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5日 星期六

漢朝名言佳句

 

漢朝歷史:(前202—西元220年),分為西漢和東漢,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前202年高祖劉邦建國,六月定都長安。隨後漢武帝劉徹進一步推動大一統事業。西元九年,王莽篡奪政權,西漢結束。25年,參加反抗王莽政權的皇族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漢朝時期,民族融合空前發展,對外交流頻繁,國力和經濟較為強盛。並且文化的統一,為中華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漢朝共曆400多年,24位帝王。220年被魏國曹丕篡權而滅亡。

漢朝名言 漢朝經典語錄 共收錄漢朝名人名言828

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西漢禮學家 戴德 《禮記·大學》

仁者愛萬物,而智者備禍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為國? 漢朝名人名言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愛國如饑渴。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捐細流,故能就其深。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謀及下者無失策,舉及眾者無頓功。 漢朝名言語錄

漢·恒寬《鹽鐵論》(身為領導)考慮事情能慮及下面的人,這樣一來幾乎不會失誤;被眾人推舉(受眾人擁護)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漢代文學家 桓寬 《鹽鐵論·刺議》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東漢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製圖學家、文學家 張衡

人才雖高,不務學問,不能致聖。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見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安:怎麼。鴻鵠:天鵝。本句大意是:小小燕雀怎麼知道鴻鵠的遠大志向啊!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少懷大志,不為人知.面對同耕者的嘲笑,乃以鴻鵠自比發此感歎,這一比喻既照顧到了人物的身份,又注意到了說話的環境;既抒發了人物的雄心壯志,又無傲人傲世之嫌,情感深沉豪放,個性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陳涉世家》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漢朝名人名言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驥:良馬。櫪:馬槽,指養馬的地方。烈士:猶言壯士。這幾句大意是:伏在馬槽吃草的良馬雖老,壯志仍在千里疆場;懷有大志的人,年近垂暮,雄心不減當年。該名句用比興手法.抒發了豪邁的氣魄與奮鬥不息的進取精神。氣韻沉雄奔放,語言自然樸質,故歷史上屢有愛此名句成癖之例。晉人王敦每于酒後執如意擊壺唱“老驥伏櫪”,因而成為著名典故。此名句直到今天仍活在人們的口語中。

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曹操 《步出夏門行》

尊於位而無德者黜,富於財而無義者刑。賤而好德者尊,貧而有義者榮。

漢·陸賈《新語·本行》。黜(chù):廢除,罷免。這兩句大意是:官高位尊但沒有德行的人,就罷免他。位尊者應簿高望重,名符其實,足以任其職;位尊面無德,徒屍其位而於政事無補,且不負眾望,失去下人之心,這樣的人必須罷免。這兩句用於說明要果斷罷免德位不稱的人。

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 陸賈 《新語·本行》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見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這幾句大意是: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總有一次失誤;愚笨的人考慮一千次,總有一次考慮得比較周全。漢初,韓信帶兵攻趙,獲勝之後,想繼續對燕、齊用兵,徵求李左車的意見。李左車說了這番話,含蓄地奉勸韓信用兵須慎重。這段話很富有辯證法的色彩。它啟示人們不要生觀武斷,迷信個人,而應集思廣益,博採眾長.即使是愚人的意見,也有值得考慮之處。《晏於春秋》中有“聖人幹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之語,李左車的話源於此。後人運用遺兩句話時又有所創新。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淮陰侯列傳》

有機智之巧,必有機智之敗。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是故無其實而喜其名者削,無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握。 漢朝名言語錄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沒有那樣的實質卻喜歡那樣的名聲反而會使名聲受損,沒有那樣的德行而希望得到那樣的福氣反而會使自己受困,沒有那樣的功勞而想享受那樣的俸祿一定會受辱。削:削地也。正曰削弱。約:捆縛,引申為窮困窘迫。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戰國策·齊策》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這兩句大意是:邊塞上的一個老頭丟了一匹馬,怎麼知道這不是好事呢?《淮南子·人間訓》說:邊塞上有一個人丟了一匹馬,人們都來安慰他。他的父親說:怎麼會知道不因此而得福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果然帶了一匹胡地的駿馬回來了。陸游《長安道》說“塞翁失馬猶為福”,即本於此。這兩句話比喻雖然暫時受到損失,但也可能因此得到好處,含有在一定條件下壞事可以變成好事之意。可用以說明條件轉化的哲理,也可用以說明禍、福之間的辯證關係。

西漢皇族淮南王 劉安 《淮南子·人間訓》

富以苟不如貧以譽,生以辱不如死以榮。

西漢·戴德《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以:而。苟(gǒu):苟且,不正當。譽:有名聲。這兩句大意是:與其富有而行為不正,不如貧窮而有美名;與其苟活而備受屈辱,不如死去而受人敬重。有的人雖然富有,但他的富有來得不正當,他享受著富有,也承受著人們的指責和唾駡,這還不如雖然貧窮,但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受人尊敬為好。有的人雖揀活著,但是他身受屈辱,苟且偷生,受人蔑視,這還不如光榮犧牲,揚名後世,受人敬仰為好。這兩句運用‘……不如……”的選擇句式表明了貧富生死觀,觀點鮮明,白屬堂堂正正之言。可用以說明人要有正確的榮辱觀,要珍惜自己的聲譽,不可苟且偷生。

漢朝學者 戴德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漢·劉向《說苑·建本》。陽:鮮明,光亮。炳燭:燃燭照明。這幾句大意是:人少小而好學,就像初升的太陽一樣,光明鮮亮;壯年而好學,就像中午的太陽一樣,光線強烈;老年而好學,就像燃燭照明一樣,在黑暗中閃光。此條採用比擬手法,形象地概括了人生學習的三個階段。它通過日出之陽、日中之光、炳燭之明三個比喻,表現出學習在人生道路中的極端重要性,其目的在於鼓勵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共同投入學習。即使老年人也不要喪氣,因為.老而好學,畢竟還能發揮出黑夜燈燭般的光亮。此條在兩千年的中國教育史中每每被人引用,產生過相當積極的教育作用。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說苑·建本》

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漢朝名人名言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

王充《論衡·薄葬》對事物最好的證明是看看他是否有效,對理論最好的檢驗是看他有沒有證據。

東漢哲學家 王充 《論衡·薄葬》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正直者順道而行,順理而言,公平無私,不為安肆志,不為危易行。西漢學者 韓嬰

心如規矩,志如尺衡,平靜如水,正直如繩。 漢朝名言語錄西漢隱士 嚴遵

人之相知,貴相知心。西漢將領,李廣之孫 李陵 《李陵答蘇武書》

人必其自覺也,然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然後人敬諸。西漢學者 揚雄 《法言·君子》

君看金盡失顏色,壯士灰心不丈夫。

漢·馬臻《前結交行》 不丈夫:不是男子漢。 金盡失顏色:錢財散盡就遭到冷落。

東漢水利專家 馬臻 《前結交行》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漢朝名人名言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

慈母愛子,非為報也。西漢皇族淮南王 劉安

處顛者危,勢豐者虧。

見王充《論衡·累害篇》。顛:頂端。豐:滿。虧:缺。這兩句大意是:處在頂端的東西易生危險,狀態豐滿的東西容易虧缺。“處顛”與“勢豐”是事物已經發展到了極致,無以復加,故矛盾必向其相反方面轉化,易生危險,易生虧損。可用於說明某種事物的態勢或事物矛盾轉化的哲理。

