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5日 星期六

東周朝名言佳句

 

東周歷史:(西元前前770年-西元前前256年)是指周朝的後半段。周王室東遷洛邑以後到滅亡這段時間,歷史上稱為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國都在鎬京時期的西周。東周首位君王為周平王(宜臼),共傳25王,歷時515年,最後為秦所滅。東周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後半期,剩下的諸侯大國繼續互相征戰,稱為“戰國時代”。

東周名言 東周經典語錄 共收錄東周名人名言1208

兼相愛,交相利。墨翟,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 墨子 《墨子·兼愛中》

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東周名人名言

孔子《論語》第十四篇《憲問》愛他,能不讓他勤勞嗎?忠於他,能不勸告教誨他嗎?要是真愛一個人,比如愛自己的孩子,不能溺愛,太寵愛了就害了他,也就是平常人們說的嬌生慣養,溫室裡的花經不得風雨?為了讓你所愛的人真正成才,要使他“勞”,這個勞並不一定是讓他去從事生產勞動,而要讓他知道、嘗受生活的辛苦艱難,接受苦難教育,培養他意志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勞:勤勞,勞苦,操勞。此有進行勞動教育的含意。朱熹《四書集注》說:“愛而知勞之,則其為愛也深矣;忠而知誨之,則其為忠也大矣。”《國語·魯語下》:“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真愛一個人,不能溺愛,太寵愛了就害了他,要使他“勞”。使他知道人生的艱難困苦。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憲問篇》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春秋·老聃《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兩臂合攏。毫末:毛尖,喻極細微。這兩句大意是:雙臂合攏才能圍往的大樹,是從細小的幼苗長成的。事物總是由一定的元素構成。從發展的眼光看,任何事物都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另一方面,事物的生成總是從初始形態向成熟形態過渡。可用於說明事物自微變大的發展變化規律。

又稱老聃、李耳,我國古代春秋後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 《老子》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德經》所以,聖人以“無為”的方式行事,用“不言”的方法教導別人,萬物興起時,不勉強阻止,也不強佔天下創造的成果。有所宣導時,不依恃自己的才能,事業成功了,也不把功勞攬在自己的身上。正因為他不居功,他的功勞才不可磨滅。無為:不勉強去做,即順其自然。不言之教:即用行為進行引導。作焉:興起,萌生。為而不恃:即加以引導而不依賴自己的才能。學道一得:最好不等於一百分。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我國古代春秋後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聃 《道德經》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衰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見《論語·季氏》。直:公正,正直。諒:信實,誠實。便(pián)辟:奉迎諂媚。善柔:善於當面恭維、奉承。便佞(nìng):善花言巧語而不正派。這幾句大意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正直、誠實、博學,這三種^是益友;對人諂媚奉迎、當面恭維、花言巧語,這三種人是害友。作為擇友的標準以及識別好朋友壞朋友時可以作參考。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季氏》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東周名言語錄

春秋·孔子《論語·述而》。焉:於此,在那裡。善:優點。這幾句大意是:在三個人中,一定有值得我效法的老師在其中,應該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這是一個頗含哲理的名句。孔子虛心好學,處處留意,事事有心,故能說出~這樣的名言。它說明,即使像孔子那樣的聖人,圃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客觀條件,也不能無所不通,完美無缺;也必須虛心向環境學習,己強的人為師,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已不斷進步。這句話闡述的道理是極為探刻的,因此千百年來被人們書於座右,銘記於心,至今仍經常出現在書面文字和日常口語中。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述而》

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孟子·離婁下》(1)土芥:泥土、草芥;國人:路人;(2)服:名詞動化。穿。(3)膏澤;膏:膏脂。澤:潤澤;反;通返;三有禮:臣去國之後,君待臣三項禮節。極:窮困之極;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馬,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會如同仇人。”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離婁下》

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費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親自去耕田種地,難保不餓肚子;努力學道,卻可以得到俸祿。所以,君子只擔憂學不到道,不擔憂貧窮。不謀衣食並不是真的不要衣食,而是通過謀道而水到渠成地獲得衣食。道:大則安邦定國,濟世救民;小則安身立命,也可以理解為:事業。餒(něi):餓。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衛靈公》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東周名人名言

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上》。浩然之氣:指浩蕩博大.耿直剛強的正氣。本句大意是: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可引用“善養路然之氣”形容某些傑出的人具有博大的胸懷,高尚的品行,耿直的性格,剛強的意志,堅貞的氣節等。也可用於表現某些人能堅持正義.決不動搖,面臨嚴峻的考驗仍胸懷正氣,不可侵犯。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公孫醜上》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論語·裡仁》孔子說:“道德上有修養的人明白大義,而那些心懷鬼胎的人只明白自己的利益。”是指認為君子與小人價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計其利害。喻:明白,通曉,這裡指使什麼明白。利:利益。於:用。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裡仁》

君子不以利害義,則恥辱安從生哉!官怠于宦成,病加於少愈,禍生於怠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終如始。

君子不會因為利益而捨棄大義,這樣,恥辱怎麼還能滋生呢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戰國·莊周《莊子·山木》。甘:甘美。醴(lǐ):甜酒。這幾句大意是,君於之間的交情清淡得像水一樣,小人之間的交情甘美得像甜酒一樣,君子不以利相交而以道相合,故清淡親密,小人以利相交故有甜頭,一旦利盡交情就斷絕。諱言功利.不足為訓;只言功利,忘掉原則,也不足取。人們現在還常引用。“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話,表示厭棄花言巧語的酒肉之交,欣賞淡泊相親的真誠友誼。

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莊子·山木》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東周名言語錄孔子弟子,春秋末年魯國人 曾子

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大略》

取石來鍛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莊子·列禦寇》珍貴的明珠生在九重深淵的驪龍頷下。你一定是趁它睡著摘來的,如果驪龍當時醒過來,你就沒命了。後以“探驪得珠”喻應試得第或吟詩作文能抓住關鍵。

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莊子·列禦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總是無為的,但是遵循規律來治理國家自然會成就了所有的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我國古代春秋後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聃 《道德經》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東周名人名言

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一定是參加射箭比賽吧!即使是參加射箭比賽,也是先互相作揖、謙讓,然後上場,射完箭之後走下場來,又互相敬酒。這才是君子之爭。 這就是孔子的競爭觀。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八佾論》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春秋·老聃《老子》第二十二章。這兩句大意是:不與人爭長鬥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同他爭鬥。老子宣揚的是以退為進,勿與人爭的哲學,今天對這句話要有新的解釋。不與人相爭,怎能立於不敗之地?但爭,要以雄厚的實力作後盾才行。“不爭”不是放棄努力,相反,卻要埋頭苦幹,做出實績來。不作無謂的口舌之爭,而以成績和實力去爭,那就會立於不敗之地。

