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

講題《真正實現你的童年夢想》非常值得一看!! 「最後的演講作者-蘭迪•波許教授」


最後的演講
大家或許聽過、或看過
但聽完蘭迪•波許親自演講後
感受真的很不一樣

成功的定義其實跟自己內在的渴望、生命的價值
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只是可惜的是..
我們常常迷惘、流離於他人架構的價值社會裡

我們有沒有一個機會
真正的、緩緩的、誠懇的面對自己
與內在的孩子聊聊自己童年的夢想吧!!





【引領你的一生】(轉自李開復老師)

我(以下我為李開復老師)還記得,我的同學蘭迪•波許教授在我們的母校卡內基•梅隆大學做了一場風靡全美的講座,題目是《真正實現你的童年夢想》。該講座的視頻在不同視頻網站上被點播了上千萬次。《華爾街日報》把這次講座稱為“一生難覓的最後的講座”。在美國一些高校裡,“最後的講座”是著名教授退休前的最後一課。蘭迪教授並沒有準備退休,但是他患了胰腺癌,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這次講座對他來說,竟真的是他一生中“最後的講座”了。
  
我的親友紛紛在電子郵件中向我推薦蘭迪教授的此次講座。我和女兒一起看了講座的視頻。看完後,我們感動地含著眼淚,同時又因為感悟和興奮而相視一笑。 我們像每一個聽過講座或看過講座視頻的人一樣,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對這樣一次出色的講座,我的感觸很深,也領悟到了許多東西,在這裡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幽默、樂觀、無懼」


蘭迪和我同年進入卡內基•梅隆大學電腦學院的博士班。在學校裡我們交往並不深,但是他是我們那屆最出風頭的學生。他外向、健談,幽默、有表演天才,還有很強的親和力。在他的講座裡,我們很容易發現這些特點。
雖然蘭迪已經進入癌症末期,但他還是在講座中保持著他慣有的幽默感。演講開始時,他說:“癌症讓我比你們身材更好。”他還開玩笑說:“臨終的人常會在死前信奉宗教。我也是這樣。前幾天,我買了一台蘋果電腦。(我現在信奉蘋果教。)”
  
我們常說,樂觀的人看到半杯水時,總會說杯子是“半滿”而不是“半空”。樂觀的蘭迪教授甚至在杯中只剩一滴水時,也依然能看到那僅存於最後一滴水中的 美,並因此而感恩。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樂觀天性,他才能夠在自己的生命結束前,留下這樣一次“照亮他人”的“人生作品”。
  
蘭迪說:“對於無法改變的事情,我們只能決定如何反應。我們不能改變手裡的牌,但是可以決定如何出牌。”這充分體現出他樂觀進取的心態和寬廣的胸襟。我想,任何人如果有了這樣的心態,無論是面對病痛的折磨還是人生的失意,他都能用一次次漂亮的出牌實現自己最大的價值。

「你的夢想,自己會來找你」
  
蘭迪教授此次講座的主題是“真正實現你的童年夢想”。他談到,小時候他的夢想是在嘉年華會上贏得超大型的動物玩偶,體驗無重力的環境,參加全國橄欖球 聯盟的比賽,當星際迷航記中的庫克船長,寫一篇百科全書的文章,以及加入迪士尼夢幻工程隊設計迪士尼樂園的雲宵飛車。這些夢想看起來雜亂無章,但是,在那 些純真的孩子的心裡,這些東西才是最真實,最不受外界影響的渴望。而對這些夢想的追尋就是follow your heart(追隨真心)。
我和蘭迪電子郵件交流中談到今天許多年輕人把“財富”當作自己的夢想。他說:“只有極端缺乏想像力的人才會把財富當作自己的童年夢想。”何況,研究結果告訴我們追尋你真正的夢想反而比追逐財富可能得到更多財富。