東漢哲學家 王充 《論衡·累害篇》

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這兩句大意是:喜好學習並能深入地思考,心中領會其中的意義。《史記·五帝本紀》太史公題贊:“《書》缺有問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意思是說:“《古文尚書》關於黃帝的傳說缺失已經很久了,但黃帝散佚之事卻時時旁見於其他記述中。不是喜愛學習並能深入思考的人,很難領會其中的意義,更難於向見識短淺、孤陋寡聞的人論說。”正由於此,司馬遷根據古文和諸子的論列,編撰了《五帝本紀》。現在~常用於表述在學習、研究過程中深入思考的重要性。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五帝本紀》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漢朝名言語錄

見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蕭瑟:形容草木被秋風歡拂所發出的聲音。洪波:巨大的波濤。這兩句大意是:秋風颯颯作響,大海湧起了巨浪。這兩句詩以簡潔而健拔的筆觸勾勒出秋風勁吹、海濤洶湧的壯闊景象。氣勢雄渾。可用來描寫大海和抒發雄心壯懷。

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曹操 《步出夏門行·觀滄海》

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見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與:給。這兩句大意是:人們捨棄不幹的,我幹;人們需要什麼,我想辦法給予滿足。這兩句以精練的語言,闡述了商品生產和經營的一條重要原則:既要注意供求關係的變化,又要注意市場訊息。因為由於大部分人捨棄不幹,必然會導致某些商品缺貨,供不應求,所以生產、經營這些商品就會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而市場需要什麼,就生產、經營什麼,才能有利可圖。可用於說明在商品生產和經營中,既要目光深遠,又要見機而行;也可用於概括某些從事商品經營者成功的秘訣。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貨殖列傳》

人有所優,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

見王充《論衡·書解篇》。優:優秀的品質。固:必。劣:劣質,缺陷。工:巧。這幾句大意是:人有優點,也必有缺點;人的技能有巧的一面,也必然有笨拙的一面。這裡以人為例,指出其優、缺點與巧、拙是相對存在的,說明看人要一分為二,不能求全責備,也不能光看長處或光看短處。

東漢哲學家 王充 《論衡·書解篇》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見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星漢:指銀河。這幾句大意是;太陽和月亮每天從東方升起,又向西方落下,好像是從大海中升起又回到大海之中;星光燦爛的銀何斜貫天宇,它的一端垂向地平線,好像發源于大海一樣。詩人勾勒出了大海的形象,表現出它那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雄渾氣勢。連太陽、月亮、銀河這些自然界最輝煌的形象全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這是一種多麼豐富的想像,多麼壯觀的境界;詩人在這裡借大海的形象表現了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風貌。可用來描寫大海和抒發雄心壯懷。

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曹操 《步出夏門行·觀滄海》

日月欲明,浮雲蓋之;河水欲清,沙石涔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漢朝名人名言

見劉安《淮南子·齊俗訓》。涔(wèi):通“穢”,骯髒。嗜欲:嗜好和欲望。這幾句大意是:日月想要明亮.浮雲遮蔽了它們;河水想要清澈,沙石弄髒了它;人的性情想要平和,嗜好和欲望損害了它,性情平淡安靜,不與人爭鬥,有益於養生;但人又有嗜好和欲望,總想有所獲得,就勢必起爭強好勝之心;爭強好勝之心起,則情緒激烈,平淡安靜也就被打破。人的嗜欲妨害養成平淡的性情,就像浮雲總是遮蔽日月,沙石總是弄髒河水一樣。這幾句以日月與浮雲,河水與沙石的比喻,有力地闡明了嗜欲是破壞人平淡之情的大敵,這幾句可用於說明人性要平淡,嗜好貪婪之心要控制;而語句中連比的方法也可學習。

西漢皇族淮南王 劉安 《淮南子·齊俗訓》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見三國·魏·曹操《短歌行》。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虛心招納賢才。佐周成王治理天下。吐哺:吐出口中正嚼著的食物。《韓詩外傳》說周公“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為了接待天下賢士,連洗頭吃飯都顧不上。這幾句大意是:山不厭煩高大,海不厭煩深廣;周公吐出正吃的飯,忙幹接待賢才,使天下豪俊都歸心於他。曹操在《短歇行》中表示自己要像山不辭土石。海不辭水泡一樣招攬賢才,像周公一樣禮賢下士,以實現統一天下的願望。這兩句可用於表示招攬賢才多多益善。

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曹操 《短歌行》

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

見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這幾句大意是:善於用兵打仗的將領,不用自己的短處去攻擊敵人的長處,而是以自己的長處去攻擊敵人的短處。揚長避短是軍事原則之一。善於攻堅者,勿使之去固守;長於陸戰者,勿使之去駕船。而敵人若長於固守,則千方百計引誘他們出城野戰;敵人若長於水戰,則盡力迫使他們在陸上和我們交鋒。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我們的優勢,最大限度地削弱敵人的優勢,我盈敵竭,焉能不勝?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淮陰侯列傳》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見《戰國策·趙策一》,容:容貌,用作動詞,修飾打扮。這兩句大意是:士樂於為知己的人捨生忘死.女子樂於為喜歡自己的人修飾打扮。在原文中,這是豫讓決心為重用,信賴自己的知伯復仇時說的話。這兩句話概括了人們的一種典型心理,所以千百年來不同時代的人們又賦予它不同的含義而經常引用,其中前一句體現了一種不分是非的報恩思想和俠義精神,現在引用時應慎重。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戰國策·趙策一》

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 漢朝名言語錄

見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這幾句大意是:(李廣的領兵方法,每遇到糧食缺乏、水源斷絕的地方,)士兵們不全喝上水,李廣不靠近水;士兵們不全吃上飯,李廣不先吃飯。李廣為漢代一代名將,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他帶兵的經驗就是愛恤士卒,寬緩不苛,嚴於律己,身為士先,因此士兵“愛樂為用”,打起仗來死命奮戰,威震敵膽。~的精神永遠值得學習,至今不失教育意義。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李將軍列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見司馬遷《李將軍列傳》引古諺。蹊(xī溪):小路。這兩句大意是:桃樹李樹都不會講話,不會炫耀自己,但因為它們能開好看的花,結甜美的果,自然就有人到桃李樹下面來,把樹下的泥土踏出一條小路。這是司馬遷在《李將軍列傳》的傳贊裡引的兩句古諺,藉以讚美漢代名將李廣誠誠懇懇像個質樸的鄉里人,口不善言,但機智勇敢,善於征戰,又愛恤士卒,寬緩不苛,故士卒都樂於為他奮力戰鬥,連匈奴人都敬畏他;李廣死時,“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衰”。~兩句後多用來比喻崇尚實際、不務虛名的人或事,結果必定實至而名歸,為人所景仰。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李將軍列傳》

