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國祚276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初期定都于應天府(今南京),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而應天府改稱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朝滅亡。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盛世(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禦國門,君主死社稷。當為後世子孫所敬仰。
明朝名言 明朝經典語錄 共收錄明朝名人名言778條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 顧炎武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 明朝名人名言
明·戚繼光《馬上作》。這兩句大意是:一年三百六十來天,我大多是拿著槍,在馬上度過的。戚繼光是抗倭名將,為了國家的安全,他東征西討,很少有休息的時間,此二句便生動地寫出了戚繼光的戎馬生涯。“橫戈”二字,寫出戚繼光身為統帥,時刻警惕敵人來犯的責任心。“行”字點明作者轉戰南北的情景,也烘托出一個愛國將領為國事日夜操勞,終年辛苦的形象。
明代抗倭將領,軍事家 戚繼光 《馬上作》
瞞人之事弗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明代文學家,思想家 呂坤
忠心正氣,千古不磨。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誰能養氣塞天地,吐出自是成虹霓。元末明初文學家 宋濂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平生未報國,留作忠魂補。 明朝名言語錄明代大臣 楊繼盛
浩氣沖天貫牛鬥,英雄事業未曾酬。元末明初文學家 施耐庵 《水滸傳》
題詩寄汝非無意,莫負青春取自慚。明代明臣 於謙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達人之障。明代文學家,思想家 呂坤
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 明朝名人名言明代文學家,思想家 呂坤
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明代文學家 王陽明
人之有生也,如太倉之粒,如灼目之電光,如懸崖之朽木,如逝海之微波。知此者如何不悲?如何不樂?洪自誠 明朝道人 洪應明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明代小說家 羅懋登 《三寶太監西洋記》
今日複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明朝名言語錄明代畫家 文嘉 《今日》
虛己者進德之基。明代文學家 方孝孺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血氣最忌諱的是盛大,心胸最忌諱的是滿足,才華最忌諱的是顯露。少年人的血氣方剛,所以最容易義氣用事。遇到不平的事情,便要挺身而出。他們總以為自己本領很大,無所不能。誰都知道,年輕人往往很少恐懼之感,什麼事情都不怎麼去思前想後,瞻左顧右。思想得少,就會沒有顧忌,直來直往。而且有時候還特別講究哥們義氣,愛拍胸脯。氣要與神相抱才行,氣好比是軍兵,而神才是司令。司令要有兵去執行命令,光下命令而無人執行不行。光有兵而無司令,或者司令軟弱也不行。少年人智慧少,所以氣血一旺,就可能出現問題或者差錯。那些鬧事打架,惹是生非的,都是年輕人。所以,服兵役的大多是年輕人,他們頭腦簡單,容易受人擺佈;血氣方剛,容易慷慨激昂,視死如歸。等到年紀大了,就會顧慮重重,牽腸掛肚。一個人的心胸是寬廣的,還是狹窄的,對於一個人的成就很關鍵。心胸寬廣了,便會無所不包,可以容納天下,那麼一切善惡敵友都可以集合在我自己的胸中了。如果心胸狹窄,連自己都裝納不下,怎麼還能夠去容納得了別人!但常見有些人,胸中稍有見地,便自以為了不起,目中無人,驕傲自滿,天下只有老子第一了!結果是,容納不了別人的,自己也不會被人容納;自己跟別人過不去,別人也會跟自己過不去。《老子》說:“持盈之道,損之又損。”要保持最滿足的地步,就必須不停地損抑自己,這就是謙虛。謙虛使人進步,原因是自己總不會滿足,心胸也就不停地有所收益,能夠裝得下更多的事物,以至於大到天下和宇宙。而我與天地宇宙成為一體,那就是彌勒佛了:大肚能容, 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 笑世間可笑之人。人不自滿,別人就會替我們自己來滿足;人一自滿,別人就會來給我們損害。秦始皇的阿房宮最大,結果最先被人燒毀;孔子的門廬不高,而天下後世人卻不停地在為他加高。道理是很簡單的,就看人們能不能做到這一點自損!人們都推崇李白的才華橫溢,但李白卻一生落魄而壯志難酬。就是因為他才氣太大,時刻顯露在外,往往容易讓人受不了。許多有才的人,都得不到真正的重用,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才華的本身便是與人不能相處的。才華就是要表現自己,就好象那處在囊中的錐子一樣,時不時地就要冒出尖來,這尖也一定會紮住人的。人們愛才,但卻又怕才把自己給傷著了。叫現在的人們讀李白的詩可以,但要他們都與李白本人去接觸,恐怕就不那麼痛快了。李白要的是痛快淋漓,咱們自己也想痛快淋漓哩!他痛快淋漓了,我們反而也就不能夠痛快淋漓了。所以說,所有有才華的人,要想在社會上得到發展,就少一點牢騷,不要抱怨什麼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話。如果我們能夠把才華收起一點,用渾厚的風格來表現,與人相處得就可能融洽一些。這樣以來,我們才會得到大家的同情和支持,而才華也才可以得到真正的發揮。
明代文學家,思想家 呂坤
正直無私,揚眉吐氣,我不怕人,人皆敬我,就是天堂快樂之境,此為將之根本。明代抗倭將領,軍事家 戚繼光
寧為直伐,不為曲全。 明朝名人名言明代詩人 王廷陳
人之生也直,心直則身直,可立地參天。明代學者 王文祿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這兩句大意是:人一生中結識的人不少,到處都會有,但真正成為知心朋友的能有幾人!《警世通言》中的這個故事,反映俞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琴,結為知音。鍾子期死,知音難以再得,俞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再鼓琴。一說明這樣一個道理:朋友不在多,而在有無真正知心的摯友。一面之交的朋友,酒肉之交的朋友,權勢之交的朋友……都是不可靠的,都不能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人不自愛,則無所不為;過於自愛,則一無所為。明代文學家,思想家 呂坤 《呻吟語選·補遺》
人不能重己,無以致人。 明朝名言語錄明朝清官 海瑞 《贈吳頤庵二尹句容序》
