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5日 星期六

宋朝名言佳句

宋朝歷史:960~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分為北宋和南宋。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真宗、仁宗時期步入了盛世,北宋初期加強了中央集權,解決了藩鎮割據問題。中期出現了社會危機,經過王安石變法得以緩解。1127年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南遷建立了南宋。南宋後期,抗蒙戰爭連年,到1276年,元朝軍隊佔領臨安,1279年,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大臣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南宋殘餘勢力被元朝消滅。兩宋時期民族融合和商品經濟空前發展,對外交流頻繁,文化藝術發展迅速,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宋朝名言 宋朝經典語錄 共收錄宋朝名人名言2048

夜視太白收光芒,報國欲死無戰場。

見宋·陸遊《隴頭水》。太白:星名,即金星,也叫啟明星、長庚星。傳說太白星主殺伐,詩文中多用以比喻兵戎。南宋小朝廷主張對金“和親”,以屈辱求苟安,故以“太白收光芒”喻之。這兩句大意是:夜間觀察天象,太白星收起了光芒,國家不會有軍事行動,我想以死報國.已沒有了戰場。陸游畢生以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為素志,以委身鋒鏑、裹屍馬革為樂事,由於甫宋小朝廷以屈辱投降為國策,以至詩人壯志成空。在這首詩中,詩人以“太白收光芒”比喻朝廷不修武備,不圖光復,頗為確切。由此引出“報國欲死無戰場”的慨歎,也十分自然。確實,對一個滿懷壯志的愛國志士來說,沒有比“報國欲死無戰場”更可悲的了。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隴頭水》

位卑未敢忘憂國。 宋朝名人名言

宋·陸遊《病起抒懷》。位卑:指職位低下。本句大意是:地位低下仍不肯忘記憂心國事。這是陸游五十二歲時寫的詩句。當時作者在范成大幕府當參議官,是個地位不高的閒職所以自稱“位卑”。這首詩寫他久病初愈,“病骨支離”,剛能起床就憂念國事,深更半夜還在挑燈細讀諸葛亮的《出師表》,其憂念國事之心,由此可見。~確是老詩人心靈的寫照,今天抒寫憂國情懷仍可沿用。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病起抒懷》

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北宋散文家 蘇洵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王安石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宋·朱熹《訓學齋規·讀書寫文字》。本句大意是:讀書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和口到。中國傳統的讀書方法講究三個“到”字: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讀到。這是幾個重要的環節,朱熹的概括很精到。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復品味,才能理解書中精義;眼要博覽,才能擴大知識面;嘴要讀出聲來,以便調動聽覺、視覺的綜合作用,增強記憶,幫助理解。這三個“到”,概括準確、精粹,要言不煩,發人深省,因而成為後世讀書人的準則,《三字經》說:“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即從此句總結概括而成。

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 《訓學齋規·讀書寫文字》

喜怒哀樂之動乎中必見乎外。 宋朝名言語錄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辨左氏》

欲盡致君事業,先求養氣工夫。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私心勝者,可以滅公。

宋代詩人林逋《省心錄》私心太重、私欲太強的話,就會使你喪失理智,做出一些於公不利的事。

北宋隱逸詩人 林逋 《省心錄》

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

宋·歐陽修《朋黨論》。同道:共同的道德規範。朋:結党,成群。同利:私利相同。這兩句大意是:君子與君子以志同道合為前提結合在一起,小人與小人則因私利相同而勾結成私黨。范仲淹曾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自古以來,邪正在朝,各為一黨。”因此,君子結為朋黨與小人結黨營私不同,于國無害.不可禁止。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朋黨論》

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 宋朝名人名言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朋黨論》

小人無朋。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朋黨論》

奢則妄取苟取,志氣卑辱;一從儉約,則於人無求,於己無愧,是可以養氣也。南宋學者 羅大經

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司馬光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宋朝名言語錄

宋·蘇軾《留侯論》。卒然:突然,出其不意。卒:同“猝”。這幾句大意是: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物,面臨突然的事變不會驚慌,遇到無緣無故加給他的屈辱也不會發怒。《留侯論》是蘇軾的一篇著名史論文章。作者認為一個人受到侮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不足為勇,充其量不過是匹夫之勇;只有“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才算是有大勇者,因為這種人“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意即這是胸懷寬闊,志向高遠的人物。作者認為,留侯(張良)輔佐劉邦滅秦、興漢的關鍵所在,就是他具有“忍小忿而就大謀”的大智大勇。~幾句可用以形容臨危不懼,遇辱不怒,從容大度的智勇人物,

北宋文學家 蘇軾 《留侯論》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

宋·胡璦《松滋縣學記》。這幾句大意是:使天下得到治理的關鍵在於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方法在於教化,實行教化的根本保證在於學校的教育。此名句採取環環相扣的方法。像剝筍似地一層層剝出所強調的重點,最後駐足在學校教育,使主旨鮮明,一目了然,這種線性因果的論述方法,是古代議論文的慣常表現手法之一。

北宋教育家 胡璦 《松滋縣學記》

古人相馬不相皮,瘦馬雖瘦骨法奇;世無伯樂良可嗤,千金市馬惟市肥。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宋·陸遊《書憤二首》其二。鬼雄:鬼中的英雄。這兩句大意是:報國的壯志沒有隨著年齡而衰老,身死之後還能作鬼中的英雄。寫這首詩時,陸遊七十三歲。閒居山陰已有七年。此時,他年老力衰,遠離朝廷,一片孤忠,無人問津。但畢生未能實現的報國壯志卻依舊在他胸中燃燒,詩人明知以七十餘歲的高齡,再去馳騁疆場已不可能,於是寄希望於身後。設想死後能成為鬼雄來清除人間的妖孽。這種用浪漫主義筆法抒寫的生死不渝的報國壯志,確實令人感動。但是,對於“死去元知萬事空”(見《示兒》)的陸遊來說,把報國壯志寄託于明知其“空”的身後,仍然是一種無可奈何之舉,因此詩句在雄壯的筆調背後,仍帶有悲涼的意味。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書憤二首》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宋朝名人名言

宋·陸遊《夜泊水村》。青:這裡指黑色。這兩句大意是:我誓以一身報國,不辭萬死,而今呈現在人們面前卻是不能轉黑的斑自雙鬢。這是陸遊五十八歲閒居山陰時的作品,作者立志殺敵報國,萬死不辭,可是朝廷卻棄置不用,以至雙鬢斑自,一事無成。這裡前一句寫壯志,音調高亢,氣概豪邁;後一句寫現狀,音調低沉,意境悲涼。在壯和悲的對比映襯中,作者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得到了充分的抒發。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夜泊水村》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宋·李清照《烏江》(一名《夏日絕句》)。這兩句大意是:話著應當作人中的豪傑,死了也要作鬼中的英雄。原詩又題作《絕句》,後兩句為“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李清照借憑弔項羽烏江自刎,批評南宋朝廷在金人淫威下忍辱偷生、妥協投降的。秦末,項羽與劉邦爭天下,最後敗退烏江,全軍覆沒。有人勸他返回江東稱王,以圖再起。項羽認為當年和他一同渡江西征的八千子弟無一生還,自己無面目再見江東父老,遂自刎而死。~兩句表達了作者這樣的見解:人活著,應當活得有尊嚴,堂堂正正,與其忍辱含垢,苟且偷生,還不如保持氣節,壯烈死去。可用以表現志士仁人為捍衛偉大的理想和信念,不惜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在過去的革命年代裡,許多烈士曾以這兩句互勉或自勉。

宋代女詞人 李清照 《烏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宋·蘇軾《晁錯論》。不惟:不僅。堅忍不拔:堅毅而決不動搖。這幾句大意是:要作出大事業的人,不僅要有高於世人的才幹,而且必須有堅毅不拔的志向。這幾句說明了堅忍不拔的毅力是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恰如人們所說,成功等於一分天才加九分努力。作者以唯物的觀點承認天才的存在,但又不唯天才論,超世之才僅僅是成功的條件之一。更重要的是必須有志向、有毅力,才能把事業進行到底。

北宋文學家 蘇軾 《晁錯論》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宋代教育家 程顥

好勝者必爭,貪勇者必辱。 宋朝名言語錄北宋隱逸詩人 林逋

小有疑處,即便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冊子,逐日抄記,以時省閱,俟歸日逐一會理,切不可含糊護短,恥於諮問,而終身受此黯暗以自欺也。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