又稱老聃、李耳,我國古代春秋後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 《老子》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況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有錢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縱有錢卻謙虛有禮哩。” 子貢說:“《詩經》上說:‘要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先開料,再糙銼,細刻,然後磨光。’那就是這樣的意思吧?”孔子道:“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一件,你能有所發揮,舉一反三了。” 此章的前一句對話,孔子溫婉地否定了子貢的看法,提出了安貧樂道,有錢而謙遜好禮的道理。下一句意思是說,子貢悟到由“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上升到追求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猶如切、磋、琢、磨一樣精益求精。這樣的看法得到孔子的高度讚揚。認為可以和賜討論《詩經》了;認為賜是個可以舉一反三的學生。從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價值取向。

孔子得意門生 子貢 《論語》

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 東周名言語錄戰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贈人以言,重於珠玉,傷人以言,重於劍戟。名孫武,春秋時期軍事家 孫子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戰國·荀況《荀子·修身》。非:批評。當(dàng):恰當,正確。是:肯定。諂諛(chànyú產餘):阿諛奉承。賦:敗壞.傷害。這幾句天意是:批評我批評得正確,他就是我的老師;肯定我肯定得正確.他就是我的老朋友;一味對我阿諛奉承者,正是要敗壞我的人。作為識人、擇友、自我修養的格言,~等句仍有借鑒意義。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修身》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見《論語·學而》曾子語。日:每無。三省(xǐng):多次白找反省。謀:謀劃,做事。信:守信。傳(zhuǎn):老師所傳授的學業。習:溫習.這幾句大意是;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操心辦事有沒有不忠誠的行為?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有沒有不守信用的地方?對老師所傳授給我的學業有沒有溫習熟練?固然“吾日三省吾身”多少有點誇張,但對於一個謹慎的人來說,經常地作一作自我反省還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青少年,更應如此,同時,為別人做事要竭誠盡力,與朋喪交往要格守信用,老師教授的知識要時常複習,在今天看來也仍然是值得提倡的。這幾句可供論述培養優良的品德和良好的習慣時引用,也可供鼓勵青少年時引用,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學而》

千里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東周名人名言戰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集注·喻志》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戰國·荀況《荀子·勸學》。騏翼:駿馬。駑(nu)馬:劣馬。十駕:十天的行程;一天所行為一駕。這幾句大意是:駿馬跳躍一次,不能超過十步之遙,而劣馬走上十天,其行程也相當可觀,這是因為它行走不止的緣故。此條以駿馬、駑馬為喻闡述學習的道理。天資聰穎的人如果缺少持之以恆的精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好比一匹健壯的騏驥不願持續遠行。而生性駑鈍的人如果刻苦努力,鍥而不捨,也可做出“十駕”之功。因此,不管天分如何,在學習上持之以恆是首要的。此條闡明的治學道理,教育了成千上萬的人努力學習,此名句因此成為中國教育史上有名的語錄,至今仍為人沿用。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勸學》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春秋·孔子《論語·裡仁》。齊:看齊。內:內心。自省(xǐng):自我檢查,反省。這兩句大意是:看見賢人就希望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應該在內心反省一下自己有設有和他一樣的毛病。見賢思齊,就是自覺地樹立榜樣,督促自己不斷地上進。見不賢而內自省.就是對照別人檢查自己,吸取教訓,使自己不犯同樣的錯誤。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尤其應當牢記這個格言。可供論述人應該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借鑒別人的失誤時引用。“見賢思齊”的成語使用率很高·甩以形容虛心向有才德的人學習,注意自身修養。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裡仁》

百金買駿馬,千金買美人,萬金買高爵,何處買青春?

戰國·屈原《偶然作》。這幾句大意是:百兩黃金可以買來駿馬,千兩黃金可以買來美人,萬兩黃金甚至可以買到上等官爵,但是什麼地方能買到青春呢?此名句以一系列例子做鋪墊,著重突出青春韶華的千金難買,從“百金”、“千金”到“萬金”層層遞進,以突出“青春”的無價,再以“何處”反詰,更加強化了青春無價的概念。此名句長於繁筆鋪陳,帶有明顯的民歌特色,故而顯得通俗明晰,易誦易記。

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 屈原 《偶然作》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東周名言語錄

春秋·孔子《論語·子罕》。匹夫:普通平民。這兩句大意是:可以在三軍中奪取一國的主帥.卻不能強迫一個普通平民放棄他的志向。孔子認為“奪帥”是戰爭中可以訴諸武力的手段,“奪志”是對人性的侮辱,是對人格的踐踏。~兩句後來被廣泛引來勉勵人們要堅強不屈,堅貞不渝,保持高尚節操,矢志不變。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子罕》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行者,行不果。墨翟,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 墨子

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榮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東周名人名言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上》古代的人,獲得成就,則將恩惠恩澤給老百信,而沒有獲得成功的人,則在這個世上繼續修身養性。得志顯達時就要造福天下蒼生,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提升個人修行。窮,多指身處逆境,窮困潦倒,鬱悶不得志。善其身,也可理解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情操、人文修養方面更高尚,人生的內涵更為豐富。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盡心上》

見其可欲也,則不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不顧及可害也者。是以動則必陷,為則必辱,是偏傷之患也。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墨翟,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 墨子

未知生,焉知死? 東周名言語錄

《論語·先進》活人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活著的時候應該怎樣做人還沒有弄懂,哪有時間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該為死人做些什麼?這段對話體現了孔子和儒家學說的精華之一:反對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對不把人世間的事情做好而把時間、精力、金錢都花費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先進》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下》。本句大意是:憂愁患難足以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死亡。人生誰不厭憂患而喜安樂?但憂愁患難能磨練人的意志,使人清醒,使人振奮,因而得以在奮鬥中求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喪失鬥志,使人麻木怠情,因而無力抵禦禍患,勢必導致死亡。這是古人從豐富的人生閱歷中總結出來富於辯證法的經驗教訓,可用於告誡人們不可耽于安樂,而要具有憂患意識。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告子下》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戰國·荀況《荀子·勸學篇》。焉:於此,雙音合成詞。這幾句大意是:積土就會堆成大山,山中自會興起風雨;積水就會匯成深潭,其中自會產生蛟龍。荀子的原意,是說明在學習中日積月累,終富學識的遭理。其實萬事莫不如此:成功寓於具體而細小的工作之中。可用於知識積累及做事道理的比喻。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勸學篇》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見《論語·衛靈公》。這兩句大意是:人要是沒有深謀遠慮,馬上就會發生憂患。人對於可能發生的不測必須有所估計,在其沒有發生時就預作防範,以杜絕禍患,如果慮事不遠,憂患就會很快發生。這兩句多用於強調人對事物的發展要有深謀遠慮,以消災於事前,防禍于未然;也可用於事後,說明憂患的發生是沒有遠見的緣故。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衛靈公》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東周名人名言