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 李贄
幼是定基,少是勤學。洪自誠 明朝道人 洪應明
世間萬物有盛衰,人生安得常少年。明代明臣 於謙
居家有二語,曰:惟怒則平情,惟儉則足用。 明朝名人名言洪自誠 明朝道人 洪應明
養心莫若寡欲,至樂無如讀書。明代抗倭將領,軍事家 戚繼光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明·顧憲成·對聯。這是明代東林黨首領顧憲成為“東林書院”撰寫的一副對聯。上聯寫書院學子的讀書聲和自然界的風雨聲交織一起,與天籟齊鳴;下聯寫書院的讀書人並非埋頭讀書,不問世事,而是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上下句合起來,就是說既要致力讀書,又要關心政治。只強調讀書,不關心政治,只能成為無用的書呆子;只強調政治,不努力讀書,也只能成為空頭政治家。這副對聯長久為人記誦,除了它對仗工穩、琅琅上口的形式美音律美之外,與這副對聯所講述的道理和東林黨人關心時政的精神有著重要關係。至今人們去無錫“東林書院”舊址遊覽時,還可見到這副膾炙人口的對聯。
明代思想家 顧憲成
兵貴於精,不貴於多。
見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這兩句大意是:軍隊重要的是精銳,而不在於數量的多寡。士兵數量的多少,與戰鬥力強弱並無必然聯繫;相反,軍隊龐大,行動遲緩,軍需供應困難,反而會削弱戰鬥力。所以名將治兵,寧要少而精,不肯統領多而龐雜的軍隊。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
膛目笑腐儒,支離守文字。 明朝名言語錄
見明·陳子龍《送徐暗公省試之金陵》。瞠(chēng撐)目:瞪著眼看。這兩句大意是:瞪著眼睛笑看那些迂腐的儒生,只會支離破碎地死守經書裡的文字。這兩句譏笑腐儒不諳世事,不知變革,只會抱殘守缺,咬文嚼字。化用以諷刺當今那些不理解馬列主義精神實質,不懂得理論聯繫實際的教條主義者,也很合適。
明末文學家 陳子龍 《送徐暗公省試之金陵》
勾踐棲山中,國人能致死。
明末清初·顧炎武《秋山》。勾踐:春秋時越國國君,被吳王夫差打敗。他為了複圍雪恥,臥薪嚐膽,奮發圖強,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滅掉了吳國。致死:效命,為國捐軀。這兩句大意是:越王匈踐棲居於會稽山中,臥薪嚐膽,博得人民信任,越國百姓情願敢死,為國捐軀。這兩句可用來說明:在國家淪亡,國難當頭的時候,只要領導人有抗敵複目的喪心,人民就會響應跟從,誓為國殤。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 顧炎武 《秋山》
黑臉短毛,長喙大耳。
見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八回。喙(huì惠):鳥獸的嘴。這兩句大意是:烏黑的臉,長滿了短毛,長嘴巴,大耳朵。這兩句寫豬八戒的形象。豬八戒已是我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藝術形象,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知名度。~兩句是孫悟空在高老莊賺取豬八戒時所看到的豬八戒形象。八個字就抓住豬八戒最生動、最突出的特點,令人難忘。以~為形象特徵的“豬八戒”,已成為中國人對醜人的代稱了。
明代小說家 吳承恩 《西遊記》
兩虎相鬥,必有一傷。
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這兩句大意是:兩隻老虎爭鬥,必然有一只要傷亡。這兩句話是從《戰國策·秦策二》“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兩虎爭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演化而來,現在用以比喻勢均力敵或勢力大體相當的兩雄(兩個人、兩種勢力、兩個集團、兩個國家)對立鬥爭,不是兩敗懼傷,則必有一傷亡。因此,應當儘量避免兩虎相鬥,兩雄並爭。
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 羅貫中 《三國演義》
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 明朝名人名言
見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四回。這兩句大意是:做人立得正,站得直,走得穩。以光明正大,心地坦菠,磊落硬氣自許或贊人者可用此語。
元末明初文學家 施耐庵 《水滸傳》
日往月來,星移鬥換。
見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鬥換:指北斗星的杓移動了位置,轉了方向,意思是說季節變化了。這兩句大意是:時光不斷推移,歲月不斷變遷。~兩句常用以形容日月交替,往來如梭,日子很快地過去,時代也已起了變化.勉勵人們珍時惜陰,及時努力時可以化用。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
天下無不可變之風俗。
見明·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宋世風俗》。本句大意是,天底下沒有不能改變的風俗習慣。風俗是人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風俗的優劣,關係到社會的精神面貌,關係到國家的盛衰。因此,凡是有作為的執政者,都要通過教化有意識地宣導一種好的民風.當民風淺薄時,就要提倡移風易俗。~一語,說明了培養良好風俗的必要性和移風易俗的可行性。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 顧炎武 《日知錄》
外君子而內小人。
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本句大意是:外表上看去很像正人君子,實際上卻是奸詐的小人。有的人表面上道貌岸然,而內心卻無恥之極,他所呈現的是一副虛偽的假相,以圖騙得人們的好感或好評,而使自己的醜惡靈魂隱蔽起來,可以此揭露那些偽君子。
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 羅貫中 《三國演義》
有錢可以通神。 明朝名言語錄
見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回。通:相通,通連。本句大意是:錢能使人與神仙相通。在階級社會裡,人們利用商品交換來互通有無,而錢具有商品交換和商品貯存的職能。人們離不開錢,許多人愛錢如命,也有許多人用錢來進行不正當的甚而骯髒的交易。人們就用“~”來比喻只要有錢,什麼都能辦到,也有說“有錢能使鬼推磨”的,與此意同,均屬貶義,可用以進行瘋喻。
元末明初文學家 施耐庵 《水滸傳》
學富五車,書通二酉。
