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癮新視角:因為創傷所引發的學習障礙,重塑處遇與復原之路】
過往我們將成癮問題視為人格缺陷或精神疾病,認為成癮者「意志力薄弱」或「道德不足」。然而,現代科學帶來新的洞見:成癮與創傷密切相關,且創傷會改變大腦發展與情緒調節機制,使成癮問題更像是一種學習與發展障礙。
▋從創傷看成癮:改變過去的單一視角
1. 過去的誤解:
- 道德缺陷說:將成癮視為罪過,認為個體缺乏自制力。
- 醫學病理說:過度強調生理依賴,忽略環境、心理與學習因素。
2. 新的理解:
- 創傷影響大腦:長期未處理的創傷改變了情緒調節與壓力反應,如杏仁核過度活躍、海馬體受損,導致個體更容易依賴物質來獲取短暫的放鬆與逃避。
- 學習與發展障礙:如 Maia Szalavitz 提出,成癮行為源自於大腦學習過程的失調,特別在青少年時期,壓力與應對能力尚未成熟,容易形成不健康的應對模式。
關鍵思考:成癮並非單純的個體問題,而是環境、創傷與生理交互作用的結果。
▋成癮的處遇:從「創傷知情」到「學習再建構」
有效的處遇必須打破過往的污名化,將成癮視為創傷帶來的適應性問題,透過以下方法逐步協助個案重建自我:
- 認知行為療法 (CBT)
幫助個案識別成癮行為的功能,重新建構健康的思維與應對策略。
- 辯證行為療法 (DBT)
提供正念與情緒調節技巧,協助個案管理因創傷引起的情緒波動。
- 眼動去敏化再處理療法 (EMDR)
透過雙側刺激,逐步處理過往創傷記憶,減輕其對現實生活的影響。
- 創傷知情照護
在非評判、尊重的環境中,理解創傷如何影響成癮行為,提供安全的復原空間。
- 藥物輔助治療
對於特定成癮類型,結合藥物穩定生理狀況,降低戒斷症狀的折磨。
實務重點:治療不只是戒斷物質,更是協助個案學習新的適應方式,重塑與世界的互動關係。
▋實務運用:多層面整合評估與處遇
- 初步評估:辨識創傷經歷、成癮行為的功能及共病問題(如焦慮或 PTSD)。
- 個別化治療計畫:根據個案需求整合不同療法,逐步協助個案重建學習模式。
- 支持系統建立:連結家庭與社會資源,提供穩定且持續的支持。
- 預防復發:教導健康的壓力管理與情緒應對,強化自我覺察與生活技能。
跨專業合作:社工師、心理師、精神科醫師及護理人員需整合專業觀點,協力處遇創傷與成癮問題。
▋新觀點帶來新希望
理解成癮是一種《創傷適應與學習障礙》,有助於我們更全面且同理地看待個案,從過往的道德批判走向創傷復原與學習重建的角度。
當我們改變理解,就能帶來新的希望。成癮者需要的不是責備,而是安全、專業且尊重的支持環境,逐步解開過去創傷的枷鎖,重新學習如何面對生活,活出有尊嚴且健康的未來。
助人工作者的角色不只是治療者,更是陪伴者與重建者。從理解開始,讓戒治成癮復原之路更踏實、更有希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