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教養困境中找到改變的力量:三種層次的教養技巧
過往擔任兒少保護社工時,最常被通報的照顧者問:
「社工,你生過小孩嗎?」
「社工,愛的教育我用過啊,阿小孩不也是一樣偷東西?有用嗎」
「社工,你們在愛的教育國家會被你們害死?」
「社工,我就問小孩以後出事你要不要負責?你愛的教育你負責,我用打的我負責」
當父母面臨孩子的教養挑戰,挫折感往往會遮蔽父母跟社工的耐心與智慧。然而,透過不同層次的技巧,我們可以逐步改善親子關係,讓家庭更和諧,也讓孩子更具成長的潛力。以下三種層次,除了能幫助父母外,身為兒少保護社工也應該引導父母找到實用的解決方案。
第一層次:立竿見影的技巧——快速改善親子互動
為什麼父母會抗拒正向教養?
許多父母認為,只有責打或貶低孩子,才能有效地糾正行為。然而,我們提供的技巧,能在不需高壓的情況下,達到快速的改善效果:
即時回饋:
當孩子表現良好時,立即給予表揚或獎勵,強化正向行為,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值得肯定的。忽視不當行為:
對於不危險但需要減少的行為,例如無理取鬧,採取忽視策略,避免給予過多注意力,讓行為自然減弱。設立清晰界限:
制定簡單且明確的家庭規則,並以溫和堅定的態度執行,幫助孩子理解行為的限制。情緒教育:
協助孩子識別和表達情緒,例如:「我看到你生氣,是因為沒拿到餅乾嗎?我們可以一起解決問題。」
這些方法,能讓父母在短時間內看到孩子行為的改善,也讓孩子感受到被引導,而非被控制。
第二層次:教養技術訓練——建立長期成效
如何讓教養成效長期可見?
在快速改善之後,父母需要進一步學習教養技巧,為孩子建立穩定的成長基礎:
正向教養:
用表揚取代責罵,並肯定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而非只看結果。問題解決技巧:
引導孩子分步驟解決困難,讓他們學會面對挑戰,而不是逃避或用不當行為應對。情緒調節練習:
父母與孩子一起進行深呼吸或放鬆技巧,幫助孩子管理情緒,也避免父母因情緒失控而進行不當管教。家庭會議:
定期討論家庭規則與期望,讓孩子參與決策,提升責任感並增進溝通合作。
這些訓練,讓孩子不僅獲得短期改變,也能逐漸培養獨立思考與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三層次:從認知到連結——塑造深遠影響的教養之道
為什麼有些改變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最深遠的改變,來自於父母自身的認知轉變與親子關係的強化。以下是實踐的方法:
父母自我反思:
認識到自己的教養風格可能受到原生家庭或環境影響,並思考對孩子的正面與負面影響。例如,有些父母無意中延續了性別不平等的教養方式,需重新審視如何公平對待子女。同理心發展:
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理解行為背後的情緒與需求。例如,孩子偷竊可能是為了建立人際關係,而非單純不懂規則。親子連結建立:
通過共度美好時光,讓孩子感受到愛與價值。例如,父親單獨陪伴子女出遊一天,讓孩子感受到獨特的關注。長期陪伴:
以不批評的態度,耐心且持續地參與孩子的成長。例如,當孩子遇到挑戰時,選擇相信並支持他們。
這些方法,不僅能改善孩子的行為,還能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深層的安全感與歸屬感,進而勇敢面對未來。
從改變出發,成就家庭幸福
無論是父母還是社工,面對教養的挑戰,都可以透過這三層次的技巧,找到實現改變的力量。短期的行為改善是開始,長期的技術訓練是基礎,而認知與連結的改變,則是讓家庭幸福持久的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