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5日 星期六

三國歷史名言佳句

 

三國歷史:(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有曹魏、蜀漢、孫吳等三個政權。漢末三國戰爭不斷,使得人口下降,經濟受損,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由於戰爭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較大發展。

三國名言 三國經典語錄 共收錄三國名人名言131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誡子書》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三國名人名言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平庸,不免於下流矣。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志當存高遠。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遊。三國文學家 曹植

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三國名言語錄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前出師表》

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聖人矣。三國時期吳國開國皇帝 孫權

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三國名人名言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敵欲固守,攻其無備;敵欲興陣,出其不意。

見三國·蜀·《諸葛亮集·治軍》。陳:同“陣”。這兩句大意是:敵人要固守陣地,就選擇他守備薄弱的地方發起攻擊;敵人要興師出兵,就用出人意料的戰術突然襲擊他。戰爭中就是要用“有備”去攻“無備”,以“有意”去勝“不意”,以超乎常規的奇兵奇謀克敵制勝,古今中外許多戰例都證明了這一點。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諸葛亮集·治軍》

尸位素餐,難以成名。

見三國·魏·曹植《矯志詩》,屍位:占居職位而不盡責。素餐:白吃飯。成名:取得好名聲。這兩句大意是:白白地占居職位而不克盡職守的吃閒飯的人,難以取得好名聲。不管做什麼工作,要想贏得人們的稱讚,取得好名聲,就要勤奮努力,克己奉公,幹出點成績,作出點貢獻。如果總是祿祿無為,尸位素餐,就難免被人們指責、議論。本名句可供勸誡人們奮發有為時引用。

三國文學家 曹植 《矯志詩》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誡子書》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三國名言語錄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輕:輕視。然:如此。這兩句大意是:文人相互輕視,自古以來就是如此。知識份子往往互相輕視,或由於自矜自高,或由於忌妒他人,自古以來就有這種陋習。今天,隨著社會的進化,文明的發達,大家在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共創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前提下,這種陋習已有所克服,但還不能說已經根除。這兩句多用來說明文人相互輕視由來已久,也用來反對文人相互鄙薄。

三國政治家 曹魏開國皇帝 曹丕 《典論·論文》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三國·魏·曹植《君子行》。納履(1ǚ呂):整理鞋子。整冠:正帽。這兩句大意是:在瓜田裡不提鞋子,在李樹下不整帽子。在瓜田裡彎腰提鞋,就會造成偷瓜的嫌疑;在李樹下舉手正帽,就會造成偷李子的嫌疑。《君子行》雲:“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就是以這兩句比喻明智的人應防患於未然,避免嫌疑的產生。今有“瓜田李下”、“瓜李之嫌”等成語,則分別指容易涉嫌的場合和容易被誤會的嫌疑。如《北史·袁聿修傳》:“今日仰過,有異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三俠五義》第五十二回:“他因家下無人,男女不便,有瓜李之嫌”。這兩句多用於告誡人們要避免嫌疑。

三國文學家 曹植 《君子行》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霞。

三國·曹植天地是永恆的,永無終極,人生是極其短暫的,就象朝霞,絢爛奪目一時,轉瞬消逝,因此我們要珍惜生命,在短暫的瞬間,儘量活出自己的意義。

三國文學家 曹植

都蔗雖甘,杖之必折;巧言雖美,用之必滅。

三國·魏·曹植《矯志詩》,都蔗:粗大的甘蔗。這幾句大意是:粗大的甘蔗雖然味道甜美,但當作手杖來拄則必定斷折,讒佞人的蜜語巧言聽起來很舒服,但按照它去辦事則必定失敗。這幾句說明用人行事不能光看外表,而要講求實用,不然的話,就會受騙上當。這種用比喻補充說明問題的方法也是值得學習的。

三國文學家 曹植 《矯志詩》

得人則安,失人則危。 三國名人名言

三國·魏·曹丕《秋胡行二首》其。人:賢能的人。這兩句大意是:得到賢能的人就安穩,失去賢能的人就危險。這兩句可用于說明國家安危重在得人。

三國政治家 曹魏開國皇帝 曹丕 《秋胡行二首》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國·魏·曹植《七步詩》鍋裡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子汁來做成糊狀食物。豆莖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裡哭泣。你我本來是同條根上生出來的,你又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我呢?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表現了作者對兄弟相逼,骨肉相殘不滿與厭惡。《七步詩》現代版本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國文學家 曹植 《七步詩》

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三國·魏·曹植《王仲宜誄》。華:花。思:文思,靈感。這兩句大意是:文章像春天爛漫的花朵,文思如山間奔湧的泉水。這兩句以貼切的比喻,稱讚“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字仲宣)文思敏捷,創作豐富,詩文精美。現在可供引用評價、讚美古今其他有成就的作家、詩人。