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上》。官;官能,功能。這幾句大意是:心的功能就是思索考慮,思考就可以獲得真知,不思考就什麼收穫也沒有。孟子提出的“心之官則思”是一條重要的教育原則,它啟迪人們去思考,承認主觀能動性在學習中的積極作用,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進步作用。此名句從一正一反兩面陳述,對比鮮明,醒人眼目。幾句集中在一個“思”字上作文章,中心突出,使人對其用意一目了然。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告子上》

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春秋時期政治家,史稱管子 管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下》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一個三裡內城牆、七裡外城牆的小城,四面圍攻都不能夠攻破。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另一種情況是,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以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則已,戰無不勝的了。天時:用兵作戰的時機、氣候等;地利: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人和:指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等。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內城叫“城”,外城叫“郭”。內外城比例一般是三裡之城,七裡之郭。池:即護城河。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擊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確皮革做的,也有用銅鐵做的。委:棄。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畔:同“叛”。有:或,要麼。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公孫醜下》

上下同欲者勝。

指上下有共同的願望,齊心協力,才能取得勝利。【出處】:《孫子·謀攻》:“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

名孫武,春秋時期軍事家 孫子 《孫子·謀攻》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東周名言語錄

《孟子·離婁下》品德高尚的人,就是還保持著如小孩子那樣至真至純、一塵不染、善良淳樸、潔白無瑕的心靈的人。大人:品德高尚的人,偉人。赤子:初生的嬰兒。形容人的心地善良、純潔。赤子之心是指具有嬰兒一樣的純潔無瑕的心。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離婁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党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孫醜上》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古代聖王由於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裡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裡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奇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係,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不忍人之心;憐憫心,同情心。乍:突然、忽然。怵惕:驚懼。側隱:哀痛,同情。內交,內交即結交,內同 “納”。要(yao)譽:博取名譽。要同“邀”,求。端:開端,起源,源頭。我:同“己”。然,同“燃”。保:定,安定。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公孫醜上》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戰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下》。淫:惑亂。移:改變節操。這幾句大意是:處於富貴利誘面前不受迷惑,處幹貧窮困苦之中不改志節,處於武力威脅面前不能屈服。孟子是戰國時的儒學大師,這幾句實際上奠定了儒家的基本道德觀,講出了一個正人君子在富貴面前,在窮困面前,在威脅暴力面前應具有的態度和立場。幾千年來,無數志士仁人都是按照孟子的道德觀去要求自己,孟子這一思想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思想,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今天,也應吸取其精華.為今天的現實服務,可用以勸勉青年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下》

知恥近乎勇。

《禮記·中庸》字面意思:知道羞恥就接近勇敢了。儒家所說的“知恥近乎勇”的勇是勇於改過。這裡把羞恥和勇敢等同起來,意思是要人知道羞恥並勇於改過是一種值得推崇,誇耀的品質。是對知羞改過的人的這種行為的讚賞。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禮記·中庸》

善氣迎人,親如兄弟,惡氣迎人,害于戈兵。 東周名人名言

春秋·管仲《管子·心術下》。這幾句大意是和顏悅色,善意待人,就會親如兄弟;惡聲惡氣,粗暴待人,比使用兵器更加傷人。管子的這些話對當今的社交活動、公共關係和人際交往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作售貨員、售票員、服務員、接待員的同志們,也不妨把它書之座右,付諸行動,對提高服務品質,改善經營將大有好處。

春秋時期政治家,史稱管子 管仲 《管子·心術下》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春秋·孔子《論語·述而》。長:常。戚戚:指面容、神情悒鬱悲淒。這兩句大意是:君子胸懷坦蕩寬廣,小人心胸狹窄,常常憂愁。有些人胸懷曠達,無私無畏,因而總是顯得無憂無慮,泰然自若。有些人則心胸狹窄,多私心雜念,因而總是顯得愁眉苦臉,哀哀戚戚。這兩句可以用來形容或說明人們的品質、性格存在種種差異,所以遇事表現很不一樣。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述而》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 屈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見《論語·為政》載孔子語。罔(wǎng):迷惑不解。殆(dài):精神懈怠。這兩句大意是:學習卻不思索就會對許多問題迷惑不解,思索卻不學習就會精神懈怠。此名句闡述“學”與“思”兩個範疇在學習過程中的關係。二者是一種問題都會迷惑不解;後者離開前者,就會缺少一個起碼的立足點。因此二者必須兼而有之,相得益彰。此名句說理透徹,論述精闢,準確把握了學習過程的基本特徵,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從古至今常被人們奉為治學名言。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為政》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東周名言語錄

見《論語·學而》。人:別人。慍(yùn):惱怒。君子:指道德修養高尚的人。這兩句大意是:別人不理解自己而不抱怨惱怒,不也是很有修養的君子嗎?在現實生活中,自己的行為一時不被別人理解的情況是會經常發生的。道德修養較高的人對此或者耐心地加以解釋,或者泰然處之,讓別人慢慢理解。道德修養差的人則或者沮喪,或者惱怒,但結果總是適得其反。所以孔於把“人不知而不慍”的人稱之為“君子”,可見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很容易。可供論述人們如何正確對待別人的不理解時引用,也可用以稱讚某些道德修養很高的人。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學而》

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離騷》這些都是我內心之所珍愛,就是讓我九死(或多死)還是不後悔。

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 屈原 《離騷》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志毋虛邪,行必正直。 東周名人名言春秋時期政治家,史稱管子 管仲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論語·雍也》孔子說:"人應該生活得正直、直率,那些不正直生活下來的人不過是僥倖免於災禍罷了。"注:①直:正直,內不自欺,外不欺人②罔:不正直,自欺欺人③幸而免:僥倖地免於災禍。“直”,是儒家的道德規範。直即直心腸,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虛偽、奸詐是對立的。直人沒有那麼多壞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與此相對,在社會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們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這只是他們僥倖地避免了災禍,並不說明他們的不正直有什麼值得效法的。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雍也》