韋編三絕。

見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韋編: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叫“韋編”。韋,熟牛皮。三:多次。絕:斷。本句大意是:翻來覆去地闊讀,競使編聯竹簡的牛皮繩斷了好多次。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讀《易》,~。”後來人們就把~用以形容讀書十分勤奮,把書讀爛了多少回。~的治學精神,至今仍是可以效法的。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孔子世家》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見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盈縮:本指進退、升降,這裡指壽命的長短。養怡:指保養身心,怡然自得,不為物欲傷神。永年:長壽。這幾句大意是:壽命的長短,不只決定於天,保養身心帶來的福氣,可以使人益壽延年。漢代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鼓吹讖緯神學,“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成為統治者欺騙人民的信條。作者在這裡強調“盈縮之期,不但在天”,要求人們發揮主觀能動作用,這種認識在當時是很可貴的。在寫法上,作者在議論中凝聚深刻的哲理,使句子的內涵顯得宏大精深。可以用這幾句說明要延年益壽就要破除天命觀,積極主動地去調養身心。

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曹操 《步出夏門行》

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 漢朝名人名言

見劉安《淮南子·說山洲》。致:招引。樹木:植樹。這兩句大意是:要想招引遊魚就得先通水,要想招引飛鳥就得先種樹。這兩句啟迪人們:想要辦成一件事,必須先創造條件;你去創造條件而想坐享其成,必然一無所獲。文句以淺顯的事例說明深刻的道理,富有教育意義,在寫作方法上也可資借鑒。

西漢皇族淮南王 劉安 《淮南子·說山洲》

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見司馬遷《史記·平原君列傳》。以:用。強:勝。本句大意是:毛遂巧妙地運用自己的口才,勝過百萬雄師發揮的作用。這裡運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借三寸之舌象徵人的口才,戰國時期,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邯鄲,趙王使平原君結盟于楚,楚國不想答應,擔心得罪強秦。平原君的舍人毛遂在談判中臨難不退,運用自己的口才與膽識,迫使楚王與趙簽定了盟約,得到平原君的誇讚。這種讚語以一個突出的局部反映全體,精粹傳神,生動形象,富於幽默感,因而後世沿用不衰。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平原君列傳》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見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安:怎麼。鴻鵠:天鵝。本句大意是:小小燕雀怎麼知道鴻鵠的遠大志向啊!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少懷大志,不為人知.面對同耕者的嘲笑,乃以鴻鵠自比發此感歎,這一比喻既照顧到了人物的身份,又注意到了說話的環境;既抒發了人物的雄心壯志,又無傲人傲世之嫌,情感深沉豪放,個性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陳涉世家》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見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贊》。變態:友情的深淺程度。見:同“現”.這幾句大意是:當人們處在生死關頭,才能看出友情的忠貞與否,當人們一會兒貧窮,一會兒又富有起來,才能看出友情的深淺;當人們一會兒得勢升遷,一會兒又失勢貶謫,才能考驗出友情的真假。翟公為廷尉時,賓客盈門,及度,門可羅雀。翟公後又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就在門上大書“~”幾句話,司馬遷有感於岌黯、鄭莊顯赫時賓客趨之若鷺,固罪貶官時賓客紛紛離去,就引了翟公的幾句話抒感慨.作評語.這幾句話說明真誠的友誼只有在一十人地位發生急劇變化時才看得最清楚。借用~說明現在一些類似的社會現象,十分恰切。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汲鄭列傳贊》

以管窺天,以蠡測海。 漢朝名言語錄

見班固《漢書·東方朔傳》。管:竹筒,竹管。窺:看。蠡(lí離):瓢。這兩句大意是:拿竹管子來窺看天,拿瓢來測量海,都是很蠢笨的。茫茫宇宙,浩瀚銀河,都是無窮無盡的,企圖以管來窺看,猶如坐井觀天一樣,所見不過數星而已。無垠的大海,一望無際,企圖以瓢測量,真是可笑得很。此二句形象地比喻視野狹窄、以偏概全的思維方法,並已概括成“管窺蠡測”的成語,用以形容見識狹窄、短淺。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東方朔傳》

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

見班固《漢書·韋賢傳》。遺:留給。籝(yíng):筐籠一類盛物的竹器。經:經書,指儒家經典。這兩句大意是:留給兒子滿滿一筐黃金,不如教他熟讀一種經書。這兩句古諺是說:黃金再多,用完不會再生;學麗優則仕就能受用無窮。現在可以理解為:留給子女的遺產再多,不如教育子女學會自立謀生的本領。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韋賢傳》

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

見《戰國策·秦第一》引古語。這幾句大意是:以散亂的軍隊進攻訓練有素的軍隊,必然自取滅亡;以邪惡的力量進攻正義的力量,必然自取滅亡;以逆歷史潮流的力量進攻順歷史潮流的力量,也必然自取滅亡。漢民族的文化心理特點之一,是非常重視名分,對戰爭亦是如此。商湯伐夏桀,周武討股紂,以及春秋、戰國時太大小小無數戰爭,莫不先找出打仗的理由,再正式出兵討伐;勸阻君主出兵打仗的理由,也往往從名分上著手。這幾句就是勸諫君主不可出兵的論據,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那就是:邪不壓正,歷史將按照其自己的規律前進,任何阻擋歷史前進的人,都將被歷史的巨輪壓得粉身碎骨。這幾句現在仍具有諷喻警戒意義。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戰國策·秦第一》

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

見司馬遷《史記·鄭世家贊》引古語。這兩句大意是:因權勢利益而結合的朋友.一旦權盡利絕,交情就會疏遠。鄭厲公逃亡於櫟。他誘劫鄭國大夫甫瑕殺掉在鄭國執政的鄭子·使厲公回鄭國即了王位。厲公的目的已經達到,就以甫瑕“事君有二心”(指殺鄭子)的罪名,殺掉丁甫瑕。司馬遷在贊中引~的古語說明甫瑕的遭遇。這句古語現在仍有警戒意義。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鄭世家贊》

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 漢朝名人名言

見司馬遷《史記·貸殖列傳》。用:因。這幾句大意是:因為貧困而求儘快致富,那麼務農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經商。長期以來,也可說從古至今,由於農產品價格多屬偏低,再加上農業生產週期長.效益差,因此就有~這種說法。現在這幾句可供說明商品經濟的重要性,也可藉以說明,應當調整農業政策,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不可因“谷賤傷農”,農民都去棄農經商,造成農業太滑坡,出現經濟危機。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貸殖列傳》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

見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垢:塵垢。騏驥:千里馬。這幾句大意是:洗澡不一定非要到江海中去洗,主要的是能去掉身上的塵垢髒物就行;騎馬不一定非要騎名馬千里駒不可,主要的是能跑得快跑得遠就行。此名句比喻辦事要求實效,不要只務虛名,那種買東西不看實用價值,一味追求名牌、高檔以滿足虛榮心的人,可引為鑒戒。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外戚世家》

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

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這裡說的是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叫虞的小國,那兒有一個“小人物”叫百里奚,後來虞國滅亡了,百里奚到了秦國,輔助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為什麼同一個人,在虞時虞亡了,而到了秦國,秦卻完成霸業了呢?司馬遷說,不是這個人在虞時是個笨蛋,到了秦國卻變聰明了。關鍵在於這樣的人才會不會得到使用,他的謀略會不會被採納。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淮陰侯列傳》

