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人際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TA)心理治療方法

 人際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TA)的概念,最先是由心理學家柏恩(Eric Berne)所提出,自從他的兩本著作人間遊戲(The Games People Play)和寒暄後你說些什麼(What Do You Say After You Say Hello?)問世後,有關人際溝通分析的書籍便在美國大行其道。

壹、認識TA

一、TA是以心理方法來瞭解行為

TA基本假設是:任何個體都能學習自我信任、思考、認定及表達自己感覺。它的原則可運用到職業、家庭、教室、鄰居等任何人與人交際的場所。

二、TA不僅是心理治療的有效工具,也燃起人類以思考方式研究行為的希望

TA呼籲使用簡單、直接的字眼以及通俗用語來替代心理學和科學的字彙或術語。例如人格主要的三部分本我、自我、超自我,即稱為父母、成人、兒童或過去、現在、未來。

三、TA的假設

人類最初的生活經驗,即使當時無法描述,仍然真確地被人類高度傳真的錄音機 - 大腦記錄了下來,而在日後重演。

四、TA強調

不管從前發生過什麼,人類對自己的未來仍應負起責任;它要求我們主動地改變,而不是被動地適應,它促使我們達到自我控制,自我意向,並且發現選擇的自由。

五、TA的目標在於加強人的情感與認知方面的溝通,協助案主選擇適當的應變之道,並學習如何作有效的決策。

貳、TA的四種分析理論

一、結構分析理論:分析個體人格,亦即P(parents),A(adults)和C(children)。

結構分析提出回答下列問話的方法:我是誰?我為甚麼會這樣做?我會怎樣?這是一種以自我狀態為基礎,分析個人思想、感覺和行為的方法

柏恩認為每個人都有父母兒童成人的三種自我狀態(Ego Statue):

(一)父母父母是指記錄在腦裡的一些早期經驗 - 從出生到五歲前所有無可懷疑及強迫性的外在事件。它經常以偏執、批評和撫養等行為向外表現。父母的資料大多屬於「如何做」這類。

(二)成人成人就像是一部分析資料的電腦,處理父母兒童成人的資料,然後得到結論,其重要功能之一是到父母兒童的資料,然後作可能性的評估和決定。

(三)兒童兒童記錄了無數個平生第一次,它包括了嬰兒的一切自然衝動,也包括早期經驗,早期行為反應的方式及自己和他人心理地位的認定。


PAC並非是角色,而是種真實的心態,在面對同一刺激時,三種不同的心態會有所不同的反應:

1.刺激:一幅現代藝術作品
‧父母:老天!這是什麼玩意!
‧成人:標價五千元。
‧兒童:哦!好漂亮的顏色。

2.刺激:節食中出現巧克力蛋糕
‧父母:吃罷!這可維持體力。
‧成人:這塊蛋糕含有許多卡路里,還是別吃它。
‧兒童:管他什麼卡路里,吃了!

二、溝通分析理論:分析個人與他人溝通的方式。溝通分析中又可分為互補、交錯、曖昧等三種溝通形式:

(一)互補溝通:柏恩描述互補溝通為適應的,也是預期中的溝通方式,同時它遵行正常人際關係的法則,即當刺激和反應在P-A-C圖表中成平行線時,這個交流是互補的,可以永遠繼續下去。例如:一個妻子為失去一位朋友而感到哀傷,她的丈夫安慰她,於是她一時的依賴慾望得到滿足。

(二)交錯溝通:人際關係中的痛苦和麻煩,通常是由交錯溝通而來。其原則是:當刺激和反應在P-A-C圖上發生交叉時,交流將停頓。例如:

‧小女孩(C):我恨湯,我不要喝,妳煮得難喝死了!
‧母親(C):那我走好了,妳自己去煮飯吧!

‧科學家甲(A):這個實驗還有一些變項沒考慮進去。
‧科學家乙(C):是又怎樣,誰管這個!