三國文學家 曹植 《王仲宜誄》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

春秋·孔子《孔子家語·五儀解》一個人若有仁義之心,就不會自我誇耀;考慮問題若能明辨是非,通達事理,說起話來就不會自以為是。

三國魏儒家學者 王肅 《孔子家語·五儀解》

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人於己,然後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愨而女貞。六者教之致也,布諸天下四方而不窕,納諸尋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則民之棄惡如湯之灌雪焉。” 三國名言語錄

《孔子家語·王言》曾參問:“請問什麼是‘七教’呢?”孔子說:“上位尊敬老人,下民就更孝敬;上位重次列,下民就更順長者;上位愛施捨,下民就更寬厚;上位親近賢者,下民就選擇交友;上位德行好,下民就不會隱藏錯處;上位不貪利,下民就恥於爭鬥;上位廉潔謙讓,下民就會恥於供上的太少,這就叫七教。這七種教化,是治理百姓的根本,政治教化有這樣的基本原則,那麼治民的根本就是正確的。凡是身居上位的人,都是百姓的表率,表率正,那麼還有什麼不正呢?所以,君王首先在自己身上樹立仁德,這之後大夫就忠了,士講誠信,百姓敦厚,風俗純樸,男人樸實,女人正派,這六點是教化達到的結果,散佈到天下四方,不會出現空隙,納入到不大的屋民不會顯得滿塞。用禮來劃分人的等級尊卑,用道義立身處世,用順從禮法的原則行事,那麼,百姓厭棄壞的,就像熱水放入雪一樣不相容。”

三國魏儒家學者 王肅 《孔子家語·王言》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道也。

《孔子家語·三恕第九》自己聰明智慧,要保持愚笨的樣子;功勞覆蓋天下,要保持謙讓的樣子;既勇敢而力氣蓋世,要保持怯弱的樣子;財富擁有全天下,要保持謙遜的樣子,這就是所謂謙讓了再謙讓的辦法。

三國魏儒家學者 王肅 《孔子家語·三恕第九》

故曰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也;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舉天下之至賢者也。

春秋·孔子《孔子家語·王言》所以說,天下最仁德的人,能聚合天下最親的人;天下最聖明的人,能推舉天下最有才能的人。

三國魏儒家學者 王肅 《孔子家語·王言》

大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東漢末年東吳傑出軍事家 周瑜

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而改節。 三國名人名言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在臣》。這兩句大意是:君子修養道德,確立操守,不因為困窘而改變其志向節操。漢樂府《猛虎行》有“饑不從猛虎食,暮不從野雀棲”之句,君子修道立德,決不能隨波遂流,見風使舵,從而喪失品格,為人所不齒。

三國魏儒家學者 王肅 《孔子家語·在臣》

君子交有義,不必常相從。

三國·魏·郭遐叔《贈嵇康詩二首》其二。義:情義。這兩句大意是:君子之交。重在情義.不必經常廝守相隨。郭假叔認為君子相交,義最重要。所以他說:“天地有明理.遠近無異同。三仁不齊跡,貴在等賢從。”微子、箕子.比干被稱為殷朝“三仁”,他們的事蹟不同,但重義卻是一致的。現在可以給“義”以新解釋.表明交友要以理想、原則、志趣為重。

三國·魏學者 郭遐叔 《贈嵇康詩二首》

上枉下曲,上亂下逆。

三國·魏·諸葛亮《便宜十六策?君臣》。枉:彎曲。這兩句大意是:上面不正,下面就彎曲;上面混亂,下面就叛逆。~和《意林·政論》說的“上行下效”,晉代楊泉《物理論》說的“上不正,下參差”,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說的“上邪下難正”,鬱岡樵隱《綴自裘·鐵冠圖?夜樂》中說的“上樑不正下粱歪”等等,意思相同,都是說明作君主的人不好,下面做臣子的就台跟著學壞。因此,地位在上的人必須以身作則。這些名言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教育意義,都可引用。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便宜十六策·君臣》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三國·魏·李康《運命論》。秀:出眾,突出。摧:摧殘。堆:土堆。湍(tuān):水勢急,這裡是沖刷的意思。非:非議,誹謗。這幾句大意是:嘉木高出於樹林,必然首先遭到大風的摧折;土堆突出于堤岸,必然首先遭到急流的沖刷;品行高出於眾人,必然受到世俗的誹謗。品行出眾的人,容易遭到忌妒,受到攻擊誹謗,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而眾人的這種作法又顯然是不正確的,作為品行高尚的人,當然應該頂住這股風,堅持自己的作為。在這幾句中。作者以“木秀於林”和“堆出於岸”的遭遇,恰如其分地闡明了“行高於人”者的遭遇,這種以物理喻人情的方法很巧妙。今天有俗話如“樹大招風”、“雨淋出頭椽”、“槍打出頭鳥”等,也都有類似的意思。這種寫作方法值得學習。

