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5日 星期六

晉朝名言佳句

 

晉朝歷史:265420年),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朝代之一,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263年司馬昭發兵滅蜀後進爵為晉王。265年其子司馬炎自立為皇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此後是綿延16年的“八王之亂”。北方少數民族南遷,316年滅西晉,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史稱“五胡亂華”。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

晉朝名言 晉朝經典語錄 共收錄晉朝名人名言245

性清者榮,性濁者辱。西晉女文學家 左芬

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驕慢倨傲,則去之者多。 晉朝名人名言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西晉史學家 陳壽

兵,詭道也,軍事未發,不厭其密。

見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劉曄傳》。詭道:詭秘的行為。不厭:不厭棄。這兒句大意是:戰爭,是極為詭秘的行動,未開始軍事行動時,要盡可能地保守軍事秘密。這幾句講了保守軍事秘密的重要性。在採取軍事行動之前,要嚴格地保守秘密,防止敵人獲得情報而有所準備。只有最大限度地嚴守機密,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舉擊敗敵人。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劉曄傳》

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

見晉·陳壽《三國志·蜀書·張飛傳》。這兩句大意是:我們這裡只有甘願掉腦袋的將軍,沒有屈辱投降的將軍。劉備起用諸葛亮之後.把立足的目標定在蜀地。當時,蜀漢軍所向披靡,張飛軍定江州,生擒巴郡太守嚴顏。張飛喝斥嚴顏說:“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嚴顏答道:“我州~也。”張飛為他的英雄氣概所動而義釋了他。此句可用來表現軍人在敵人面前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氣概。它以直抒胸臆的斬釘截鐵的語言。表現人物的堅強意志與信念.塑造出一個錚錚硬骨的英雄形象,成為軍人理想中的楷模。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蜀書·張飛傳》

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 晉朝名言語錄

見晉·左思《詠史八首》其二。金張:金,指金日(midi密低),自漢武帝時起,至漢平帝時止,金家七代為內侍。張,指張湯家,張湯的兒子張安世子孫相繼,自漢宣帝、元帝以來為侍中、中常侍共十餘人。七葉:七代。珥(er):插。貂(diao):貂尾。漢代凡侍中、中常侍等大官都戴貂尾。這兩句大意是:金張兩家的子孫憑藉祖先的功業,世世代代都做大官。這首詩通過對現實與歷史上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的否定,把矛頭指向門閥政治。詩人是以金、張兩家憑藉祖業代代高官、世世厚祿作為參照,對比生活在漢初的馮唐雖為一代將才,卻“白首不見招”,一生屈居郎署,深刻地揭露了門閥制度的罪惡。

西晉文學家 左思 《詠史八首》

行賞不遺仇讎,用戮不違親戚。

見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裴松之注引孔衍《漢魏春秋》。遺:遺棄。戮(lu):刑罰。違:避免。這兩句大意是:該獎賞的連自己的仇人也不能漏掉,應判刑的就是自已的親戚也不能避免。《左傳·昭公五年》有“為政眷不賞私勞,不罰私怨”之說,提出“為政者”不應如何,此二句則提出“為政者”應該如何。“應“與“不應”從兩個方面提出了同一命題,即為政者當秉公刑賞,不得以個人恩怨為轉移。果能如此,人們自然會心悅誠服。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

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見晉·王羲之《題衛夫人》。意:這裡指字的形體、結構、筆劃搭配等。筆:這裡指下筆書寫。作字:寫字。這兩句大意是:在動筆書寫之前,要先對所寫的宇的形體結構偃仰橫直等等有了充分的考慮,然後再下筆書寫。書法家在動筆之前,不僅要對每個字的形體太小,筆劃粗細,用墨濃淡,運筆急徐進行充分醞釀,精心設計,而且還要對字與字之間的互相搭配,整幅作品的結構佈局有通盤的考慮,才能完成一件理想的書法作品。故而“意在筆前”是書法藝術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這兩句可供論述在書法創作中應先認真思考,作到胸有成竹後再下筆書寫;也可僅引用“意在筆前”說明在文學創作中應對要表現的內容有了深思熟慮之後再動筆。

東晉書法家 王羲之 《題衛夫人<筆陣圖>

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見晉·陳壽《三國志·蜀書·馬良傳》載劉備語。這兩句大意是:言語浮誇,超過自己實際能力的人,不能得到重用。言語浮誇,超過自己實際能力的人,往往沒有什麼真本事,靠誇誇其談,大言欺人;或者是虛論高議紙上談兵。如果真的讓他去做,常常是所說的與實際不相符合,辦不成事。所以這種人不可重用,重用則誤大事。三國時蜀國的馬謖(sù粟)丟失街亭而誤軍機就是典型的一例。這兩句可用於說明不可重用誇誇其談的人;也可用“言過其實”說明某人言語浮誇,不切實際。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蜀書·馬良傳》