巧詐不如拙誠。

見《韓非子·說林上》。本句大意是:巧妙的欺騙不如笨拙的誠實。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喜歡“巧”而不喜歡“拙”,但是,欺騙愈巧妙,惡果愈嚴重。因此,人們憎惡花言巧語的欺詐,倒喜歡雖然笨嘴拙舌,卻心地誠篤的人。這種認識符合常情常理,至今仍可引用。

戰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說林上》

是謂是,非謂非,曰直。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東周名言語錄

戰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下》.枉:曲,不正。這兩句大意是:自己不正直的人,從來沒有能夠使別人正直的。孟子的弟子陳代想謁見諸侯,幹一番事業,特向孟子請教。孟子舉例子,打比喻,向陳代說明:諸侯若按召喚之禮來招致你,才可以與他合作。假若我們先屈辱自己的志向和主張,而去追隨諸侯,那就錯了,因為~。這兩句現在可以用來說明自我修養的重要性,己正者才能正人,自己不正則不能正人。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下》

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

注釋:招:射的目標,箭靶。一萬人拿著弓箭,共同射向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沒有不被射中的。

戰國末期商人,政治家 呂不韋 《呂氏春秋》

民齊者強。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況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春秋·孔子《論語·子路》。其:他,指當時的統治者。身正:自身行為正派。令:下達命令。這幾句大意是:如果執政者自身行為正派,那麼即使不發命令老百姓也會自覺行動;如果執政者自身行為不正,那麼即使發命令老百姓也不會聽從。原文中這段話是孔子針對當時各諸侯國的統治者而言的,其中所包古的道理,值得今天我們每一個作教師、軍事指揮人員和各級領導幹部的人引用。可供論述以身作則的重要性時引用。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子路》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東周名人名言

漢·班固《漢書-賈誼傳》。這兩句大意是:少年老成好像是天性如此,實則是習慣成為自然。存在決定意識。人生活在社會上,一定會受客觀環境的影響。賈誼少年老成,看來是天性如此,實則是他長期瑾言慎行.克己抑欲,時問長了,也就成了習慣。此二句可用來說明人的思想性格、行為舉止,無不是在客觀環境中逐新形成的。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戰國·孟軻《孟子·滕文公上》。敏:同。“序”。這幾句大意是,父子之間有骨內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有男女之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講的是封建社會的人際關係和行為準則.用以維繫封建的社會秩序,現在人們談封建社會的人際關係時,還常常引這幾旬概括而又典型的話。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戰國·孟軻《孟子·粱惠王上》。老吾老:尊敬我的長輩。及:推及到。幼吾幼:愛護我的子女。這幾句大意是:尊敬我的長輩;以這樣的心意推及到別人的長輩;愛護我的子女,以這樣的心意推及到別人的子女。這是孟子從道德倫理角度闡發他的仁政愛民思想。尊敬自己的長輩,也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子女,也愛護別人的子女。對別人的長輩和子女像對待自己的長輩和子女一樣尊敬和愛護。這樣的人自然會得到別人的尊重,這樣的君主自然會得到天下人的擁護。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粱惠王上》

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春秋時期政治家,史稱管子 管仲

儉則傷事,侈則傷貨。 東周名言語錄春秋時期政治家,史稱管子 管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見《論語·學而》載孔子語。時:接時。說(yue)通“悅”,高興。奉句大意是:學習新東西,並按一定的時間溫習.不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嗎?此條揭示了掌握知識的一條重要規律。強調學習和複習並重。由於遺忘規律在起作用.某一資訊必須反復強化.才能成為永久記憶。“學”而不“習”,舊知識就會淡忘.記憶就會消失。孔子的話實際上是在闡明這一道理。此條文句雖短,但多用虛字,因而富於感情色彩。又因為它出自聖人之口.千百年來被歷代教育工作者奉為經典.家喻戶曉.十分普及。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學而》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見《孫子兵法·虛實篇》。勢:方式,模式。神:超乎常人的本領。這兩句大意是,用兵作戰沒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沒有固定不變的形態一樣,能根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孫子認為,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不能拘泥於某種作戰的形式,正像水本無固定的形態一樣,放在圓容器中它就是圓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能夠根據敵人數量的多少,裝備的好壞,士氣的高低,指揮員素質如何,軍需供應怎樣而機動靈活地採取對策,才能奪取勝利。這幾句可用以說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應審時度勢,靈活機動地制訂計畫,不可死搬教條,墨守成規。

名孫武,春秋時期軍事家 孫子 《孫子兵法·虛實篇》

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見《荀子·議兵》。兵要:用兵的要領。善附民:善於使人民靠攏自己。本句大意是:用兵的要領在於能使人民歸附於自己,能取得民心。能否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在於能否取得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道理在《左傳》中就已講得十分清楚。例如莊公十年齊魯長勺之戰,僖公廿八年晉楚城濮之戰,僖公卅三年秦晉般之戰等,都說明了這一道理。此句可用以說明用兵之道在於爭取民心。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議兵》

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東周名人名言

戰國·孟軻《孟子·萬章上》。文:文字。害:妨礙。辭:詞句。志。指作品的原意。意:指讀者自己的切身體會。逆:迎,這裡是揣度、推測的意思。是:此,指“以意逆志”。得之:指真正懂得了閱讀作品的方法。這幾句大意是:不要拘泥於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泥於個別詞句而誤解作者完整的意思;能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這才是懂得了閱讀作品的正確方法。孟子的這段話,原是針對如何正確鬩讀和理解《詩經》而發的。但可推而廣之,作為閱讀一切文學作品的正確原則。這幾句雖可用其原義,論述不必糾纏個別字句,而應從總體上把握和領會,才能完整、正確地理解作品的內容,但更多的時候,是摘引“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用於強調作家進行創作時,不應斤斤計較詞藻、語句而影響思想感情的表達。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萬章上》

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

見《莊子·至樂》。褚(zhǔ囑)囊。懷:容納。綆(gěng):吊水用的繩子。汲:從井裡打水。這兩句大意是:小袋子容納不了大的東西,短井繩打不出深井的水來。前句現可引來說明氣量小、胸襟窄的人不能成就大的事業,後句日演化為“綆短汲深”的成語,諷喻才力小,能耐低的人,難以勝任艱巨的工作和擔當大的事業。

