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5日 星期六

東周·戰國名言佳句

 

東周·戰國歷史:西元前475年-西元前221年(另有一說認為具體時間應該是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為止,即西元前403年-西元前221年)。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歷史時期之一,其主體時間線處於東周末期。戰國時代是華夏歷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

東周·戰國名言 東周·戰國經典語錄 共收錄東周·戰國名人名言699

兼相愛,交相利。墨翟,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 墨子 《墨子·兼愛中》

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東周·戰國名人名言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孟子·離婁下》(1)土芥:泥土、草芥;國人:路人;(2)服:名詞動化。穿。(3)膏澤;膏:膏脂。澤:潤澤;反;通返;三有禮:臣去國之後,君待臣三項禮節。極:窮困之極;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馬,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仇人。”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離婁下》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上》。浩然之氣:指浩蕩博大.耿直剛強的正氣。本句大意是: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可引用“善養路然之氣”形容某些傑出的人具有博大的胸懷,高尚的品行,耿直的性格,剛強的意志,堅貞的氣節等。也可用於表現某些人能堅持正義.決不動搖,面臨嚴峻的考驗仍胸懷正氣,不可侵犯。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公孫醜上》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戰國·莊周《莊子·山木》。甘:甘美。醴(lǐ):甜酒。這幾句大意是,君於之間的交情清淡得像水一樣,小人之間的交情甘美得像甜酒一樣,君子不以利相交而以道相合,故清淡親密,小人以利相交故有甜頭,一旦利盡交情就斷絕。諱言功利.不足為訓;只言功利,忘掉原則,也不足取。人們現在還常引用。“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話,表示厭棄花言巧語的酒肉之交,欣賞淡泊相親的真誠友誼。

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莊子·山木》

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 東周·戰國名言語錄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大略》

取石來鍛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莊子·列禦寇》珍貴的明珠生在九重深淵的驪龍頷下。你一定是趁它睡著摘來的,如果驪龍當時醒過來,你就沒命了。後以“探驪得珠”喻應試得第或吟詩作文能抓住關鍵。

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莊子·列禦寇》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況

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戰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東周·戰國名人名言

戰國·荀況《荀子·修身》。非:批評。當(dàng):恰當,正確。是:肯定。諂諛(chànyú產餘):阿諛奉承。賦:敗壞.傷害。這幾句天意是:批評我批評得正確,他就是我的老師;肯定我肯定得正確.他就是我的老朋友;一味對我阿諛奉承者,正是要敗壞我的人。作為識人、擇友、自我修養的格言,~等句仍有借鑒意義。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修身》

千里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戰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集注·喻志》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戰國·荀況《荀子·勸學》。騏翼:駿馬。駑(nu)馬:劣馬。十駕:十天的行程;一天所行為一駕。這幾句大意是:駿馬跳躍一次,不能超過十步之遙,而劣馬走上十天,其行程也相當可觀,這是因為它行走不止的緣故。此條以駿馬、駑馬為喻闡述學習的道理。天資聰穎的人如果缺少持之以恆的精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好比一匹健壯的騏驥不願持續遠行。而生性駑鈍的人如果刻苦努力,鍥而不捨,也可做出“十駕”之功。因此,不管天分如何,在學習上持之以恆是首要的。此條闡明的治學道理,教育了成千上萬的人努力學習,此名句因此成為中國教育史上有名的語錄,至今仍為人沿用。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勸學》

百金買駿馬,千金買美人,萬金買高爵,何處買青春?

戰國·屈原《偶然作》。這幾句大意是:百兩黃金可以買來駿馬,千兩黃金可以買來美人,萬兩黃金甚至可以買到上等官爵,但是什麼地方能買到青春呢?此名句以一系列例子做鋪墊,著重突出青春韶華的千金難買,從“百金”、“千金”到“萬金”層層遞進,以突出“青春”的無價,再以“何處”反詰,更加強化了青春無價的概念。此名句長於繁筆鋪陳,帶有明顯的民歌特色,故而顯得通俗明晰,易誦易記。

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 屈原 《偶然作》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行者,行不果。 東周·戰國名言語錄墨翟,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 墨子

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榮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東周·戰國名人名言

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上》古代的人,獲得成就,則將恩惠恩澤給老百信,而沒有獲得成功的人,則在這個世上繼續修身養性。得志顯達時就要造福天下蒼生,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提升個人修行。窮,多指身處逆境,窮困潦倒,鬱悶不得志。善其身,也可理解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情操、人文修養方面更高尚,人生的內涵更為豐富。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盡心上》

見其可欲也,則不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不顧及可害也者。是以動則必陷,為則必辱,是偏傷之患也。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墨翟,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 墨子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下》。本句大意是:憂愁患難足以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死亡。人生誰不厭憂患而喜安樂?但憂愁患難能磨練人的意志,使人清醒,使人振奮,因而得以在奮鬥中求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喪失鬥志,使人麻木怠情,因而無力抵禦禍患,勢必導致死亡。這是古人從豐富的人生閱歷中總結出來富於辯證法的經驗教訓,可用於告誡人們不可耽于安樂,而要具有憂患意識。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告子下》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東周·戰國名言語錄

戰國·荀況《荀子·勸學篇》。焉:於此,雙音合成詞。這幾句大意是:積土就會堆成大山,山中自會興起風雨;積水就會匯成深潭,其中自會產生蛟龍。荀子的原意,是說明在學習中日積月累,終富學識的遭理。其實萬事莫不如此:成功寓於具體而細小的工作之中。可用於知識積累及做事道理的比喻。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勸學篇》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上》。官;官能,功能。這幾句大意是:心的功能就是思索考慮,思考就可以獲得真知,不思考就什麼收穫也沒有。孟子提出的“心之官則思”是一條重要的教育原則,它啟迪人們去思考,承認主觀能動性在學習中的積極作用,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進步作用。此名句從一正一反兩面陳述,對比鮮明,醒人眼目。幾句集中在一個“思”字上作文章,中心突出,使人對其用意一目了然。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告子上》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下》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一個三裡內城牆、七裡外城牆的小城,四面圍攻都不能夠攻破。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另一種情況是,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以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則已,戰無不勝的了。天時:用兵作戰的時機、氣候等;地利: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人和:指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等。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內城叫“城”,外城叫“郭”。內外城比例一般是三裡之城,七裡之郭。池:即護城河。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擊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確皮革做的,也有用銅鐵做的。委:棄。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畔:同“叛”。有:或,要麼。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公孫醜下》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品德高尚的人,就是還保持著如小孩子那樣至真至純、一塵不染、善良淳樸、潔白無瑕的心靈的人。大人:品德高尚的人,偉人。赤子:初生的嬰兒。形容人的心地善良、純潔。赤子之心是指具有嬰兒一樣的純潔無瑕的心。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離婁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党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東周·戰國名人名言