謙固美名,過謙者,宜防其詐。默為懿行,過默者,宜防其奸。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

古人愁不盡,留與後人愁。南宋詩人 范成大 《江上》

魚生於水,死于水;草木生於土,死於土;人生於道,死於道。 宋朝名人名言宋代文學家 胡宏

動則生,靜則樂。南宋詩人 楊萬里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過零丁洋》。留取:留下。取,語助詞,表示動作的進行。汗青:古對在竹簡上記事,將青竹板烤得冒出水分才便於書寫,也可防蟲蛀,稱為“汗青”;後世把著作完成稱作“汗青”,這裡特指史冊。這兩句大意是:人生自古以來誰能免於一死,要留下一片丹心照耀史冊。文天祥是宋末著名的民族英雄。西元一二七八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抗元鬥爭中兵敗潮州,因叛徒出賣而被元軍俘獲,這首詩作於第二年正月被押解過零丁洋之時。這兩句詩以反問引起,以豪語作答,氣勢磅礴,音調高亢,表現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氣節和視死如歸的精神。此後,文天祥在大都(今北京)被囚三年。處境危惡,元人威通利誘,百般勸降,文天祥毫不為動,於一二八二年英勇就義。可以說,~的壯歌,是文天祥用生命和鮮血譜寫的,它和文天祥的名字一起,光照史冊,永垂千古。千百年來,在民族危亡之際,在生死考驗之時,這兩句壯語鼓舞著無數志士捨生取義,英勇獻身,它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至今仍可作為我們的座右銘。

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 《過零丁洋》

愛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愛人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王安石 《荀卿》

能使人知己、愛己者,未有不能知人、愛人者也。 宋朝名言語錄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王安石 《荀卿》

有志誠可樂,及時宜自強。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自立自重,不可隨人腳跟,學人言語。南宋哲學家 陸九淵 《宋元學案》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宋·蔣捷《一剪梅》[一片春愁]。這幾句大意是:流逝的時光容易把人的年華拋在後面,櫻桃紅了,芭蕉綠了。此三句寫時間的流逝。“流光”句是說光陰似箭,逝者如斯,顯得過於抽象,似在給人講哲理,因而詞人便以櫻桃漸紅,芭蕉轉綠,形象地寫出季節的推移。櫻桃是一點點變紅,芭蕉是一點點轉綠,而青春、年華也正是在這漸紅、轉綠中消失,可謂別有情致。以此三句來形容晚春景致,感歎春光流逝,均十分恰切。

宋末元初隱士 蔣捷 《一剪梅》

少年喜書策,白首意未足。幽窗燈一點,樂處超五欲。 宋朝名人名言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宋·朱熹《偶成詩》。這兩句大意是:少年時代適宜學習,到年老時再學就難有成就。因此,從少小開始,哪怕一寸光陰也不可以輕易放過。這是兩句說理詩。作者以老年就學與少年就學的對比及其反差為例,說明珍惜光陰的重要性。後者是對前者的理性概括,是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經驗的總結。因此,這種詩句與名言,具有很強的警世醒世的意義。

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 《偶成詩》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等閒:隨隨便便,輕易。這兩句大意是:不要隨隨便便地虛度年華,等秋霜染滿雙鬢時,白白地留下許多悲哀與遺憾。這是嶽飛發出的自勉之辭,反映了岳飛終生自強不息,勉力奮發的風貌,給當時堅持抗金救國的軍民以及後世文人以巨大鼓舞與有力鞭策。這種積極進取,抓緊眼前,切莫留憾於晚年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其現實意義。全句言詞激切,語句鏗鏘,意境博大,具有震聾發聵的氣勢,已成為至理名言,代代傳誦,不絕於今。

北宋軍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將 岳飛 《滿江紅》

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宋代教育家 程頤

讀書欲精不欲博,用心欲專不欲雜。 宋朝名言語錄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 黃庭堅

讀書要玩味。

宋·程顥《遺書》。本句大意是:讀書要反復咀嚼體味。此條闡明讀書的方法。認為只“讀”而不“品”(玩味),便不可能理解書中要義。可見讀書最忌一目十行,不求甚解。~是中國傳統的讀書方法之一,至今仍可惜鑒。

宋代教育家 程顥 《遺書》

不以先進略後生,不以上官卑下吏。

宋·王安石《謝王司封啟》。先進:前輩。略:忽略。後生:後輩。卑:卑視,看不起。下吏:下級官吏。這兩句大意是:不因為自己是前輩就忽略年青人,不因為自己官居高位就看不起下級官吏。前輩往往自恃閱歷豐富,而看不起初出茅廬的“後生”;“上官”又往往因為自己功名顯赫而看不起下級官吏。實際上,“後生可畏”,他們富於朝氣,富於進取精神,很容易超過前輩;“下吏”也更接近現實,接近人民,往往能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真知灼見,為“上官”所不及。~告訴我們:作為前輩,作為“上官”,就特別應該謙虛謹慎,重視“後生”的力量,重視“下吏”的作用,這在當今仍有現實意義。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王安石 《謝王司封啟》

成敗極知無定勢,是非元自要徐觀。

見宋·陸遊《次韻季長見示》。元:同“原”。徐:慢慢。這兩句大意是:成功與失敗,本來就沒有固定的一成不變的格局;正確還是錯誤,原要慢慢觀察,通過實踐去驗定。~啟示人們:失敗時不可灰心喪氣,而要認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爭取成功;是非功過也須經過實踐的核對總和歷史的判定,“不可以一時之得意,而自誇其能;亦不可以一時之失意,而自墜其志”(馮夢龍《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次韻季長見示》

成事在理不在勢。 宋朝名人名言

見宋·蘇軾《擬進士對禦試策》。理:公理。勢:權勢。本句大意是:事情辦成功是由於符合公理,而不在於有強大的權勢。符合公理的事,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的贊同和支援,因而易於成功;不符合公理的事,雖然依仗強勢,但因為受到多數人的反對,也難以成功,故雲“~”。本句多用於說明要按公理辦事,不可依仗權勢橫行。

北宋文學家 蘇軾 《擬進士對禦試策》

東風吹雨細於塵。

見宋·辛棄疾《浣溪沙》[花向今朝]。本句大意是:東風吹落的細雨比灰塵還要輕,還這句詞抓住了春雨“潤物細無聲”(見杜甫《春夜喜雨》)的特點,寫出了春天和風輕柔、細雨迷蒙的景色。精細的觀察是作者寫景的基礎,以灰塵的輕細來喻雨,也頗精當。

南宋愛國詞人 辛棄疾 《浣溪沙》

獨有杏花如喚客,倚牆斜日數枝紅。

見宋·王安石《杏花》。這兩句大意是:只有杏花好像在招呼過往的行客,伸出牆外的三兩枝被斜陽映照得格外紅豔。這兩句也是採用擬人化的手法,把杏花比作多情人,她獨立小院,不甘寂寞,故意伸出牆頭,炫耀自己的嬌豔,逗弄晚晴,撩惹行客,妝點春色。可用於描寫杏花,也可用于表現春光爛漫。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王安石 《杏花》

細看造物初無物,春到江南花自開。

見宋·蘇軾《和荊公絕句》造物:指大自然。這兩句大意是:仔細觀察,在春天到來之前,大自然的一切都沒有復蘇,好像什麼都沒有;曾幾何時,春天來到了江南,給大地帶來了生機,百花自然而然地盛開了。這兩句詩就寫景說,突出了春天給大自然帶來的盎然生機,可用於描寫江南初春景物;就寓意說,由於詩句道出了事物發屜變化的契機,也可用以說明要善於等待客觀事物自身發展條件的成熟。

北宋文學家 蘇軾 《和荊公絕句》

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 宋朝名言語錄

見宋·陸遊《馬上作》。這兩句大意是:茂密的楊柳遮不斷春天的景色,一枝盛開的紅杏伸出牆頭之外。在作者筆下,楊柳仿佛有意要用濃郁的枝條遮住春色,不讓它外溢,好使自己獨佔春光,成為春天唯一的標誌。而那伸出牆頭的紅杏,以自己嬌豔的花朵雄辯地證明了春色是遮不斷的。這個情趣橫生的名句,可用于表現綠柳紅杏爭奇鬥豔的爛漫春景,也可藉以表現人們衝破重重阻力,取得某種成果。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馬上作》