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莊子·至樂》

得時者昌,失時者亡。

見《列子·說符》。時:時代潮流。這兩句大意是:順乎時代潮流的就會昌盛,背離時代潮流的就會走向滅亡。時代潮流代表著民心所向,體現著社會發展的大勢。所以,能夠及時把握住時代的脈搏,順應著時代的潮流,其事業就會繁榮昌盛;而逆時代潮流而動,就會自取滅亡。這兩句能從時代的大勢看問題,顯得眼界闊大,也很有社會學的觀念,多用於告誡人們要順乎時代潮流而動。

戰國思想家 列子 《列子·說符》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

見《孫子兵法·行軍篇》。恃:依靠。險:地勢險要。欲:引逗。這幾句大意是:敵人離得很近卻保持沉默,這是依仗其地勢險要;敵人離得很遠卻張牙舞爪地挑戰,是想要引誘對方前進。此四句是對敵我雙方的心理分析:敵人逼近而安靜,是依靠他所佔據的有利地形,因而我們必須小心,耐心,使敵人的有利地形發揮不了作用;敵人相隔甚遠卻主動挑戰,是想引誘我們冒進,因而我們切不可操之過急,更不可孤軍深入。這幾句啟發我們要懂得軍事心理學,要善於分析敵人的表現和軍事跡象,採取相應的軍事對策。

名孫武,春秋時期軍事家 孫子 《孫子兵法·行軍篇》

惡之者眾則危。 東周名言語錄

見《荀子·正論》。惡(wǜ務):憎恨。本句太意是:憎恨這人的多了,這人就危險了。得人心則安,失人心則危,因此遭到憎恨的多少,就是一個人(或一個國家)危險與否的標誌。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正論》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見戰國·屈原《離騷》.伏:通“服”,保持。死直:死于正直。固:本來。厚:看重。這兩句大意是:保持清白,守正直之道而死,這本來是前聖先賢所贊許的。~二句是從文化傳統的角度,分析重視節操,堅持真理,守正不阿的重要性。詩人認為“伏清白以死直”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光榮傳統,為前聖先賢所重視。我們也應發揚光大,以保持清白為榮,以獻身真理為榮。這兩句以詩歌的形式具體闡述了孟子捨生取義的觀點,是作者光輝人格的寫照,可用于讚美先賢忠貞的品格,或用以勸勉青年人敢於堅持真理,勇於為真理而獻身。

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 屈原 《離騷》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見《論語·陽貨》。《詩》:指《詩經》。可以:可以用來。興:指培養豐富的想像、聯想能力。觀:指提高觀察事物的能力。群:指養成聯繫群眾,親和他人的能力。怨:指學習譏諷、怨刺的方法。這幾句大意是:《詩經》,可以用來培養聯想力,可以用來提高觀察力,可以用來養成合群性,可以用學習諷刺的方法。《詩經》中的詩篇,不僅內容十分豐富,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因此孔子將它作為教授弟子的主要課本並這樣高度評價它的作用,現在既可引用這幾句評論《詩經》的價值和作用,也可廣用其義,泛指其它優秀詩歌所具有的價值和作用。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陽貨》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見《論語·為政》。《詩》指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三百:《詩經》共三百0五篇,此處舉其成數而言。蔽:概括。思無耶:此三字是《詩經·駒》中的一句,“思”,在原詩中為句首語氣詞,無實義,後世多用作思想。無邪,沒有邪念。這幾句大意是:《詩經》沖的三百篇詩歌,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思想內容純正而沒有邪念。在《論語》中,這幾句是孔子對《詩經》的總體評價,後世常引用以說明《詩經》中的詩篇思想內容大都比較健康。現在也可僅用“一言以蔽之”來高度概括某種事物,或僅用“思無邪”形容某本書、某支歌曲等內容健康、沒有邪念。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為政》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輕師而賤傅。 東周名人名言

見《荀子·大略》。博:教導、輔佐帝王或王子的老師。這幾句大意是:國家將要興旺的時候,一定十分尊重教師;國家將要衰亡的時候,一定格外輕賤教師。此條採用對比的方法,以尊師與賤師為標準,衡量一個國家政治的優劣與國運的興衰,雖不乏誇張成分,但卻發人深省。“師”與“傅”在封建社會中都由德高望重的人充任,他們的特殊地位決定了他們對帝王的政治影響。“師”、”傅”受到輕賤,其他臣下則可想而知,其言路必定阻塞,其政治一定昏憤。因此,該名句實質上道出丁一個封建社會中帶有規律性的現象,具有典型性與很強的說服力,可引以說明尊師重教的重要意義。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大略》

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

春秋·左丘明《左傳·桓公二年》。邪:枉邪不正。寵賂:恩寵賄賂。章:同“彰”,公開進行。這幾句大意是:國家的敗壞,常常是由官吏的貪贓枉法、邪惡不正引起的;官吏的失德,常常是因上司的縱容包庇,公開地施恩寵、行賄賂而造成的。國家的興盛,重要的一條要有嚴明的吏治,使各級官吏廉潔奉公,忠於職守,防止腐敗而要使官吏廉正,就須以法治國,賞罰嚴明,對待貪官污吏施以嚴刑峻法,不容寬貸。縱觀封建社會中,興盛清明的時代,大都能做到吏治嚴明,防止腐敗。雖是封建社會治國為政的經驗總結。今天對我們仍有可借鑒之處。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桓公二年》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見《論語·憲問》。義:公正台宣的道理或舉動。授:給一付出。這兩句大意是:遇到有利於自己的事,要考慮合不合乎道義,談不該得到;遇到危險的事,要敢於挺身而出,付出生命。這是子路向孔子請教怎樣才算是“全人”時,孔子答話中的兩句話。孔子認為:~可以算是“全人”的表現之一。~的人和見利忘義,見危苟命的人相反,表現了廉潔正直的人格和忘我奉獻的精神,值得後人繼承和發揚。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憲問》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見《論語·衛靈公》。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疾:憂慮,擔心。沒(mò末)世:終生。沒,一直到完了。稱:稱道,讚揚。本句大意是:君子最擔心的是自己畢生名聲不被人稱頌。名聲記錄著一個人一生的功過,標誌著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因此古往今來,所有的志士仁人,都無比珍視自己的名聲。要想博得好名聲,就要兢兢業業、謹謹慎慎,一生對自已的行為負責。應該勤勤懇懇,努力為祖國、為人民建功立業,而不能庸庸祿祿、無所事事.更不能為非作歹,橫行不法。本名句可供勸誡青少年珍視自已的名聲時引用。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衛靈公》