三國時魏國文學家 李康 《運命論》

君子遺人以財,不若善言。 三國名言語錄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六本》。遺(wèi):贈送。若:如。善言:有益的話。這兩句大意是:君子與其贈送人錢財,倒不如給人留下有益的話。儒家古訓,重義而輕利。因此,贈人以錢財,遠不如贈人以合乎儒家之道的善言貴重。錢財再多是有限的,而善言使人得益則是無窮的,這就是~的原因。這句話今天仍有啟迪作:贈送同志、親朋以金錢,不如給他以忠告,促使他努力奮進為好。

三國魏儒家學者 王肅 《孔子家語·六本》

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

三國·魏·曹植《君子行》。未然:還未發生。處:置身於。這兩句大意是:高尚的人要預防還未發生的事情,不要置身於犯嫌疑的境地。曹植《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高尚的人應潔身自愛,行為要明智,對於可能被誤會和懷疑的處境要預先避免,以免受嫌疑不好洗刷。這兩句多用於告誡人們要處事謹慎,要避開嫌疑。

三國文學家 曹植 《君子行》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顏回》,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行:行動。小人:道德低下的人。這兩句大意是:道德高尚的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說話,道德低下的人只是以自己的舌頭說話。君子重行不重言,他並不大肆宣揚,自我炫耀,而是以行為表明自己人品的高尚;小人重言不重行,他說得天花亂墜,以言語惑眾正是為了掩蓋自身的鄙陋。這兩句用於教育人要重在做而不要重在說,也用於說明不可輕信那些說得美妙動聽的言論。

三國魏儒家學者 王肅 《孔子家語·顏回》

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則沒。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沒:沉沒。這兩句大意是:船沒有水不能行走,而一旦水進入船內,船就會沉沒。“舟”與“水”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同時也是互為依附的條件。就“行”來說,是矛盾雙方相對穩定的結果。一旦超越“舟浮于水”的條件,矛盾雙方向其反向轉化,則會產生舟沉于水的結果。可用於說明矛盾轉化的哲理,向人們提示處事的方法。

三國魏儒家學者 王肅 《孔子家語》

春生者繁華,秋榮者零悴。 三國名人名言

三國·魏·應璩《與侍郎曹長思書》。榮:茂盛。零:凋零。悴:憔悴。這兩句大意是:春天生長的植物逐漸花繁葉茂,蔥蘢昌盛;秋天茂盛的植物不久將枝枯葉黃,憔悴凋零。這兩句用自然規律說明一種社會事理:生得其時者,會有廣闊的發展前途;生不逢時者,即使很有才幹,也難於大有作為,從而說明時運、機遇、條件的重要性。

三國時曹魏文學家 應璩 《與侍郎曹長思書》

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扶之者眾也。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百足:蟲名,又名馬蚿,長寸許,體如圓筒,軀幹有二十餘個環節,每節生出一對腳,切斷後仍可蠕動。這幾句大意是:百足雖然死了還能蠕動,這是因為扶持它的腳多的緣故。這幾句比喻一個有權勢的人,或財力雄厚、勢力很大的集團、家族,一旦人死了或集團、家族垮了,其勢力影響仍然殘存,因為扶持它的力量多,還會保持著虛架子,不至於立刻破產。如《紅樓夢》第二回介紹賈府說:“古人有言,‘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雖說不如先前那樣興盛,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氣象不同。”這幾句《意林》引《魯連子》為:“百足之蟲,斷而不蹶(僕倒),持之者眾也”。

三國曹魏王公 魏明帝曹睿之子 曹冏 《六代論》

涓涓不壅,終為江河。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觀周》。涓(juān)涓:細小的水流。壅(yōng):塞止。這兩句大意是:不堵塞細小的水流,最終會成為大江大河。溪水雖小,匯而成江河;凡事雖小,積而成大業;注重具體的、平凡的積累,最終必將得到豐碩的收穫。同時也說明了哲學上的一個道理:量積累到一定限度,即引起質的變化。

三國魏儒家學者 王肅 《孔子家語·觀周》

感心動耳,盪氣迴腸。

三國·魏·曹丕《大牆上蒿行》。遊氣回腸:形容音樂十分動人,能使人柔腸回轉,氣息搖盪。氣:指人的精神狀態、情感意趣。這兩句大意是:歌聲感動人的心靈和耳朵,使人柔腸為之轉折,感情為之搖盪。這兩句極寫歌樂之美妙,使人悅耳動心,盪氣迴腸。可用以盛讚動人的音樂,也可僅用“盪氣迴腸”或“迴腸盪氣”來形容文學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三國政治家 曹魏開國皇帝 曹丕 《大牆上蒿行》