見明·馮夢龍《古今小說·閑雲庵阮三償冤情》。五車:言書之多。二酉:大酉、小酉二山,在今湖南沅陵縣西北。相傳秦人在此讀書,書留在山中,後即用以形容書多。這兩句大意是:學問淵博像富有五車之書的古人,書籍多得像秦人在大酉、小酉山中的藏書。這是用以誇讚博學的名句。《莊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後以五車稱人的博學。此名句兩處用典,言簡意豐,典雅含蓄,同時富有誇張色彩,文風活潑,故很為人喜用。尤其是“學富五車”一句,至今仍作為成語活在人的口頭上和文章裡。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古今小說·閑雲庵阮三償冤情》
雲漫漫兮白日寒,天荊地棘行路難。
見明·劉永錫《行路難》。白日:太陽。這兩句大意是:濃雲彌漫啊,太陽也寒光閃閃,天地之間荊棘叢生,人生的道路多麼艱難!這兩句以景襯情,以景喻理,“雲漫漫”象徵人生道路的隱約不明,“天荊地棘”比喻人生道路的艱難險阻,此情此景,令人畏懼,令人心寒。兩句比喻精當,感情充沛,這種寫作方法可以學習,用以抒寫舊社會人生的艱難,也很確切。
明代讀書人 劉永錫 《行路難》
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
見明·戚繼光《過文登營》。徽茫:指海波浩淼蒼茫的樣子。歲華:歲月,光陰。這兩句大意是:深知在浩淼遙遠的海外,還有許多國家虎視著中國,因此不敢忘記祖國的安危而白白虛度光陰。戚繼光是著名的抗倭名將,戰功卓著。這首詩是他奉命巡視海上駐軍時在文登營地寫成的。前句寫想像,點出東南沿海形勢嚴峻,海外諸國虎視眈眈,倭寇時常侵邊。後句寫抱負,抒發決心保衛祖國,不敢虛度年華的胸懷。宇裡行間,洋溢著愛國激情,十分感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讚頌不忘祖國危亡以身許國的英雄,可引此名句。
明代抗倭將領,軍事家 戚繼光 《過文登營》
勇將不怯死以苟免,壯士不毀節而求生。 明朝名人名言
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怯(qie竊)死:膽小怕死。苟免:苟且免除死亡。毀節:毀壞名節。這兩句大意是:勇將不因怕死而苟且求免,壯士決不毀節而偷生人間。“怯死”和“毀節”是人生最大的恥辱,不僅為勇將士、壯士所唾棄,也為任何一個珍惜自己名譽品格的人所不取;而如果真能在生死考驗面前做到“不怯死以苟免”,“不毀節而求生”,也就可以稱得上“勇將”、“壯士”。可化用以自勉勉人。
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 羅貫中 《三國演義》
丈夫所志在經國,期使四海皆衽席。
見明·海瑞《樵溪行送鄭一鵬給內》。經國:治理國家。衽席:寢處之所,這裡是安居樂業的意思。這兩句大意是:大丈夫志在把整個國家治理好,希望天下的人都能夠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海瑞是明代剛正不阿的清官,~表現他一心為國,志在天下的愛國精神和遠大懷抱。寫愛國抱負時可以引用。
明朝清官 海瑞 《樵溪行送鄭一鵬給內》
鶯逢日暖歌聲滑,人遇風情笑口開。
見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滑:婉轉訛暢。風情男女相愛的情懷。選兩句大意是黃鶯遇到風和且暖,歌聲就變得婉轉暢快,男女有了愛情.就不由得詹開顏凳。俗語說。人逢喜事特神爽”-情人相逢.更會激情滿懷,甜在心裡,箋在臉上。透過情人“笑Izl開”的神情舉止,袒露出來的是他們興奮、喜悅、幸福的深情蜜意。這兩句可用以描寫戀人相會的神情。
明代戲曲家,文學家 湯顯祖 《牡丹亭·驚夢》
有風方起浪,無潮水自平。
見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七十五回。這兩句大意是:有了風,水才能掀起波浪;潮水不來,水面自然平靜。俗話說“無風不起浪”。風起浪生,風平浪靜,這是物理自然。這一普通的自然現象,說明了一個普遍的事理,即世界上任何事情的發生,都必定事出有因;事情的起因弄清了,矛盾解決了,事情也就平息了。可以~說明事出有因的道理。
明代小說家 吳承恩 《西遊記》
只因一著錯,滿盤都是空。 明朝名言語錄
見明·馮夢龍《古今小說·陳禦史巧勘金釵鈿》。一著:一步棋子。這兩句大意是:只因為一步棋下錯了,結果導致全盤棋都輸了。下棋時往往一步棋走錯,就會影響全域,使全盤皆輸,這樣,在此之前的所有辛苦努力,就都白費了功夫。下棋如此,辦事又何嘗不是如此!一件事費盡了精力,往往是一步不慎,就使整個事業毀於一旦,所有的精力也白費了。這兩句以下棋比喻辦事,非常恰當,多用於告誡人們辦事要時時處處小心謹慎;也可用于表現由於一步不慎,導致全域敗壞的遺憾。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古今小說·陳禦史巧勘金釵鈿》
知音偶一時,千載為欣欣。
見明·湯顯祖《相如》。這兩句大意是:幹金易得,知音難遇。兩個知音一時偶然相逢,結為知交,會傳為佳話,千載之後人們也會為他們感到欣慰、高興。《相如》詩寫道“~。上有漢武皇,下有卓史君。”司馬相如是漢代著名辭賦家,患武帝讀了他的《子虛賦》大加稱賞,以為是古人所作,發出“朕不得與此人同時哉”的感歎。下人告訴漢武帝,相如是當代人,武帝召見,視為知音。卓文君新寡,居父家中,司馬相如參加卓氏家宴,以琴挑之,兩心靈犀相通,文君夜奔相如。~兩句是說:司馬相如與漢武帝,君臣際遇,結為知音;又與卓文君相識,成為佳偶。這偶然間的相遇,都成了久為流傳的佳話,千載之下的人也為之欣慰。
明代戲曲家,文學家 湯顯祖 《相如》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見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姹(chà岔)紫嫣(yān煙)紅:形容百花盛開,花色豔麗。姹、嫣,嬌豔。斷井頹垣:廢棄的水井和倒塌的院牆。這幾句是杜麗娘的唱詞,大意是:原來花兒已經到處開遍,如此鮮豔,像這樣美麗的鮮花卻都交給了斷井頹垣;蒼天啊,面對如此良辰美景我應該怎麼辦?賞心樂事出現在誰家的庭院?面對美好的春光,杜麗娘欣賞不已;看到春光都付與斷井頹垣,白白流逝,又惋惜不已。她觸景生情。自然地聯想到自己的青春都付與了寂寞深閨,良辰美景白白虛度,美好的青春也被耽擱,由此引出濃重的感傷。在這裡,作者把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與寫景抒情非常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產生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這支名曲後世傳唱不息,《紅樓夢》,《桃花扇》等名著中都有引用。
明代戲曲家,文學家 湯顯祖 《牡丹亭·驚夢》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見明·於謙《詠煤炭》。這兩句大意是:只希望百姓都能過上飽暖的生活,不辭辛苦地從深山老林出來,進入百姓的生活中間。于謙是一位民族英雄,也是關懷人民的政治家,他愛國憂民的心懷在詩中有鮮明的表現。這兩句詩借歌詠煤炭,表白了自己以天下蒼生為念,甘願為人民利益而不辭辛勞的自我犧牲精神,令人感動萬分。現可用來表現為人民利益甘願犧牲自己的崇高思想。
明代明臣 於謙 《詠煤炭》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明朝名人名言