蘭迪教授感謝他的父母,因為是父母讓他成為了一個心中有夢想的孩子,並給他創造了一個寬鬆的成長環境,鼓勵他嘗試和創新,幫助他建立自信心。他的父母 甚至讓他在自己房間的牆壁上隨意塗鴉。是他父母創造的良好環境讓他的夢想得以清晰呈現,並在一生中不斷督促、引導他前進。如果每個人都像蘭迪那樣從小心中 有夢,那麼“你的夢想,自己會來找你”。
令人驚訝也令人羡慕的是,蘭迪這些兒時的夢想後來竟然大部分都實現了。其實,這些看似荒誕不羈的夢想反映了他潛意識中隱藏的人生理想,也折射出他特有 的思維方式與個性特點。例如,寫百科全書的夢想意味著他希望做一個學識淵博的人,想體驗無重力的環境體現他的好奇,為迪士尼樂園設計雲霄飛車的夢想代表了 他對高科技的癡迷,而參加全國橄欖球聯盟比賽的夢想則反映出他對團隊、運動和競爭的興趣。這些個性特質、思維方式和人生理想最終成就了今天的蘭迪。

「磚牆擋不住追夢人」

在追尋夢想的途中,肯定會困難重重。蘭迪教授在講座中不止一次地使用一面咖啡色的磚牆來代表較難克服的困難。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這面牆常常擋在我們 面前。但這面牆所能夠擋住的其實是那些沒有誠意的、不相信童年夢想的人!蘭迪教授說:“這面牆讓我們知道,為它後面的夢想而努力是值得的。這面牆迫使我們 向自己證明,我們是多麼渴望牆後面的寶藏——我們的夢想!”
蘭迪教授認為,要得到磚牆後面的寶藏,你必須想盡辦法,努力工作,還需要甘冒風險,克服自己的惰性,離開自己的“安樂窩”,積極主動地去爭取和開拓。 例如,當年輕的蘭迪收到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拒信時,他想盡辦法安排了一次與卡內基•梅隆電腦系主任見面的機會,並當面說服了那位系主任,使之收回成命,錄取了他。

蘭迪教授的一個夢想是進入迪士尼的夢幻工程隊設計雲霄飛車。雖然他多次收到迪士尼公司寄給他的拒信,但他沒有氣餒,並保留這些拒信,用它們激勵自己繼 續努力。終於有一次,蘭迪在一個學術會議上發表演講後,一位原夢幻工程隊的工程師向他提問,蘭迪是這麼回答他的:“我很願意回答你的問題,但我想先問你:明天可以和我一起共進午餐嗎?”這一次午餐終於讓夢幻工程隊認識了蘭迪,此後不久,他就得到了夢幻工程隊的工作邀請。
蘭迪只有一個夢想沒有實現——他沒能成為職業橄欖球運動員。但是他認為,從這個沒有實現的夢想中得到的東西,可能比從已經實現的夢想中得到的還要多。 他雖然沒有成為職業球員,但是打球幫助他建立了信心,培養了努力的習慣,提高了團隊合作的能力。對此,他總結說:“如果你非常想要某一樣東西,而你努力過 了卻又沒有得到它,那麼你收穫的就是寶貴的經驗。 ”

「最偉大的事:做老師,助人圓夢」

如果完成夢想是重要的目標,那麼,什麼是偉大的目標呢?在蘭迪看來,幫助別人完成夢想,做個助人圓夢者是真正偉大的目標。蘭迪說:“年長之後,我發現幫助他人實現他們的夢想是唯一比實現自己夢想更有意義的事情。”
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師往往是最好的“助人圓夢者”。蘭迪教授特別感謝他的恩師引導他肩負起教育這個偉大的任務。他的恩師曾對他說: “你應該做教授。你是一個天生的推銷員,任何一個得到你的公司都會利用你賺錢,不讓你推銷有價值的東西太可惜了。你還是做教授去推銷教育吧!”
成為教授後,蘭迪在卡內基•梅隆開了一個“圓夢”的課程,讓各種科系的學生在一起用虛擬實境技術,開發一項完成童年夢想的項目。為了這個做“圓夢者” 的機會,他最後拒絕了夢幻工程隊的邀請。為了長大後發現的新夢想,他放棄了兒時的夢想。但是,如果不是追逐兒時的夢想,他又怎麼會找到長大後的新夢想呢?