夫君子之不驕,雖暗室不敢自慢。

見宋·王安石《周公》。夫:那些。君子:指道德修養高尚的人。驕:驕逸,放縱。暗室:指無人之處。慢:鬆懈。這兩句大意是:君子從來不放縱自己,即使是獨處於無人之所,也不敢鬆懈。這兩句以比喻的手怯,強調人應該表裡如一,時時處處用較高的道德標準約束自己,不能陽一套.陰一套,大庭廣眾之下道貌岸然,背地無人之處胡作非為。可供論述人應該時刻嚴格要求自己,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懈怠時引用。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王安石 《周公》

拂窗桐葉下,繞舍稻花香。

見宋·陸遊《六七月之交山中涼甚》。這兩句大意是:桐葉拂擦著窗戶落下,稻花散發的香味繚繞著屋舍。山中秋早,六、七月間山外還是殘暑天氣,山中已經落葉時下,稻花飄香了。這兩句可供引用表現夏末秋初景色。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六七月之交山中涼甚》

敢道人之所難言。

見宋·歐陽修《湖州長史蘇君墓誌銘》。道:說出。難言:不敢說的話。本句大意是:敢於說出別人不敢說的話。可用來讚揚不懼風險,敢於講真話,講實話的人。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湖州長史蘇君墓誌銘》

苟不自滿而中止,庶幾終身而有成。 宋朝名人名言

見宋·歐陽修《答李詡(xǔ許)第一書》。苟:如果。庶幾(shùjī樹基):也許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測;差不多。這兩句大意是:如果不自滿自足,半途而廢,估計可以終身兢兢業業,作出成就。自滿自足,勢必安於現狀,固步自封,使本來可以取得的成就盡付東流。只有永不滿足,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進取,才能作出一番事業來。有志者當以此為訓,力戒自滿。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答李詡第一書》

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

見宋·蘇軾《夜泛西湖五絕》其四。菰(gū孤):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於陵澤、水邊,俗稱菱白。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於淺水或池沼中。這兩句大意是:菰蒲無邊無際,湖水浩浩蕩蕩,荷花在夜色中開放,風露中滲透了它的幽香。景物闊大清幽,花香襲人,可用於描寫江南水鄉夜景。

北宋文學家 蘇軾 《夜泛西湖五絕》

含風鴨綠鱗鱗起,弄日鵝黃嫋嫋垂。

見宋·王安石《南浦》。鴨綠:指春水的顏色。鱗鱗:魚鱗狀的微波。鵝黃:指淡黃色的嫩柳。嫋嫋:飄拂搖曳的樣子。這兩句大意是:鴨綠色的春水隨風泛起魚鱗般的微波,鵝黃色的嫩柳在春日中低垂搖曳。我國古代的詩文宜於對偶,一出自然。如王安石此名句:“鴨綠”代水,“鵝黃”代柳,而“鴨”、“鵝”皆禽鳥,“綠”、“黃”皆顏色,“鱗鱗”、“嫋嫋”均為疊字形容詞,而“鱗”字從“魚”,“嫋”字從“鳥”,可謂天遣地設,渾然天成,不見斧鑿之跡。可用於描寫水邊春色,講詩歌的對仗常引作例句。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王安石 《南浦》

好水好山看不足,馬蹄催走趁月明歸。

見宋·岳飛《池州翠微亭》。這兩句大意是:美好的山水令人陶醉再也看不夠,直到入夜才催馬踏月歸來。岳飛是南宋初年抗金名將。他為保衛南宋的半壁江山,始期轉戰於兩湖、浙、贛、蘇、皖一帶。這首詩是他駐軍舒州(今安徽安慶)時游池州(治所在誇安徽貴池)翠微亭所作。全詩是;“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詩人一生戎馬倥傯,征塵滿衣,當他忙裡偷閒,登上翠微亭,縱目觀賞為之戰鬥的祖國美麗山河時,不禁陶醉其中,流連忘返,直到入夜時分才滿懷喜悅地趁月催馬而歸。此名句可化用來表現旅遊中為美麗的風景所吸引,流連忘返,遲遲不忍歸去的心情。

北宋軍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將 岳飛 《池州翠微亭》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宋朝名言語錄

見宋·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兩句大意是:黑雲像潑翻了的墨汁一樣翻滾而來,但山頭還沒有完全被遮住;急驟的白雨打在湖面,激起的水珠爭先恐後地跳入船內。詩句寫西湖夏季雲急雨驟的奇麗景色,比喻形象,繪景生動,寫出了盛夏西湖陣雨的特點。這是描寫西湖風景的名作,全詩為:“~。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四句四景:驟雲、驟雨、驟風、驟晴,變化多端;雲黑、雨白、水碧、天藍,色澤鮮明。全詩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縱橫開闔,舒卷自如,深得寫景詩的妙諦。

北宋文學家 蘇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呼之則來,揮之則散。

見宋·蘇軾《王仲儀真贊序》。這兩句大意是:叫他們,他們就聚攏來;一揮手,他們就散去了.原文說:“決大策,安大眾,~者,唯世臣巨室為能”,講的是治國安民之道,認為只有“世臣巨室”才能指揮調動大眾。現在可用來形容指揮群眾、調動軍隊等行為,也可用來形容領導者的指揮、控制能力。

北宋文學家 蘇軾 《王仲儀真贊序》

見義勇發,不計禍福。

見宋·蘇軾《陳公弼傳》。計:考慮。這兩句大意是:遇到合乎正義的事情就勇敢地去做,不去考慮個人的得失或安危。可用來形容那些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堅持正義置個人利益或生死於不顧的人。成語有“見義勇為”,與首句義同。

北宋文學家 蘇軾 《陳公弼傳》

漸見燈明出遠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見宋·蘇軾《夜泛西湖五絕》其四。燈明出遠寺:據周密《癸辛雜識》載:“西湖四聖觀前有一燈浮水上,其色青紅……風雨中光愈盛,月明則稍淡。雷電之時,則與電光爭閃爍。”湖光:西湖中一種奇異現象,于月黑之夜可見湖波如火,稱為“湖光”。這兩句大意是:隨著小舟的行進,漸漸看見青紅色的燈火從遠方四聖觀前的湖面出現,而要目睹湖光的奇觀,則要待到月落夜黑之後。兩句既寫出月明西湖之景,又寫出月黑西湖之景,從中透出“夜泛”的題意來,此二句只適於表現夜西湖的奇特景觀,卻擴大了讀者的見聞。

北宋文學家 蘇軾 《夜泛西湖五絕》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宋朝名人名言

見宋·辛棄疾《菩薩蠻》[鬱孤台下]。聞鷓鴣:聽到鷓鴣的啼叫。關於鷓鴣啼聲的諧音,古人有不同的解釋,宋人以前通行的諧音是“但南不北”。漢人楊孚《異物志》:“鷓鴣其志懷南,不思北,其嗚呼飛,但南不北。”這兩句大意是:天色己晚,我在江邊正為國事擔憂的時候,忽然從春山裡傳來鷓鴣鳥“但南不北”的叫聲。辛棄疾是南宋的愛國志士,青年時代從濟南淪陷區投奔南宋朝廷,他矢志抗金,卻壯志難酬,儘管他的恢復大計尚未實現,但他決心像鷓鴣鳥一樣留在南方。因此,在他愁苦的時候,鷓鴣的啼叫使他聞聲生情,促他振奮,更堅定了他報國的志向。

南宋愛國詞人 辛棄疾 《菩薩蠻》

空床臥聽南窗雨,誰複挑燈夜補衣。

見宋·賀鑄《鷓鴿天》[重過閶門]。挑燈:挑起油燈的燈心,使燈光加亮。這兩句大意是:躺在空床上愁聽南窗外的雨聲滴答作響,還有誰再來為我連夜挑燈縫補衣裳!這兩句寫得迴腸盪氣,催人淚下。由於賀鑄生活清貧,亡妻生前經常在燈下縫縫補補,甚至大伏天就給丈夫縫補寒衣(見《問內》詩)。當時,作者夜晚有勤勞賢慧的妻子做伴,生活裡充滿了溫情。如今,風雨淒淒,一燈如豆,臥室裡永遠失去了妻子的身影。作者在空床上臥聽淒切的雨聲,哀思縈回,久久不能入眠。此時,妻子挑燈補衣的情景又重現腦際,但這種情景在生活中再也不可能出現了。他忍不住潸然淚下,在心靈裡呼喚著“誰複挑燈夜補衣?”隨著這一結句,賀夫人勤勞淳樸的形象,作者哀痛欲絕的心聲,一齊展露在讀者面前。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敘寫這一生活細節,大大增強了作品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北宋詞人 賀鑄 《鷓鴿天》