《孟子·公孫醜上》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古代聖王由於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裡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裡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奇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係,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不忍人之心;憐憫心,同情心。乍:突然、忽然。怵惕:驚懼。側隱:哀痛,同情。內交,內交即結交,內同 “納”。要(yao)譽:博取名譽。要同“邀”,求。端:開端,起源,源頭。我:同“己”。然,同“燃”。保:定,安定。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公孫醜上》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戰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下》。淫:惑亂。移:改變節操。這幾句大意是:處於富貴利誘面前不受迷惑,處幹貧窮困苦之中不改志節,處於武力威脅面前不能屈服。孟子是戰國時的儒學大師,這幾句實際上奠定了儒家的基本道德觀,講出了一個正人君子在富貴面前,在窮困面前,在威脅暴力面前應具有的態度和立場。幾千年來,無數志士仁人都是按照孟子的道德觀去要求自己,孟子這一思想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思想,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今天,也應吸取其精華.為今天的現實服務,可用以勸勉青年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 屈原

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東周·戰國名言語錄

屈原《離騷》這些都是我內心之所珍愛,就是讓我九死(或多死)還是不後悔。

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 屈原 《離騷》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巧詐不如拙誠。

見《韓非子·說林上》。本句大意是:巧妙的欺騙不如笨拙的誠實。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喜歡“巧”而不喜歡“拙”,但是,欺騙愈巧妙,惡果愈嚴重。因此,人們憎惡花言巧語的欺詐,倒喜歡雖然笨嘴拙舌,卻心地誠篤的人。這種認識符合常情常理,至今仍可引用。

戰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說林上》

是謂是,非謂非,曰直。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東周·戰國名人名言

戰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下》.枉:曲,不正。這兩句大意是:自己不正直的人,從來沒有能夠使別人正直的。孟子的弟子陳代想謁見諸侯,幹一番事業,特向孟子請教。孟子舉例子,打比喻,向陳代說明:諸侯若按召喚之禮來招致你,才可以與他合作。假若我們先屈辱自己的志向和主張,而去追隨諸侯,那就錯了,因為~。這兩句現在可以用來說明自我修養的重要性,己正者才能正人,自己不正則不能正人。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下》

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

注釋:招:射的目標,箭靶。一萬人拿著弓箭,共同射向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沒有不被射中的。

戰國末期商人,政治家 呂不韋 《呂氏春秋》

民齊者強。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況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戰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上》。敏:同。“序”。這幾句大意是,父子之間有骨內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有男女之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講的是封建社會的人際關係和行為準則.用以維繫封建的社會秩序,現在人們談封建社會的人際關係時,還常常引這幾旬概括而又典型的話。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東周·戰國名言語錄

戰國·孟軻《孟子·粱惠王上》。老吾老:尊敬我的長輩。及:推及到。幼吾幼:愛護我的子女。這幾句大意是:尊敬我的長輩;以這樣的心意推及到別人的長輩;愛護我的子女,以這樣的心意推及到別人的子女。這是孟子從道德倫理角度闡發他的仁政愛民思想。尊敬自己的長輩,也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子女,也愛護別人的子女。對別人的長輩和子女像對待自己的長輩和子女一樣尊敬和愛護。這樣的人自然會得到別人的尊重,這樣的君主自然會得到天下人的擁護。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粱惠王上》

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見《荀子·議兵》。兵要:用兵的要領。善附民:善於使人民靠攏自己。本句大意是:用兵的要領在於能使人民歸附於自己,能取得民心。能否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在於能否取得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道理在《左傳》中就已講得十分清楚。例如莊公十年齊魯長勺之戰,僖公廿八年晉楚城濮之戰,僖公卅三年秦晉般之戰等,都說明了這一道理。此句可用以說明用兵之道在於爭取民心。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議兵》

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戰國·孟軻《孟子·萬章上》。文:文字。害:妨礙。辭:詞句。志。指作品的原意。意:指讀者自己的切身體會。逆:迎,這裡是揣度、推測的意思。是:此,指“以意逆志”。得之:指真正懂得了閱讀作品的方法。這幾句大意是:不要拘泥於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泥於個別詞句而誤解作者完整的意思;能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這才是懂得了閱讀作品的正確方法。孟子的這段話,原是針對如何正確鬩讀和理解《詩經》而發的。但可推而廣之,作為閱讀一切文學作品的正確原則。這幾句雖可用其原義,論述不必糾纏個別字句,而應從總體上把握和領會,才能完整、正確地理解作品的內容,但更多的時候,是摘引“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用於強調作家進行創作時,不應斤斤計較詞藻、語句而影響思想感情的表達。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萬章上》

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

見《莊子·至樂》。褚(zhǔ囑)囊。懷:容納。綆(gěng):吊水用的繩子。汲:從井裡打水。這兩句大意是:小袋子容納不了大的東西,短井繩打不出深井的水來。前句現可引來說明氣量小、胸襟窄的人不能成就大的事業,後句日演化為“綆短汲深”的成語,諷喻才力小,能耐低的人,難以勝任艱巨的工作和擔當大的事業。

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莊子·至樂》

得時者昌,失時者亡。 東周·戰國名人名言

見《列子·說符》。時:時代潮流。這兩句大意是:順乎時代潮流的就會昌盛,背離時代潮流的就會走向滅亡。時代潮流代表著民心所向,體現著社會發展的大勢。所以,能夠及時把握住時代的脈搏,順應著時代的潮流,其事業就會繁榮昌盛;而逆時代潮流而動,就會自取滅亡。這兩句能從時代的大勢看問題,顯得眼界闊大,也很有社會學的觀念,多用於告誡人們要順乎時代潮流而動。

