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招募不將就:打造使命驅動的社工團隊

如何找到理想的好社工?工作動機是關鍵

招募一流的社工人才,關鍵在於理解工作動機的影響,並制定有效的篩選機制。本文將深入探討工作動機的定義、分層、影響,以及如何透過篩選機制辨別高動機與低動機的候選人。運用五個層級解讀:社工動機與績效關聯

一、工作動機的定義

工作動機是驅動個體在職場中追求目標、完成任務並提升績效的內在和外在力量。它關乎員工的行為選擇、努力程度和持續性,受到心理、生理和社會因素影響。

二、內外在影響因素

  1. 內在因素
    • 自我成就感:渴望克服挑戰並獲得成就的滿足。
    • 興趣:對工作的熱愛或對專業技能的精進渴望。
    • 個人價值觀:與工作目標的一致性。
  2. 外在因素
    • 金錢報酬:薪水、獎金及福利。
    • 職場環境:工作的物理設施與同事的支持。
    • 領導風格:上司的鼓勵與指導。
    • 職業前景:晉升機會及長遠發展。

三、工作動機的層級

依據心理學理論(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和赫茲伯格的激勵-保健理論),工作動機可劃分為從低到高的層級:

  1. 基本層級:滿足生理需求與安全感(如穩定的薪資與工作安全)。
  2. 社會層級:關注歸屬感與人際關係(如團隊合作和領導支持)。
  3. 成就層級:追求認可與地位(如績效獎勵與升職)。
  4. 自我實現層級:實現個人潛能(如創造力的發揮及個人成長)。

四、動機的影響

  • 高動機狀態:帶來持續投入與高績效,促進創新和良好的工作氛圍。
  • 低動機狀態:造成拖延、倦怠及生產力下降,可能引發組織文化問題。

五、工作動機提升策略

  1. 內在驅動

    • 提供挑戰性的工作任務。
    • 強化員工的自主性,讓他們參與決策。
    • 提供學習與成長機會。
  2. 外在激勵

    • 設立清晰的獎勵制度。
    • 營造支持性的工作環境。
    • 明確晉升與發展的路徑。

六、依照工作動機分成五種類型的社工

1. 基本生存型 (Survival Tier)

動機: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完成工作要求即可。

  • 專業技能:能完成基礎訪視、填寫簡單報表,但對提升專業知識的興趣低。
  • 問題解決能力:僅能應對常規問題,複雜案例多依賴上級指示。
  • 溝通能力:與家長、孩童和相關機構的互動流於形式,缺乏主動性。
  • 時間管理能力:完成基本任務,但無法有效分配訪視和紀錄時間。
  • 團隊合作能力:僅聽從安排,主動貢獻有限。
  • 適應能力:對新政策或突發事件適應慢,抗拒變化。
  • 責任感:僅履行指派的職責,對長期成果較少關注。
  • 壓力承受能力:在高壓下效率低下,易出現情緒化表現。
  • 創新能力:不主動改進流程,遵循既有標準。
  • 學習能力:學習多為被動,僅應付強制性課程。

2. 規範執行型 (Compliance Tier)

動機:追求穩定,遵守規範避免失誤。

  • 專業技能:能熟練執行訪視流程,按規範完成調查和轉介任務。
  • 問題解決能力:能運用標準化流程解決常見問題,但缺乏深度分析能力。
  • 溝通能力:有效完成訪談與匯報,但缺乏情緒共鳴和引導能力。
  • 時間管理能力:能按時完成紀錄,但多任務情況下可能效率不佳。
  • 團隊合作能力:融入團隊,能完成指派工作,但缺乏推動力。
  • 適應能力:適應新政策需較長時間,對突發事件處理能力有限。
  • 責任感:對所需任務負責,但缺乏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
  • 壓力承受能力:在一般壓力下穩定,但高壓情境易疲憊。
  • 創新能力:依賴現有資源完成任務,少有流程創新。
  • 學習能力:接受進修,但學習多基於規定而非主動探索。

3. 成果驅動型 (Achievement Tier)