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 東周名言語錄

見《荀子·修身》。饒樂:富裕安樂。這句大意是:勞累辛苦的事就爭先去做、致富致樂的事就讓給別人。這是荀子提倡的修身之道,可用以說明“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道理,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修身》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見《孟子·滕文公上》。勞心者: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勞力者:從事體力勞動的人。這兩句大意是:做腦力勞動的人統治人,做體力勞動的人被人統治。這裡的“勞心者”,指的主要是統治階級,而“勞力者”指的是從事生產的人民。這兩句本義是說統治階級和勞動人民地位不同,分工不同,勸導不同地位的人要各司其職,而主要又是勸導統治階級負起“治人”的責任,其含有抬高統治階級,睥睨勞動人民的思想。孟子這些話是反駁墨子學派中的許行主張人人應當自耕而食,自織而衣,國君和人民應當“並耕”的空想主義而說的。從原始公社制發展到奴隸制社會,有了體力和腦力勞動的分工,使少數人有時間從事科學、文化、治理等工作,這是奴隸社會的文化高出於原始公社制社會的文化的原因之一。孟子主張勞心和勞力的分工,應該說是進步的;而許行人為地否認這種分別,則是倒退的,也是不現實的。幾千年來剝削階級利用孟子這種社會觀點,把~作為人剝削人的理論根據,說成勞動人民只能被人統治,使它長期起了反動的影響。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上》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見《論語·顏淵》。內省(xǐng):自我反省。疚(jiù就):病,此指慚愧,負疚。夫:語助訶。憂:憂慮。懼:害怕,這兩句大意是:自我反省如果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麼可以憂慮、畏懼的呢?俗話說:“平生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要做到事事問心無愧,時時不憂不懼,就要一貫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那些不道德的事。這兩句可供形容堅信自己的行為正當而心安理得,無所畏懼時引用。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顏淵》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見《左傳·昭公十一年》。末:樹梢。折(shé蛇):斷。掉:擺動。這兩句大意是:樹冠大了必然折斷,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擺動。末與本,尾與身是矛盾的統一,末大與尾大都超過了樹與動物承受力的限度,所以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樹被折斷,尾不擺動。可用於對世事的體察和對矛盾轉化哲理的說明。舊時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勢力強大,不聽從上級的指揮調遣。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昭公十一年》

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 東周名人名言

見《莊子·列禦寇》。巧者:指心靈手巧,會各種手藝的人。知者:知同“智”;知者,聰明人,懂道理有智慧的人。無能者:即無為者,指莊子認為的得道者。這兩句大意是:靈巧的人終生勞累,有智慧的人總在為各種事情憂慮,只有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想的人才一無所求。這兩句原義是闡發莊子虛無主義思想的,認為人活在世上,常為功名、利祿、勢位等外物所累,終生憂勞,不得安寧。只有那些清淨無為、物我兩忘的人,因為沒有追求,無所用心,所以無憂無勞,達到精神上的逍遙自在,絕對自由。現在多僅用字面上的意思,形容那些心靈手巧的人,因為會幹各種事情,所以終生勞累不已。那些有知識的人,因為懂得許多道理,所以終生為各種事情煩擾心神。其有那些一無所能的人,反而顯得輕鬆自在,無憂無慮。這些“無所求”的“無能者”,在今天看來是庸駑不足取的。

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莊子·列禦寇》

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見《孟子·公孫醜上》。本句大意是:別人告訴他有過失他就覺得高興。這本是孟子稱讚孔子弟子子路的話,原文是:“子路~,禹聞善言則拜。”知過才能改過,改過才能免禍,所以當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時,子路覺得高興。後人把這句話簡化為“聞過則喜”,經常引用,可作為自我修養的要求,也可用以讚揚樂於聽取批評的人。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公孫醜上》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見《孟子·公孫醜上》。善:正確的。拜:致劄。這兩句大意是:子路聽到了別人說自己的過錯就高興,禹聽到了善言,就向人致禮。~兩句,後濃縮為“聞過剛喜,聞善則拜”的成語,表現一種良好的修養和品德。人們應該書之座右,身體力行,為政者更應如是。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公孫醜上》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見《論語·學而》。人:別人。慍(yùn):惱怒。君子:指道德修養高尚的人。這兩句大意是:別人不理解自己而不抱怨惱怒,不也是很有修養的君子嗎?在現實生活中,自己的行為一時不被別人理解的情況是會經常發生的。道德修養較高的人對此或者耐心地加以解釋,或者泰然處之,讓別人慢慢理解。道德修養差的人則或者沮喪,或者惱怒,但結果總是適得其反。所以孔於把“人不知而不慍”的人稱之為“君子”,可見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很容易。可供論述人們如何正確對待別人的不理解時引用,也可用以稱讚某些道德修養很高的人。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學而》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東周名言語錄

見《論語·為政》載孔子語。而:如果。可:認可,有“加以肯定”的意思。這兩句大意是:人如果不守信用,那就不知道該怎樣肯定他了!信,在人為立身之本,在國為立國之本。人而無信,則無人與之交往;國而無信,則將失信於民,政策、法令很難行得通。孔子在這裡以“不知其可”強調“知其不可”,表現了對“無信”者的否定,帶有諷刺意味,可用以批判言而無信的人。此外,今天我們要否定一個人或一件事,仍可幽默地說“不知其可也”。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為政》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見《左傳·宣公二年》載士會語。這幾句大意是:哪一個人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而能改正,沒有比這再大的好事了。確實.每一個人都會有過錯。唐代的劉禹錫說過:“賢能不能無過”;宋代的蘇轍進一步說:“自古聖人不能無過”。古往今來的名人、偉人犯錯誤者,比比皆是,關鍵在於對待錯誤的態度。如果諱疾忌醫,堅持錯誤,則將一錯再錯,不可救藥;只要知過而改,吸取教訓,就能使壞事變成好事,所以古人稱為“善莫太焉”。可引用以勉勳犯了錯誤的朋友。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宣公二年》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見《論語·衛靈公》。這兩句大意是:人要是沒有深謀遠慮,馬上就會發生憂患。人對於可能發生的不測必須有所估計,在其沒有發生時就預作防範,以杜絕禍患,如果慮事不遠,憂患就會很快發生。這兩句多用於強調人對事物的發展要有深謀遠慮,以消災於事前,防禍于未然;也可用於事後,說明憂患的發生是沒有遠見的緣故。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衛靈公》