(三)曖昧溝通:曖昧溝通最複雜。它別於互補溝通及交錯溝通,它牽涉兩個以上的自我狀態。通常它是用不適當的嘲笑,微笑或隱藏的字意表現出來。例如:

一位老師對學生愚蠢的行為,感到很有趣的樣子:一個母親嘲笑自己三歲大容易出事的孩子。

三、遊戲分析理論:分析曖昧溝通導致的結果。

所謂心理遊戲是指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所採取的溝通分析,是用表面上看起來很好,而實際上卻不好的一種互補的溝通。柏恩將之定義為:心理遊戲是以曖昧動機為根本,而且貌似合理化的一套重覆出現的溝通方式。柏恩認為玩心理遊戲的結果,會使人感覺很不好,甚至會落在遊戲模式的老套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的一些心理遊戲有:

(一)挑撥離間
(二)喧囂(吵吵鬧鬧)
(三)鑽牛角尖
(四) 吹毛求疵
(五)扯後腿
(六)是的﹍不過
(七)假若不是為了你
(八)這回我終於逮到你
(九)忙碌的不得了
(十)我只不過想幫助你﹍等模式。

心理遊戲表面上看來好像是互補的溝通,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而實際上,遊戲者之間卻沒有誠實親密和開放的關係。因此,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才能使彼此之間成為我好,你也好之關係。

四、腳本分析理論:分析人們強迫性演出的特殊生活戲劇。

莎士比亞說:世界是一座舞台,男人和女人只是舞台上的演員。他們有命定的上台時間和下台時間;每個人在台上都要演出各種不同的角色。

簡單地說,腳本(Scripts)可定義為「生活計畫」,它就如一個人必得演出的一幕舞台劇。一個人腳本的形成過程是由經驗→認定→心理地位→行為腳本的強化,最後形成下列四種生活態度:

(一)我不好-你好(投入地位):這種人和別人比較時常認為自己不行,由於這種心理地位的關係,他們常有退縮、沮喪的感覺。嚴重的情況可能引起自殺。

(二)我不好-你不好(徒勞地位):這種人對生活失去興趣,行為顛倒,不切實際。嚴重的話會導致自殺或他殺(殺人)。

(三)我好-你不好(投射地位):這種人覺得自己被人傷害或虐待。他把自己的不幸歸諉別人。少年犯或罪犯經常屬於這種類型,他們懷疑別人,嚴重的話可能引起自衛殺人。

(四)我好-你好(健康地位):這是心理健康者的心態,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他能建設性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並接受每個人的特殊性。他對己對人都有自信心。

參、TA理論的應用及其限制與問題

一、應用

(一)P-A-C和婚姻:婚前運用交流分析之人格構造圖,可瞭解雙方的相同與不相同點,並發覺雙方P-A-C之內容。Harris應用P-A-C理論以解決婚姻即將破裂的個案,實驗結果,在37對中最後只有兩對離婚,成功率為84%。Harris認為,應用P-A-C於婚姻關係時,最好當事者二人都能同時作,且最好在婚前作,則可減少婚姻破裂。

(二)P-A-C和孩子:Harris認為,幫助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幫助父母,在幫助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也必須同時學習如何運用P-A-C來瞭解和教導他的孩子。1965年,伊瞿宏(E.Eichhorn)博士夫婦率先將TA理論運用於懷孕父母,以幫助懷孕中的父母了解和克服某些障礙,效果頗佳。

此外,P-A-C亦可配合遊戲與團體治療之方式,給予學齡兒童、青春期的少年、養子女、低能兒及被虐待之兒童有效的輔導。例如對養子女,我們是否應告訴他們其真實的身份?何時講?如何說?如依P-A-C分析之看法,則認為最好等六、七歲孩子已有足夠強壯的成人時才告訴他,以免產生不好的感覺。1966年,D. Marks醫生對於一些特別好動好鬥及心理遲滯者,運用P-A-C基本原理治療他們成果甚佳。例如:在低能兒小組中,當團體有人說任何一句話,麥氏就幫助孩子認清這是哪一部份在說話?使其發展自己的成人,以臻我好-你好之目的。

(三)P-A-C和青少年:其治療之主要目標,在解放青少年和家長的成人,以訂出成人-成人的合約,透過家族整體的學習、關懷、限制和實踐,P-A-C給予青少年時期所發生之種種事件,如不信任、婚前性關係、未婚媽媽、代溝、離家出走、種族偏見﹍等有效的溝通及疏導。