善喻者以一言明數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 三國名言語錄

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材理》。這兩句大意是:善於運用比喻的人,用一句話就能說明幾件事;不善於運用比喻的人,用許多話還說不明白一個意思。這兩句話告訴我們:好的比喻既要貼切,又要含義深廣,否則將會越比越糊塗。可用以說明運用比喻時應妥為選擇。

三國時魏國思想家 劉劭 《人物志·材理》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蓋:句首發語詞,無實義。文章:指詩、文創作。經國:治國。經,經營.治理。不朽:指永不消亡.這幾句大意是:文學創作是有關治理國家的偉業,是萬世永不消亡的大事。曹丕強調了文章的價值,把文學提到與事功並立的地位,肯定文學要為政治服務這一功能,從而突破了兩漢以來輕視文學的觀點,這對魏晉以後文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本名句可供論述文學創作的重要意義時引用。

三國政治家 曹魏開國皇帝 曹丕 《典論·論文》

思心一至,不聞雷霆。

三國·魏·劉邵《人物志·材理》劉炳注。這兩句大意是:人的注意力集中於某事,即使霹靂閃電也會充耳不聞。此條是對“目察秋毫之末,耳不聞雷筵之聲”一條的發展,其目的仍然是頌揚專心致志的學習境界,但比前者更簡約、更精警、更具有格言特徵。因此也更上口,更易於流傳。

三國時魏國思想家 劉邵 《人物志·材理》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三國·蜀·諸葛亮《諸葛亮集·誡子書》。這兩句大意是:不學習,沒有方法增長才幹;不立志,沒有方法成就學業。這是諸葛亮勸誡子女的名言。它講述了學習與成才的關係,人的主觀努力與成就學業的關係等等,從而給人指明了學習的正確途徑以及應遵循的治學方法,簡約而深蘊哲理,通俗而易於接受。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諸葛亮集·誡子書》

不備不虞,不可以師。 三國名人名言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戒備》。虞:預料。這兩句大意是對敵情沒有準備,對意外事變沒有預見的人,不可“統領三軍。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作為領兵的將領,更要有未雨綢繆的先見之明,有對敵情的準確預料,否則,敵人突至,將措手不及。此二句以精闢的語言點出:身為將領,必須有勇有謀,有備能虞,否則只能算是匹夫之勇。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中說“為將者有勇不如有智”,就是這個道理。此二句可作為擇將的標準之一,或作為將領應具備的素質。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將苑·戒備》

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

三國·蜀·諸葛亮《將才》。這幾句大意是:作為一員將領,應該是富貴卻不驕傲,打了勝仗卻不自矜,有才能而能禮賢下士,正直剛強又能忍耐。諸葛亮很顯然是按照儒家的標準選擇將領的,那就是既有儒家的道德修養,又有勇士的才能和氣度;既是風度翩翩、知書達禮,又是驍勇善戰、足智多謀。應該說,諸葛亮擇將的標準對後世很有借鑒意義。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將才》

古之善將者,養人如養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傷者,注而撫之,死者,哀而葬之,饑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勸之。將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三國·蜀·諸葛亮《諸葛亮集·哀死》。這兩句大意是:古時擅長帶兵的將領,對待部下如同對待自己的兒子。這是諸葛亮講為將之道的話。~兩句下面的文字是:“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傷者,泣而撫之!死者,哀而葬之;饑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勸之,將能如此,所向必捷矣。”意謂:遇到險難時,他身先士卒;論功行賞時,他退身在後;對傷患病號,含淚撫慰他們;對死難的士兵,悲痛地埋葬他們:對饑餓的士兵,自己讓食給他們吃;對受凍的士兵,脫下衣服給他們穿;對有才智的人,以禮相待並重用他們,給以應有的俸祿;對勇敢善戰的部下,獎賞鼓勵他們。領兵的將領能做到這些,就所向無敵了,諸葛亮講的這番道理,對於所有領導者應該都有啟示作用吧!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諸葛亮集·哀死》

唯勸農業,無奪農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人》。唯:只能。勸:勸勉,鼓勵。無:不要。薄:微薄,引申為減輕。這幾句大意是:只能鼓勵百姓努力從事農業生產,不要耽謀農民耕種收穫的時間;只能減輕農業稅收,不要使農民財富用盡諸葛亮繼承和發揚了我國傳統的重農思想,自他登上政治舞臺後,就採取一系列措施發展農業生產,使地狹人少生產落後的蜀國,在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上有較快的發展,史稱“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一就是他經濟思想的具體體現,直至今天仍不失其借鑒意義。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便宜十六策·治人》