臨戰而思生,則戰必不力。

見宋·蘇軾《思堂記》。這兩句大意是:作戰前想僥倖苟活,在戰爭中必然不能竭盡全力。戰爭是非常殘酷的,死人是經常發生的。臨戰時若有私心,希望自己能僥倖苟活,那麼,在作戰時就會畏首畏尾,不敢衝鋒陷陣;而戰士作戰不力,就可能導致全軍滅亡。此二句說明臨戰時士氣的重要。

北宋文學家 蘇軾 《思堂記》

勞其形者長年,安其樂者短命。

見宋·歐陽修《刪正黃庭經序》。形:這裡指身體。長年:長壽。這兩句大意是:經常活動身體的可得長壽,沉溺于安樂生活的會短命。經常活動筋骨,鍛煉身體,可以振奮精神,使渾身血脈順暢,促進新陳代謝,故可延年益壽;安于逸樂,精神萎頓,身體疲軟,血脈滯礙不暢,就會影響健康,招致短命。這兩句可用于說明要健康長壽就要多活動,勤鍛煉,不可沉溺于安樂之中。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刪正黃庭經序》

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領取青天併入來,和月和天都蘸濕。 宋朝名言語錄

見宋·楊萬里《重九後二日同徐克章登萬花川穀月下傳觴》。這幾句大意是:我急著飲酒,月比我更急,酒剛剛斟入杯子,月就爭先跳人杯內,它還領著青天一同入杯,結果連月帶天都被酒蘸濕了。這是詩的開頭四句。詩句生動活潑,極有風趣,不僅把月的形象寫得活潑調皮,也反映出作者開朗而幽默的性格,顯示了“誠齋體”灑脫明麗的詩風。

南宋詩人 楊萬里 《重九後二日同徐克章登萬花川穀月下傳觴》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

見宋·歐陽修《司門員外郎李公謹等蘑勘改官制》。這兩句大意是:政令必須講信用,法律必須要執行。政令若能得到民眾的擁護,必須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說了不算,何以取信於民?法律若想得到民眾的擁護,必須做到執法從嚴,違法必究。只有這樣,社會才能穩定。這兩句說明執法要嚴格,政令要取信於民。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司門員外郎李公謹等蘑勘改官制》

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見宋·蘇軾《新城道中》。絮帽:白絲綿制的頭巾,這裡以絮喻雲,取其輕軟潔白。銅鉦:銅鑼,這裡以鉦喻日,取其圓而明亮。這兩句大意是:久雨初晴,幾朵白雲給山嶺披上了絮帽,一輪初升的紅日,像銅鑼一樣掛在樹梢。這兩句詩寫久雨初晴後的山間景物。當時,作者正要出門,恰好天也放晴了。因此作者的心情特別喜悅,又把這種喜悅之情傳給了筆下的景物,一開始就寫“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簷間積雨聲。~。”在這裡,東風知意,自雲多情,那掛在樹梢的初日,也顯得特別可愛,這種移情于景的擬人筆法,可作借鑒。

北宋文學家 蘇軾 《新城道中》

龍卷魚蝦並雨落,人隨雞犬上牆眠。

見宋·蘇軾《連雨江漲二首》其一。連雨:連陰雨。龍卷:龍捲風。這兩句大意是:龍捲風夾帶著魚蝦隨雨落下,人隨著嗚犬爬上牆頭過夜。兩句詩繪出一幅風雨災情圖。龍捲風是一種範圍小、時間短的猛烈旋風,破壞力極大,能把人、畜卷上空中落到別處。蘇軾貶官恵州,那裡濱海多水,陰雨連綿,江水暴漲,龍捲風肆虐。作者目睹這一自然災害,並把它寫到詩中來,成為龍捲風的藝術記錄。

北宋文學家 蘇軾 《連雨江漲二首》

樓外曉星猶磊落,山頭初日已蒼涼。 宋朝名人名言

見宋·陸遊《下元日五更詣天慶觀寶林寺》。磊落:眾多雜遝的樣子。蒼涼:指日頭初出時的光芒。這兩句大意是:樓臺以遠的曉星還歷歷在目,山頂已能見到初升朝陽的曙光。曉星還未落盡,初日已經發出光輝。以“磊落”、“蒼涼”來形容拂曉的晨星和曙光,頗為恰切。可用來描寫天將破曉的景色。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下元日五更詣天慶觀寶林寺》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見宋·秦觀《鵑柝仙》(纖雲弄巧)。這兩句的大意是是兩個人的情感若是長久不變,又豈在朝朝暮再相聚一處!這是這首詞的結尾兩句。詞人在刻畫了這一對仙侶久別重逢的甜蜜以後,在篇末又一以吼感情色彩很濃的語言,抒寫了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多情自古傷離別”(見柳永《雨霖鈴》,在文人筆下,曾為牛郎織女抒寫了許許多多離愁別恨,可是作者卻立意不凡,提出一種新的愛情理想,認為真正的愛情一定能經得起久別的考驗,著力歌頌愛情的天長地久。這種高尚的精種境界,運遠超過古代的同類作品,顯得十分可貴。這兩句詞的基調樂觀而曠達,至今仍可以用來表白忠貞不渝的愛情,安慰那些為了追求理想、忠於事業而不得不暫時分離的情侶。

北宋文學家 秦觀 《鵑柝仙》

臨行而思,臨言而擇。

見宋·王安石《仁智》。臨:即將。行:行事。擇:選擇。這兩句大意是:即將行事時要認真思考,即將說話時要慎重選擇。經過思考再行事,就會去掉盲目性,減少失誤;經過選擇再說話,就會去掉隨意和輕率,避免失言。~應成為人們謹言慎行的座右銘。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王安石 《仁智》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見宋·陸遊《書憤》。樓船:高大的戰艦。瓜洲渡:瓜洲鎮的渡口。瓜洲在長江北岸,與鎮江斜相對峙,是南宋江防要地。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大散關:在陝西寶雞西南,是南宋與金西部的邊界。這兩句大意是:高大的戰艦冒著夜雪從瓜洲渡北上,披甲的戰馬迎著秋風由大散關挺進。寫這首詩時,陸遊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罷官退居江陰已有六年。這首詩寫他壯志未酬的滿腔悲憤。年輕時,作者涉世未深,不瞭解抗金複國的艱難,仿佛北伐易如反掌,中原唾手可得,所以他“北望中原氣如山”。~兩句以形象化的語言抒寫這種豪氣。他想像浩浩蕩蕩的北伐隊伍會從瓜洲渡、大散關兩路進軍,水路進軍定於夜雪紛飛之時,以示奇襲;陸路出師選擇秋風勁吹之際.以示盛壯。“樓船”“鐵馬”,更是球陸兩軍必有的戰備。這兩句各以三個名詞構成工整的對仗,以典型的時間、典型的地點、典型的戰備描繪出一幅浩浩蕩蕩的出師圖,語言十分凝練,兩句中沒有一個動詞,而威武雄壯的進軍場面如在目前,作者早年的雄心壯志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抒發。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書憤》

內無妄思,外無妄動。 宋朝名言語錄

見宋·朱熹《朱子語類輯略》。內:內心。妄思:錯誤的思想。妄動:錯誤的行動。這兩句大意是:內心沒有胡思亂想,形體就不會輕舉妄動。人的任何行動.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世上根本沒有思想純潔高尚,而行動胡作非為的人。因此,無論檢查自己或批評別人的錯誤行為,都要注意查找思想根源。可供論述思想與行為的聯繫時引用.也可作為自我修養的要求。當然,何為“妄思”,何為“妄動”,在不同的時代是有不同理解的。

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 《朱子語類輯略》

暮景蕭蕭雨霽,雲淡天高風細。

見宋·柳永《佳人醉》[暮景蕭蕭]。蕭蕭:風雨聲。霽(jì計):雨止。這兩句大意是:傍晚時分,蕭蕭的雨停止了,高高的天空中只有淡淡的雲飄浮著,細細的風吹拂著。兩句寫玉宇在暮雨初霽之後的恬靜、幽美和遼闊。“雲淡天高”讓人體味出闊大,而只有在靜境中才會感覺到“風細’。前句的“蕭蕭雨霽”作為時間背景也烘托了後句的環境氛圍。正是“蕭蕭”雨聲之止才讓人更鮮明地體察到“雲淡天高風細”之景。這兩句可用來描寫雨霽後的暮景和氣氛。