動機:追求目標完成與工作成果被認可。

  • 專業技能:精通訪視與處遇技巧,能結合新方法提升效率。
  • 問題解決能力:獨立應對複雜家庭狀況,提出創新性解決方案。
  • 溝通能力:與家長和孩童建立信任,並有效協調相關資源。
  • 時間管理能力:能靈活安排訪視、紀錄和會議,確保任務按時完成。
  • 團隊合作能力:積極貢獻,成為團隊中堅力量,帶動整體表現。
  • 適應能力:能快速適應政策變化,調整策略以保持工作效率。
  • 責任感:主動承擔高風險案件,對成果高度關注。
  • 壓力承受能力:壓力下仍能保持穩定表現,化壓力為動力。
  • 創新能力:主動改進工作流程,提升處遇成效。
  • 學習能力:積極學習新知識,並靈活應用於工作。

4. 使命感引導型 (Purpose-Driven Tier)

動機:深信工作意義,致力於影響兒少與家庭的長期福祉。

  • 專業技能:精通所有流程,且樂於指導新進社工。
  • 問題解決能力:能系統性解決問題,預見並防範潛在風險。
  • 溝通能力:以深度共鳴激勵家長與同仁,推動跨機構合作。
  • 時間管理能力:以大局觀分配時間,兼顧長短期目標。
  • 團隊合作能力:具備領導力,帶領團隊完成挑戰性任務。
  • 適應能力:面對變革能穩定團隊情緒,並推動創新。
  • 責任感:承擔社會責任,致力於改善兒少保護系統。
  • 壓力承受能力:壓力下保持冷靜,並引導團隊應對挑戰。
  • 創新能力:致力於改善長期流程,推動深層次改變。
  • 學習能力:持續探索新方法,並帶領組織學習與成長。

5. 全人整合型 (Self-Actualization Tier)

動機:追求自我實現,將工作作為價值觀的體現。

  • 專業技能:能力卓越,方法與技術成為行業標杆。
  • 問題解決能力:全局視角設計策略,影響行業規範。
  • 溝通能力:深具影響力,能凝聚社會對兒少議題的共識。
  • 時間管理能力:精確規劃,達到高效與高效能的結合。
  • 團隊合作能力:促進多元團隊協作,激發全員潛能。
  • 適應能力:成為組織變革的推動者,應對任何挑戰。
  • 責任感:關注社會系統性變革,推動跨世代影響。
  • 壓力承受能力:在壓力下達到高效運作,並啟發他人。
  • 創新能力:突破既有框架,創造新型保護服務模式。
  • 學習能力:終身學習,並成為行業智慧的傳播者。
七、如何找到高工作動機的一流社工人才建議

篩選機制與核心價值測試

  1. 行為面試法

    • 目標:評估候選人在過去的經歷中是否展現高動機的行為特徵。
    • 核心價值測試:責任感、適應力、壓力承受能力、創新意識。
    • 面試問題
      • 「請舉一個你曾經接手困難個案的例子,你是如何解決並完成任務的?」
      • 「當你遇到政策突變或新要求時,你是如何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的?」
      • 「有沒有過因時間壓力或資源不足導致的壓力?你是如何應對的?」
    • 辨識差勁人才:回應中無法描述清晰案例,或無法展現解決問題的主動性。
  2. 情境模擬測試 (Situational Judgment Tests)

    • 目標:通過模擬現實案例,觀察候選人對挑戰的反應與解決方式。
    • 核心價值測試:問題解決能力、使命感、創新能力。
    • 測試案例
      • 「如果你發現家長對機構產生不信任情緒,並試圖將個案轉換機構時,你會如何處理?」
      • 「某家庭經濟壓力大,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消極,你會如何設計支持計畫?因如對應的資源?」
    • 辨識差勁人才:僅能提出表面應對措施,無法深入探討問題根源。
  3. 角色扮演 (Role Play)

    • 目標:觀察候選人在壓力情境下的實際表現。
    • 核心價值測試: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責任感。
    • 模擬情境
      • 扮演社工,與「家長」進行一場關於家庭處遇計畫的訪談。
      • 和「上級」討論因突發狀況需要額外資源的申請理由。
    • 辨識差勁人才:表現中缺乏情緒控制或無法說服「對方」。
  4. 價值觀測試 (Values Assessment)

    • 目標:確保候選人的核心價值觀與組織文化匹配。
    • 核心價值測試:使命感、責任感、社會影響力意識。
    • 測試問題
      • 「你認為社工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 「描述一次你因工作而感到深刻成就感的經驗。」
    • 辨識差勁人才:回應中無法表達清晰的價值觀或僅關注個人利益。
  5. 學習與成長測試 (Growth Mindset Assessment)