見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世情:社會人情,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面:指人的臉色。這兩句大意是:社會人情從待人態度的冷淡或熱情可以看出來,人的臉色因對方地位的高低而變化。在舊社會,世情貴高賤低,對有錢有勢者往往巴結奉承,熱情有餘,而對無錢無勢者則白眼相向,冷若冰霜。這種庸俗的人際關係,為道德高尚者所不齒。兩句含有揭露、慨歎和否定的意思。
元末明初文學家 施耐庵 《水滸傳》
春風秋月不相待,倏忽朱顏變白頭。
見明·於謙《靜夜思》。倏(Shū抒)忽:極快的樣子。這兩句大意是:春秋交替不相等待,忽然之聞美貌紅顏就變成滿頭白髮。這是兩句富有哲理的詩句,春花春風,秋月秋霜,相接相續,永無止歇,倏忽之間,韶華退盡,鬢染秋霜,其間有著緊密的邏輯關係與自然法則,給人以理性的啟迪。“朱顏”、“白頭”寫象,形象生動、鮮明;“春風”、“秋月”寫境,提供給讀者一個接連不斷的時間背景。境與象的結合形成詩句韻味極深的意境,於說理之外給人以美的享受。
明代明臣 於謙 《靜夜思》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草索:草繩。這兩句大意是:被蛇咬過一次,以後看見像蛇樣子的草繩就感到害怕。這是兩句口頭慣用的俗語,又作“一次被蛇咬,三年怕井繩”。蛇的樣子很可怕,被毒蛇咬過的人有生命之憂,更常常膽戰心驚,心有餘悸。所以,以後別說再遇到蛇,就是看到類似蛇的樣子的繩索,就引起條件反射,驚懼色變,避之未恐不及。用~比喻受過驚嚇的人膽小怕事的心態,形象而貼切。這兩句話至今仍活在人們的口頭上,使用率很高。
明代文學家 淩濛初 《初刻拍案驚奇》
惡忌陰,善忌陽,故惡之顯者禍淺,而隱者禍深;善之顯者功小,而隱者功大。
明代·道人·洪應明《菜根譚》一個人做了壞事最擔心的是不容易被人發覺,做了好事最不宜的是自己宣揚出去。所以壞事如果能及早被發現那災禍就會相對小些,如果不容易被人發現那災禍就會更大;如果一個人做了好事而自己宣揚出去那功勞就會變小,只有在暗中默默行善才會功德圓滿。
洪自誠 明朝道人 洪應明 《菜根譚》
杜宇一聲裂石文,仰天啼血染白雲。 明朝名言語錄
明·陳子龍《杜鵑行》。杜宇:傳說中的蜀帝的名字,他後來含冤死去,化為鳥,人稱其鳥為杜鵑,這裡的“杜字”指杜鵑鳥。文:紋。這兩句大意是:杜鵑的一聲悲啼能裂開石紋,它仰天啼血,鮮血染紅了白雲。杜鵑鳥鳴叫聲如啼哭,且啼聲不停,“人言此鳥啼至出血乃止”(《本草拾遺》語),所以人們也常以“啼血”二字形容杜鵑的悲苦之聲。詩人描寫杜鵑鳥,以民間傳說為素材展開豐富的想像,把它的啼聲寫得特別悲切。
明末文學家 陳子龍 《杜鵑行》
悠悠花上蝶,故故作雙飛。
明·蔡羽《曉起》。故故:故意,偏偏。這兩句大意是:在花枝上悠然翻飛的蝴蝶,好似故意成雙作對地相伴起舞。詩句以蝶的雙飛襯托人的孤單。“悠悠”的蝴蝶是輕盈愉悅的,它似乎與人作對,“故故”作雙飛。詩句以樂襯憂,以雙襯單,不寫人之情,而人之情畢現。
明代文學家、書法家 蔡羽 《曉起》
臨歧莫動殊方感,餘亦東西南北人。
明·邊貢《送馬欹湖赴河南提學》。這兩句大意是:臨近岔道即將分別的時刻,請不要觸動羈旅異域的他鄉之感;我同你一樣浪跡四方,也是飄泊無定之人。用自己的遭際和親身感受去安慰對方,比空洞的說教更親切感人,容易為對方感情所接受。這是安慰人的一種方法。
明代詩人 文學家 邊貢 《送馬欹湖赴河南提學》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途窮:路的盡頭,比喻窮困的處境。這兩句大意是:常常在有家產的日子想到今後可能無家產,不要等到破產以後再來回憶當初有家產時的景況。這兩句告誡人們要居安思危,居富思貧,勤儉持家,防患於未然。勸人節儉時可以引用。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
風流誰是陳思客,相象當年洛水人。 明朝名人名言
明·杜大中《水仙》。陳思:指曹植。曹植封陳王,諡號思。洛水人:即曹植《洛神賦》中的洛水女神宓妃。這兩句大意是:誰是曹植筆下的風流嬌客,看見水仙花就想像到當年的洛神。水仙花亭亭玉立于水中,其形象極像“淩波微步,羅襪生塵”的仙子洛神。早在北宋時,大詩人黃庭堅就曾把水仙花比擬為“淩波仙子。”杜大中看見水仙花,也浮想聯翩,遙想到曹植筆下的風流客,於是寫下了這首讚美水仙、耐人尋味的詩:“玉貌盈盈翠帶輕,淩波微步不生塵。~。”
明朝官員 杜大中 《水仙》
家無擔石淩萬夫,義重丘山輕一死。
明·陳子龍《貧交行》。擔(dan淡)石:均容量單位,表示一擔之量,比喻微少,常用來形容米粟為數不多。淩:淩駕,高出別人,壓倒別人。輕:看輕。這兩句大意是:家無存糧,氣概卻在萬人之上;義重於山,為義不惜付出生命。這兩句寫“貧交”(窮朋友)之間肝膽相照、俠義相待的友情,每句自成反襯。前一句以無襯有,後一句以重襯輕,為朋友、為正義不辭萬難、不惜一死之情狀可見。
明末文學家 陳子龍 《貧交行》
求之言語之外,而得其所不言之意。
明·方孝儒《醫原》要追求言語之外的蘊含,從而得到沒有說出來的意趣。
明代文學家 方孝孺 《醫原》
欲人勿惡,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三回。惡(wù誤):厭惡。自美:自身的行為端正美好,無可指責。自信:自己信守誓約。這幾句大意是:要想別人不厭惡自己,必須自己先完美;要想別人不懷疑自己,必須自己先守信。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常常深感別人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理解自己,因而失望、煩惱、抱怨.卻忘了檢查檢查自已是否一切都做得很得體。這幾句則要求自己首先從自身做起,再反過來要求別人。這種態度,無疑是正確的,值得我們借鑒。可供論述嚴於律己的道理時引用。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
蚯蚓霸一穴,神龍行九天。 明朝名言語錄
明·方孝孺《閒居感懷》其三。九天:九重天,指天極高處。這兩句大意是:蚯蚓獨佔區區一穴之地就心滿意足,而神龍卻志在九天淩空翱翔。作者以蚯蚓和神龍比喻社會上兩種人的處世態度和人生理想。前者是目光短淺,心胸狹窄的卑瑣小人,他們胸無大志,只顧一己之私,有個舒適的安樂窩就別無他求;後者是目光遠大,胸懷天下的志士仁人,他們以天下為己任,奮發進取,力圖為國為民作出一番大事業。作者意在否定前者,肯定後者。可引以為兩種不同人生觀的人畫像,鼓舞人們心懷天下。
明代文學家 方孝孺 《閒居感懷》
辭主乎達,不論其繁與簡也。
明末清初·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九。達:暢達。這兩句大意是:文辭以暢選為主,不必計較它是繁多還是簡約。一般論述文章繁簡者都認為辭以簡為上;顧炎武則認為,文辭的繁簡,應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而定,該繁的地方應該潑墨揮灑,該簡的地方應該惜墨如金,此說可取。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 顧炎武 《日知錄》
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此中有無窮意味,亦有無窮受用。
明·洪應明《菜根譚》當發現別人在欺騙自己時,不要在言語裡表現出來自己的聰明;當受到別人的侮辱時,也不要在表情上表露自己的憤怒.這裡有無窮的意蘊,也含有一生受用不盡的奧妙.