北宋詞人 柳永 《佳人醉》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見宋·辛棄疾《永遇樂》[千古江山]。憑:憑藉,依靠。廉頗:戰國時趙國的名將,晚年被廢黜,投奔魏國。後來秦攻趙,趙王又想再用廉頗,派使者前去探看。廉頗在使者面前“一飯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但使者卻受了廉頗仇人的賄賂,在趙王面前惡意中傷,說他雖已年老,還很能吃飯,但和我坐了一小,會兒,就拉了三次屎。趙王信以為真,認為廉頗巳不堪用,就不再召回。這幾句大意是:有誰來問我:你這位廉頗老了,還能不能吃飯?寫這首詞時,作者已經六十六歲。作者在這裡以廉頗自比,一則表明自己雖已年老,身體還很健康,還有報國的雄心;二則表明自己的遭遇還不如廉顫,廉頗還有趙王遣使相問,準備重用,而自己有誰來探問呢?從作者南歸到此時,已經過去了四十三個年頭,作者已由青年英雄變成了白髮老人,但山河依舊破碎,北伐抗金的素志未能實現。作者借廉頗的典救,反映了內心深廣的憂憤。這個典故運用得非常貼切,表情達意的能量很大,不是敘述、描寫等手段所能替代。而運用典故抒情論事,正是辛詞的一大特色。

南宋愛國詞人 辛棄疾 《永遇樂》

其擇人宜精,其任人宜久。

見宋·蘇軾《策別》第九。這兩句大意是選拔人才應當精細,任用人才應當長久。對人才的選拔應當精細,以求選拔出真正具有才能的人;既然選拔出丁人才,對他們的任用就要長久一些,使他們有充分的時間一展才學。若選拔不精,就會誤選出一些沒有真才實學的人;而任用不久,即使有真才實學,剛到任不久熟悉了情況,或摸到了一些經驗,就被調離,也不會有大的成就。

北宋文學家 蘇軾 《策別》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宋朝名人名言

見宋·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這兩句大意是:孤墳遠在千里之外,沒有地方可以訴說人間的淒涼。這兩句緊承前三句而來,上闋的全文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霸。”如果說前三句主要從死別時間之久來抒寫悼亡之情,這兩句則側重從孤墳相隔之遠來表達傷悼之意。當時,蘇軾仕宦山東密州,王氏的孤墳遠在四川眉山縣,從密州到眉山,路漫漫,水迢迢,遙隔千里。生者形單影隻,死者孤塚獨臥。特別是王氏病逝後的十年,作者處於政治逆境,南遷北調,仕途坎坷,憂讒畏譏,心無寧日。他容顏蒼老,心境淒涼。如果愛妻的墳墓就在近旁,也許可以就近祭奠,一訴衷腸;而現在孤墳遙遠,想到墳邊說一說淒涼也不可得,這是一種怎樣的景況!短短兩句,把悼亡之情、身世之歎融於一爐,令人摧折肝腸。

北宋文學家 蘇軾 《江城子》

清明時節散天香,輕染鵝兒一抹黃。

見宋·歐陽修《酴醾》(túmí塗迷)。天香:特異的香味。鵝兒:雛鵝。這兩句大意是:清明時節酴醾花散發出特異的芳香,它那玫瑰狀的花朵像輕輕染上一抹鵝黃。酴醾,又名獨步春、佛見笑等,屬落葉灌木,花玫瑰狀,白色,亦有淺黃者,初夏開花,爛漫可觀,在百花中別具風采。~兩句從正面寫酴醾開花的時令、濃郁的香味和淺黃的花色。下麵兩句:“最是風流堪賞處,美人取作浥羅裳”則以美人喜歡拿它浸潤成香料灑在衣裳上,突出它的天香惹人喜愛。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酴醾》

弄風驕馬跑空立,趁兔蒼鷹掠地飛。

見宋·蘇軾《祭常山回小獵》。弄風:乘風。跑空立:馬飛奔騰空面立。趁兔:追趕免子。掠地飛:貼地疾飛。這兩句大意是:驕馬乘風急奔,騰空立起;蒼鷹追逐野兔,貼地急飛。這首詩寫作者祭常山回來途中與同僚會獵的情景。驕馬立空,蒼鷹掠地,寫得活靈活現,生動如畫,極有筆力和氣勢,並且把打獵隊伍的英武矯健也烘托出來了。寫健馬、蒼鷹的迅疾及會獵場面都可作借鑒。

北宋文學家 蘇軾 《祭常山回小獵》

朝耕及露下,暮耕連月出。自無一毛利,主有千箱實。

見宋·王安石《和聖俞農具詩》。箱:通“廂”,倉稟。這幾句大意是:早晨在霜露下耕田,晚上到月出還在勞作。自己並不享受絲毫的利益,卻為人們創造了千萬倉糧食。詩句頌揚了牛的奉獻精神。早晨田野裡還是霜露滿地,牛已下田耕耘,直到夜晚月亮升起,牛還在田裡勞作不已,其辛苦疲憊,可以想見。然而牛並沒有一毛之利,它只是為人類創造著豐碩的果實。可見牛是只有奉獻,而無所索取。它默默無言,只是耕耘著,奉獻著。這種“老黃牛精神”實在是可歌可頌!可藉以頌揚任勞任怨,不謀私利的奉獻者。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王安石 《和聖俞農具詩》

情發於中,言無所擇。 宋朝名言語錄

見宋·蘇軾《代滕甫辯謗乞郡書》。言無所擇:言語來不及加以選擇。這兩句大意是:心中有了感觸,馬上就要表達出來,來不及斟酌詞句。可用來說明人們講話或寫文章時措辭雖有不當,表達的卻是自己的真實感受。

北宋文學家 蘇軾 《代滕甫辯謗乞郡書》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見宋·王安石《初夏即事》。麥氣:麥熟後的香氣。花時:春暖花開的時節。這兩句大意是:晴天的麗日暖風使大麥小麥散發出陣陣清香,再加上綠樹成蔭,幽草繁茂,這風光勝過了春暖花開之時。這兩句著重強調了春景、夏景各秉一時之秀,春景當然豔麗,夏景也自不差。那晴日、暖風、麥香、綠陰、幽草與春天的細雨、微風、花香、嫩柳、繁花各有特色。可用于描寫初夏景致。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王安石 《初夏即事》

窮不忘道,老而能學。

見宋·蘇軾《黃州上文潞公書》。窮:窘迫,不得志。這兩句大意是:人在不得志的時候,理想與原則是不能遺忘、放棄的;人在老之已至的時候,仍應該堅持學習。此條實際上是蘇軾的自勉。蘇軾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大文豪,然而一生抑鬱不得志,屢任職事,屢遭貶謫,無法實現政治抱負。因而奉行儒家“達則兼濟,窮剛獨善”的原則,幾經磨難面其道不改,孜孜學習,畢其一生,表現出執著的進取精神。

北宋文學家 蘇軾 《黃州上文潞公書》

晴色先從喜鵲知,斜陽一抹照天西。

見宋·范成大《病中絕句》。晴色:晴朗的天氣。天西:西邊的天空。這兩句大意是:天欲放晴的消息預先從喜鵲的鳴叫聲中得知,一抹夕陽的斜輝正從西邊的低空映照下來。久陰欲晴,不啻大好消息。鵲能報喜,自然會將這大好消息預先通知給人們,故古人有“鳥鵲呼晴”、“喜鵲報晴”之說。這兩句即從鵲知陰晴這種傳說起筆,表現了詩人病中初逢久雨新晴的欣悅心情。可用於描寫霪雨新霽的景色,也可用於表現“鳥鵲呼晴”的情景。

南宋詩人 范成大 《病中絕句》

取士之方,必求其實;用人之術,當盡其材。 宋朝名人名言

見宋·歐陽修《詳定貢舉條狀》。取士:選拔人才。實:實際才學。術:技巧.藝術。這幾句大意是:選拔人才的方法,是一定要尋求有真才實學的人;任用人才的藝術,是能讓人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選才,要注重真才實學;用才,要做到人盡其才。這是人才學上的至理名言,無論古今中外,都有其重要的社會意義。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詳定貢舉條狀》