以飽待饑,以逸擊勞,師不欲久,行不欲遠,守少則固,力專則強。 晉朝名人名言

見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守少:守衛的地方少。這幾句大意是:以飽食的軍隊對付餓肚子的軍隊,以休息好的軍隊打擊疲勞的軍隊,勝利的可能性大。軍隊一般不宜久駐一地,行軍又不宜長距離跋涉。守衛的地方少,就能守得牢固;兵力集中在一起,力量就強大。這幾句講明瞭作戰時應該使自己的軍隊處於最佳狀態,儘量使敵軍處於不利狀態。凡是軍隊忌諱的事,如久駐,遠行,都應儘量避免。防禦敵人時,要集中兵力,只有集中兵力,這樣才能消滅敵人。這些軍事原則源于《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幾句也可用於說明無論辦什麼事,都必須使自己處於有利的地位,才能取得成功。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

墉基不可倉卒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

見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評》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墉:城牆。倉卒:匆忙。過兩句大意是:城牆的基礎不能匆匆忙忙打成,人的威名不可能一天就建立起來。無論什麼事,都不能急於求成。匆匆打的地基,勢必不能建成高大的城牆;即使建成了.也會因地基不牢而倒塌。企圖匆匆建立威名,勢必採用欺騙手段或暴力手段,這樣建立的威名,必然維持不久。可用以說明無論辦什麼事情切不可急功近利,急於求成。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評》

玉顏隨年變,丈夫多好新。

見晉·傅玄《豫章行苦相篇》。這兩句大意是:如玉的容顏隨著歲月的變化而衰老,男子們則多厭棄舊妻而喜愛新人。紅顏不長,青春難駐,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在男尊女卑,夫妻不平等的社會裡,白髮老翁不妨再娶朱唇皓齒的少妻,而年老色衰的婦女卻往往要遭到“秋扇見捐”的厄運。~兩句典型地概括了在女子成了男子附庸和私有物的社會裡,廣大女性無端遭棄的共同命運。可用以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惡。

西晉初年文學家、思想家 傅玄 《豫章行苦相篇》

振窮救急,傾家無愛。

見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呂布傳》。振:同“賑”,救濟。愛:吝嗇。這兩句大意是:行俠好義,無償地救濟窮人;急人之難,不惜傾家蕩產,毫無吝惜之心。此句通過幾件典型事例的羅列,表現一位俠義之士的品行。“振窮”與“救急”,“傾家”與“無愛”是兩組近義詞。這種近義詞反復使用的寫法,其妙處在於起刊強化作用,看似文繁,實則筆墨經濟,形象突出。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呂布傳》

戰捷之後,常苦輕敵。 晉朝名言語錄

見晉·陳壽《三國志·吳書·陸遜傳》。這兩句大意是:打了勝仗後,常常苦於輕敵情緒難以消除。打了一場勝仗後,便輕敵自負,驕傲自滿者,必敗,即所謂“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因此有遠見的指揮員常常為勝利後部隊中的輕敵自滿情緒而發愁,因為他們深深知道這種情緒,是失敗的種子,是滅亡的禍根。要防患於來然,必須警鐘常鳴,常備不懈,克服麻痹輕敵思想。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致治在於任賢,興國在於務農。

見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楊阜傳》。致:達到。這兩句大意是:達到大治在於任用賢才,興旺國家在於盡力發展農業。這兩句一從用人,一從務實著眼,說明治國安邦的重要作用,體現了我國重賢重農的傳統政治思想。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楊阜傳》

枳棘之林,無樑柱之質;涓流之水,無洪波之勢。

見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王脩傳》裴松之注引《魏略》。枳(zhǐ旨):通稱枸橘,落葉灌木。棘:酸棗樹,落葉灌木。質:木質,此指材料。涓流:細流。洪波:大波。這幾句大意是:枳棘之類的灌木叢林,長不出作梁做柱的材料;涓涓細流,激不起波浪滔天的洪大水勢。樑柱需用巨木,洪波須靠大水。枳棘之叢、涓涓細流不具備生長巨木和興風作浪的條件,所以“無樑柱之質”,“無洪波之勢。”~幾句說明,要求一定質的事物,離不開構成一定質的事物的條件。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王脩傳》

治獄者得其情,則無冤死之囚。

見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王朗傳》。治晉:掌管司法。得其情:調查到真實情況。這兩句大意是:掌管司法的人調查到真實情況,就不會有含冤而死的囚犯了。這兩句強調執法者必須注重調查研究,而不靠主觀臆斷,才能避免冤假錯案。只有調查研究,才能避得真實情況,才能對案情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決,不冤枉一個好人.不放過一個壞人。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王朗傳》

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 晉朝名人名言

見晉·葛洪《抱樸子·崇教》。固志:堅定志向。這兩句大意是:學問的廣博在於學而不倦,學而不倦在於志向堅定。~二句“嚴密的邏輯,指出學問的博大精深來源於學而不倦,能作到學而不倦的內因在於目的純正,志向堅定。苟子《勸學篇》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枳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可見學問在於積累,而積累必須有恒心,有志者事竟成。可以這兩句說明青年人應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和堅定的志向,才能有強大的學習動力,才會作出巨大的成就,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崇教》