欲審曲直,莫如引繩,欲審是非,莫如引名。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審,判斷也。引,引用,使用也。要想判斷彎和直,最好用繩子來衡量;要判斷是非,就要按照聖人對事物的定義稱謂來判斷。(因為聖人對事物的定義反映了真相)

西漢哲學家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號》

知其一未睹其二,見其外不識其內。 漢朝名言語錄

見班固《漢書·揚雄傳》。這兩句大意是:你瞭解其一,未見其二;只見到事物的外表,不瞭解事物的本質。這兩句告訴我們,客觀事物是複雜的,要想正確地認識它們,必須進行全面瞭解,深入分析,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見其外不見其內。如果停留在一知半解,認識必然帶有片面性、表面性,這樣就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導致錯誤的行動,不可不戒。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揚雄傳》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見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鑠(shuò朔)金:熔化金屬。積毀:譭謗積聚得多了。銷骨:燒掉骨頭,指把人毀滅。進兩句大意是:眾口一詞,能把金石熔化;多次誹謗,能把人才毀滅。物體之堅,以金石為最,而眾口一詞,能使金石熔化,可見輿論力量的巨大。惡毒的譭謗,開始人們可能還不會相信,但重複的次數多了,便會蠱惑人心,即使再正直的人也會失去人們的信任,壓上沉重的精神負擔,不是自行垮掉.就是禍害加身而被毀滅,可見譭謗之惡毒。這兩句為了說明輿論力量之大。以“鑠金”﹑“銷骨世行誇張,為了說明。積毀銷骨”之義,又以“眾口鑠金”作比興,使道理淺顯而易明。這些方法都值得學習,也可以直接用這兩句說明譭謗為害之烈。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張儀列傳》

置將不善,一敗塗地。

見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置:任用。塗地:指肝腦流在地上,形容慘敗。這兩句大意是:任用將領不當,便會導致肝腦塗地,一敗不可收拾。常言道: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周為將領是軍隊的首腦,是靈魂,“將失一令而軍破身亡”,因而擇將必須慎之又慎。戰國時趙孝成王拜趙括為將,趙括只知紙上淡兵,毫無實際經驗,與秦兵交戰時,中計被圍,自己被射殺,四十余萬將士降後被坑殺,從此趙國一蹶不振。可見擇將必須小心謹慎。此二句說明擇將的重要性。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高祖本紀》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見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這幾句大意是: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總有一次失誤;愚笨的人考慮一千次,總有一次考慮得比較周全。漢初,韓信帶兵攻趙,獲勝之後,想繼續對燕、齊用兵,徵求李左車的意見。李左車說了這番話,含蓄地奉勸韓信用兵須慎重。這段話很富有辯證法的色彩。它啟示人們不要生觀武斷,迷信個人,而應集思廣益,博採眾長.即使是愚人的意見,也有值得考慮之處。《晏於春秋》中有“聖人幹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之語,李左車的話源於此。後人運用遺兩句話時又有所創新。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淮陰侯列傳》

重足而立,側目而視。 漢朝名人名言

見司馬遷《史記·汲鄭列傳》。重(chǒng):重疊,此處引申為併攏的意思。這句大意是:兩腳併攏站立,不敢邁步前進;斜著眼睛偷窺,不敢正眼觀看。漢武帝起用酷吏張湯更定刑律法令。主爵都尉汲黯反對說,一定要按照張湯的苛法行事,將使天下人路也不敢走,眼也不敢看了。此句以人的動作、表情表現人的恐懼心理,形象地反映出苛政的弊端及危害,比喻巧妙、生動,成為後世批評苛政慣用的名句。“側目而視”已成為成語,刻畫一種畏懼而又憤恨的表情。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汲鄭列傳》

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見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莊:楚霸王項羽的堂弟。沛公:指劉邦。秦二世元年,劉邦起兵於沛(今江蘇省沛縣),回應陳涉起義,被大家尊為沛公。這兩句大意是:項莊拔劍起舞,他的用心是時時想刺殺沛公啊。鴻門宴上,項羽的謀臣范增一心要殺他們政治上的敵手劉邦,幾次暗示項莊下令,項羽不聽。於是範增派項莊舞劍,以助興為藉口行刺劉邦,情況十分緊急。劉邦的謀士張良出帳喚劉的參乘樊噲闖帳。樊噲問道:“今日之事何如?”張良說:“甚急.今者~。”此句用直陳其事的手法表現緊張的氣氛,大有身臨其境之妙,歷來為人讚賞。~在流傳中演化成。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成語,表現別有所圖,至今沿用不綴。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項羽本紀》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漢·司馬遷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鳥沒有了,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野兔死了,獵狗就要烹煮著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劍不試則利鈍暗,弓不試則勁撓誣,鷹不試則巧拙惑,馬不試則良駑疑。

漢·王符《潛夫論·考績》。暗:不明。勁:強。撓:弱。誣:受騙。駑(nú奴):能力低下的馬。惑:分不清。這幾句大意是:寶劍不試一試,則不知其利鈍;弓箭不試一試,則不知其強弱;獵鷹不試一試,則不知其捕獲獵物的能力高低;戰馬不試一試,則無法辨別它是不是好馬。這四句講的是一個同題,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凡事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得住實踐的檢驗。任何主觀猜測、判斷,都是靠不住的。只有親自實踐體察,才能對客觀事物作出正確的結論,才不會影響工作,造成失誤。可用以說明凡事應經實踐的檢驗。

東漢政論家、文學家 王符 《潛夫論·考績》

不可同日而語。 漢朝名言語錄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漢書》不能放在同一時間談論。形容不能相提並論,不能相比。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

西漢·戴聖《禮記·禮運》。飲食:食欲。男女:性欲。大欲:最基本的欲望。惡(wù務):厭惡。這幾句大意是:食欲和性欲,是人最基本的欲望;死亡和貧苦,是人最厭惡的事情。食欲和性欲,是人從生理上產生的最基本的欲望,而死亡和貧苦,則是人從自身的生存出發所最厭惡的,這些都是人的本性所產生的自然的心理。我們可以用前兩句說明追求飲食性愛是人的基本欲望,也可以用後兩句說明求生存避貧苦是人的本能。但是,一個有高尚道德的人為了追求崇高的理想,為了保持清白的節操,可以不顧“飲食男女”,不避“死亡貧苦”,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正是我們應該繼承的傳統美德。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禮運》

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漢·晁錯《論貴粟疏》。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領袖。禹: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的領袖,受舜禪讓。其子啟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代。湯:即商場,原為商族領袖,後滅夏,建立商朝。捐:捐棄。瘠:瘦病。備先具:預先準備停當。這幾句大意是:堯禹時代遇到九年水災,商湯時遇到七年大旱,而他們的國家卻未因水旱災害而鬧饑荒遭毀滅,這是因為他所儲藏的糧食多而預先已作了充分準備的緣故。晁錯是西漢政論家,漢景帝的“智囊”,他主張“重本抑末”,獎勵糧食生產,促進農業發展,積貯物力財力,打擊商人投機牟利。《論貴粟疏》是他一篇極有名的議論文章,~是該《疏》中的一段話,說明了積貯在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了雄厚的物力、財力的儲備,遇到特大的自然災害,也能保持政局的穩定。堯禹商湯所以成為聖王,與他們“蓄積多而備先具”,在嚴重災害面前能使人們安居樂業有重要關係。