Harris認為猶太人的「成人祝典」,中國人的「弱冠」,或美國人的成人派對,這些儀式有助於增加青少年「成人」之塑造,可避免青子間不斷落在矛盾、衝突的景況中。
總之,使用P-A-C解決孩子困難的方法,是和大人的解決方法相似的,即觀察和被教導的生活「父母」,感覺到的生活「兒童」及實際與理想中的生活「成人」。

(四)P-A-C和道德價值:Harris認為道德價值可視為父母的首要部份,然而應該卻應屬於成人之字彙。譬如以父母來判斷價值,則有時殺人是合法的,如戰爭之殺人或一些部落之殺嬰行為;如以兒童為判斷價值,則尚未成熟的兒童若受到激怒,可能也會演成殺人的暴行。所以,唯有透過成人才能肯定人的價值。

此外,關於P-A-C和宗教,Harris認為神學屬於成人的,宗教經驗則包括了兒童。
總之,交流分析可應用的範圍實在很廣,除了上述應用範圍外,它也可應用在少年犯罪的改變、國際間的情勢分析、道德價值的討論、自由與愛之間的關係、低成就和智能不足的問題、情緒的控制、危機的處理﹍等。應用者包括醫師、社工員、輔導員、精神病學家、臨床心理學、人事管理員、緩刑監督官、產科護理員、老師、外交人員,甚至為人父母皆可使用。近年來,不僅美國一些大公司特請專家對其員工施予人際溝通分析燻練,目前台灣也有許多社會機構,如張老師、生命線、婦幼衛生忠心,以及一些工商企業組織也逐漸有TA訓練。由此可見其實用程度以漸為人所確認和接受。

二、TA的限制與一些問題

TA理論雖有許多如前述之優點,但仍有其弱點及限制。
(一)P-A-C雖能讓案主容易意識自己的問題,卻無法完全以此達到深度心理治療之目的。
(二)並非每一位治療者都能使用TA理論。
(三)TA理論普遍化的結果容易產生一種危險及假象,即每個人都認為他是位治療者,並且認為大家都沒問題。
(四)TA理論是社會處置的方法及理論之一,雖然它易懂易學,但仍需要專業人員幫助才能達到治療之效果。
(五)有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思想:為什麼不用艾利克森(Erikson)的八個階段來代表人的人格結構與過程,而用P-A-C?P-A-C能全然解釋TA理論所要表達的嗎?

三、治療者與案主的角色

(一)治療者角色
1.治療者有責任去分享病人的生活背景、思想、興趣等,並且針對問題對症下藥。
2.給予案主行為練習的功課,讓案主有自決權。
3.提供案主擺脫舊有的生活腳本的良機,讓他解除舊腳本之束縛,邁向新的人生歷程。
4.在契約的關係下,治療者有權瞭解案主的一切。

(二)案主角色
1.案主有權重訂自己未來的生活腳本,而不受往事的牽制和制約。
2.案主有權知道治療目標和計畫。
3.在治療的過程中,案主必須共同分擔責任。

肆、結語

在目前這個變化急遽的工業社會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淡薄,許多人也許正承擔著許多的矛盾、煩憂與壓迫。然而藉著溝通分析理論,使我們得以理性的方式分析,瞭解自己的行為,且藉著格斯特的完形治療法的配合,幫助我們發現內在自我的片斷,然後把它們統合在人格裡,發展基本的自我信心。

TA理論雖然有其極限,且不為學院派的心理學者所重視,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人際溝通分析的概念架構確實有不可抹殺的優點-通俗易懂。有人譏笑傳統心理學是用大家都不懂的話,說大家都懂的事。一般所謂的科學心理學,都是以理論架構嚴格密緻見長,它們使用的概念,必須一一給予嚴格的定義;它們陳述的命題,也必須經得起一再的研究印證。對於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而言,這樣的心理學固能滿足「科學」的要求,不過對於亟需心理學知識,卻未能受傳統心理學訓練的一般人而言,則顯得深奧難懂,難以親近了。

反觀TA理論,沒有咬文嚼字的定義術語,沒有拐彎抹角的命題和許多枯燥無謂的命題,只要受過短期的人際溝通分析訓練,便能利用這套技巧來了解自己和別人之間的關係。

●本文改編自:人際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簡介  劉仁欽牧師 傳愛關懷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