戰國思想家 列子 《列子·說符》

惡之者眾則危。

見《荀子·正論》。惡(wǜ務):憎恨。本句太意是:憎恨這人的多了,這人就危險了。得人心則安,失人心則危,因此遭到憎恨的多少,就是一個人(或一個國家)危險與否的標誌。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正論》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見戰國·屈原《離騷》.伏:通“服”,保持。死直:死于正直。固:本來。厚:看重。這兩句大意是:保持清白,守正直之道而死,這本來是前聖先賢所贊許的。~二句是從文化傳統的角度,分析重視節操,堅持真理,守正不阿的重要性。詩人認為“伏清白以死直”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光榮傳統,為前聖先賢所重視。我們也應發揚光大,以保持清白為榮,以獻身真理為榮。這兩句以詩歌的形式具體闡述了孟子捨生取義的觀點,是作者光輝人格的寫照,可用于讚美先賢忠貞的品格,或用以勸勉青年人敢於堅持真理,勇於為真理而獻身。

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 屈原 《離騷》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輕師而賤傅。

見《荀子·大略》。博:教導、輔佐帝王或王子的老師。這幾句大意是:國家將要興旺的時候,一定十分尊重教師;國家將要衰亡的時候,一定格外輕賤教師。此條採用對比的方法,以尊師與賤師為標準,衡量一個國家政治的優劣與國運的興衰,雖不乏誇張成分,但卻發人深省。“師”與“傅”在封建社會中都由德高望重的人充任,他們的特殊地位決定了他們對帝王的政治影響。“師”、”傅”受到輕賤,其他臣下則可想而知,其言路必定阻塞,其政治一定昏憤。因此,該名句實質上道出丁一個封建社會中帶有規律性的現象,具有典型性與很強的說服力,可引以說明尊師重教的重要意義。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大略》

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 東周·戰國名言語錄

見《荀子·修身》。饒樂:富裕安樂。這句大意是:勞累辛苦的事就爭先去做、致富致樂的事就讓給別人。這是荀子提倡的修身之道,可用以說明“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道理,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修身》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見《孟子·滕文公上》。勞心者: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勞力者: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這兩句大意是:做腦力勞動的人統治人,做體力勞動的人被人統治。這裡的“勞心者”,指的主要是統治階級,而“勞力者”指的是從事生產的人民。這兩句本義是說統治階級和勞動人民地位不同,分工不同,勸導不同地位的人要各司其職,而主要又是勸導統治階級負起“治人”的責任,其含有抬高統治階級,睥睨勞動人民的思想。孟子這些話是反駁墨子學派中的許行主張人人應當自耕而食,自織而衣,國君和人民應當“並耕”的空想主義而說的。從原始公社制發展到奴隸制社會,有了體力和腦力勞動的分工,使少數人有時間從事科學、文化、治理等工作,這是奴隸社會的文化高出於原始公社制社會的文化的原因之一。孟子主張勞心和勞力的分工,應該說是進步的;而許行人為地否認這種分別,則是倒退的,也是不現實的。幾千年來剝削階級利用孟子這種社會觀點,把~作為人剝削人的理論根據,說成勞動人民只能被人統治,使它長期起了反動的影響。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上》

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

見《莊子·列禦寇》。巧者:指心靈手巧,會各種手藝的人。知者:知同“智”;知者,聰明人,懂道理有智慧的人。無能者:即無為者,指莊子認為的得道者。這兩句大意是:靈巧的人終生勞累,有智慧的人總在為各種事情憂慮,只有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想的人才一無所求。這兩句原義是闡發莊子虛無主義思想的,認為人活在世上,常為功名、利祿、勢位等外物所累,終生憂勞,不得安寧。只有那些清淨無為、物我兩忘的人,因為沒有追求,無所用心,所以無憂無勞,達到精神上的逍遙自在,絕對自由。現在多僅用字面上的意思,形容那些心靈手巧的人,因為會幹各種事情,所以終生勞累不已。那些有知識的人,因為懂得許多道理,所以終生為各種事情煩擾心神。其有那些一無所能的人,反而顯得輕鬆自在,無憂無慮。這些“無所求”的“無能者”,在今天看來是庸駑不足取的。

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莊子·列禦寇》

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見《孟子·公孫醜上》。本句大意是:別人告訴他有過失他就覺得高興。這本是孟子稱讚孔子弟子子路的話,原文是:“子路~,禹聞善言則拜。”知過才能改過,改過才能免禍,所以當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時,子路覺得高興。後人把這句話簡化為“聞過則喜”,經常引用,可作為自我修養的要求,也可用以讚揚樂於聽取批評的人。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公孫醜上》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東周·戰國名人名言

見《孟子·公孫醜上》。善:正確的。拜:致劄。這兩句大意是:子路聽到了別人說自己的過錯就高興,禹聽到了善言,就向人致禮。~兩句,後濃縮為“聞過剛喜,聞善則拜”的成語,表現一種良好的修養和品德。人們應該書之座右,身體力行,為政者更應如是。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公孫醜上》

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

《莊子·漁父》人有八種毛病,事有四種禍患,不可不清醒明察。

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莊子·漁父》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見《孟子·離婁上》。患·憂患。好(hao):喜歡。本句大意是:人的憂患就在於喜歡事事做別人的老師。好為人師是一部分人的毛病。此條通過否定這種人的錯誤行為,闡述人應該謙虛謹慎的道理。一個人即使很有知識,也還是應該堅持謙虛的美德。只有這樣,才會使自己永不停步。當一個人自以為很有知識,事事指手畫腳、好為人師時,那就意味著他的悲劇的開始。這樣一來,不僅反映出他的淺薄與驕傲,而且會貽笑大方,導致他因脫離群眾而陷於孤立。因此.這毛病確為“人之患”,應該注意克服避免。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離婁上》

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

見《孟子·萬章上》。宿怨:把怨恨留在胸裡。這幾句大意是:仁人對於弟弟有所忿怒。不藏於心中;有所怨恨,不留在胸內.只是親他愛他罷了。這是孟子回答萬章提問的話。萬章問孟子說:舜的弟弟象每天以謀殺舜為事.當舜立為天子時卻封象於有庳,這是為什麼呢?孟子回答萬章時說了“~”一番話,意思是舜對待弟弟以德報怨,不記前仇.這對提倡兄弟友愛本有積極意義,但孟子接著又說:“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乎?”意思是說.如果本人做了天子,弟弟卻仍是一個老百姓,可以說是親愛嗎?可見分封制、家天下是封建杜會的特徵,社會生活中的“裙帶風”及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之習,有其源遠流長的社會根源。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萬章上》