西漢政論家 晁錯 《論貴粟疏》

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西漢·戴聖《禮記·樂記》。治世:治理較好的、安定的社會。以:而。乖:不順。思:引申為悲感。道:規律,事理。這幾句大意是:治平之世的音樂必然充滿安閒與歡快的情調,顯示了當時政治的和順;動亂之世的音樂必然充滿怨恨與憤怒的情調,顯示了當時政抬的乖悖;被別人征服的國家的音樂,必然充滿悲哀、憂愁的情調,顯示當時人民正在遭受苦難。每個時代的音樂與當時的政治總是息息相關的。音樂與文學一樣,是人們內心情感的流露,因此它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能曲折地反映出社會政治的特點。這幾句可供論述音樂與社會現實的關係時引用。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樂記》

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鉤,累累乎端如貫珠。 漢朝名人名言

西漢·戴聖《禮記·樂記》。抗:舉起來。隊:即“墜”(zhuì綴),從高處落下。折:轉折。槁(gǎo稿)木:枯木。倨:直而折曲。中(zhòng):正好符合。矩:畫直角或方形用的曲尺。凶:彎曲。鉤:圓規。貫珠:一個接一個串起來的珠子。這幾句大意是:歌聲昂揚,如用力舉物;歌聲低沉,如物體墜落;歌聲婉曲,猶如轉折;歌聲停止,好像枯木。直而折曲的歌聲,方正如矩;委婉的歌聲,圓曲如規,聯貫起來正如一串珍珠。錢鍾書先生根據《樂記》中這一段話,提出了修辭學上的一種手法——“通感”。所謂“通感”是把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如歌聲本來訴諸於人的聽覺,但高亢的歌聲如用力舉物,就跟人的肌肉運動(觸覺)聯繫了起來;下滑的歌聲,如物件下墜,就跟人的視覺聯繫了起來;剛直的歌聲、委婉的歌聲都能引起聽眾情緒的起伏變化,這就是說,音樂不光使人感到悅耳,還能溝通人的其他感覺;不光表現出聲音之美,還能“聲入心通”,表現出音樂感動人的力量來,“通感說”雖然是今人提出來的,但~這段話說明古人早已注意到了“通感”現象。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樂記》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

漢·班固《漢書·食貨志》。積貯(zhu):指積蓄儲存糧食。大命:命脈,命根子。這幾句大意是:積蓄儲備,是國家存亡的命根子,如果糧食儲備很多而且財物有剩雜,還有什麼事做不成呢?這是賈誼向文帝上疏中的一段話。賈誼認為國家應以農業為車,重視積貯,並且把積貯提到國家“大命”的高度,因為國家有了豐厚的積貯,才可以保證人民有安定的生活,可以應付水旱自然災害和突然發生的戰爭,確保安定的政治局面。文章說理透僻,精警有力,受到文帝的重視並採納了他的建議,對西漢的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食貨志》

論大功者不錄小過,舉大善者不疵細瑕。

漢·班固《漢書·陳湯傳》。疵(Cì刺):指責,挑剔。瑕(xiá俠):玉上的小毛病,比喻人的小過失。這兩句大意是:評定人的大功勞,就不必記他的小過錯;推舉高才能的人,就不必挑剔他的小毛病。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大功與小過,大才與小疵相比,前者是主要的。這兩句用於表達論人評事要抓住主要方面,不必拘泥於小節問題。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陳湯傳》

治身者以積精為寶,治國者以積賢為道。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國身》。治身:調養自身。道:方法,途徑。這兩句大意是:善於調養自身的人,以積蓄精力為最寶貴;善於治理國家的人,以積聚賢才為正確的途徑。精力為身體之精華,賢才為國家之精華,就像養身者以積蓄精力為貴一樣,治國者也要以延攬賢才為正途。這兩句一為比體,一為喻體,比喻精確,說理透闢,這種以喻達理的方法值得學習。

西漢哲學家 董仲舒 《春秋繁露·通國身》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在涅貴不緇,曖曖內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漢朝名言語錄

漢·崔瑗不要津津樂道於人家的短處,不要誇耀自己的長處。施恩於人不要再想,接受別人的恩惠千萬不要忘記。世人的讚譽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愛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就行了。審度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仁而後行動,別人的誹謗議論對自己又有何妨害?不要使自己的名聲超過實際,守之以愚是聖人所讚賞的。潔白的品質,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變顏色,才是寶貴的。表面上暗淡無光,而內在的東西蘊含著光芒。老子曾經告誡過:柔弱是有生命力的表現,而剛強和死亡接近。庸鄙的人有剛強之志,時間久遠,他的禍更重。君子要慎言,節飲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如果持久地實行它,久而久之,自會芳香四溢。

漢代書法家 崔瑗

將不知兵,以其主予敵也;君不擇將,以其國予敵也。

漢·班固《漢書·晁錯傳》。主:君主。這幾句大意是:將領不會指揮自己的士兵,就是把他的君主送給敵人;國君不認真選擇稱職的將領,就是把他的國家送給敵人。這是晁錯上書文帝時引用古《兵法》中的話,精彩地闡述了君主、將領、士兵三者之間的關係及其職責。將不知兵,君不知將,不僅會帶來軍事上的失敗,甚至要招致國破身亡。司馬遷有言:“置將不善,一敗塗地”;劉向《說苑》認為:“將者,士之心也”,可見擇將必須慎之又慎。不可掉以輕心。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晁錯傳》

在上位,不淩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西漢·戴聖《禮記·中庸》君子身處上位,不作威作福,欺淩處於下位的人。處在下位,不巴結奉迎處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作為而不去苛求別人,那麼就不會產生怨恨。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中庸》

福善之門莫美於和睦,患咎之首莫大於內離。

漢·班固《漢書·東平思王劉宇傳》。患咎(jiù救):災禍兇險。這兩句大意是:福分和親善的來路沒有比和睦更好,最大的災禍和兇險沒有比內部分離更甚。內部和睦團結,親密無間,齊心合力,幹起事來就容易成功,外部有仇敵也不敢輕舉妄動,生活自然幸福美好。以和睦求福善,確實是最好的方法。內部分崩離析,矛盾重重,鬥爭激烈,幹起事來難以成功,外部仇敵也認為有機可乘,災禍自會降臨。這兩句可用以說明和睦生福善,內離降災禍,告誡人們要注意團結。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東平思王劉宇傳》

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 漢朝名人名言

漢·蔡瑣《悲憤詩》。截:斬斷。無孑遺:一個不留。:這幾句大意是:殺戮斬截一個都不剩留,眾多的屍體互相支撐著。(敵人乘坐的)馬邊懸掛著男人的頭顱,車後邊滿載著搶掠來的婦女。《悲憤詩》揭露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胡兵殘暴的景象。漢獻帝初平三年(西元192),董卓部將李催、郭汜出兵關東,大肆擄掠陳留、潁川等郡。據《三國志·魏志·董卓傳》:卓嘗遣軍到陽城(河南登封),值二月社(祭社神廟會),悉就斷男子頭,駕其車牛,載其婦女財物,以其所斷頭系車轅軸上,連軫而還。~所寫的就是這場戰禍慘絕人寰的景象。