在他的“圓夢”課程中,一批學生只用了兩個星期就完成了一般團隊要做一個學期的項目。對此,蘭迪倍感驚訝,但他只是對學生們說:“你們做的不錯,但是我知道,你們可以做得更好。”有這樣的老師,學生不但可以實現夢想,甚至可能超越夢想。
我曾經雇用過一名蘭迪的學生。他對我說:“蘭迪是我所見過的老師裡面最有激情的,他能夠用生動有趣的例子解釋複雜的科技。更重要的是,他真的在乎他的學生,他希望他們能發揮他們的潛力,實現他們的夢想。”

心存感激,心存包容

蘭迪有一顆感恩的心。他勸我們隨時心存感激,多想別人,少想自己。他在講座中說,昨天是他妻子的生日,為了準備此次講座,他沒有好好替妻子過生日。隨後,他當場推出了一個大蛋糕,請他妻子上臺,親自唱“祝你生日快樂”,以此來表示對妻子的感謝。
他對他的恩師也心存感激。他記得,當他是一個不討人喜歡又自以為是的本科生的時候,他的恩師利用和他散步的機會,親切地摟著他肩膀說:“蘭迪,你很有才華,可是有人覺得你很傲慢。這真遺憾,因為這樣會限制你的發展。”這句話改變了他的一生。
此後,在蘭迪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不但處處心存感激,而且善於包容他人。他說如果不是當時老師包容他,耐心地勸他,而只是批評他,他的傲慢可能一輩子都 不會改過來。有些人讓你生氣,但只要你有足夠的耐心,就總能發現他們個性中閃耀的地方。他說:“如果你對某個人有意見,那是因為,你還沒有給他足夠的時 間。”在這裡,包容是感恩的第一步。
蘭迪教授的感恩之心,以及他的真誠打動了他周圍的人。我的一位朋友參加了那次講座,他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多成年人在一起失控並痛哭。連我們最嚴 肅的校長和一位最嚴厲的教授都被他打動而失聲落淚。”我的朋友還說,蘭迪曾經花很多時間幫助少數民族,資助貧困的亞洲國家的教育,希望給更多的人實現夢想 的機會。

引領你的一生

關於此次講座,蘭迪教授有兩個結論:
第一:“今天的演講不是講如何實現你的夢想,而是如何引領你的一生(lead your life)。如果你正確引領你的一生,緣分自會帶來一切你所應得的。”

我認為“Lead your life”這句話既簡短有力又意味深長。 “Lead your life”而不是 “live your life”,也就是說,不要只“過一生”,而是要用你的夢想引領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誠、助人圓夢的心態引領你的一生,要用執著、無懼、樂觀的態度來引領你的一生。如果你做到了這些,緣會給你一切你所應得的。
孔子說: “未知生,焉知死 。” 而蘭迪仿佛想通過他的“最後的講座”告訴我們:“如果你盡力地去實現你的夢想,那你才是真正地生活過了。對一個曾經真正生活過的人,死亡是一點也不可怕的。”

第二:“今天的講座其實不是為你,而是為了我的孩子。”這是多麼珍貴的遺產呀!我相信他的三個孩子會根據他“最後的講座”來引領他們的一生。我也相信,經過互聯網的傳播,更多的孩子會因為看過蘭迪的“最後的講座”,而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和更加精彩的一生。

在我女兒還是11歲時,她看完“最後的講座”後告訴我:“我要寫下我童年的夢想。”我拍拍她的頭,讚賞她的計畫。她又說:“我可以去畫我房間的牆壁嗎?”我提醒她:“你小時候畫的還不夠嗎?”她吐吐舌頭說:“我知道。謝謝你以前讓我畫。”
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和蘭迪的孩子一樣,用夢想引領他們的一生。





好友人數



friendshipforours@gmail.com
YES team : 蕭眉毛, 0982324988
LINE ID: chaostome
Line生活圈: ID搜尋  @wsm6899h 【小資向前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