鴟梟鳴衡軛,豺狼當路衢。 三國名言語錄

三國·魏·曹植《贈白馬王彪》。鴟梟(chīxiāo吃消):一種性情兇狠的小鳥,喻小人。衡軛():衡,車轅前的橫木,軛,橫木下夾住馬頸的曲木。衢(qú柴):道路,這兩句大意是:鴟梟在車上叫囂,豺狼在路上橫行。惡鳥在乘輿之旁,喻君側多惡人;豺狼橫行,喻奸邪當道。~兩句比喻小人得志,正直的人處境危險。

三國文學家 曹植 《贈白馬王彪》

取其所長,棄其所短。

三國·魏·王肅《禮叢子·居衛》.長:長處。短:短處。這兩句大意是:選取人的長處,丟棄人的短處。人無全美,善於用人的人,能取人的長處,棄人的短處,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兩句詞簡義豐,具有格言性,因而百代習傳,至今仍活在人們的筆下和口中,引用率頗高。

三國魏儒家學者 王肅 《禮叢子·居衛》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指荊備。卑鄙:出身卑賤。猥:表謙意的詞。頗:看望。諮:詢問。這幾句大意是:先帝不嫌棄我出身卑賤,承蒙他委曲自己,屈身往返,三次到茅廬中看望我,向我詢問天下大事。傳誦人口的成語“三顧茅廬”即出於此。現在呵用來表現尊重人才,誠心誠意地多次邀請有才能的人出來工作。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出師表》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三國·魏·曹植《白馬篇》。這兩句大意是:國難當頭,挺身而出,甘灑熱血;生死之際,視斷頭如回家一樣坦然。此名句通過質樸的語言,恢巨集的氣魄直抒胸臆,表現為國捐軀的高尚情操。“捐”、“赴”二字寫出國難之時挺身而出的勇敢精神,“視”、“歸”一句顯出為國而死的驕傲神情,意氣雄壯慷慨,昂揚奮發。尤其後句,在承傳中演化為“視死如歸”的成語.成為表現壯士大義凜然為國捐軀的習慣用語。

三國文學家 曹植 《白馬篇》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三國名人名言

三國·魏·曹植《白馬篇》。這兩句大意是:將自己的身軀交給鋒利的刀刃,性命有什麼值得留戀呢?此條極寫忠勇的士氣。詩句毫不雕琢,把氣沖牛斗的戰鬥熱忱用近於口語的文字表現來,更生動、更感人、更富有氣勢。尤其“棄身鋒刃端”一句。忠勇氣概似乎從鋒刃流瀉出來,戰場的險惡凝於筆端。統現全句.抒情慷慨昂揚.寫志積極奮發.語言鏗鏘有力,常為今人寫作時援引。

三國文學家 曹植 《白馬篇》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國·魏·曹植《七步詩》。這兩句大意是:我們本是同母所生,為何這樣絕情地威逼呢?據《世說新語》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於是曹植應聲而對,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句。它與上文“煮豆持作羮,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一起,用貼切的比喻,一語雙關,看似同情“豆”的遭遇,實是抒發自身的悲怨。詩句恨中有怒,怒中帶斥,情緒激然。後人常以此比喻骨肉自相殘殺。如蔣介石發動“皖南事變”後,周恩來曾發表“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一詩,即化用此典。

三國文學家 曹植 《七步詩》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三國·魏·曹植《贈白馬王彪》。比:近,挨著。這兩句大意是:大丈夫有四方之志,即使相隔萬里,也感到就像近鄰一樣。黃初四年,曹植與任城王曹彰、白馬王曹彪到京師洛陽朝會。進京後,曹彰暴薨。後曹植及白馬王彪還國,欲同路而行,以敘契闊之思,但監國使者不許二人同行,曹植憤激之下寫下了這首贈別的名作。此條直抒胸臆,于豪放之中蘊含無限離別之痛,曠達之外凝聚自慰之心,表情達意,不落俗套,為後人稱道。“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曾有“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即從此化出。

三國文學家 曹植 《贈白馬王彪》

實淡泊而寡欲兮,猶咍樂而長吟。

三國·魏·曹植《蟬賦》。淡泊:平靜恬淡。咍(hai)樂:快樂。這兩句大意是:內心平靜恬淡而沒有多少私欲啊,依然快快樂樂地長聲吟唱。這兩句托物抒懷,借讚美蟬的“淡泊”、“寡就”、“咍樂”、“長吟”等習性,抒寫自己不慕名利、不求富貴的襟懷和吟嘯自如、怡然自樂的心境。