東漢才女和文學家 蔡琰 《悲憤詩》

泰山之溜穿石,單極之綆斷幹。

漢·班固《漢書·枝乘傳》。溜(1iù六):小水流。單極之綆(gěng):單股的細繩。斷幹:勒斷樹幹。這兩句大意是:泰山上的小水流可以穿石,單股的細繩可以勒斷樹木。俗語說:水滴石穿。水、繩之柔,能克石、樹之剛,在於日積月累,長此不懈。量的增長變化,終於形成“穿石”、“斷幹”的質的變化。可啟發人們在學業上也應在韌性的努力中尋找成功,也可說明“防微杜漸”的道理。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枝乘傳》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三國·曹操《龜雖壽》這四句托物起興,興中有理,以神龜和騰蛇為喻,說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觀規律。“神龜雖壽”,說命長;“騰蛇乘霧”,言技高,不管命有多長,本領多麼高,最後都逃不掉死亡的命運,也就是違逆不了客觀自然法則。人亦如此,長命百歲,官高位隆,最後都要成為土灰。死亡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平等的,但由此卻引出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一種認為人既然都要死,死後一切皆空,倒不如及時行樂;另一種則認為既然要死,就應該使生活有意義、有價值。

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曹操 《龜雖壽》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驥:良馬。櫪:馬槽,指養馬的地方。烈士:猶言壯士。這幾句大意是:伏在馬槽吃草的良馬雖老,壯志仍在千里疆場;懷有大志的人,年近垂暮,雄心不減當年。該名句用比興手法.抒發了豪邁的氣魄與奮鬥不息的進取精神。氣韻沉雄奔放,語言自然樸質,故歷史上屢有愛此名句成癖之例。晉人王敦每于酒後執如意擊壺唱“老驥伏櫪”,因而成為著名典故。此名句直到今天仍活在人們的口語中。

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曹操 《步出夏門行》

兵以計為本,故多算勝少算。 漢朝名言語錄

漢·班固《漢書·趙充國傳》。兵:軍事。計:計謀。算:謀劃。這兩句大意是:軍事行動以計謀為根本,因而謀劃全面的將戰勝謀劃片面的,謀劃多的將戰勝謀劃少的。此二句講行軍作戰要多謀算,強調用計之重要。“這裡所說的“多算勝少算”,實則為《六韜·三疑》“凡謀之道,周密為寶”的注腳。戰爭中考慮得越周詳,越能減少失誤,越能最大限度地殺傷敵人,取得勝利。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趙充國傳》

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

漢·班固《漢書·司馬遷傳》。其:他,指司馬遷。直:直書其事。核:翔實準確。虛美:即溢美,過分誇獎,指美化統治者。隱惡:指隱瞞統治者的惡行。這幾句大意是:他的文章能忠實地直書史實,他所記述的歷史事件翔實準確,他不虛構統治者的善事,也不隱瞞統治者的惡行。這幾句是高度評價司馬遷和《史記》尊重並忠實於歷史的。由於司馬遷修《史記》時能夠作到堅持真理,實事求是,因而司馬遷被譽為“良史”,《史記》被譽為“實錄”。可供論述修史者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時引用,也可引用強調記實文學應該具備的特點。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司馬遷傳》

騏驎、綠耳、蜚鴻,驊騮,天下良馬也,將以捕鼠于深宮之中,曾不如跛貓。

漢·東方朔《答膘騎難》。將:拿。用。曾:乃。道幾句大意是:騏驎、綠耳、蜚鴻和驊騮,都是天下的良馬,用來在深宮之中捕鼠,竟不如瘸了腿的貓。物各有能,能各有用。駿馬能在賓士,用於騎射;貓則是鼠的天敵,善於捕鼠。如果用馬去捕鼠,即使如騏驎、綠耳、蜚鴻、驊騮選樣日行千里的天下良馬,也不如一隻瘸了腿的瞎貓。~用形象而誇張的比喻,生動地說明如果才非其用,那麼就是再優秀的人才也不會取得什么成就的道理。語似滑稽,卻能教人深省。

西漢政治家 東方朔 《答膘騎難》

資絕倫之妙態,懷愨素之潔清,修儀操以顯志兮,獨馳思乎杳冥。

漢·傅毅《舞賦》。愨素(quèsù確速)樸實而純潔。修:治。儀操:儀容志操。杳冥:深遠幽冥。這幾句大意是:(領舞的女子)姿態真是美妙到了極點,同時也顯示了胸懷的質樸純潔,她的儀容能夠表達出內心的情操,神志正在遙遠杳冥處馳行。這幾句是描繪領舞女子的精神高超,意象曠遠,就像希臘藝術家塑造的人像往往表現出不凡的神情,高貴純樸,靜穆莊麗。當代一位美學家說,博毅塑造的這個古代舞女的形象,“它的高超美妙,比起希臘人塑造的女神像來,具有她們的高貴,卻比她們更活潑,更華美,更有遠神。”

東漢辭賦家 傅毅 《舞賦》

狐死歸首丘,故鄉安可忘。 漢朝名人名言

三國·魏·曹操《卻東西門行》。這兩句大意是:狐狸將死,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人之遠行,故鄉怎麼能夠忘懷?此名句採用比興手法,以狐狸將死必歸首山丘作比,興起人的故鄉不可忘懷之情。舉例生動,承接自然,表現出不忘本的質樸情感和強烈的思念之情。尤其是“狐死歸首丘”一句從《楚辭》化來,並最終演變成“狐死首丘”的成語,常被人用來表現不忘本的鄉土之情。

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曹操 《卻東西門行》

與人鬥,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勝也。

漢·班固《漢書·婁敬傳》與人爭鬥,不用力扼住他的咽喉,按住他的後背,就不能獲得徹底的勝利。說明要善於抓關鍵抓要害。亢(gǎng):咽喉。拊(fú):拍,按。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婁敬傳》

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

漢·晁錯《論貴粟疏》。這幾句大意是:要想使人民安心務農,關鍵在於要以糧食為貴;使糧食為貴的途徑,在於實行入粟拜爵除罪的賞罰政策。西漢初年,糧食匱乏,農民貧困,商賈暴富,雖然國家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結果富貴的仍是商人,貧賤的仍是農夫。晁錯向漢文帝提出“貴粟”的建議和納粟受爵的政策,大力獎勵糧食生產,刺激農業的發展,為國家儲備豐厚的物力財力。皇帝採納了晁錯的主張,社會生產有了較快的發展,出現了文景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經濟比較富足的局面,為漢武帝時國家的大統一大展奠定了初步基礎。

西漢政論家 晁錯 《論貴粟疏》

滿而不溢,泰而不驕。

漢·桓寬《鹽鐵論·褒賢》。溢:滿而外流。泰:大中之大,大極。這兩句大意是:水滿盈而不外流,大至極而不驕傲。一個人的道德文章應當求滿、求大,力爭達到最高境界。但當一個人取得了巨大成就,獲得了榮譽,登上了高位時,卻不可以自滿和驕人。這兩句可用於比喻人的才德、地位雖高,但不驕傲不炫耀。

漢代文學家 桓寬 《鹽鐵論·褒賢》

國無義,雖大必亡。人無善志,雖勇必傷。 漢朝名言語錄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正義,即使很強大也定會滅亡。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志向,即使勇敢,也會受到挫折而失敗。