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東周·戰國名言語錄

見《孟子·滕文公下》。無事:不工作。這兩句大意是:士大夫不做事情而白吃飯是不行的。儒家主張經世濟時,有所作為,以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為戒,這種古訓對當今反對懶散、怠惰仍有積極意義。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下》

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

見《荀子·富國》。是:這。蹶(Jué6),跌倒。這幾句大意是:田野荒蕪而倉廩充實,百姓空虛而國庫滿盈,這就是即將傾覆的國家。田野為糧之本,倉凜為糧之末;百姓為糧之源,府庫為糧之流。只有使百姓安居樂業,勤于生產,田野才能多收糧食,倉藏才能充實;只有百姓富足,國庫才能富足。若不惜民憫農,百姓不能樂業,田野不能收穫,而強行拽刮,使國庫充實,這樣的國家很快就會傾覆滅亡。這幾句可用於揭露苛政。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富國》

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

見《孟子·離婁上》。獺(tǎ塔):水獺,一種生活在水邊的野獸,能游泳,捕魚為食,皮毛很珍貴。爵:同“雀”。鶴(zhān)):古書上說的一種似鷂鷹的猛禽。這幾句大意是:替深池把魚趕來的是水獺,替森林把鳥雀趕來的是鷂鷹。孟子認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實行仁政的君主得民心,百姓就會歸附;而實行暴政的君主失民心,就像驅魚驅雀的水獺和鷂鷹一樣,把老百姓都趕到實行仁政的君主那裡去。現在人們常以~比喻由於自己的錯誤或暴行,替別人做了好事,把人才都趕跑到別人那裡去了。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離婁上》

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見戰國·屈原《九章·涉扛》。從俗:隨從世俗。固:本來。終窮:終生窮困。這兩句大意是:我不能改變我的心志去隨從世俗啊,定將愁苦潦倒,終生窮困。屈原是戰國時楚國的進步政治家,在與權貴的鬥爭中受到讒害而被放逐,長期流浪在湖南的沅江、湘江一帶。在遭讒受屈、艱難困苦的流放生活中,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雖九死其猶未悔”(見《離騷》)。~兩句就是他百折不回的高浩心志的寫照。可用以表現一種在不被理解的艱苦逆境中依舊堅定不移的政治信念和獻身精神。

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 屈原 《九章·涉扛》

小知不可使謀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東周·戰國名人名言

見《韓非子·飾邪》。小知:小聰明。謀:謀劃。小忠:指對私人的忠愛。主法:掌管法制。這兩句大意是:有小聰明的人不可讓他謀劃政事,只知忠於私利的人不可讓他掌管法制。只有小聰明的人缺乏遠大的目光和探超的智謀,所以不能讓小智者謀劃政治大事。小忠屬於私愛,而主法則須公心,若讓只有私忠的人主法,則難免拘私枉法,不能秉公辦事,所以不可使其主其主法。這兩句用於說明任人謀事、執法時,要分清被任用者屬於小智還是大智,出於私愛還是出以公心。

戰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飾邪》

學不可以已。

見《荀子·勸學》。已:停止。本句大意是:學習不能夠間斷,應當持之以恆。學習,是一個連續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自有其嚴整的內在邏輯。因此,學習是不能夠間間斷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荀子提出的~,是一條很重要的教育原則。它指出了教育與學習的規律,具有格言意義,因而流傳甚久甚廣,至今為人們所常用。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勸學》

學問不厭。

見《荀子·大略》。厭:足。本句大意是:學習與求教不應該有滿足的時候。這是中國人治學所追求的—種境界。“學”與“問”是學習過程中的兩個重要範疇,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是獲取真知不可或缺的兩個基本條件。知識無止境,學問也應該永不滿足,它不僅道出了一個規律,而且道出了人的一種精神。正因為如此,這一名句成為千古習誦的格言。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大略》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見《孟子·滕文公下》。志士:有遠大志向和崇高節操的人。不忘:不怕。溝壑(he):山溝。元:腦袋。這兩句大意是:志士不怕拋屍山野。勇士不怕丟失腦袋。這兩句是互文,文意互相補充,說明志士和勇士都不怕犧牲,甘願“捨身而取義”。可用以讚頌愛國志士的犧牲精神。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下》

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東周·戰國名言語錄

見《孟子·盡心下》。指:旨,意義。本句大意是:所說的話雖然很淺近,但意旨深遠,這叫做“善言”。言談、著文,首先要語言通俗淺近,令人易懂。在此基礎上又能做到含意豐富深遠,就達到了更高的層次。後來人們多用“言近指遠”稱讚人們善於言談。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盡心下》

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見《荀子·非十二子》。當(dàng):恰當。知:明白事理。這幾句大意是:話說得恰當,這是明白事理;不說話時也很恰當,這也是明白事理。一個人是否明理,不在於說不說話,話說得多或少,而在於言語是否得當,是否恰到好處。說話時正是該說的時侯,且說得恰如其分,這是明理;沉默時恰好是不應該說的時候,這也是明理。這幾句可用於說明言談必須得當。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非十二子》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見《莊子·天下》。捶:通“棰”,木杖。這幾句大意是:一尺長的木杖,每天取去它的一半,萬世都取不盡。事物的相對性還表現在有限與無限上。一尺之捶,是有限的;但它的分割是無限的:今天取其一半,即二分之一,明天再取一半的一半,即四分之一,如此分下去,從理論上講,總有一半留下。所以“萬世不竭。”一尺之捶是有限的物體,但它卻是由無限小的單位組成的,因此是相對的。可用於說明物質可以無限分割的原理和相對性的原理;也可說明對於某些問題不能求得絕對徹底的解決,只能求得相對地徹底。

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莊子·天下》

一家二貴,事乃無功。

見《韓非子·揚權》。貴:地位尊貴的人,此指當家的。這兩句大意是:一個家庭中有兩個地位尊貴的當家人,則什麼事都不會幹成功。韓非主張實行中央集權,加強國君的絕對權力,不允許一國二君,政出多門,就像一個家庭如有兩個當家的,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家裡人就無所適從,不知該聽誰的好;要不就像“一棲兩雄,其鬥顏顏(yán)”,一個雞窩棲居兩隻老公雞,非爭鬥得你死我活不可。韓非這種加強中央集權的思想是很有見地的。