洪自誠 明朝道人 洪應明 《菜根譚》
富於材積,領會神情,臨景結構,不仿形跡。
明·何景明《與李空同論詩書》。這幾句大意是:積累豐富的創作素材,領會其精神意境,面對現實景象來謀篇佈局,不模仿別人作品的形跡。這幾句話內容豐富,從深入生活到理解生活,從材料積累到謀篇佈局、刻意創新,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創作時可作借鑒。
明代文人 何景明 《與李空同論詩書》
聰明了一世,蒙懂在一時。 明朝名人名言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蒙懂:認識不清,不明事理。這兩句大意是:聰明了一輩子,卻一時糊塗了。這兩句又作“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也作“精明一世,糊塗一時”,說明聰明人也有糊塗的時候。常用來說白已或別人一時忘記,或者一時糊塗。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一事真,百事真。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6卷一件事屬實,其餘的事也不會虛假。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醒世恒言》
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
明·海瑞《治安疏》。曰:說。一毫:一點點。虛美:虛稱美好。過:錯誤。諱(huì惠)過:隱諱錯誤。這幾句大意是:美好的就說美好,一點也不虛張其美好;錯誤的就說錯誤,一點也不隱諱其錯誤。海瑞在這裡讚揚一種實事求是的語言風格和剛直品質。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因為有所求而多說悅耳的話,也不因為有所忌而文過飾非。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此,在有關國家、集體的政治、經濟等大事上更當如此。現在常把這種語言風格稱為“直言不諱”。雖然有時這樣做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不利,但品質高潔者決不因此而有所顧忌。這幾句多被用來表示要實事求是地評價人或事,也可用來讚美剛直不阿的人。
明朝清官 海瑞 《治安疏》
一節省而國有餘用,民有蓋藏,不知其幾也。
明·海瑞《治安疏》。餘用:餘財。蓋藏:儲藏。這幾句大意是:一實行節省,國家就有了余財,百姓也有了儲備,這好處不知有多少啊!節儉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古人曾說:“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所以,海瑞在給皇帝上的《治安疏》中指出:~,說明實行節儉,無論于國於民都有莫大的好處。此條可用以齟明節儉、積貯的重要性。
明朝清官 海瑞 《治安疏》
鳳隨天風下,暮息梧桐枝。 明朝名言語錄
明·方孝孺《感懷》。天風:自天而降的大風。梧桐枝:相傳鳳凰非楝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非桐梧不棲,是一種極尊貴、極高雅的鳥。這兩句大意是:鳳凰隨著天風而降,夜裡棲息在梧桐枝上。鳳凰本是傳說中的一種神聖、尊貴的鳥,人間難得一見,故而詩人想像它只會隨著天風而下,也只肯棲息在梧桐枝上。這兩句可用於描寫鳳凰,或用於形容聖潔、高雅的人。
明代文學家 方孝孺 《感懷》
玉階宜有此花開,金鼎調香宰相才。莫謂人間無彩筆,寫將穠豔入雲台。
明·德祥《芍藥》。金鼎調香:用金子鑄的鼎烹調芍藥。芍藥除有觀賞價值外,還可以入藥。其根性微寒,可止痛、養血。和于蘭、桂五味等可作調料,有去病助食之效,故韓愈有“五鼎烹芍藥”之句。宰相才:古稱百花以牡丹為第一,稱花王;芍藥為第二,稱花相。這兩句大意是:玉石臺階前最宜有芍藥盛開,它既可用金鼎調香助食,又具備花相之才。詩的下二句是:“莫謂人間無彩筆,寫將穠豔入雲台。”彩筆,喻文才;雲台,台名。漢永平中,明帝追感前世功臣,曾將二十八將畫在雲臺上。後二句大意是:莫要說人間沒有畫師高手,定會有人把花相的豔姿濃態畫於雲台,以彰其功。用擬人和用典的方法寫芍藥,別有意趣。
明代僧人 德祥 《芍藥》
強中自有強中手,用詐還逢識詐人。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七回。這兩句大意是:強手之中,還有更強的對手;用詭詐之術的人,還會碰到能識破詭詐之術的人。天外有天,人中有人,世上強手林立,強手還會遇到更強的對手。善於使用詭詐之術的人,將來也會翻車在詭詐之術上。因此為將治兵者必須戒驕戒躁,行詭詐之術的人也不要肆無忌憚。此二句具有明顯的諷喻意義。
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 羅貫中 《三國演義》
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
明代·黃溥《閑中今古錄·台、溫、處樹旗謠》。天高:指僻遠地區。相公:舊時對官吏的一種稱呼。這兩句大意是:處在僻遠地區離皇帝遠,老百姓少而官吏多。~形容封建社會邊遠地區的百姓在無法無天的環境中倍受黑暗政治的欺壓,可用於表現舊社會邊遠地區官場、社會的極端黑暗。現在人們賦于“天高皇帝遠”以新意,指有的人因為離中央政權或領導機關遠,遇事自作主張,不受約束。
明代學者 黃溥 《閑中今古錄·台、溫、處樹旗謠》
不怕官,只怕管。 明朝名人名言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官:官吏。管:管理,管轄,這裡指管得著自己的人。本句大意是:不怕上面的大官,只怕直接管轄自己的頂頭上司。這兩句說明不管官有多大,如果不能直接管住自己,約束力就不那麼大,就不必害怕;相反,官職再小,甚至不是官,但只要能直接管住自己,就必須小心對待。選兩句說明頂頭上司的威力,在當今仍有現實意義,常被引用。
元末明初文學家 施耐庵 《水滸傳》
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五回。這是兩句俗語。它用種什麼就收什麼這個簡單道理,比喻造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果,含有普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意思在內,類似的話在我國流傳甚廣,如《呂氏春秋·用民》說“種麥而得麥,種稷而得稷”,《合汗衫》說“種谷得穀,種麻得麻”。《涅盤經》說“種瓜得瓜,種李得李”,清人尹會一的《呂語集粹·存養》裡說“種豆,其苗必豆;種瓜,其苗必瓜”,現在口語裡也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意思都是說善果,惡果皆由自己造成,也可從積極方面理解為付出什麼樣的勞動,就有什麼樣的收穫。
元末明初文學家 施耐庵 《水滸傳》
卻之不恭,受之太過。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二回。卻之:推卻,辭謝不納。恭:恭敬。過:過分。這兩句大意是:推卻不受吧,太不恭敬;冒然接受吧,又太過分了。“卻之不恭”是從《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意即“一再推卻拒絕別人是不恭敬的”)句簡化而來,現在多將~說成“卻之不恭,受之有愧”,是接受別人饋贈時的謙詞,表示接受感到愧疚,拒絕裡覺得失禮的矛盾心情。
元末明初文學家 施耐庵 《水滸傳》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一回。這兩句大意是:要是早知道會出現今天這樣的情況,後悔當初不應該那樣做。這是自悔的話,可說成“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既有今日,何必當初”。也可作為責怪別人的話,說某人當初不應該那樣做。這句話常被引用。凡不滿意眼前的情況,後悔過去的作法導致今日結果的皆可用此話。
元末明初文學家 施耐庵 《水滸傳》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明朝名言語錄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四回。不出門:傳播不到門外去。惡事:壞事,見不得人的事。這兩句大意是:好事不容易傳出去,壞事傳得很快很廣。這是由人們一種很奇特的心理現象造成的一種很奇特的社會現象,往往好事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壞事卻一傳十,十人傳百,在不知不覺中傳得很快很遠。這兩句多用來形容壞事很容易被人們知道,含有警戒之意,也可單用“惡事傳千里”。