西漢皇族淮南王 劉安 《淮南子·主術訓》

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

漢·賈誼《論積貯疏》淫侈之俗:奢侈的風氣。淫,過分。長:增長。賊:害,危害,禍害。奢侈的風氣日益增長,這是天下最大的禍害。

西漢文學家 賈誼 《論積貯疏》

有其志必成其事,蓋烈士之所徇也。

三國·魏·曹操《舉泰山太守呂虔才令》有這樣的志向,必然會成就這樣的事業,這是一切有志之士為之獻身的。

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曹操 《舉泰山太守呂虔才令》

直言之路開,則四方眾賢不遠千里。

漢·班固《漢書·穀永傳》讓人坦率地提意見的風氣形成了,則四方的許多賢者就會不遠千里而來。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穀永傳》

家富勢足,目指氣使。 漢朝名人名言

漢·班固《漢書·貢禹傳》。目指:動目以指物,即不說話而用眼睛示意。氣使:出氣以使人,即用神情支使人。這兩句大意是:家產富有,勢力顯赫,常用眼神氣色指揮別人。這是漢時大臣貢禹給皇帝上書中的話。他指出當時社會敗壞,奸邪橫行,一些行為連豬狗都不如的人,~,也成了“賢”者。“目指氣使”後來寫作“頤(yí宜)指氣使”。頤,即腮幫子。北宋·孔平仲《續世說·讒險》:“朱梁李振,唐自昭宗遷都之後,王室微弱,朝廷班行,備員而已。振皆頤指氣使,旁若無人。”用“頤指氣使”形容有權勢者支使別人時的傲慢神態,是非常形象貼切的。這個成語現在還被廣泛使用。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貢禹傳》

慈母有敗子,小不忍也。

漢·桓寬《鹽鐵論.周秦》仁慈的母親出了敗家子,原因是從小就不忍嚴加管教。

漢代文學家 桓寬 《鹽鐵論·周秦》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西漢·戴聖《禮記·禮運》“大道”系指上古時代所遵循之道,“天下為公”系指天下是大家的,不是那個人、那個黨、那個派所獨有的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禮運》

言之非難,行之為難。故賢者處實而效功,亦非徒陳空文而已。

西漢·桓寬《鹽鐵論·非鞅》嘴上說說並不困難,而真正做起來就感到困難。所以賢明的人總是務實而後求其功效,而不是只陳上空文就罷了。 所以,“效用”或者說實績、政績都不是“徒陳空文”的事,而只有求真(真知)務實真幹才見其“效用”。

漢代文學家 桓寬 《鹽鐵論·非鞅》

前慮不定,後有大患。 漢朝名言語錄

漢·司馬遷《史記》比喻做事之前考慮不成熟,到後來就可能發生大災禍。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

幹將莫邪,天下之利劍也,水斷鵠雁,陸斷馬牛。將以補履,曾不如一錢之錐。

漢·東方朔《答驃騎難》。幹將、莫邪:古代有名的利劍。將:拿,用。曾:乃,竟。這幾句大意是:幹將、莫邪是天下的利劍,在水中可以斬斷鵠雁,在陸地可以砍殺馬牛,若用來補鞋,竟不如價值一文的錐子。這也是以物不當其用為喻,說明人不當其用則既浪費人材,又於事無補。

西漢政治家 東方朔 《答驃騎難》

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漢·戴聖《禮記·學記》學習是無止境的,知識的積累是無止境的;要時刻注意謹慎言行,不能懈怠!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學記》

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後,嗟乎!雖悔無及矣。”

漢·韓嬰《韓詩外傳》孔子說:在做事之前不慎重考慮,而在事後後悔,唉!雖然後悔也來不及了。

西漢學者 韓嬰 《韓詩外傳》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漢朝名人名言

西漢·戴聖《禮記·大學》有仁德的人用財富來發展、成就自身,沒有仁德的人則利用自己的身心去聚斂財富。這是“發財”一詞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的最早出處。東漢大儒鄭玄將這句話注解為:“仁人有了財富則務于施與他人,以此來立身立名;不仁之人則將身心投入到斂財中去,以追求財富的積累。”如何處理仁德與財富的關係,是治國之道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以財發身”還是“以身發財”,是判斷“仁”與“不仁”的標準。為官者應當以自身道德的圓滿為先,將財力用於完成自己的事業,而不應當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權力,使自己淪為追逐財富的工具。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大學》

禮之於人,猶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西漢·戴聖《禮記·曲禮》禮儀對於人來說,就象釀酒用的酒麴,君子看重禮儀,小人輕視禮儀。蘖:酒麴,類似釀酒用的米。

西漢學者 戴聖 《禮記·曲禮》

順我者昌,逆我者死。

順從我的就可以存在和發展,違抗我的就叫你滅亡。形容剝削階級的獨裁統治。順:順從;昌:昌盛;逆:違背;亡:滅亡。

東漢末年軍閥 董卓

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曹操

乃公馬上得天下,安用詩書漢朝名言語錄漢朝開國皇帝 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漢朝開國皇帝 劉邦 《大風歌》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方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漢朝開國皇帝 劉邦

逐鹿者不顧兔。

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逐:追趕。顧:回頭看。本句大意是:追趕鹿的人,顧不上看兔子。此句是說,狩獵者在追逐大獵物時,往往顧不上獵捕小獵物。從積極方面理解.這樣作目標專一,窮追猛打,定可達到目的,不至於犯顧此失彼,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錯誤。從消極方面理解,這樣作缺乏統盤考慮,不能做到統籌兼顧,因而收效也不理想。

西漢皇族淮南王 劉安 《淮南子·說林訓》

牛刀可以割雞,雞刀難以屠牛。 漢朝名人名言

漢·王充《論衡·程材篇》。這兩句大意是:宰牛的刀可以殺雞,殺雞的刀難以宰牛。宰牛的刀可以宰大畜也可以殺小禽,而殺雞的刀則只能殺小禽而難以宰大畜。人才亦如此,知識淵博、本領高強的大才,可以辦大事成大業,也可以辦小事成小功;而知識淺薄,本領低微的小才,則只可以辦小事成小功,而不能辦大事成大業。這兩句多用於比喻應尊重和信任才能高強的人,不要大材小用,更不能小才大用。

東漢哲學家 王充 《論衡·程材篇》

後來者居上。

漢·司馬遷《史記·汲黯列傳》。本句大意是:後來的人超過了先前的人。這本是大臣汲黯對漢武帝說的一句話。汲黯反對任用張湯一類酷吏,然而,這些人很快便榮升高位。汲黯不滿,進諫武帝說:“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皇帝陛下用人就好像是堆柴禾,先來的在下邊,後來的反倒在上邊;而其本意卻是指新人提拔太快,職位反而在舊有的人之上。這句話說得很形象,也很生動,後人便經常引用,但引用的角度變了。它不是用來表示不滿和反對後來者超越前人,相反,卻成了贊許、支持與肯定後來者超越前人的俗語。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司馬遷 《史記·汲黯列傳》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窟:洞穴。這兩句大意是:狡猾的兔子有三個藏身的洞穴,只能避免喪命而已。這是齊國策士馮諼對孟嘗君說的話。意思是勸告孟嘗君要想鞏固自己在齊國的政治地位,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就得有許多安全的退路才行。這兩句後來形成“狡兔三窟”的成語,用以比喻保障安全的退路越多越好,以便逃避災禍;也可用於戲稱人的住處多,到處都有可安身的地方。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戰國策·齊策四》