人不可以苟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

見宋·蘇軾《上梅直講書》。苟:苟且,不正當。徒:聽任。這兩句大意是:人不能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取得富貴,也不能白白地安於貧賤的處境。作人要正直、高尚,不當取的富貴送上門也不能取,更不能施用不正當、不光明的手段去獵取;但這並不是說人就應該安於貧賤,不思變革,不圖進取,人不是為了貧賤而活著,關鍵是要通過光明正大的途徑,通過誠實的勞動,去爭取富裕。這兩句可用於說明人不能因厭惡通過不光明的手段去獵取富足就安於貧賤。

北宋文學家 蘇軾 《上梅直講書》

人櫪聞秋風,悲鳴思長道。

見宋·王安石《騏驥在霜野》。櫪:馬槽。這兩句大意是:駿馬入槽後聽到秋風呼嘯,就悲鳴長嘶,還想到悠長的大道上去賓士。是駿馬,就應該賓士在廣闊的天地裡,而被羈入櫪,則是極大的悲哀。詩句傳神地刻畫出駿馬不甘伏櫪的壯心,強烈地傳導出詩人作為一個政治家希望一展雄才的心態。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王安石 《騏驥在霜野》

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

見宋·王安石《與舍弟華藏院此君亭詠竹》。憐:愛。自許:期許自己。這兩句大意是:人們喜愛竹子的直節,它生來就那麼勁瘦;竹子以高材期許自己,到老時變得更為堅硬。人們喜愛竹子,是因為竹有“直節”,竹的“直節”象徵著人的耿直的氣節;竹以“高材”自許,竹的“高材”象徵著高於常人的才智;竹老質地變硬,象徵著人老志剛。豐富的聯想和貼切的比擬,使詩句命意高遠而又別有情趣。可用來詠竹。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王安石 《與舍弟華藏院此君亭詠竹》

人微言輕。 宋朝名言語錄

見宋·蘇軾《上文侍中論強盜賞錢書》。本句太意是:地位低下的人,言論主張常常不被重視。此名句一針見血地指出在等級社會中,人所起的作用與其所處的地位成正比。地位越高,說話越起作用,甚至奉為金口玉言,金科玉律;地位低下的人即使有真知灼見,也往往不被承認。《後漢書·孟嘗傳》“身輕言微”與~意同。現多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地位低,說話沒分量.也可用以反映一種不正常的待人態度。

北宋文學家 蘇軾 《上文侍中論強盜賞錢書》

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容偽。

見宋·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無所不至:無所不用其極。《論語·陽貨》:“苟患失之(指失去富貴),無所不至矣。”偽:偽詐,欺騙。這兩句大意是:一些人為了爭權奪利,其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但上天是不容許他們這樣偽詐的。這兩句可藉以說明:有些人為非作歹,為所欲為,但天理難容,最終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北宋文學家 蘇軾 《潮州韓文公廟碑》

人之才成於專而毀於雜。

見宋·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專:專於一種事業,本句大意是:人才的成功在於專心致力於一種事業,他的失敗在於學得雜而幹事不專一。此條闡述王安石所認為的人才的成功之道。它以解決“專”與“雜”的關係立論,指出“專”是成才的關鍵所在,而“雜”是許多有才氣的人無成的重要原因。此條所言懇切,秉筆直書,文風質樸,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王安石 《上皇帝萬言書》

人之壽夭在元氣,國之長短在風俗。

見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壽:長命。元氣z精神。這兩句大意是:人壽命的長短在於他的精神.而國運的長短在於社會風俗。人的壽命與其精神狀態有密切的關係,精力旺盛,意志堅強。就不會為困難嚇倒,不會為疾病屈服。國家的盛衰興亡與民風民俗的關係至為密切。若民風淳樸,國家自然崇尚節儉.則人民可以體養生息.發展生產。若民風浮靡。社會習尚追求享受.好逸惡勞.國家就危險了。可以此說明國家興亡與社會風俗關係甚為密切,強調教化的重要。

北宋文學家 蘇軾 《上神宗皇帝書》

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 宋朝名人名言

見宋·朱熹《四書集注·大學》注語。濯(zhuó茁):洗。心:這裡指思想的器官。去:除掉。垢(gòu):污穢,骯髒。這兩句大意是:人們洗滌自己的心來除去壞思想,就像洗個澡來除去自已身上的髒東西。作者在這裡運用了多重比喻,先把自我反省比作“洗灌其心”。又把“洗灌其心以去惡”比作“沐浴其身以去垢”,這就把自我反省的必要性說得非常明白淺顯,而易於被人接受。可用以自勉勉人。

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 《四書集注·大學》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見宋·蘇軾《後赤壁賦》。這兩句大意是:山高大便襯得月亮小,水退落石頭就自然露出。此名句原是描寫自然景色,由於它警約而暗含哲理,後人常以之闡發道理。尤其是“水落石出”一句(歐陽修《醉翁亭記》也有“水落而石出者”之語),流傳過程中意義逐漸定型,成為比喻到了一定時候事情真相便會徹底明白的成語。

北宋文學家 蘇軾 《後赤壁賦》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見宋·文天祥《過零丁洋》。這兩句大意是:山何破碎,猶如風飄柳絮;身世浮沉,就像雨打浮萍。文天祥是宋末民族英雄,他在南宋危亡之際堅持抗元鬥爭,直到兵敗被俘,壯烈犧牲。這首詩寫於被元軍俘獲後過零丁洋之時,~是全詩的第二聯,當時的南宋,幾乎已經丟失了全部國土,八歲的末代皇帝趙昺把朝廷設在崖山海中.,隨時都有覆滅的可能,以“風飄絮”來形容十分確切。文天祥生當末世,雖官至丞相,危局已無法挽回。他在抗元鬥爭中孤軍奮戰,出生入死,曾一次被扣,兩次被俘,如今身陷敵手,生死莫測,如此坎坷的身世,確實像無根的浮萍遭受風吹雨打,浮沉不由自主,生命朝不保夕。這一聯對仗工整,比喻精當,形象鮮明,感情悲愴,寫危局和兇險的處境時可作借鑒。

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 《過零丁洋》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

見宋·文天祥《南安軍》。這兩句大意是:山河是千古不變的,城市卻一時之間改變了模樣(指被元人佔領)。這是文天祥被俘北行途中寫的詩。此時,南宋的最後一個據點崖山已被元軍攻陷,陸秀夫背負著小皇帝趙昺投海殉國,宋王朝已經徹底滅亡,文天祥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這兩句詩化用了杜甫“國破山河在”(《春望》)的意境,通過鮮明的對比,抒寫了江山易主的沉痛感慨。

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 《南安軍》

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 宋朝名言語錄

見宋·蘇軾《策別十六》。養:養護,調養。逸:安閒,休養。這兩句大意是:善於養護自己身體的人,使自己既能夠得到休養,又能夠經常勞動。身體常安逸,則易怠惰失神,血脈不暢;勞動過度,則又會神形疲憊,這些都不利於身體健康。正確的作法應是有逸有勞,勞逸結合,使身體一張一弛,既能得到休息,又能得到鍛煉,如此調濟,方能身體康健。這兩句可用於說明必須勞逸結合,勞逸適度,人才能健康長壽。

北宋文學家 蘇軾 《策別十六》

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

見宋·陸遊《觀大散關圖有感》。大散關:在陝西省寶雞縣西南,是當時宋、金對峙的前沿陣地,狂胡:倡狂的異族入侵者,這裡指金人。這兩句大意是:騎上戰馬擊退倡狂的敵人,下了戰馬起草殺敵的文書。南宋的愛國作家陸游在這裡為我們刻畫了一個能馳騁疆場,運籌帷幄的文武全才的將領形象,他希望自己能成為這樣的人,實現書劍報國的夙願。可是,“二十抱此志,五十猶臒(qú,意為瘦)儒”,在投降派當道的南宋,陸遊的願望終究落空了,但他的著名詩句卻與世長存,為他表白心跡.也為後世文壇留下了一個文武雙全的英雄形象。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觀大散關圖有感》

聖人視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

見宋·蘇軾《學士院試孔子從先進論》,聖人:這裡指孔子。赤子:幼子。這兩句大意是:孔子看到天下得不到治理,感到就像自己的孩子在水火之中一樣焦急。《學士院試孔子從先進論》:“~。其欲得君以行道,可謂急矣。”~表現了孔子看到天下動亂,百姓痛苦,因而憂心如焚,急於推行仁政的急切心情。可用于表理愛民如子的惻隱之心。

