來能顯著提升團隊整體專業能力。


結語:重複,是兒少保護進步的關鍵


兒少保護的工作充滿挑戰,但我們的目標不是追求每件事都一次到位,而是透過規律的重複行動,逐漸累積經驗與進步。

停止追求完美,開始每天的小行動,讓時間與習慣成為提升專業能力的助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