    • 目標:了解候選人是否擁有持續學習的動機與成長心態。
    • 核心價值測試:學習能力、創新能力、適應力。
    • 測試問題
      • 「過去一年中,你主動學習了哪些新技能或知識,並如何應用?」
      • 「如果你在現職的工作方法上發現限制,你會怎麼改進?」
    • 辨識差勁人才:無法描述清晰學習經歷或展現對變化的抗拒。

八、辨認差勁人才的機制

  1. 無法回答具體問題:候選人提供過於籠統、無法衡量的回答,顯示其實際經歷與能力存在差距。
  2. 過於關注外部激勵:對薪資、工時的過度強調,可能反映低動機。
  3. 情境反應缺乏深度:面對模擬情境,僅能給出表面化解決方法,缺乏批判性思維。
  4. 不一致的回答:在不同測試中表現出的價值觀、動機或能力存在矛盾。
  5. 負面情緒的流露:應對壓力或挑戰時,表現出推卸責任或抱怨的態度。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助人工作者:不把事情往心裡去,是專業生涯的超能力】

助人工作者的路上充滿挑戰——案件難解、個案拒絕配合、夥伴誤解、長官及媒體質疑,甚至服務對象的一句抱怨,都可能讓你情緒受挫。但有一種超能力,能讓你在困境中保持專業——那就是:不把事情往心裡去。


1. 個案的抗拒,不是否定你的努力

• 當個案對你的介入表現出冷漠或抵觸,你是否覺得自己不夠專業、不被需要?

• 事實是,個案的反應通常源自他們的狀態,而不是針對你。


關鍵: 將抗拒視為理解個案的契機,而非否定自我的理由,這是助人過程中的自然部分。


2. 同事或夥伴的批評,是對專業的期待

• 當網絡專業人員或長官說:「這評估及處遇計畫不夠全面」或「調查時是否有疏漏」,你是不是想:「又是在挑我的毛病?」

• 但換個角度想,這些回饋通常是希望工作更完善,而不是針對你的人格,更沒有貶低你的意思。


提醒: 把批評當專業提升的工具,專注於問題的改善,而不是沉浸於情緒反應中。


3. 學會分清「事件」和「心情」

• 當服務網絡不配合、個案拒絕配合時,記住:這些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和你的價值無關。

• 別將別人的壓力或情緒解讀為對你的批判。


行動: 問自己,「這件事真的是針對我嗎?還是我的主觀感受放大了影響?」


結論:不把事情往心裡去,是助人工作者的職業武器

助人工作有太多變數,但真正拖垮我們的,往往是內心的自我懷疑。當我們學會不把事情往心裡去,設立好專業的界線,才能以清晰的專業視角面對挑戰,持續推動改變。記住:事情針對的是問題,不是你。學會放下,才能在助人之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成癮新視角:因為創傷所引發的學習障礙,重塑處遇與復原之路

【成癮新視角:因為創傷所引發的學習障礙,重塑處遇與復原之路】


過往我們將成癮問題視為人格缺陷或精神疾病,認為成癮者「意志力薄弱」或「道德不足」。然而,現代科學帶來新的洞見:成癮與創傷密切相關,且創傷會改變大腦發展與情緒調節機制,使成癮問題更像是一種學習與發展障礙。

▋從創傷看成癮:改變過去的單一視角


 1. 過去的誤解:

- 道德缺陷說:將成癮視為罪過,認為個體缺乏自制力。
- 醫學病理說:過度強調生理依賴,忽略環境、心理與學習因素。

  2. 新的理解:

- 創傷影響大腦:長期未處理的創傷改變了情緒調節與壓力反應,如杏仁核過度活躍、海馬體受損,導致個體更容易依賴物質來獲取短暫的放鬆與逃避。

- 學習與發展障礙:如 Maia Szalavitz 提出,成癮行為源自於大腦學習過程的失調,特別在青少年時期,壓力與應對能力尚未成熟,容易形成不健康的應對模式。

關鍵思考:成癮並非單純的個體問題,而是環境、創傷與生理交互作用的結果。

▋成癮的處遇:從「創傷知情」到「學習再建構」


有效的處遇必須打破過往的污名化,將成癮視為創傷帶來的適應性問題,透過以下方法逐步協助個案重建自我:

 - 認知行為療法 (CBT)
幫助個案識別成癮行為的功能,重新建構健康的思維與應對策略。
 - 辯證行為療法 (DBT)
提供正念與情緒調節技巧,協助個案管理因創傷引起的情緒波動。
 - 眼動去敏化再處理療法 (EMDR)
透過雙側刺激,逐步處理過往創傷記憶,減輕其對現實生活的影響。
 - 創傷知情照護
在非評判、尊重的環境中,理解創傷如何影響成癮行為,提供安全的復原空間。
 - 藥物輔助治療
對於特定成癮類型,結合藥物穩定生理狀況,降低戒斷症狀的折磨。

實務重點:治療不只是戒斷物質,更是協助個案學習新的適應方式,重塑與世界的互動關係。


▋實務運用:多層面整合評估與處遇


 - 初步評估:辨識創傷經歷、成癮行為的功能及共病問題(如焦慮或 PTSD)。
 - 個別化治療計畫:根據個案需求整合不同療法,逐步協助個案重建學習模式。
 - 支持系統建立:連結家庭與社會資源,提供穩定且持續的支持。
 - 預防復發:教導健康的壓力管理與情緒應對,強化自我覺察與生活技能。

跨專業合作:社工師、心理師、精神科醫師及護理人員需整合專業觀點,協力處遇創傷與成癮問題。

▋新觀點帶來新希望


理解成癮是一種《創傷適應與學習障礙》,有助於我們更全面且同理地看待個案,從過往的道德批判走向創傷復原與學習重建的角度。

當我們改變理解,就能帶來新的希望。成癮者需要的不是責備,而是安全、專業且尊重的支持環境,逐步解開過去創傷的枷鎖,重新學習如何面對生活,活出有尊嚴且健康的未來。

助人工作者的角色不只是治療者,更是陪伴者與重建者。從理解開始,讓戒治成癮復原之路更踏實、更有希望。

「別人家的孩子做得再好,也比不上我們對孩子的陪伴」

從比較到支持:爸爸媽媽陪孩子走出競爭迷思


我自己如何幫助3歲與5歲的女兒成長:突破外部壓力的正向教養心法


我作為父親,經常感到壓力重重——孩子的生理發育是否落後?心理是否足夠堅強?在人際互動中是否能夠適應?這些問題,往往加劇了我們對外部競爭的敏感性。但實際上,幫助孩子成長的關鍵在於專注於內在競爭,而非過度比較外部標準。


1. 外部競爭:避免比較,專注當下

(Compete externally, and you stress.)

孩子的成長常被拿來與他人比較:

  • 別人家的孩子學會跳舞了,我的孩子還在練平衡?
  • 隔壁的小朋友已經認識了10個英文字母,我的孩子只會畫圈圈?


問題在哪裡?

過度比較會讓我們忽略孩子的獨特性和當下的進步,也容易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壓力。

提醒:

孩子的發展路徑並不需要完全複製他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父母需要專注於他們的個人成長曲線,而非外部競爭。


2. 內部競爭:鼓勵自我進步

(Compete internally, and you grow.)

內部競爭是正向教養的核心——與自己比較,而非與他人競爭。

如何引導孩子內部競爭?

  • 設立自己的基準線

讓孩子知道,每次的努力都是與「自己昨天」比較,而不是和別人。

  • 讚揚小進步

例如:「今天妳畫了五個形狀,比昨天多一個,妳進步了!」

  • 拆解大目標
分步幫助孩子完成挑戰,例如:「我們今天學會穿一隻鞋,明天試試兩隻鞋。」


例子

你的3歲女兒或許還在學習用湯匙吃飯,與其焦慮「別人孩子已經用筷子了」,不如鼓勵她:「今天吃得比昨天少掉一點,真棒!」


3. 外部啟發 vs. 內部成長:找到平衡

外部競爭不是壞事,因為它能激發靈感。但父母需要學會過濾壓力,將其轉化為內部成長的契機。

平衡心態的方法:

  • 學會欣賞他人

與其將他人的成就當成壓力,不如將它視為激勵。例如:「鄰居家的哥哥跑步很快,我們可以學習他怎麼練的!」

  • 專注個人成長

每天觀察孩子的點滴進步,記錄並鼓勵。例如:「妳今天願意和新朋友分享玩具了,這是一個大進步!」


行動建議:如何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啟發者?