戰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揚權》

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東周·戰國名人名言

見《孟子·告子上》。鴻鵠:即天鵝。繳(zhuō灼):系著絲線的箭。這幾句大意是:一個人心裡只想著有只天鵝快要飛來,想拿起弓箭擊射它,假使和這樣的人一道學習,他的成績一定不如人家。孟子在這裡是舉例子說明學習專心致志,一心一意的重要性。他說比如下棋,這只是個小技術。奕秋是全國著名的下棋聖手。假若讓他教兩個學生.一個專心致志聽講,另個則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那樣後者的成績肯定不如前者。~幾句以反面例證說明學習專心的重要,千百年來成為勸學的名句。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告子上》

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見《孟子·告子上》。弈(yī亦):博弈,又稱六博,古時一種每方各有六子的棋類遊戲。一說弈即圍棋。數:《孟子注》說:“數,技也。雖小技,不專心則不得也”。這幾句大意是:博弈雖然是一種簡單的遊戲,如果不專心致志,也就學不到家。此條以下棋為例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的道理。弈秋是全國聞名的善弈者,他收了兩個徒弟,一個專心致志,不肯遺漏老師教誨的每一個字;另一個雖身在課堂,心裡卻想著鴻鵠與射獵一類的事。學習的結果,兩人迥然不同。因此,孟軻總結說~。這種先對具體事例進行歸納,然後闡明道理的方法有很強的說服力,亦有較強的科學性。可化用以說明學習必須專心。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告子上》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見《孟子·公孫醜上》。贍:足。誠,真心實意。這幾句大意是:以武力征服人,人不是真正心服,而是力量不足,抵抗不住;以恩德服人,人的心中高興,是真心實意的服從。人心不可欺。誰若以強力征服,那麼雖然因一時力量不足,懾於淫威被迫身服,但不會心服。只有以德待人,尊重人,人才會身服心服。這幾句可用於說明統抬者不可以力服人,而要以德服人;也可用於說明人與人之間不可以力相欺,而要以誠相待。成語“心悅誠服”來源於此。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公孫醜上》

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

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這幾句大意是:以肉除去螞蟻,不但沒有把螞蟻除掉,反而會引來更多的螞蟻;用魚驅逐蒼蠅,不但沒有把蒼蠅趕跑,反而能招致更多的蒼蠅。螞蟻和蒼蠅嗅覺都極靈敏,而且螞蟻愛吃肉食,蒼蠅喜逐腥臭,想要驅除它們,不用它們最怕聞到的氣味去熏逐它,而用它們最嗜愛的魚與肉去引誘它,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現在可引以說明解決任何問題,都必須從實際出發,對症下藥,不然將事與願違。

戰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東周·戰國名言語錄

見《莊子·讓王》。隋侯之珠:寶瑋。彈(tán)彈射。仞:古代長鹿單也,一說八尺,一說七尺。這幾句大意是:用名貴的寶珠去彈射高空的小雀,必將遭到世人嘲笑。隋侯之珠,價值連城。倘若用它來彈射千仞之雀,則得不償失,其功用遠比不上一顆普通的彈丸。此名句可說明太材必須大用;大材小用,埋沒人才者必將招人嗤笑。

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莊子·讓王》

用管窺天,用錐指地。

見《莊子·秋水》。管:指竹管。指地:點地而量。這兩句大意是:從竹管裡看天,用錐子量地。作好一件工作,辦好一件事,工作條件、工作方法都很重要,正如《論語》上說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看天而用管,欲量地而用錐,首先是使用的工具不對,其次是採用的方法不對,因此很難達到目的,~和“管窺蠡謝”意思相近,比喻辦好一件事,必須注意工作條件和工作方法。“用管窺天”也常用來比喻所見不廣,見識短淺。

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莊子·秋水》

聖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列子·說符篇》聖人不注重國家興亡成敗的表面現象,而要考察研究所以興亡成敗的內在原因.

戰國思想家 列子 《列子·說符篇》

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一廢一起,應之以貫.理貫,不亂;不知貫,不知應變。

荀子《荀子·天論》經過歷代都相沿不變的東西,足以作為一貫適用的原則. 朝代有興衰變化,但都是用一貫的原則來適應.整理出一貫的原則來,社會就不會混亂.不懂得這個一貫的原則,就不知道如何去適應事物的變化.道貫:一貫的原則.一廢一起:指朝代的興衰.:整理.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天論》

餘音繞梁儷,三日不絕。 東周·戰國名人名言

見《列子·湯問》。梁儷(lì麗):屋樑。絕:斷,息。這兩句大意是:餘音圍著屋樑飄繞,三天仍不停息。後世引用時多作“餘音繞粱,三日不絕”。可供引用讚美和形容某些人的歌聲或演奏的樂曲聲高亢激越,優美動聽;也可用于形容某些好詩、妙文讀後令人難忘。

戰國思想家 列子 《列子·湯問》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見《孟子·粱惠王下》。這兩句大意是:以百姓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的人,百姓也會以他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愛民利民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內容。他認為:作為統治者,知道愛民,為百姓分憂解愁,當他有了困難時,百姓也會支持他,幫助他解決困難。可用于說明統治者為百姓解憂對於鞏固自己統治的重要關係。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粱惠王下》

眾人重利,廉士重名。

見《莊子·刻意》。這兩句大意是:一般的人重的是物質利益,而廉潔高尚的人看重的是人格名聲。~寫出社會生活中兩種人的兩種生活態度。“眾人”見利忘義,利令智昏,為了個人私利不惜去幹壞事,終為人們所不齒;“廉士”不貪得,不苛求,自愛自重,珍惜人格的尊嚴,結果會受到人們的敬重。

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莊子·刻意》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見《荀子·勸學》。崖:高峻的岸邊。這兩句大意是:寶玉藏在山中,連山上的草木都顯得光澤滋潤;珍珠產于深淵,連高岸邊上的土石也顯得不乾枯。荀子是以~作比喻,說明事物積於內必形於外的道理,並進而聯繫到為學也是一樣,只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恆地堅持學習和自我修養,就一定能取得顯著成績並表現出來。現常用以說明在一定條件下的必然性。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勸學》

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東周·戰國名言語錄

見《孟子·離婁上》。不虞:意料不到。求全:要求完美無缺。這兩句大意是:有意料不到的讚美,也有過於苛求的責備。此二句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毀譽的。“不虞之譽”是指自已未曾意料到的讚美,是突如其來的稱譽,自然應非常高興。而“求全之毀”是指超過了心理承受能力的批評和指責,如言過其實,求全責備,自然令人非常不愉快。孟子在這兩種現象前以肯定的語氣詞“有”暗示人們一各種各樣的毀譽都有,應有各種心理準備。可以此二句說明應正確對待毀譽,“有不虞之譽”時,切勿過於興奮;遇“求全之毀”對,切勿太生氣。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離婁上》