元末明初文學家 施耐庵 《水滸傳》
甕中捉鼈,手到拿來。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八回。這兩句大意是:到甕子裡捉老鱉,那是手到拿來。此二句是形容辦事十分容易。甕中的老鱉躲也無處躲,藏又無處藏,因而甕中捉鼈當是十分容易的事。可以此二句形容把敵人團團包圍,使敵人躲逃無路,勝利唾手可得;也可形容事情易辦。很有把握。
元末明初文學家 施耐庵 《水滸傳》
歡娛嫌夜短,寂寞恨更長。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一回。更:舊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這裡指夜晚。這兩句大意是:人當處於歡樂的時候,總是嫌夜晚太短;處於寂寞的時候,又惱恨五更太長。這是人常有的心理感覺。歡樂時情緒激動,興奮不已,在不知不覺中時間已經飛快地過去了,出於對歡樂的留戀,就總覺得時間太短。寂寞時痛苦難熬,只盼著夜晚快點過去,好在天亮時使情緒有所調節,就只惱恨夜太長了。一說“苦日難熬,歡時易過”(馮夢龍《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與此意同。可用于寫歡樂時或愁苦時人們對時間的感覺。
元末明初文學家 施耐庵 《水滸傳》
急來拖佛腳,閒時不燒香。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七回。抱佛腳:求佛救助、保佑。這兩句大意是:閒暇無事時不給佛燒香供奉,到事情急了才擊求佛救助。這兩句比喻平日不積極努力作好準備,事到臨頭才倉促設法應付。俗雲“沒有遠慮,必有近憂”,對事情在平日就要預作準備,臨事才能應付自如。事到臨頭才慌忙設法,就來不及了。也作“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或單作“臨時抱佛腳”、“急時抱佛腳”。可用來比喻平時不準備,臨事才設法;也可比喻平日不努力,臨事才學習;還可比喻平時不與交往.臨事才向人求助。
元末明初文學家 施耐庵 《水滸傳》
樹荊棘得刺,樹桃李得萌。 明朝名人名言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樹:種植。荊棘:泛指叢生的有剌植物。這兩句大意是:種荊棘就得挨紮受刺,植桃李就能乘涼得蔭。~是從劉向《說苑·複恩》“樹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實焉;樹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一段話簡化而來。在原書中說明造什麼因,就得什麼果,表現了因果報應的思想。它和平常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話”意思相近。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警世通言·老門生三世報恩》
瓜兒只揀軟處捏。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九回。這句話比喻專挑軟弱的人欺侮,俗語有“吃柿子揀軟的捏”,與此意同。可用以喻示為人要剛強,不能軟弱地可用以嘲諷欺軟怕硬的人。
明代小說家《金瓶梅》作者 蘭陵笑笑生 《金瓶梅詞話》
吃著碗裡,看著鍋裡。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十九回。這兩句大意是:一邊吃著碗裡的食物,一邊看著鍋裡的食物。比喻貪得無厭,也作“吃著鍋裡,占著碗裡”。多用來責備那些貪婪的人,也可用來形容饞相。
明代小說家《金瓶梅》作者 蘭陵笑笑生 《金瓶梅詞話》
牡丹花兒雖好,還要綠葉兒扶持。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七十六回。這兩句大意是:牡丹花雖然雍容華貴,但若沒有綠葉相映襯,也不好看。一朵光禿禿的花,儘管它十分豔麗,也使人感到單調,只有配上綠葉,才能組成一幅和諧的圖畫。~以最簡單的比喻,說明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幫助,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也是這個道理。寫作上講烘托、映襯,也是紅花與綠葉的關係問題。此二句可用以說明烘托手法,也可用以說明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幫助,互相扶持。
明代小說家《金瓶梅》作者 蘭陵笑笑生 《金瓶梅詞話》
初生牛犢不怕虎。 明朝名言語錄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七十四回引俗語。
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 羅貫中 《三國演義》
緊行無好步。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緊行:急急趕路。本句大意是:走路急了就走不出好步代。在一般情況下,走路的步伐不緊不慢,具有一定的勻稱性。而走得急了,就會打破平時的習慣,步伐也就亂了。辦事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循序漸進;如果辦得急了,就會丟三落四,出現漏洞,很難把事情辦好。這句多用於比喻辦事不可急躁。
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 羅貫中 《三國演義》
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鷦鷯(jiāoliáo焦遼):一種小鳥,又名“巧婦鳥”。窟:洞穴。這兩句大意是:連很小的鷦鷯鳥還有一枝可供棲身,狡滑的兔子也有三個洞穴可以藏身。~說明凡是動物,都有安身立命之處,以此比喻作為社會的人,更應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生活的位置。“狡兔三窟”的成語出自《戰國策·齊第四》,現多比喻藏身的地方多,才便於逃避災禍,多用於貶義。
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 羅貫中 《三國演義》
千虛不如一實。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本句大意是:一千件虛假的,不如一件真實的。法西斯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倍爾曾說:“謊話說得多了,便成為事實”,成語中也有“三人成虎”的說法,但假的畢竟是假的,謊言永遠不能成為事實,可以此告誡弄虛作假的人。古人還有“千虛不搏(抵)一實”的說法,意為空想一千次也不抵實踐一次,與~意思相似。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有理言自壯,負屈聲必高。 明朝名人名言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這兩句大意是:公理、正義屬於自己這一邊,說起話來言語自然就豪壯;負屈含冤,語聲必然會高亢。佔有公理和正義,無所畏懼,氣勢盛大,語言自然豪壯,所謂“理直氣壯”,即是如此。身上負屈,胸中含冤,極力向人表白,以求伸張正義,其聲必然高亢。這兩句多用來描述負屈者心中悲憤,高聲喊冤之狀,也可僅用前句形容有理者的聲色氣概。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明·朱柏廬《治家格言》。一粥一飯:極言糧食之少。半絲半縷(Iǔ呂):極言物力之徽。縷:線。恒:經常.物力:可以使用的物資。維艱:艱難。維,助詞。這幾句大意是:一頓粥一餐飯,應當想到來得不易;半條絲半根線,常常惦念物力艱難。這幾句用誇張的筆法,極言物力來之不易,點點滴滴,都應十分珍惜,告誡人們必須反對浪費。朱柏廬的這幾句治家格言,現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句。
明末清初理學家、教育家 朱柏廬 《治家格言》