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

《莊子·漁父》人有八種毛病,事有四種禍患,不可不清醒明察。

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莊子·漁父》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東周名人名言

見《孟子·離婁上》。患·憂患。好(hao):喜歡。本句大意是:人的憂患就在於喜歡事事做別人的老師。好為人師是一部分人的毛病。此條通過否定這種人的錯誤行為,闡述人應該謙虛謹慎的道理。一個人即使很有知識,也還是應該堅持謙虛的美德。只有這樣,才會使自己永不停步。當一個人自以為很有知識,事事指手畫腳、好為人師時,那就意味著他的悲劇的開始。這樣一來,不僅反映出他的淺薄與驕傲,而且會貽笑大方,導致他因脫離群眾而陷於孤立。因此.這毛病確為“人之患”,應該注意克服避免。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離婁上》

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

見《孟子·萬章上》。宿怨:把怨恨留在胸裡。這幾句大意是:仁人對於弟弟有所忿怒。不藏於心中;有所怨恨,不留在胸內.只是親他愛他罷了。這是孟子回答萬章提問的話。萬章問孟子說:舜的弟弟象每天以謀殺舜為事.當舜立為天子時卻封象於有庳,這是為什麼呢?孟子回答萬章時說了“~”一番話,意思是舜對待弟弟以德報怨,不記前仇.這對提倡兄弟友愛本有積極意義,但孟子接著又說:“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乎?”意思是說.如果本人做了天子,弟弟卻仍是一個老百姓,可以說是親愛嗎?可見分封制、家天下是封建杜會的特徵,社會生活中的“裙帶風”及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之習,有其源遠流長的社會根源。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萬章上》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指佔據高位、享受厚祿的統治者。鄙:庸俗,鄙陋。遠謀:作長遠打算。這兩句大意是:當權的人目光短淺,庸俗鄙陋,不能作出深遠的謀劃。這兩句在原文中是曹劌指責當時魯國上層統治者缺乏政治、軍事才能,不能作細緻周密的謀劃,去指揮魯國軍隊打敗齊國,後世多引用以諷刺那些雖身居高位,卻昏庸無能的統治者。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莊公十年》

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見《孟子·滕文公下》。無事:不工作。這兩句大意是:士大夫不做事情而白吃飯是不行的。儒家主張經世濟時,有所作為,以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為戒,這種古訓對當今反對懶散、怠惰仍有積極意義。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下》

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東周名言語錄

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殖:繁殖,生長。這兩句大意是:在松柏大樹的下面,草是不能茂盛生長的。西元前五四四年。楚康王崩,郟敖即位,王子圍為令尹。時鄭國在楚國的使臣子羽以松柏比權大勢強的令尹王子圍,以樹下草比力小勢弱的新君郟敖,說了~兩句話。後世遂以~比喻弱者受制於強者,在強大勢力面前,弱小者受壓抑,遭箝制,難以生存和發展。《國語·晉語》:“松柏之地,其草不肥”與~意思相近。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為不朽。

見《左傳·裹公二十四年》引古語。太上:最高。這幾句大意是:人生最高的目標是樹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業,再次是著書立說。這幾句把樹立德行看得高於建功立業和著書立說,足見古人對個人道德品質的重視,同時也說明建功立業和著書立說不可忽視。作者在~之後接著說:“雖久不廢,此之渭不朽”,意謂樹立德行.建功立業並留下言論著作,作到這三點,人雖死了,也永遠不會磨滅,這就叫不朽。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裹公二十四年》

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

見《荀子·富國》。是:這。蹶(Jué6),跌倒。這幾句大意是:田野荒蕪而倉廩充實,百姓空虛而國庫滿盈,這就是即將傾覆的國家。田野為糧之本,倉凜為糧之末;百姓為糧之源,府庫為糧之流。只有使百姓安居樂業,勤于生產,田野才能多收糧食,倉藏才能充實;只有百姓富足,國庫才能富足。若不惜民憫農,百姓不能樂業,田野不能收穫,而強行拽刮,使國庫充實,這樣的國家很快就會傾覆滅亡。這幾句可用於揭露苛政。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富國》

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鸇也。

見《孟子·離婁上》。獺(tǎ塔):水獺,一種生活在水邊的野獸,能游泳,捕魚為食,皮毛很珍貴。爵:同“雀”。鶴(zhān)):古書上說的一種似鷂鷹的猛禽。這幾句大意是:替深池把魚趕來的是水獺,替森林把鳥雀趕來的是鷂鷹。孟子認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實行仁政的君主得民心,百姓就會歸附;而實行暴政的君主失民心,就像驅魚驅雀的水獺和鷂鷹一樣,把老百姓都趕到實行仁政的君主那裡去。現在人們常以~比喻由於自己的錯誤或暴行,替別人做了好事,把人才都趕跑到別人那裡去了。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離婁上》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東周名人名言

見《論語·為政》。譬:比喻,比方。北辰:北極星。共(gōng):通“拱”,環繞。這幾句大意是:處理政事用恩德,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處於自己的位置不動,而群星自然環繞著它。這幾句用比喻說明:用恩德施政,有德於民,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就像眾星圍繞著北極星一樣。可用來說明當政者施德政就會得到人民的擁戴。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為政》

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

見《左傳·陽公五年》。這兩句大意是:當權執政者不能無故獎賞對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藉故懲罰與自己有私仇的人。一二句提醒為官者不能假公濟私,既不能借當官的方便報私恩,提拔,賞賜與自已有私交的人,更不能仗勢報復,打擊、迫害與自己有私仇的人。這一淺顯易懂的古訓,歷時數千年,仍不失現實教育意義。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陽公五年》

無德而祿,殃也。

見《左傳·閔公二年》。祿:享受俸祿。殃(yāng):禍害。本句大意是:沒有道德而享受俸祿,就是禍害。享受國家的俸祿,就要有功於國家,就要德高望重,受到人們的敬重。如果道德低下,無功受祿,就會給國家帶來禍害,自己也會被人瞧不起,甚而為人所厭恨,最終導致災禍。這兩句可用於說明享受國家俸祿的人必須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閔公二年》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見《論語·衛靈公》。嘗:曾經。這幾句大意是:我曾經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地去想,沒有益處,不如去學習。此條反映出華夏文化鮮明的實用理性的特色。孔子並不反對思考,他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論語·為政》),但是對於那種毫無實際意義的空想,則認為是浪費時光,因而堅決反對,主張人們進行腳踏實地的學習。孔子的見解,對於建立嚴謹的學風,端正求實的態度具有很大影響,在中國文化史上產生過巨大作用。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衛靈公》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東周名言語錄