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見《荀子·儒效》。知之:知道道理。行:行動,實踐。敦:厚。這兩句大意是:懂得許多道理卻不付諸實踐,雖然知識很豐厚,也必將遇到困厄。這名句體現了荀子的“知行”觀。在社會生活中,“知”很重要,無“知”就沒有人類文明,但“知”並不是目的,“知”是為了“用”、“知”而不會用,不能變成行動,再豐富的知識也無用,而且在實踐過程中必將遇到重重困難。這種強調知行統一,學以致用的觀點,現在看也是正確的。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儒效》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屈原《九章·涉江》我要堅守正道,毫不猶豫,所以難免終身處在黑暗之中。董道,恪守正道。董,正,作動詞用。重昏,一再陷入黑暗環境。

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 屈原 《九章·涉江》

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悖(bèi):混亂。持國:保持目家安定與繁榮。過幾句大意是:治理國家投有一定的法制就會大亂,死守故法不知變革也會大亂,混亂動盪就不可能保持國家的安定與繁榮。《呂氏春秋·察今》強調了因時變法的重要性,說明古今時世不同,制訂法令、政策當明察今天的形勢,這樣才有針對性和可行性。時代不同了,事物變化了,如政策法令不相應調整變化,仍以故法治國,沒有不失敗的。《察今》闡述的道理,至今不失其啟迪、教育意義。

戰國末期商人,政治家 呂不韋 《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東周·戰國名人名言

荀子《荀子·非十二子》持:持論,主張;有故:有根據。指所持的見解和主張有一定的根據。之:代詞,指所說的話。話說得有一定道理。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非十二子》

目失鏡,則無以正鬚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

戰國·韓非《韓非子·觀行》。鬚眉:鬍鬚和眉毛,指面容。道:政治原則,理論體系。進惑:指是非。這幾句大意是:眼睛失去了鏡子,就無法修面剃須;立身失去了政治原則,就無法辨清是非曲直。~以目失鏡就無法刮臉剃須為喻,說明身失道就不辨是非的道理,強調了立身行道的重要意義。

戰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觀行》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見戰國·屈原《離騷》。惟:思。美人:代指楚王。遲暮:指年老。這兩句大意是:想到那草木的飄零凋落啊,怕的是楚王您也將逐漸老去。這兩句表現屈原由草木的迅速零落,想到時光易逝,人生無幾,因此深恐楚王不能趁壯盛之年有所作為,完成振興楚國的大業。可供引用抒發對歲月如流、時不我待的感慨。也可用於表達不願默默無聞地蹉跎歲月,而願趁年富力強幹出一番事業的迫切心情,有時也單用“美人遲暮”感歎流光易逝,盛年難再。

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 屈原 《離騷》

良醫之門多病人。

見《荀子·法行》。本句大意是:好醫生的家中病人多。人有病,都希望能儘快治好,所以凡是醫術高明的醫生。去上門求醫的人就多。本句多用來說明從病人的多少,可以看出醫生技術的高明與否;也可用以比喻知識淵博、處世經驗豐富的人,登門求教的人就多。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法行》

人處疾則貴醫。 東周·戰國名言語錄

見《韓非子·解老》。處疾:生病。貴,尊重。本句大意是:人有病就尊重醫生。人有病,希望醫生能給自己治好.所以特別尊重醫生。可用來說病人應該尊重醫生;也可用來比喻人有了困難.就要尊重前來幫助的人。

戰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解老》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

韓非《韓非子·五蠹》因此聖人不希望一切都學習古代,不墨受一成不變的舊規,而是研討當代的情況,據此採取相應的辦法。修:遵循。法:效法。

戰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五蠹》

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戰國·屈原《九章》你堅守著清心謹慎自重,何曾有什麼罪愆或過失。你那無私的品行喲,恰可與天地比德。

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 屈原 《九章》

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此之謂全德之人。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本生》地位高至皇帝也不驕傲,低至百姓也不煩悶,這才是道德完備之人。

戰國末期商人,政治家 呂不韋 《呂氏春秋·本生》

天不再與,時不久留;能不兩工。 東周·戰國名人名言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天不會給兩次機會,時機也不會長久停留,人的才能不會在做事時兩方面同時達到完美,事情的成功在於適逢其時。

戰國末期商人,政治家 呂不韋 《呂氏春秋》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此篇是祭祀保衛國土戰死的將士的祭歌。

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 屈原

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

戰國·韓非《韓非子·飾邪》。這幾句大意是:明白地確立法制,拋開私人恩怨,這樣才能作到有令必能貫徹執行,有禁沒人敢於違反。明確法令制度,使人們知道何為守法,何為違法,違什麼樣的法給予什麼處理,立什麼樣的功給於什麼獎賞;在執法過程中又能公正無私,“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不以個人的恩怨好惡干擾法律的貫徹執行,這樣,自然能作到令行禁止。

戰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飾邪》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想戰勝他人,就必須先戰勝自己;想和他人辯論,就必須先說服自己;想理解他人,就必須先理解自己。

戰國末期商人,政治家 呂不韋 《呂氏春秋》

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 東周·戰國名言語錄

戰國·列子《列子·楊朱》把天下之身視為己身,把天下之物看作己物,只有最完美的人才能做到。寓意:為天下人獻身,為天下人謀利益,這才是偉人。

戰國思想家 列子 《列子·楊朱》

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

戰國·墨子《墨子·尚賢中》。跡:察看行跡。這幾句大意是:聽聽他們的言論,看看他們的實際行為,考察他們所具有的才能,謹慎地授給官職。除官授職要慎重。對準備授官的人要先聽聽他的言論如何,再看看他的實際行為如何,綜合考察出他的才能有多大,然後授予適當的官職,切不時盲目行事。這幾句對當今領導者考察選拔幹部有借鑒意義。

墨翟,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 墨子 《墨子·尚賢中》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戰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眼中沒有父母、目無君上的人,猶如畜生豺狼。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下》

原濁著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戰國·墨子《墨子·修身》。原:同“源”。(hào):同濁的江河水流必定不清,行為不守信用的人名聲必然敗壞。這兩句以水源和水流的關係作比,說明“行不信者”一定有“名必耗”的惡果,規勸人們注意養成恪守信用的美德,今天仍可引用。