一犬吠形,百犬吠聲。

漢·王符《潛夫論·賢難》引諺語。吠(fèi):狗叫。吠聲:指許多猗聞聲跟著叫。這兩句大意是:一隻狗見形而叫,一百隻狗聞聲也跟著叫。這兩句話比喻一些人不察真偽,胡言亂語,隨聲附和。可用於諷刺某些頭腦簡單,隨波逐流,專好附和某種情勢井聒嗓不休的人。

東漢政論家、文學家 王符 《潛夫論·賢難》

欲投鼠而忌器。 漢朝名言語錄

漢·班固《漢書·賈誼傳》。本句大意是:想擲東西打老鼠,但又怕損壞了器物。《漢書·賈誼傳》:“裡諺曰:‘~’,此善諭也,鼠近于器,尚憚不投,恐傷其器,況於貴臣之近主乎!”意思是權貴接近君主,受到寵信,恐怕打擊了權貴會得罪君主。本句常比喻想除去惡勢力但又有所顧忌,不敢放手去幹。

東漢歷史學家 班固 《漢書·賈誼傳》

君子之所貴者,遷善懼共不及,改惡恐其有餘。

三國·魏·徐幹《中論·虛道》。貴:貴重,重視。遷善:改惡從善。這幾句大意是:君子所注重的是:跟從好人好事唯恐達不到,改正惡行劣跡唯恐不徹底。我們雖非古時之君子,卻是一個以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為重的當代人。遷善改惡,人心所向。可化用以說明對待錯誤應持的態度。

漢魏間文學家 建安七子之一 徐幹 《中論·虛道》

匿病者不得良醫。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執贄》。匿(nì逆):隱藏。本句大意是:隱瞞自己疾病的人,得不到好醫生治病。再好的醫生,總得知道病人的症狀,才能診斷病情,對症下藥;如果隱瞞自己的疾病,醫生不知病情,如何診斷?病人當然也就得不到良好的治療了。同樣的道理,人如果隱瞞自已的缺點錯誤,別人無從知道,也就得不到中肯的批評和指點,無從改正缺點。本句可用來告誡人們不能諱疾忌醫。

西漢哲學家 董仲舒 《春秋繁露·執贄》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漢·劉向《戰國策·楚策四》。顧犬:回頭看狗,讓狗去追兔子。牢:羊圈。這幾句大意是:見到兔子再去招呼狗,不算是晚了;羊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也不算太遲。作者以這幾句作比喻,說明應及時修正錯誤,總結經驗,以減少損失。見到兔子再放出狗,雖然時間急迫,還來得及;羊已丟失了馬上修補羊圈,雖不能找回已丟的羊,但以後就不會再丟失了。以這兒句說明有錯要及時改,不可固執錯誤,否則會造成更太的禍患。“亡羊補牢”已成引用率很高的習見成語。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戰國策·楚策四》

多私者不義,揚言者寡信。 漢朝名人名言

西漢·戴德《大戴禮記·文王官人》。揚言:言語張揚。寡:少。這兩句大意是:為一己之私利考慮多的人艱難主持正義,言語張揚、誇誇其談的人很少有可以使人信任的話。考慮自己多的人,遇事就首先站在個人的立場上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就報難主持公義;言語太肆張揚的人,多言過其實以掩其不實,所以很少有可使人信任的話。這兩句的前句多用於評價私心大的人的不義品質,也可引申說明對私心大的人不可使其主持公事;後句多用於說明不可輕信言語大肆張揚的人。

漢朝學者 戴德 《大戴禮記·文王官人》

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妄:胡亂,隨便。淫:惑亂。這幾句大意是:眼睛隨便亂看就會使你惑亂,耳朵隨意亂聽就會使你迷惑,嘴巴隨意胡說就會給你帶來亂子。這幾句藉以鑒今,不無現實意義。諸如亂看淫穢書刊,黃色錄相,會使人誤入岐途,亂聽謠言穢語,奇談怪論,舍使人思想混亂;不負責任的胡言亂浯,不符原則的自由言論,都會引出亂子來。~幾句中的三“妄”,當以“三戒”視之。

西漢皇族淮南王 劉安 《淮南子·主術訓》

言輕則招憂,行輕則招辜,貌輕則招辱,好輕則招淫。

漢·揚雄《法言·修身》。輕:輕浮。辜:罪。貌:容貌.舉止。好:喜愛.嗜好。淫:邪,亂。這幾句大意是:言語輕浮就會招來憂患,行為輕薄就會招致犯罪,舉止輕浮就會帶來恥辱,嗜好輕薄就會導致淫邪。揚雄的修身“四輕”說是他修身“四重”說的另一面,當今仍有值得借鑒之處.

西漢學者 揚雄 《法言·修身》

不聞大論,則志不宏;不聽至言,則心不固。

漢·荀悅《申鑒·雜言下》。宏:大。至言:深切中肯的言論。這幾句大意是:聽不到高明博大的理論,則不會有宏大的志向;聽不到深切中肯的意見,則心思立場就不堅定。沒有理論作指導,則行動必然糊塗、盲目;沒有推心置腹的規勸,則思想容易混亂,立場容易動搖。因此應博采“大論”與“至言”,廣開言路,集思廣益,這樣對自己的工作定會大有裨益。

東漢末期政論家,史學家 荀悅 《申鑒·雜言下》

小快害義,小慧害道,小辨害治,苟心傷德。 漢朝名言語錄

漢·劉向《說苑·談叢》。快:稱心,樂意。辨:通“辯”,能言善辯。苟:苟且,不正當。這幾句大意是:小小的稱心得意會損害大義,小聰明會短害大道理,小小的花言巧語會損害對事情的治理,不正當的行為會傷害大德。~幾句是說,辦什麼事情,不能因小失太。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貪圖“小快”,玩弄“小慧”,長於“小辨”,終將使事業、前途受到損害。可用以說明為人處事應該腳踏實地,老老實實,不可耍小聰明,做小動作,以小害大。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說苑·談叢》

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這兩句大意是:志向稍得到滿足便面有喜色,這種行為不可不戒除。人不可稍有成功便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這種淺薄的人勢必萌生自滿情緒,最終招致失敗。“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歷來如此。故得志有喜,正是失敗的開端,用以勸誡人應戒驕戒躁,十分恰切。

西漢哲學家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

貪夫殉財兮,烈士殉名。

漢·賈誼《融鳥賦》。貪夫:貪財的人。殉(xùn):為了一定的目的而捨棄自己的生命。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這兩句大意是:貪婪的人為了財富而捨命,烈士為了美好的名聲而殉身。能以自已的生命為代價換取某些東西,足見這些東西的價值超過了生命。貪夫不惜為財而丟命,可恥可悲;烈士寧肯為美好的名聲而殉身,可敬可佩。這兩句可供勉勵青少年珍視自己的名聲時引用。也可用以諷刺某些人貪財不顧命而讚揚某些人捨生取義。

西漢文學家 賈誼 《融鳥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