大膽天下去得,小心寸步難行。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這兩句大意是:膽子大,天下什麼地方都能走到;膽子小,一步也難以走動。凡做事,首先須要有膽量,有勇氣。有膽,再難到的地方也敢去,再難做的事情也敢做,這才有取勝的可能。相反,如果膽量小,凡事謹小慎微,萎萎縮縮,再易做的事也不敢做,再易到的地方也不敢去,這就無異於自己把自己捆了起來,永遠沒有成功的希望。句中以“大膽“與“小心”兩相對照,兩種膽量,兩種結果,對比鮮明,發人深省,這種對比說理的方法可以學習。這兩句可用來鼓舞人們的進取拚搏精神,告誡人們不要作謹小慎微,裹足不前的小腳女人。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警世通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
女子無才便有德。
明·張岱《公祭祁夫人文》引明人陳眉公語。本句大意是:女子沒有才能就是最好的德行。重男輕女,歧視婦女是封建社會極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之一。陳眉公說:“丈夫有德便是才,~。”此謬論一出,流毒很廣,影響深遠。~在目杜會已經成為人們的口頭彈,成為當時衡量婦女德行的一種標準。它公然提倡婦女溫順無能,依附男姓,是扼殺婦女聰明才智的精神鴉片。可引來說明舊社會對婦女的歧視。此句亦作“女子無才便是德”。
明末清初文學家 張岱 《公祭祁夫人文》
貪多嚼不攔。 明朝名言語錄
明·淩濛初《二刻拍案驚奇·襄敏公元宵失子》。本句大意是:貪圖吃得多,往往嚼不碎。《二刻拍案驚奇·襄敏公元宵失子》載:一個賊為得到更多的錢財,拐騙了人家一個孩子,可是不便帶走,中途又只好丟掉了。眾賊道:“而今孩子何在?正是~了。”後多用來比喻一味追求數量,品質則受到影響,勸人要量力而行;還常用在學習上,說明學習知識不可一味求多,以免影響消化接受。
明代文學家 淩濛初 《二刻拍案驚奇·襄敏公元宵失子》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二十二卷。這兩句大意是:只要有青山存在,就不愁沒有柴火燒。此二句可用於勸勉人在困難時不要灰心,不要洩氣,只要有人在,保留住有生力量,就不愁沒有辦法,就會有成功的希望。
明代文學家 淩濛初 《初刻拍案驚奇》
鐵怕落爐,人怕落套。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套:圈套。這兩句大意是:鐵怕落入熔爐,人怕落入圈套。這是兩句俗語,以鐵落爐會被熔化為比喻,說明人落入圈套會遭暗算的道理,勸世人要處處謹慎,嚴防不測,以免落入圈套。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
若要俏,添重孝。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況太守斷死孩兒》。孝:白色孝服。這兩句大意是:穿著白色孝服,看上去顯得更加俏麗。這是一句俗語。本來為親人守喪著孝是悲哀的事情,然而從審美的角度來看,濃妝豔抹雖然豔麗,卻先之於冶;白色的素服卻顯得更加清秀淡雅。這句俗語一般用於年輕女子。同時也說明,美不重在妝飾,而貴在淡雅自然。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警世通言·況太守斷死孩兒》
賠了夫人又折兵。 明朝名人名言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折(she舌):虧損。本句大意是:不但賠了夫人,還損失了兵將。東吳孫權為了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採用周瑜的計謀,假意把妹妹嫁給劉備,讓劉備到東吳招親,打算乘機扣留作為人質,逼還荊州。不意弄假成真,劉備真的娶了孫權的妹妹,並乘機帶著孫夫人逃回荊州。周瑜派兵追趕,遭到伏擊,蜀國軍士挖苦地齊聲呐喊:“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後來人們用此比喻想占別人的便宜,反而遭到雙重損失。和俗語“偷雞不成折把米”的意思相近。
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 羅貫中 《三國演義》
勸君莫飲無情水,醉後教人心意迷。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無情水:指酒。心意迷:失去理智。這兩句大意是:希望您不要多喝那無情的酒了,喝醉以後是會讓人失去理智的。~二句以幽默的語言諷刺了那些貪杯好飲的人。作者把酒稱為“無情水”,滑稽中帶有嘲諷的意味;而“教人心意迷”五字,正好為“無情”作了注解。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明·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這兩句大意是;可貴的不在於沒有錯誤,而在於能夠改正錯誤。聖人尚且有過,因此一輩子“無過”是不可能的,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勇於認識錯誤,改正錯誤。這兩句通過對比,突出了“改過”之可貴。可引用以勉勵犯了錯誤的人。
明代文學家 王守仁 《教條示龍場諸生》
有過則改之,未萌則戒之。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蔣淑真刎頸鴛鴦會》。萌:萌芽,比喻事情剛開始發生。這兩句大意是:有了過錯就要改正,錯誤還沒有露頭就要警惕。這兩句不僅告誡人們要及時改正已經發生的錯誤,而且告誠人們要防患於未然,警惕那些可能發生的錯誤,可謂語重心長。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警世通言·蔣淑真刎頸鴛鴦會》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明朝名言語錄
明·朱柏廬《治家格言》。欲:希望。恐:害怕。這幾句大意是:作了好事急切地希望讓別人知道。這不是真正的好;作了壞事唯恐別人知道,這一定是極大的壞。若是為了沽名釣譽而去作好事,自然不是真善;同樣,若是作了壞事而又一味掩掩蓋蓋,銷贓滅跡,定是犯有大罪。這兩句用以告誡人們為善不要張揚,為惡不要掩飾,而要從速改正,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明末清初理學家、教育家 朱柏廬 《治家格言》
賭近盜,淫近殺。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況太守斷死孩兒》。這兩句大意是:賭博近似於盜竊,好淫近似於殺人。對於盜竊,殺人,其危害人人都知其嚴壁,而對賭博,好淫,其危害人們多認識得不那麼深刻。殊不知賭博與盜竊。好淫與殺人,已相距不遠了。賭徒賭輸了還要賭,就會發展為盜竊;好淫而不能得手,或受到阻礙,往往會演變為殺人,這是好賭好淫者不知戒懼的。這兩句指出睹博與盜竊,好淫與殺人的關係,實為警世之言,發人深省。這種採用類比、進層以闡明利害的論說方法可以學習;也可以用這兩句警戒賭徒和好淫之人。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警世通言·況太守斷死孩兒》
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這幾句大意是:作大事業時吝嗇自己的身體,見到小利卻忘了生命,這不是真正的英雄。這幾句嘲諷了某些人的鼠目寸光,見識短淺。幹大事業時,應全力以赴,捨身忘死,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成功;那些于大事時畏首畏尾,瞻前顧後,見到小利小惠卻斤斤計較,餾銖必爭,甚至捨命不舍財的人,實乃市井庸人,根本不能算英雄。可以此說明真正的英雄應是臨大事不惜身,臨錢財不苛得,把名利看如過眼雲煙的人。
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 羅貫中 《三國演義》
怒中之言,必有洩漏。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六回。這兩句大意是:發怒時說的話,一定有機密會洩漏出來。這是從心理習性的角度,分析人在發怒時的心理特徵及其後果。一個人平時十分謹慎,但發起火來,心情激動,大腦發熱。平時不肯說的機密都會說出來,平時不會作的事也會作出來。林則徐就曾以“制怒”二字作為座右鉻提醒自已,這是十分有道理的。以此勸誡人注意調節情緒,保持心理平衡,不要隨意發怒,尤其是在別人故意惹你發怒時,更要冷靜地想一下應如何辦。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
不可以一時之得意而自誇其能,亦不可以一時之失意而自墜其志。 明朝名人名言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這幾句大意是:不應該因一時的得意就自我誇耀,自以為是;也不應該因一時的失意而喪失鬥志,消極頹廢。這幾句以清楚明白的語言說明了“勝不驕,敗不餒”的道理。辦任何事情,驕傲是失敗的開始,灰心喪氣就是自毀長城。可以這幾句勸勉人在勝利時應謙虛謹慎,在失敗時應保持自信心。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