墨翟,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 墨子 《墨子·修身》

王顧左右而言他。 東周·戰國名人名言

戰國·孟軻《孟子·粱惠王下》。顧:回頭看。他:其它的事情,別的話題。本句大意是:齊宣王回過頭來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這一章全文寫:孟子對齊宣王說:“您的一個臣子把妻室兒女託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了。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子兒女正在挨餓受凍。對這樣的朋友,該怎麼辦呢?”齊宣王說:“和他絕交!”孟子接著說:““如果當官的不能管好他的下級,該怎麼辦呢?”齊宣王說:“撤他的職!”孟子又說:“如果一個國君不能把國家治理好,那又該怎麼辦呢?”~。意思是說齊宣王先前不知孟子問話的用意,一步步上了孟子的圈套。在孟子逐漸把問題引到他自身的時候,他羞赧、尷尬,無法正面回答,只好環顧左右,改變話題,以掩怖自己羞愧、困窘之態。現在可引用“顧左右而言他”描寫有的人為了擺脫進退兩難的尷尬處境,只好避開原有話題,拉扯別的事情。也可用于形容有些人對別人的問題繞彎抹角,不作正面回答。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粱惠王下》

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好劍只期求它能斬斷東西,不期求它有“鏌鋣”的美名;好馬只期求能行千里,不期求它有“驥驁”的美名。實際上用來形容好東西只要有用即可,不在乎有著怎樣的美名。“鏌鋣”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名劍。“驥驁”是中國古代千里良駒的代名詞。

戰國末期商人,政治家 呂不韋 《呂氏春秋·察今》

遠水不救近火。

戰國·韓非《韓非子·說林上》。本句大意是:遠處的水救不了近處的火。這句話和“遠水不解近渴”意思相近。《韓非子·說林上》:“失業而取水於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莊子·外物》裡說:莊周在路上看見幹車溝裡有條小魚,小魚懇求他給它一升半鬥的水止渴救命。莊周說:好,等我到南方去,把西江的水引來救你。小魚說:照你的說法,只好到幹魚店裡去找我了。這兩則故事都說明緩不解急的道理,有些事物雖然條件很好(如遠海之水很多),但不切實際,解決不了眼前急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如眼前的火災和涸轍之鮒)

戰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說林上》

矜偽不長,蓋虛不久。

戰國·韓非《韓非子·難一》欺騙性的自我吹噓,不要很長的時間就會被識破;掩蓋真相、弄虛作假,不要多久就會被揭穿。矜偽:自誇、作假;蓋虛:掩蓋虛假。這是對自我吹噓、弄虛作假的至誠忠告。“矜偽”和“蓋虛”,無不違背客觀事實,違反實事求是原則,侵犯民眾利益。因此,必定會被事實揭穿,為民眾識破。

戰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難一》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東周·戰國名言語錄

戰國·孟軻《孟子· 離婁上》不孝順父母的人就失去了起碼的做人資格。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所以仁愛之心必須從愛親人開始培養,這就是做人的根本道理。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離婁上》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戰國·孟軻《孟子·離婁上》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曠那樣好的審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舜的學說,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這是用來勸誡人要自覺遵守條例法度。離婁:相傳為黃帝時人,目力極強,能于百步之外望見秋毫之末。公輸子:即公輸班,魯國人,所以又叫魯班,古代著名的巧匠。師曠:春秋時晉國的樂師,古代極有名的音樂家。六律:中國古代將音律分為陰呂、陽律兩部分,各有六種音,六律即陽律的六音,分別是太簇、姑洗、獲賓、夷則、無射、黃鐘。五音:中國古代音階名稱,即宮、商、角、微、羽,相當於簡譜中的12356這五音。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離婁上》

《詩》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曰:“周餘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戰國·孟軻《孟子·萬章上》《詩經》上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已經做了天子,請問'瞽瞍'(舜之父)怎能不做他的臣子?孟子說:這首詩,不是這個意思。說的是【(作者抱怨)為‘王事’而不能奉養自己的父母】。是說【都是君王的事,只有我有才能、更辛苦】。所以,解說《詩經》的人,不能因為文字(對文字望文生義)影響了對詩的辭句的理解;不能因為辭句而影響了對詩的主題的理解。要通過自己對詩的領會,去理解作者的思想;這才能懂得詩的真正含義。如僅僅停留在辭句的表面意義,那麼,《雲漢》詩中有“周餘黎民,靡有孑遺”就成了【‘周’剩下的老百姓,沒有再活下來的了】——如果這是真的,那‘周’就沒有後代了。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萬章上》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上》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開始;羞恥心就是施行義的開始;辭讓心就是施行禮的開始;是非心就是智的開始。仁、義、禮、智是四個初始,就像我本來就所具有的,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這被視為孟子的四端說,是他性善論的依據,也是其所有學說的基礎所在。他還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沒有了“惻隱之心”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就會是冷漠的、自私的、甚至殘酷的。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公孫醜上》

長幼有序。 東周·戰國名人名言

戰國·荀況《荀子·君子篇》指年長者和年幼者之間的先後尊卑。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君子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下》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一個三裡內城牆、七裡外城牆的小城,四面圍攻都不能夠攻破。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另一種情況是,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以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則已,戰無不勝的了。天時:用兵作戰的時機、氣候等;地利: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人和:指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等。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內城叫“城”,外城叫“郭”。內外城比例一般是三裡之城,七裡之郭。池:即護城河。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擊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確皮革做的,也有用銅鐵做的。委:棄。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畔:同“叛”。有:或,要麼。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公孫醜下》

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詩雲:“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上》仁就獲得尊榮,不仁就招來恥辱。如今有人厭惡恥辱卻又安於不仁,這就像厭惡潮濕卻又安於居住在低窪的地方一樣。如果真的厭惡恥辱,就不如崇尚道德、尊重士人,讓賢人在位做官,讓能人在職辦事。國家太平無事,趁這時候修明政教刑法,(這樣,)即使大國也必然會怕它了。《詩經》上說:‘趕上天氣沒陰雨,取來桑皮拌上泥,窗洞門戶細修葺。從今下邊的人,有誰再敢把我欺?’孔子說:‘做這篇詩的人,真懂得道啊!能治理好他的國家,誰還敢欺侮他?’如果國家太平無事,趁這時候尋歡作樂,怠惰傲慢,這是自找災禍啊。禍與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詩經》上說:‘永遠配合天命,自己求來眾多的幸福。’《太甲》說:‘上天降下災禍,還有辦法可躲;自己造下罪孽,那就別想再活。’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公孫醜上》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戰國·孟軻《孟子·離婁上》誠信是自然的規律,追求誠信是做人的規律。極端真誠而不能使別人感動,這是未曾有過的事;不真誠,是不能感動別人的。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離婁上》