三國文學家 曹植 《蟬賦》

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三國名言語錄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苟全:苟且保全。這兩句大意是:在這戰亂的時代裡,只希望苟且保全性命,並不謀求在諸侯那裡作官揚名。這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後主劉禪表白心跡的話,說明當時未出草廬,躬耕南陽的初衷,就是不願在亂世之中求聞達。此句可用於表現在亂世隱居避世,不願出仕作官的人的心態。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出師表》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這兩句大意是:(我有感於先帝三顧茅廬的禮遇,)在兵敗之時接受了委任,在危難之中承擔起艱巨的使命。西元二二七年,諸葛亮在將要出師伐魏之前,寫給後主劉禪一道《出師表》,其主旨是勸誡後主修明政治,“開張聖昕”,知人善任,表示自己要繼承先帝遣志,為統一祖國奮鬥不息,其中也回憶了自己跟隨先帝劉備的歷史。此名句即出自文章的這一部分。它以直陳其事的方法,通過在。敗軍之際”受任,在“危難之中”奉命,寫出一腔忠心赤膽,具有極強的表現力,為後人沿用至今。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出師表》

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鞠(ju)躬:彎腰表示恭敬,引申為小心謹慎。已:停止。這兩句大意是:小心謹慎,盡心盡力,直到死去為止。《後出師表》中所言史實多自相矛盾,一般認為是他人的擬作,並不出自諸葛亮之手。但由於~以直抒胸臆的表觀手法,準確而傳神地表現了諸葛亮公而忘私的品格,因此它和諸葛亮的形象緊密聯繫在一起,並成為後世讚美忠臣品格或表示耿耿忠心的常用成語。現在引用時,“力”常作“瘁”(cui)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後出師表》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三國·魏·曹植《散馬篇》。接:迎射。猱(náo):一種似猿而小、動作敏捷的動物,攀援時輕捷如飛,故稱“飛猱”,散:碎裂。馬蹄:箭靶名。這兩句大意是:抬弓迎射行動矯捷的飛猱,俯身射散稱為“馬蹄”的箭靶。此名句塑造了一個弓馬嫺熟、箭無虛發的英雄少年的形象。寫作上以賦的手法直陳其事,通過“仰”、“俯”、“接”、“散”四個動詞狀寫人物動作,一著一式,生動逼真,大有呼之欲出之妙。可用於描寫善騎射者的英武氣概。

三國文學家 曹植 《散馬篇》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三國名人名言

三國·魏·曹植《白馬篇》。狡捷:矯健而敏捷。剽(piāo):行動迅猛。螭(chī癡):傳說中形狀如龍,黃而無角的猛獸。這兩句大意是:矯健敏捷賽過了猿猴,勇猛剽悍如同那虎豹與虯螭。這是原詩在追述遊俠少年勤于武功,弓馬嫺熟的往昔經歷之後·對其人物形象特徵的一個概括。兩句前寫柔的特點,後寫剛的特點,剛柔結合,刻劃出一個理想化的人物形象。這種塑造又是通過比喻手法,讓人通過形象的聯想而完成的,屬於典型的形象思維。今天在歷史體裁的文學作品中,~仍時常可見。

三國文學家 曹植 《白馬篇》

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皎:明亮。迫:臨近,接近。灼(zhuó茁):鮮明。芙蕖(qǘ渠):荷花。淥(lù錄):清澈。這幾句大意是:遠遠望去,明亮得像初升的太陽,霞光萬道;從近處細看,鮮麗得像淥波中的荷花,亭亭玉立。這幾句用比喻和烘托的手法來寫洛神各種驚人的美麗,可用以形容女子美麗的容貌和嫺靜的身姿、神態。

三國文學家 曹植 《洛神賦》

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榮:盛。曜:照耀。華:光彩。茂:茂盛。這兩句大意是:容光煥發,有如秋菊;神采奕奕,有如春松。此名句以比喻手法表現人的容貌,使讀者通過對秋菊、春松風采的聯想展現筆下形象之美麗。其筆曲,其韻足,含蓄蘊藉,誘人想像。今天在評書和歷史小說中描寫人物美貌與風采時仍可運用。

三國文學家 曹植 《洛神賦》

柔情綽態,媚於語言。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綽(chuò輟):綽約,形容女子姿態柔美。媚:美好。這兩句大意是:情意纏綿,綽約多姿,談吐從容,言語柔媚。此句正面描寫洛神宓妃的談吐與風韻。前句寫身段形態,後句寫音容笑貌,形容宓妃言語娓娓,姿態翩翩,筆法十分凝煉,聲、態、形、貌俱佳。在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中時有引用。