財賄不以動其心,爵祿不以移其志。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賭:財物。這兩句大意是:金銀財物不能動搖他的心神,爵位俸祿不能轉移他的志向。一個人只要確定了自己所獻身的事業,就要為之奮鬥終生,堅定不移,雖面臨高官厚祿、金錢錦帛等榮華富貴的引誘,也不能奪其心志。這是一種高尚的節操。表現拒腐蝕、抗誘惑時可用此語。
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 羅貫中 《三國演義》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明·王守仁《傳習錄》上。這兩句大意是:栽種樹木一定要在根部培土,樹立美德一定要加強內心的修養。美德的樹立,優秀品質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須從根本上著力培養,只有從小不斷加強思想修養,克服和抵制不良思想的影響,天長日久,潛移默化.才會樹立優良的品德,就像種樹必須培土固本,刪除旁枝一樣。所以作者說:“~。欲樹之長,必于始生時刪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學時去夫外好。”可供論述如何修身時引用。
明代文學家 王守仁 《傳習錄》
官吾善者,不足為喜;道吾惡者,不足為怒。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蔣淑真刎頸鴛鴦會》。這幾句大意是:說我好,讚美我的,不值得讓我高興;說我不好,批評我的,也不值得為此發怒。為人應含蓄、深沉,不能喜怒形於色,“聞謗而怒者,饞之鋨也;見譽而喜者,妄之媒也”。更應認識到,言吾美者,未必是關心我,愛護我;道吾惡者,未必是忌妒我,陷害我。所以不能聽到讚美便沾沾自喜,聽到批評就大動肝火。可以此二句說明人應具有的修養。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警世通言·蔣淑真刎頸鴛鴦會》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明朝名言語錄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五回。緣:緣分。這兩句大意是:有緣分的人雖然遠隔千里,卻能因機遇、巧合而會面;沒緣分的人即使打照面也會錯過,跟沒遇到一樣。這兩句話在元代無名氏《鴛鴦被》雜劇裡作“無緣對面不相逢,有緣千里能相會”。現在人們常用“有緣”句形容相距很遠的人結成了朋友或婚姻,用“無緣”句形容與親友或想要會見的人打個照面竟未認出而失之交臂。
元末明初文學家 施耐庵 《水滸傳》
惺惺惜惺惺,好漢識好漢。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惺惺(xīng星):聰明人。惜:愛惜。識:賞識。這兩句大意是:聰明的人總是愛惜聰明的人,英雄漢總是賞識英雄漢。這兩句可用來形容性格、才能相同的人互相敬慕愛護,最容易結為朋友。
元末明初文學家 施耐庵 《水滸傳》
人無疵,不可與交。
明·張岱《陶庵夢憶》。疵:毛病。這兩句大意是:一個沒有一點毛病的人,不可與他交朋友。張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以其無真氣也。”癬,本指積久成習的嗜好,這裡是指對某種事物的執著的愛好。真氣,指人真實的秉性脾氣。社會上的人孰能無過?沒有一點缺點毛病,十全十美的完人是不存在的。那種所謂“無癖”、“無疵”者,要不就是玩世不恭,逢場作戲。對任何事物都採取玲漠和無所謂的態度,沒有摯愛也投有深情的人;要不就是圓滑透頂,八面玲瓏,掩飾起真實的自我,隨人俯仰,處處討好的人。對於這樣的人“不可與交”是有道理的,在識朋擇友和人際交往中,張岱的名言不無教益。
明末清初文學家 張岱 《陶庵夢憶》
仇無大小,只怕傷心;恩若救急,一芥千金。
明·呂坤《續小兒語》。芥:小草;芥子微小不值錢.故以“草芥”、“一芥”比喻極微小。這幾句大意是:仇隙無大小,只怕刺傷人心;若能救人於危急之中,那怕是極微小的一點恩惠,其貴重價值千金。“雪中送炭”的友誼比“錦上添花”的“盛情”要貴重得多。人在困難時刻、逆境當中,倘能得到一點微小的幫助,就像“涸轍之鮒”得到一升半鬥的水一樣,他會終生難忘。後兩句可用以形容助人於困境之中的難能可貴。
明代文學家,思想家 呂坤 《續小兒語》
要成好人,須尋好友。 明朝名人名言
明·呂德勝《小兒語》。這兩句大意是:要想成為好人.必須尋找和結交好的朋友。俗語說:“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跳假神”,古時還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的擇鄰標準固然不足取,但她重視環境的影響,氛圍的薰陶和榜樣的作用,對今天仍有啟迪作用。~雖為小兒語,切不可因為它淺近易懂而忽視了它所說的道理。
明代教育家 呂德勝 《小兒語》
居必擇鄰,交必良友。
明·俠名《名賢集》。這兩句大意是:居住必須選擇好的鄰居,交遊必須選擇好的朋友.古人有“近來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認為環境對人有很大的影響,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受到好的薰陶,接近壞人可以使人受到壞的影響。這對青少年尤其重要,社會生活中已有不少教訓。這兩句是從《苟子》的“居必擇地,遊必就士”、皮日體的。居必擇地,行必依賢”演化而來.作為人生箴言,仍可借鑒。
《名賢集》 《名賢集》
黿鳴而鱉應,兔死則狐悲。
明·田藝蘅《玉笑零音》。黿(yuán園):大鱉。“黿嗚鰵應”出西焦贛《易林》:“黿鳴岐野,鼇應於泉”,意思是聲氣相通,互相感應。“兔死狐悲”見元·無名氏《賺崩通》,意思是免子死了,狐狸感到悲傷,比喻物傷其類。這兩句話多用於貶義,前者比喻壞人或邪惡勢力聲氣相通,一呼一應,喧囂不休;後者比喻因同夥,同類的死亡或失敗而感到悲傷不安。這兩句話現在還使用,尤其“兔死狐悲”己成習見的成語。
明代文學家 田藝蘅 《玉笑零音》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明·俠名《名賢集》。投機:意見相合,意氣相投。這兩句大意是:遇見知心朋友,喝千杯酒也嫌少;碰上意見不合的人,談半句話也嫌多。這兩句話現在人們口頭還常說,可以合用,也可以分說。前句多用於勸酒,表示知己相逢,一醉方休;後句多用於有矛盾的朋友,不和睦的夫妻或意見不合拍的,表現他們在一起沒有話可說,一說話就容島吵嘴、頂牛。
《名賢集》 《名賢集》
一向單杉耐得凍,乍脫棉襖凍成病。 明朝名言語錄
明·呂坤《續小兒語》。乍:一下子。綿:絲綿。這兩句大意是;一直穿著單衫,能忍耐住寒玲的侵襲,而一下子脫去綿祆卻會被凍出病來。一喜衣著單薄,雖然天氣遂漸變冷,但由於身體內部的自我調節,逐漸產生抵抗力,所以不會凍出病來;而一直穿著厚襖,猛地一下脫去,身體一時還不能很快適應,就會凍出病來。這兩句可用於說明衣服的增減要逐漸進行.不可過猛,特別是減衣尤須注意。
明代文學家,思想家 呂坤 《續小兒語》
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新橋市韓五賣春情》。爽口:合口味,好吃。殃:禍害。這兩句大意是:合口的食物吃多了終究會害病,順心的事情太多了必定生出禍端。物極必反。合口的食物人人喜愛,但吃得過量,就會對腸胃有害,也會使身體需要的營養不均衡,久而久之,必成疾病;快心的事固然令人高興,但過分順利,就會得意忘形,惹出災禍。這兩句可用於告誡人們在飲食上要有所節制,在生活中要居安思危,以免樂極生悲。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古今小說·新橋市韓五賣春情》
色欲乃忘身之本。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任孝子烈性為神》。色欲:喜好女色的欲念。忘身:不顧身體,不顧生命。本句大意是:貪圖女色是戕害身體的根本。身體是人存在的根本,而沉迷女色,耗費精力,勢必使身體大受虧損,最後導致毀滅,所以說~。本句可用於警戒人們不可為色欲而喪身。
明代文學家、戲曲家 馮夢龍 《古今小說·任孝子烈性為神》
本文參考地址:http://www.newxue.com/mingyanmingjudaquan/134473154214.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