見《左傳·宣公十五年》。無:不要。爾:你。虞:欺騙。這兩句大意是:我不詐騙你,你不欺騙我。楚國圍困宋國國都達數月之久,攻打不下。宋國派華元夜間潛入楚軍主將子反的臥室與他談判,如果楚軍後退三十裡,宋國願意同楚訂立盟約。楚國同意朱國提出的條件,實現了和平。後來兩國共盟,楚國在盟約上寫道:“~”,意思是真誠相待,互不欺詐。現在人們常常反其意而用之,把這兩句演化成成語“爾虞我詐”或“爾詐我虞”,意思是:你欺騙我,我暗算你,彼此間勾心鬥角,相互傾軋,玩弄陰謀手段,欺詐坑騙。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宣公十五年》

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見戰國·屈原《九章·涉扛》。從俗:隨從世俗。固:本來。終窮:終生窮困。這兩句大意是:我不能改變我的心志去隨從世俗啊,定將愁苦潦倒,終生窮困。屈原是戰國時楚國的進步政治家,在與權貴的鬥爭中受到讒害而被放逐,長期流浪在湖南的沅江、湘江一帶。在遭讒受屈、艱難困苦的流放生活中,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雖九死其猶未悔”(見《離騷》)。~兩句就是他百折不回的高浩心志的寫照。可用以表現一種在不被理解的艱苦逆境中依舊堅定不移的政治信念和獻身精神。

戰國時期愛國主義詩人 屈原 《九章·涉扛》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見《論語·學而》曾子語。日:每無。三省(xǐng):多次白找反省。謀:謀劃,做事。信:守信。傳(zhuǎn):老師所傳授的學業。習:溫習.這幾句大意是;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操心辦事有沒有不忠誠的行為?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有沒有不守信用的地方?對老師所傳授給我的學業有沒有溫習熟練?固然“吾日三省吾身”多少有點誇張,但對於一個謹慎的人來說,經常地作一作自我反省還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青少年,更應如此,同時,為別人做事要竭誠盡力,與朋喪交往要格守信用,老師教授的知識要時常複習,在今天看來也仍然是值得提倡的。這幾句可供論述培養優良的品德和良好的習慣時引用,也可供鼓勵青少年時引用,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學而》

小知不可使謀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見《韓非子·飾邪》。小知:小聰明。謀:謀劃。小忠:指對私人的忠愛。主法:掌管法制。這兩句大意是:有小聰明的人不可讓他謀劃政事,只知忠於私利的人不可讓他掌管法制。只有小聰明的人缺乏遠大的目光和探超的智謀,所以不能讓小智者謀劃政治大事。小忠屬於私愛,而主法則須公心,若讓只有私忠的人主法,則難免拘私枉法,不能秉公辦事,所以不可使其主其主法。這兩句用於說明任人謀事、執法時,要分清被任用者屬於小智還是大智,出於私愛還是出以公心。

戰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飾邪》

學不可以已。 東周名人名言

見《荀子·勸學》。已:停止。本句大意是:學習不能夠間斷,應當持之以恆。學習,是一個連續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自有其嚴整的內在邏輯。因此,學習是不能夠間間斷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荀子提出的~,是一條很重要的教育原則。它指出了教育與學習的規律,具有格言意義,因而流傳甚久甚廣,至今為人們所常用。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勸學》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見《論語·學而》載孔子語。時:接時。說(yue)通“悅”,高興。奉句大意是:學習新東西,並按一定的時間溫習.不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嗎?此條揭示了掌握知識的一條重要規律。強調學習和複習並重。由於遺忘規律在起作用.某一資訊必須反復強化.才能成為永久記憶。“學”而不“習”,舊知識就會淡忘.記憶就會消失。孔子的話實際上是在闡明這一道理。此條文句雖短,但多用虛字,因而富於感情色彩。又因為它出自聖人之口.千百年來被歷代教育工作者奉為經典.家喻戶曉.十分普及。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學而》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見《論語·公冶長》。圬(wo):粉刷。這兩句大意是:腐朽的木頭不能再作精美的雕刻,用糞土築成的牆壁,也用不著再粉刷了。兩句說明事物的本質很差,因而無須在外因上多下功夫。再高明的工匠,也難在朽木上雕刻出傳世之作;糞土之牆,再粉刷以白灰,也難去掉腥臭之氣.~已成流傳極廣的成語,用以諷刺有些本質太差、自甘墮落的人不堪教育,不可救藥。也可用以比喻不可收拾的局面和已毫無用處的事物。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公冶長》

學問不厭。

見《荀子·大略》。厭:足。本句大意是:學習與求教不應該有滿足的時候。這是中國人治學所追求的—種境界。“學”與“問”是學習過程中的兩個重要範疇,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是獲取真知不可或缺的兩個基本條件。知識無止境,學問也應該永不滿足,它不僅道出了一個規律,而且道出了人的一種精神。正因為如此,這一名句成為千古習誦的格言。

荀況,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大略》

宴安鴆毒,不可懷也。 東周名言語錄

見《左傳·閔西元年》載管仲語。宴:安樂。鴆(zhèn)毒:毒酒。鴆為傳說中一種有毒的鳥,用它的羽毛泡的酒能毒死人。這兩句大意是:貪圖安逸享樂等於飲毒酒自殺,不可懷戀。這兩句以“鴆毒”為喻,勸戒人們切不可沉湎于逸樂。“鴆毒”能致人死命,“宴安”能毀滅人生,比喻恰當,警戒意義很強。“宴安鴆毒”現已成為人們慣用的成語。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閔西元年》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見《論語·為政》。這幾句大意是: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就是明智的表現。在孔子看來,實事求是是最正確的態度,不知就是不知.不能裝懂。要改變不知的局面,惟一的途徑是放下架子,勤學好問,補充知識,所以孔子說“是知()也。”~強調了老老實實、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故千百年來常被用來勉人律己,奉為格言。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為政》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見《孟子·滕文公下》。志士:有遠大志向和崇高節操的人。不忘:不怕。溝壑(he):山溝。元:腦袋。這兩句大意是:志士不怕拋屍山野。勇士不怕丟失腦袋。這兩句是互文,文意互相補充,說明志士和勇士都不怕犧牲,甘願“捨身而取義”。可用以讚頌愛國志士的犧牲精神。

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