北宋文學家 蘇軾 《學士院試孔子從先進論》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見宋·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茫茫:完全不知道的樣子。思量:思念,記掛。這幾句大意是:十年來生死阻隔,誰也不知道誰的景況。不必有意識地思念,心中自然難忘。這首詞是蘇軾為悼念亡妻王弗而寫的。當時,蘇軾因政治失意而離開京師,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作知州,王弗辭世已有十年。二十一年前,十九歲的蘇軾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夫婦之間十分恩愛。可是,王弗二十七歲時便在汴京去世,次年歸葬于四川祖塋,這對蘇軾是一個很大的精神創傷。十年以後的正月二十日夜,蘇軾又夢見了念念不忘的愛妻,醒來後寫下了這首記夢詞。~幾句是詞的開頭。“十年”寫訣別時間之久;“生死”從妻、我兩方著筆,一在人間,一在黃泉,生死阻隔;“兩茫茫”寫音信渺茫永無相見之日;“不思量,白難忘”用尋常之語,道深長之情。“不思量”是自我寬慰的話,既然不能起死回生,那就忍痛節哀,好自為之吧!但感情卻不肯聽命于理智的指揮,妻子的音容笑貌早已深深地刻印在自己的記憶裡,要忘悼她,不思量,談何容易!明明作者十年來無時無刻不在思念亡妻,卻偏從“不思量”著筆,再反跌出“自難忘”三字,大大突出了刻骨銘心的感情力量,筆勢也顯得搖曳跌宕。

北宋文學家 蘇軾 《江城子》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 宋朝名人名言

見宋·蘇軾《賀新郎》[乳燕飛華屋]。蹙(cù促):收斂,折皺成團。浮花浪蕊:指春天輕浮、豔冶的桃、杏之類的花卉。這幾句大意是:含苞半開的石榴花像折皺收束的紅巾,專等著輕浮豔冶的花兒朵兒都凋謝淨盡,才吐露自己的穠豔和幽芳,來陪伴佳人度過寂寞的時光。蘇軾的《賀新郎》是一首托物取喻,寄意高遠的寫景詠物詞。詞的上片寫夏日深院,幽居著一位冰清玉潔,孤寂無依的佳人。下片詠石榴花,把詠物和寫人結合起來,亦花亦人,既寫出了花之態,也寫出了人之神。~是過片三句,寫榴花豔麗文靜,自甘幽獨,不肯與浮花浪蕊為伍,而情願與孤寂的佳人作伴。在這裡詠花與寫人已融為一體,是花是人,難以分辨。讀者從榴花的形象看到了佳人的身影,又從佳人的孤高透露出作者的不遇之感。詞人用比興象徵的方法含蓄曲折地表達失意遲暮之感,這在詞史上是富於獨創性的。

北宋文學家 蘇軾 《賀新郎》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見宋·蘇軾《遊金山寺》。金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唐、宋時屹立長江之中。鄉國:家鄉;蘇軾故鄉在四川眉山。這兩句大意是:登上金山頂峰遙望家鄉,長江南北的眾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視線。大凡人在仕途失意之時,容易思念家鄉,蘇軾寫這首詩時正是如此。他在這首記遊詩中寄寓了濃郁的鄉情,並流露出買田歸隱的心願。這兩句是全詩寫景抒情的框紐。江南江北的諸多青山,本是美好的景物,但作者登上金山絕頂不是為了欣賞江南風光,而是為了遙望家鄉,此時,他只覺得這眾多青山遮擋了他望鄉的視線,因此筆下流露出埋怨嗔怪的意味。其實,從江蘇鎮江到四川眉山,相隔千里萬里,即使是一馬平川,想從金山望見眉山也絕不可能。這種跌宕的筆法,正是為了突出作者望鄉的癡情。

北宋文學家 蘇軾 《遊金山寺》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見宋·陸游《示兒》。元:同“原”。九州同:指全國統一。這兩句大意是:死後原本知道萬事皆空,只傷心看不到全國統一。這是陸遊的臨終絕筆。陸遊享年八十五歲,畢生以抗金複國為素志,但卻始終未能實現自己的志向。彌留之際,他明知死後萬事皆空,一切都不以為念,唯一的遺恨仍是“不見九州同”。詩句以質樸的語言傾吐生死不渝的愛國熱忱,感人至深。

南宋愛國詩人 陸游 《示兒》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見宋·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這兩句大意是:楊花像花又不像花,人們不知道珍惜它,任其飄零。楊花沒有美麗的形態,沒有撩人的色香,故無人觀賞,無人憐惜,自落自飄。這兩句一反常人對楊花的鄙薄,而以同情的筆觸加以描繪,將楊花的墜落歸於人們對它不珍惜,可謂別有新意。

北宋文學家 蘇軾 《水龍吟》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宋朝名言語錄

見宋·蘇洵《心術》。本句大意是:即使是泰山在自己面前崩塌下來,臉色也不變。原文說:“~,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講的是“為將之道”。現在可以把它的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大,形容那些心雄阻壯,冷靜沉著,無論遇到什麼突然的變故,出現什麼危險情況,都能鎮定自若的人。

北宋散文家 蘇洵 《心術》

太山在前而不見,疾雷破柱而不驚。

見宋·歐陽修《六一居士傳》。太山:泰山,喻巨大的障礙物。疾雷:巨雷。這兩句大意是:(心中有所專注,有所追求,外界的一切都會置之度外,)泰山一樣的障礙物會視而不見.破柱巨雷的聲響會聽而不聞。~二句並非宣揚唯心主義,而是強調人若有所追求.就會產生強大的精神力量,產生強大的動力。這種力量,使你能戰勝艱難險阻.能克服平時視為難以克服的困難,能產生堅定的信念與無窮的智慧,所謂“仁者之勇,雷霆不移”(蘇軾《祭堂兄子正文》)就是這個意思。可以此二句說明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一定能克服任何困難,或勸勉青年應樹立堅定不移的信念。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六一居士傳》

天下無內憂必有外懼。

見宋·蘇洵《審敵》。內憂:國內的憂患。外懼:外患。本句大意是:國家雖然有時可能沒有內憂,但時時必有外患的存在。本句用於說明國家對外敵應常有所慮,不可懈息。

北宋散文家 蘇洵 《審敵》

惟教之不改,而後誅之。

見宋·蘇轍《新論中》。誅:懲罰。這兩句大意是:對於教之不改的人,才施以懲罰。刑罰的目的是教育人、改造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錯?動則咎之,勢必人人謹小慎微,無新適從。故前人有“殲厥渠魁,脅從罔治,舊染汙俗,鹹與惟新”(見《尚書·胤征》)之說,意在孤立首犯,教育脅從,分化敵人,爭取多數。此二句強調應注重教化,作者認為,只要施以教化,多數人定可悔過自新,此時再對頑固不化者施刑,他也無話可說。可以此二句強調對犯錯誤的人應注重教育,注意打擊少數爭取多數,只對首犯和教之不改者施以懲罰。

北宋文學家 蘇轍 《新論中》

文起八代之衰。 宋朝名人名言

見宋·蘇軾《潮洲韓文公廟碑》。八代: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本句大意是:韓愈的文章使古文從八代駢偶綺靡的衰頹文風中振興崛起。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領袖。他針對六朝以來社會上長期廣泛流行的駢儷文體及形式主義文風,大力宣導形式與內容統一、適於表達思想感情的單句散行的散文。這一運動取得丁巨大的成功,改變了幾百年來駢文幾乎獨霸文壇的局面,開拓了文章寫作的新道路,無論在當時還是對後世,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所以蘇軾稱讚他的文章是~。此句和清人劉熙載說韓愈“文集八代之成”(《藝概·文概》),都是對韓文的高度評價。

北宋文學家 蘇軾 《潮洲韓文公廟碑》

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

見宋·蘇軾《荔枝歎》。赤子:百姓。尤物:特別珍奇的東西,常含貶義。瘡痏(wei):瘡傷,這裡借指災害。痏,瘡之有瘢痕者。這兩句大意是:我願老天可憐可憐那些老百姓,不要生出希罕東西而給人民帶來災害。西元一O九四年蘇軾遠貶廣東惠州時,寫了這首《荔枝歎》。荔枝是很難保鮮的一種水果,又必須在新鮮時才好吃。歷史上,漢和帝為吃新鮮荔枝,讓人們像“兵火催”似地飛馬運送,以至死者枕藉;楊貴妃愛吃鮮荔枝,唐玄宗為了博得她的歡心,也讓人們跨山越海飛速傳送,致使“驚塵濺血流千載”。為此,作者仰天長歎,情願人間沒有荔枝之類的“尤物”。這首詩反映了作者在逆境中仍然關心民生疾苦的精神。蘇軾未嘗不知道,荔枝無罪,禍起皇室。在詩的下半部分,他就聯繫現實,直斥當朝權貴為了獻媚皇帝而貢茶、貢花的醜行。可見~的喟歎,實際上是對弊政的一種諷刺。