三國文學家 曹植 《洛神賦》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三國名言語錄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這兩句大意是:體態輕盈,翩翩如鴻鵠驚飛;身姿優美,柔婉似游龍乘雲。此名句以比喻手法表現宓妃的體態身姿,借鴻飛的矯健,龍騰的委婉,巧妙地寫出美女的風韻,既生動形象又誘發想像,成為描寫中國古典女性美的典範之句,後世“飄如遊雲,矯若驚龍”的名句,即化用此句意境,承繼此句衣缽而成。可化用以描寫女子輕盈矯健的美。

三國文學家 曹植 《洛神賦》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三國·魏·曹植《雜詩》。這兩句大意是:江南有那麼一位美人,她的容貌就像融融春日裡的桃李花一樣光彩照人。此名句以比喻手法寫人物肖像,委婉含蓄。雖然詩的原意是通過象徵手法,用美人遲暮來表現自己懷才不遇、抱負難以施展的情懷,但由於此名句筆法委曲,形象生動,具有洗煉簡潔而形神並出的特點,故後人常用它來表現美人容貌,南國佳人也由此成為後世文人時常表現的對象。

三國文學家 曹植 《雜詩》

行徒用息駕,休著以忘餐。

三國·魏·曹植《美女篇》。行徒:走路的人。用:因。息駕:停車,此指停步不走。忘餐:忘掉了吃飯。這兩句大意是:路上行人因看見美女而止步,休息著的人也為她的美麗而忘記了吃飯。這是用側面描寫,也叫烘雲托月的手法,描寫人物的美麗。它和《陌上桑》中“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用的是同一表現手法,但把八句壓縮為兩句,從路人的出神、失態中,反襯出女子的美麗動人。現在人們用“回頭率高”形容女性的美,也是這個意思。

三國文學家 曹植 《美女篇》

風馳電逝,躡景追飛。

三國·魏·嵇康《贈兄秀才入軍詩十八章》其九。躡(niè聶):追。景:日光。飛:指飛鳥。這兩句大意是:駿馬像疾風賓士,像閃電飛逝,像追趕太陽,像追逐飛鳥。兩句形容駿馬飛馳的情景,連用四種事物作比喻,極寫馬的神速,這種修辭手法稱為“博喻”。

三國魏文學家 嵇康 《贈兄秀才入軍詩十八章》

泰山成砥礪,黃河為裳帶。 三國名人名言

三國·魏·阮籍《詠懷詩》三十八。砥礪(dǐlì底厲):磨刀石。裳帶:衣帶。這兩句大意是:泰山變得磨石一樣小,黃河變得衣帶一樣細。這本是劉邦封侯時發的誓言,表明自己永不奪取功臣們的爵位,除非~。從本義來看,是托物明志,即以泰山、黃河為喻,表現一種不變的決心。這個角度,今天寫作時仍可借鑒。阮籍在這首《詠懷詩》中從相反的意義上化用了這個典故,用以感慨功名難恃,人生如雲,世態變化莫測:“~,視彼莊周子,榮枯何足賴。捐身棄中野,烏鳶為患害。”後世即以“礪山帶河”代指功名。

三國魏詩人 阮籍 《詠懷詩》

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

三國·魏·曹植《贈徐幹》。驚風:暴風。這兩句大意是:暴風一刮,太陽就匆匆落山了。作者在這裡用了“驚風”、“飄白日”、“忽然”等字眼,好像太陽忽然間給暴風吹落了似的,以此渲染風力之大,語言精警動人。~是《贈徐幹》詩的開頭兩句,發端突兀,出人意外,作者用精警的語言打動讀者,力避平庸。所以沈德潛在《說詩晬語》裡說“陳思(曹植)極工起調”。這種不同凡響的“開頭”值得學習。

三國文學家 曹植 《贈徐幹》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三國·魏·曹植《七哀詩》。流光:指月光,清光似水,給人以流動的感覺。徘徊:迴旋蕩漾。這兩句大意是:皎潔的月亮照在高樓上,溶溶如水的月光正在迴旋蕩漾。詩句所描寫的是一個淒清的夜晚,冷月寒光,徘徊徜徉,烘托了少婦對月懷人,孤獨寂寞的婉轉愁思,古人以為這是建安絕唱。這兩句詩可用來描寫月光,也可用以引出對月懷人的思緒,“徘徊”兩字既形容月色蕩漾,也喻指愁思縈繞。

三國文學家 曹植 《七哀詩》

白日曜青春,時雨靜飛塵。

三國·魏·曹植《侍太子坐》。曜(yào耀):照耀。青春:黃節注曰:“此詩作於夏日,而言青春者,謂雨後日出,可愛如春。”時雨:及時雨。這兩句大意是:雨過天晴,陽光可愛如春地照耀著大地;時雨剛灑過地面,使滌濾過的空氣中沒有半點灰塵。這兩句寫雨過天晴、白日照耀的美景。在原詩中本是比喻太于曹丕的,除去喻意,用來描寫雨後日出,清麗可愛的自然環境,也是很好的句子。