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東周·戰國名言語錄

戰國·孟軻《孟子·盡心》值得喜愛的叫‘善’,自己確實具有‘善’就叫‘信’,‘善’充實在身上就叫‘美’,既充實又有光輝就叫‘大’,既‘大’又能感化萬物就叫‘聖’,‘聖’到妙不可知就叫‘神’。孟子認為美的人必須具有仁義道德的內在品質,並表現充盈於外在形式。所謂“充實”,指的是個體通過自覺的努力,把其固有的善良之本性“擴而充之”,使之貫注滿盈於人體之中。“充實”之所以能成為美,在於它能使人的外在形體“生色”,給人以美感。在這裡孟子把人格的美看作是個體人格中實現了的善,即人格的美包含著善,又超過了善,從而深刻地發展了孔子的關於美與善的內在一致性的思想。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盡心》

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上》古代的人,獲得成就,則將恩惠恩澤給老百信,而沒有獲得成功的人,則在這個世上繼續修身養性。得志顯達時就要造福天下蒼生,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提升個人修行。窮,多指身處逆境,窮困潦倒,鬱悶不得志。善其身,也可理解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情操、人文修養方面更高尚,人生的內涵更為豐富。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盡心上》

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戰國·孟軻《孟子·萬章》人在年少的時候,大都戀慕著父母的,逐漸成長知道追求美色後,則轉而戀慕他們的伴侶,成家有妻有子了就專注的照護著妻子兒女,為官當差時則把心神放在服侍長官上面。唯有真正孝順的大孝者,是終其一生都不改衷腸,對父母永遠存著照護與孺慕之情。到了五十歲還愛慕父母的,我在偉大的舜身上見到了。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萬章》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志,是氣的統帥;氣充塞在人體全身。志朝向哪裡,氣就跟隨到哪裡。所以說:“要做到不動心,一定要堅守這個志,同時不要擾亂了氣!”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公孫醜》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于心,衡於慮,而後作;征于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東周·戰國名人名言

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下》舜在田野中興起,傅說從築牆的苦役中提拔出來,膠鬲從魚鹽販子中提拔出來,管夷吾從獄官手中提拔出來,孫叔敖從海邊的隱居生活中提拔出來,百里奚從買賣場所提拔出來。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擔子加給這個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勞累,使他的肌體受饑餓,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干擾、被打亂,以此來使他心理受振動、性格變堅韌,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一個人常有過失,才能改正;心志遭困苦,思慮被阻塞,才能發憤有為;表露在臉色上,抒發在言語中,才能使人瞭解。國內沒有執法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士人,國外沒有勢均力敵的國家和外患的威脅,國家常常會滅亡。這樣,就能明白憂患中能獲得生存、安樂中會遭致滅亡的道理了。傅說(yuè):傳說是商代一位賢人,因罪服刑,在傅險築牆;後被商王武丁訪求到而提拔為相。版築:古代築牆的方法,用兩版相夾,填入泥土,用杵搗實,拆版後即成土牆。膠鬲:傳說是商紂王的臣,他怎麼被提拔、被誰提拔,已不見於記載。管夷吾:即管仲。原是齊國公子糾的家臣,糾與公子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爭奪君位,失敗後逃至魯國而遭殺;管仲也被魯人囚禁押回齊國。後由鮑叔牙推薦,被桓公提拔為相。孫叔敖:楚國隱士,後被楚莊王提拔為令尹。百里奚:見本書《萬章上》第九章注。拂:違背,不順。拂(bì):通“弼”,輔佐。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告子下》

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于父母可以解憂。

戰國·孟軻《孟子·萬章》天下的士人喜歡他,這是人人想得到的,卻不足消除他的憂愁;漂亮的女子,這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娶了帝堯的兩個女兒,卻不足以消除他的憂愁;財富,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富有天下,卻不足以消除他的憂愁;地位尊貴,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尊貴到當了天子,卻不足以消除他的憂愁。士人的喜歡、漂亮的女子、財富和尊貴,沒有一樣足以消除憂愁的,只有順了父母心意才能消除憂愁。妻帝之二女:傳說堯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萬章》

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

戰國·孟軻《孟子·離婁上》家庭一定是自己先破壞,別人才跟著破壞你的家庭。孟子希望天下的家庭要同心同德,和睦相處,這樣才能保持家庭的穩定、幸福,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離婁上》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每家給他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圍種植著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棉襖穿了。雞狗與豬這類家畜,不去打亂它的繁殖期,那麼,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給他一百畝土地,並且不去打亂它季節生長的規律,那麼數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辦好各級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大道理來開導他們,那麼,鬚髮花白的老人便會有人代勞,不致頭頂著、背負著東西在路上行走了。謹庠序之教:恭恭敬敬地辦好學校和教育;申之以孝悌之義:教育子弟孝敬父母、尊重師長、愛國愛民、兄對弟友愛、弟對兄恭敬。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梁惠王上》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東周·戰國名言語錄

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下》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我對於《武成》這一篇書,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頁罷了。仁人在天下沒有敵手,以周武王這樣極為仁道的人去討伐商紂這樣極不仁道的人,怎麼會使鮮血流得來可以漂起木棒呢?讀書時應該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書本,不能完全相信它,應當辨證地去看問題。泛指讀書不要拘泥於書上或迷信書本。盡,完全。信,迷信。書,《尚書》《武成》:《尚書》的篇名。現存《武成》篇是偽古文。策:竹簡。古代用竹簡書寫,一策相當於我們今天說一頁。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盡心下》

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戰國·孟軻《孟子·離婁下》君子有終身的憂慮,沒有一時的擔心。智慧的人,只有對前途的憂慮,沒有對一時一事得失的憂患。目光短淺、斤斤計較眼前利益的人是難以有成就的。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離婁下》

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斯孔子受之矣。

戰國·孟軻《孟子·萬章》他以正當的理由送禮,按禮節規定送禮,這樣,便是孔子也會接受的。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萬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