北宋文學家 蘇軾 《荔枝歎》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離聲。

見宋·歐陽修《別滁》。這兩句大意是:我和平常與你們飲宴時一樣開懷暢飲,盡興而醉,不要教助興的音樂奏出感傷的離別曲調。這是歐陽修滁州任滿改知揚州時寫的一首留別詩。全詩是:“花光濃爛柳輕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滁州吏民親故設宴給太守送行,作者就要離開民俗醇厚、風景美麗的滁州了,百感交集,湧上心頭。但詩人卻以坦然自若的語言表達這複雜的感情,一掃淒惻愁怨的離別常態,使詩意餘韻不盡。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別滁》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

見宋·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纖雲:纖柔的雲彩。飛星:飛動的行星。這兩句大意是;纖柔的雲彩仿佛是織女的巧手編織出來的雲錦,飛動的星星好像是牛郎織女的使者,為他()們傳遞離愁別恨。這兩句描寫七夕之夜的空中景色,想像豐富,比喻巧妙,富於浪漫色彩,成為描寫七夕特定情景的名句。

北宋文學家 秦觀 《鵲橋仙》

心欲言而口不逮。 宋朝名言語錄

見宋·蘇軾《乞校正陸贄奏議進禦劄子》。逮:達到,及到。本句大意是:心裡想要表達的意思嘴卻說不清楚。要用來形容口才不好,辭不達意的情形。

北宋文學家 蘇軾 《乞校正陸贄奏議進禦劄子》

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見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寵辱:得寵受辱。這裡是偏義詞,著重指“辱”。偕(xie):一同。把酒:端起酒杯。這幾句大意是:精神愉快,心情開朗,一切屈辱的事都已遺忘,臨風舉起酒杯,內心喜氣洋洋。這兩句寫“遷客騷人”(被貶的官吏,失意的文人)登上岳陽樓見到周圍大好風光時的愉快心情,神情畢現。原文是:“登斯樓也,則有~者矣。”寫人們陶醉于自然風光時可以化用。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 《岳陽樓記》

行雲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留連,疑是湖中別有天。

宋·歐陽修《採桑子》卻:反。空水:天空倒映水中。澄鮮:清新。醉眼俯視湖中,白雲在船下浮動,清澈的湖水好似空然無物。仰視藍天,俯視湖面,水天相映使人疑惑,湖中另有一個世界。作者描寫泛舟游潁州西湖時領略到的雲水澄鮮而留連忘返的奇景妙趣。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採桑子》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

見宋·歐陽修《連處士墓表》。躬:親身實踐。信:取信於人。這兩句大意是:事事帶頭去做,雖然不說話但能取信於人。事必躬親,雖然不說話,但自己的行為本身已做出了最好的榜樣和證明,所以能取得人們的信任;若只是誇誇其談,指手劃腳,卻並不付諸實踐,那麼說得再動聽人們也不會相信。身教重於言教,信行不信言,這是一條規律。這兩句可用以啟示要取信於人必須親自去做,而不能停留在空談。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連處士墓表》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宋朝名人名言

見宋·辛棄疾《水龍吟》[楚天千里]。鱸(lú盧)魚:一種體側扁,嘴大,鱗細,肉味鮮美的魚。膾:把魚肉切細。“盡西風”二句:《晉書·張翰傳》:張翰,吳中人,在洛陽居官。“翰(字季鷹)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這幾句大意是:請不要說家鄉的鱸魚膾多麼味美,儘管現在西風已經吹起,張翰可曾歸去?(言外之意是:我不願學張翰那樣忘懷時事,心系桑梓,見西風起就棄官歸鄉。何況北國早已淪陷,我這個“江南遊子”已經無鄉可歸了。)在中國原始宗教中有一種固執的“厚土”觀念,受這一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重土輕遷,故鄉之情特別濃厚。因此,在中國文學中,桑梓之念,蓴鱸之思,故鄉明月,霜鬢鄉音已成為歷久不衰的主題,思鄉懷歸之情成為最能引起人們共鳴的思想感情。而辛棄疾在這首詞裡,表示自己為了抗金複國,以國家時事為重,不以家鄉為念,不願學習張翰那樣棄官歸鄉,希望有所作為,一片赤誠愛國之情溢於言表。作者借典故言志,不僅經濟筆墨,豐富詞的形象性,而且能加強表達效果和感染力,這種藝術手法仍可借鑒。

南宋愛國詞人 辛棄疾 《水龍吟》

學者貴于行之,而不貴於知之。

見宋·司馬光《答孔文仲司戶書》。這兩句大意是:治學所寶貴的在於付之實行,而不在於僅知道道理。此名句反映正統的儒家思想。這裡所說的“不貴於知之”,並不是說“知”不如“行”重要,貴行而賤知,而是說“知”與“行”相比,應該更注意培養“行”(實踐)的能力。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付諸實踐,如果學習了許多知識卻一點不會運用,那麼,這種“知”再多也不值得珍貴。這種強調學以致用的觀點應該說是正確的。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 司馬光 《答孔文仲司戶書》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見宋·朱熹《四書集注·論語·學而》注語。

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 《四書集注·論語·學而》

有賢豪之士,不須限於下位;有智略之才,不必試以弓馬;有山林之傑,不可薄其貧賤。

見宋·歐陽修《准詔言事上書》。下位:地位卑下。弓馬:走馬射箭等武藝。山林之傑:隱在山林之中的人才。薄:瞧不起,這幾句大意是:賢能而英豪的人士,不要以他地位卑下而受限制;有智慧而善謀略的人才,不必以騎馬射箭的方法來考核他;隱匿山林的豪傑,不可因貧賤而瞧不起他。這幾句用排比句式相連貫,增強語意氣勢,有力地說明對於人才不可以財富、地位相局限,也不可避其所長而試其所短。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准詔言事上書》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宋朝名言語錄

見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羽扇:用禽鳥羽毛做的扇子。綸(guān)巾:用青絲帶做的頭巾。強虜:強大的敵人,這裡指曹魏軍隊。一作“檣櫓”,指曹軍的戰艦。這兩句大意是:周瑜手揮羽扇,頭戴綸巾,在談笑之間,就把曹操打得大敗,將強大敵人的戰艦燒了個一乾二淨。這兩句描寫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的情形,詞句塑造周瑜的形象,表現他的英雄氣概,卻並不寫其如何英姿颯爽,強壯剽悍,而寫其輕衣便服。一副儒將風度,從容不迫,指揮若定,表現其胸有成竹,勝券在握,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這種舉重若輕的手法是非常成功的經驗。可用來描寫軍事將領指揮若定的大將風度。

北宋文學家 蘇軾 《念奴嬌》

學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實。

見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三博:廣博。未若:不如。要:要點。實:實際行動。這幾句大意是:學習得廣博,不如掌握住要點;掌握住要點,不如付諸實際行動,這幾句講的是“博”與“精”、“卸”與“行”的關係問題。作者認為學的知識多而雜,樣樣都是半瓶子醋,不如學得少而精,能掌握住重點要旨,像“鼠五技而窮”不如“騰蛇無足而飛”(《苟子·勸學》)一樣;掌握了重點要旨,不如用於實踐,將所學轉化為社會效益。作者用層層遞進的方法,最後落腳到“行”上,突出了“行”的重要性。

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 《朱子語類》

遇繁而若一,履險而若夷。

見宋·蘇轍《觀會通以行典禮論》。繁:繁多的事物。夷:平地。這兩句大意是:遇到繁多的事情,好像只在處理一件事;處於危險的境地,好像是走在平地上。人的一生中,有時往往會許多事情一擁而至,有時則會處於艱險的境地。這種時候,關鍵在於要心神鎮定,不為事情的繁多而慌張,不為處境的艱險所嚇倒,在心理氣質上要~,沉著地分析情況,從容地制訂對策。這兩句可用於教導或稱揚人們遇亂履險而能從容自若。

北宋文學家 蘇轍 《觀會通以行典禮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