1. 建立親子目標

例如:「本周我們一起學會收拾玩具。」這不僅提升技能,也建立責任感。

2.記錄孩子的成長故事

每天寫下孩子的進步,例如「今天她能用完整的句子表達需求了」。 這些記錄能讓你更專注於孩子的個人成長,而非外部比較。

3.創造正向的環境

給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間,例如一起閱讀、觀察自然,讓他們在無壓力的環境中學習。

4.成為模範孩子最好的老師就是父母。你可以與孩子分享自己的小進步 讓他們知道,學習與成長是無止境的過程。


總結:幫助孩子突破成長壓力的關鍵

1.避免過度比較將注意力從外部競爭轉向孩子的內在成長。

2.鼓勵內部競爭專注於每天的進步,讓孩子愛上挑戰自己。

3.建立正向教養習慣用小目標與具體努力的過程讚揚,幫助孩子一步步建立自信。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父母的態度決定了他們的心態。專注於他們自己的腳步,孩子的進步將比我們想像的更加穩健而充滿意義。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新手社會工作者的行動指南

新手社會工作者的行動指南


作為一名社工督導,思考工作經驗及帶領社工經驗後提煉出適合新任社工的行動建議,幫助我們克服工作中的焦慮、提升專業技能,並將理論付諸實踐。


▋ 為什麼新任社工常陷入「等準備好再動手」的陷阱?

可能的原因:

害怕犯錯:擔心第一次訪談不夠專業,或者初次撰寫的評估報告可能會被上級批評。

追求完美:希望在與案主接觸前完全熟悉所有政策與工具,導致遲遲不敢啟動工作。

錯誤的學習觀:認為完成足夠多的個別督導、會議、閱讀相關理論書籍,才能開始處理複雜案件。

建議:

新任社工需要認識到,社會工作是一門強調實踐的專業,無法靠理論「準備完全」。實際操作是必經之路,錯誤和挑戰是學習的一部分。


▋ 行動為什麼是最好的老師?


1. 動手發現盲點

案例
你可能在理論中熟悉高風險評估模型,但在真正面對家暴個案時,才會發現如何問出關鍵問題,並在情緒波動的對話中找到解決策略。

具體建議
每次訪談後,花時間自我反思並記錄具體的改進點,例如:“今天我沒能掌握案主的情緒變化,下次可以加入更具開放性的提問。”


2. 加速學習

案例
親自參與跨部門會議時,才能快速掌握如何與司法、醫療和教育單位協調合作,並發現各自的重點需求。

具體建議:把每次合作會議當作學習機會,記錄其他單位如何表達觀點,以及他們的溝通偏好。


3. 建立信心

案例
完成一份家訪紀錄或成功協助案主尋求到外部資源,會給予新任社工很大的成就感,促使他們更積極面對下一個挑戰。

具體建議:設定短期可量化的目標,例如:“本週完成兩個調查報告的家庭訪視並撰寫完整紀錄。”


▋ 如何克服「等準備好再動手」的心理?


1. 採取小步行動

實務應用
不需要一次完成整個個案評估,可以從以下小步開始:

設計3個開場提問,嘗試與案主建立初步信任。

撰寫訪談摘要,記錄主要觀察到的問題。

完成一項資源連結的推薦。

例子
如果你接手一個複雜的家庭暴力個案,先嘗試聯繫一位學校輔導老師能夠開始協助孩子目睹家暴的議題,而不必一開始就處理全家系統。


2. 用實驗的心態面對

實務應用:將每次行動視為一次嘗試,並記錄結果。例如:

使用新的提問技巧,觀察是否更能了解案主的需求。

嘗試在團體活動中加入不同的引導方式,並比較效果。

例子:參加兒少保護通報會議時,不要擔心發言完美,嘗試提出一個小建議,看看是否引起其他參與者的回應。


3. 接受不完美

實務應用
在每個階段完成時進行復盤,接受尚未完美的部分,並設計改進計畫。

例子
當你發現家庭訪視中有些問題未及時解決,可以與督導討論,並在下次訪視前重新制定策略。


▋ 結語:如何將行動轉化為專業能力?

記住:「行動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每次的實務操作都是一次讓自己變得更專業的機會。

社工師的專業來自於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而非等待「準備好」。

給新任社工的提醒:

與其擔心犯錯,不如集中精力在如何持續改進。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錯誤是進步的催化劑。

在日常工作中,把「行動」變成你學習的核心方法,積累的經驗將使你快速成長。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