三國文學家 曹植 《侍太子坐》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名言語錄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這兩句大意是:蕭瑟的秋風使天氣轉涼,草木飄搖墜落,露水凝結成霜。這兩句以人的感覺和自然景物的變化,顯示了深秋的氣象。可用於表現深秋情景。

三國政治家 曹魏開國皇帝 曹丕 《燕歌行》

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

三國·魏·阮籍《達莊論》自是:自以為是。章:同“彰”,清楚,明白。自建:自我誇耀。立:建立,有實績。自以為是的人糊塗,自我誇耀的人無功。

三國魏詩人 阮籍 《達莊論》

治國之道,務在舉賢。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丈夫四海志,萬里猶比鄰。三國文學家 曹植

願為雙飛鳥,比翼共翱翔。 三國名人名言

三國·魏·阮籍《詠懷》丹、青:丹砂、青雘,是古代繪畫中常用的兩種顏料,不易褪色。始終不渝,光明顯著。

三國魏詩人 阮籍 《詠懷》

遠慮者安,無慮者危。

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在事情發生前就預先考慮到可能發生的不利情況,並且採取了應對的措施,這樣當事情發生時,就不會發生危險。反之,此前沒有考慮,沒有應對的措施,一旦事情發生,後果就不堪設想。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便宜十六策》

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三國·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慮》想要考慮某件事的好處,必須先考慮到它的壞處;想要考慮某件事情的成功,必須先考慮它的失敗。反應出一件事情都是有對立的兩面的,有好處必然會有壞處,有成功的可能,必然會有失敗的可能。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便宜十六策·思慮》

有文事必有武備。

三國·諸葛亮在加強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的同時,必須大力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以強大的“武備”來保障“文事”的開展。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英可以為相,雄可以為將。 三國名言語錄三國時魏國思想家 劉劭 《人物志·英雄》

一公則萬事通,一私則萬事閑。魏晉學者 袁准 《袁子正論》

虛則欹,中則正,滿則震。《孔子家語》 《孔子家語》

閒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三國文學家 曹植

喜不應喜無喜之事,怒不應怒無怒之物。 三國名人名言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持功能而失信。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三國政治家 曹魏開國皇帝 曹丕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 劉備

為人擇官者亂,為官擇人者治。 三國名言語錄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為君之道,以教令為先,誅罰為後。不教而戰,是謂棄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諸葛亮集》

勢利之交,難以經遠。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葉,能四時而不衰,曆夷險而益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聖人之治理也,安其居,樂其業。 三國名人名言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善養者終之,旁憂者半之,虛用者夭之。三國文學家 曹植

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由沈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人無志,非人也。三國魏文學家 嵇康

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 三國名言語錄三國魏詩人 阮籍

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唏。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三國文學家 曹植

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孔子家語》 《孔子家語》

勤攻吾之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三國名人名言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出師表》

濃味來殃,豔色危身;求高必墜,務厚更豐。三國文人 卞蘭

勸農業,無奪其時。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內不愧心,外不負俗,交不為利,仕不謀祿,鑒乎古今,滌情蕩欲,何憂於人間之委曲?三國魏文學家 嵇康

名在壯士藉,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三國名言語錄三國文學家 曹植

美功不伐,貴位不喜。《孔子家語》 《孔子家語》

曠然無憂患,寧然無思慮。三國魏文學家 嵇康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饑;軍火未生,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冬不服裘,雨不張蓋,與眾同也。 三國名人名言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心書》

金玉滿堂莫收,古人安此塵醜。獨以道德為友,故能延期不朽。三國魏文學家 嵇康

今日樂相樂,別後莫相忘。三國文學家 曹植

交之道,猶素之白也;染以朱,則赤,染以藍,則表。三國時期蜀漢學者 譙周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於膠漆,堅于金石。 三國名言語錄三國時期蜀漢學者 譙周

交不為利,仕不為祿。三國魏文學家 嵇康

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三國政治家 曹魏開國皇帝 曹丕

或讒言似信,不可謂有誠;激盜似忠,不可謂無私;此類是而非是也。 三國名人名言三國魏文學家 嵇康

國之大務,莫先於戒備。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古之君子,絕友不出醜語。三國魏文學家 嵇康

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求時之過已。三國政治家 曹魏開國皇帝 曹丕

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 三國名言語錄《孔子家語》 《孔子家語》

防奸以政,去奢以儉。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凡物窮則思變,困則謀通。魏晉玄學家 王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