一為不善,眾美皆亡。

陳壽《三國志》卷59,吳主五子傳一旦做了一件壞事,做過的所有好事將化為烏有。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

厚葬無益于死者。

見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厚葬:指喪葬時奢侈鋪張。本句大意是:大肆揮霍錢財操辦喪事,對死者沒有好處。古時貴族的生活很奢侈,不但活的時候揮霍浪費,死了還要厚葬,用以表示他們的尊貴。墨子早就提出過“節用”、“節葬”的主張,提倡減少無用的耗費,具有打破貴族等級制度的意義。古人已經認識到~,主張節約辦喪事,現在卻還有人以奢侈的葬禮表示孝心;更有甚者,老人活著的時候不好好奉養,死後卻以厚葬為自己立名,不亦蒜夫!批判這種社會現象,提倡薄葬厚養的社會風尚時可以引用這旬古語。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覽斯戲以廣思,儀群方之妙理。

晉·曹擄《圍棋賦》覽:看。斯:這。斯戲:指下棋。廣思:開拓思路。儀:嚮往,學習。群方:眾人。妙理:高超的棋藝。觀棋可以開拓思路,曾長見識。

西晉官員、文學家 曹攄 《圍棋賦》

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 晉朝名言語錄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孫奮傳》。疾者:生病的人。甘:甜。這兩句大意是:好藥吃起來很苦,只有生病的人才能香甜似地把它吃下去。好藥雖苦而能治病,所以生病的人能夠心甘情願地服用。《三國志·吳書·孫奮傳》:“~;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兩相比照,說明誠懇的批評和勸告雖然聽起來不順耳,但是賢達的人知道對自已有益處,所以能接受。這兩句可用來勸告身體有病的人服用苦口的良藥,勸告思想有病的人接受逆耳的忠言。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吳書·孫奮傳》

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雞肋:雞子的肋骨,骨多肉少。這兩句大意是:雞肋這東西,丟掉它好像有點兒可惜,吃起來又沒有啥東西。這幾句今被演化成“如食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俗語,比喻沒有多大價值的事情做起來意義不大,丟掉了又覺得可惜的那種心態,含有“進退兩難”的意味。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耳,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華佗傳》。勞動:這裡指鍛煉身體的活動。極:太過分。爾:而已。這兩句大意是:人的身體需要得到活動,只是不應當過分勞累罷了。生命在於運動。人必須經常活動鍛煉,才能使食物消化,血脈流通,保持健康;然而活動不宜過度,過度就會產生疲倦,神思不振,甚而使部分器官受損,反而有害于健康。可用於說明身體應該適度活動,以利養生。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華佗傳》

紫電光牖飛,迅雷終天奔。

東晉·曹毗《霖雨詩》。光牖(yǒu):明亮的窗子。這兩句大意是:紫色的閃電飛進明亮的窗子,迅疾的驚雷像在滿天賓士。寫閃電如龍蛇飛舞,迅雷如駿馬奔騰,賦予自然現象以生命力,顯得形象生動。可用來描寫電閃雷鳴。

東晉文學家 曹毗 《霖雨詩》

言之難盡,而試之易知也。 晉朝名人名言

晉·傅玄《馬鈞傳》難以講清楚的道理,用實際行動來加以驗證,就容易明白了。

西晉初年文學家、思想家 傅玄 《馬鈞傳》

妙不可盡之於言,事不可窮之於筆。

晉·郭璞《江賦》。這兩句大意是:長江景色的美妙,是語言敘述不盡的;與長江有關的歷史事件,是筆墨記錄不完的。原文雖然是針對長江的,但也可用來泛指其它事物。例如可供引用形容山川的壯麗、園林的秀美或某次經歷的豐富多采,令人難忘等。也可用以說明寫詩作文以含蓄雋永、耐人尋味為上,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而不宜過於直露。

東晉著名學者 郭璞 《江賦》

人皆知滌其器,而莫知滌其心。

晉·傅玄《傅子》世人皆知要洗乾淨器具,卻不知要純潔自己的心靈

西晉初年文學家、思想家 傅玄 《傅子》

憂喜更相接,樂極還自悲。

晉·傅玄《明月篇》憂和喜,樂和悲,到了極點,就會互相轉化。

西晉初年文學家、思想家 傅玄 《明月篇》

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 晉朝名言語錄

晉·傅玄《傅子·通志》有公心必然會有公道,而有公道則必然會形成公正的制度。

西晉初年文學家、思想家 傅玄 《傅子·通志》

正者吉之路,邪者凶之征。

晉·傅玄《履銘》品行端正使人吉祥,德行邪惡終歸招致兇險

西晉初年文學家、思想家 傅玄 《履銘》

用得其長,則才無或棄;偏詰其短,則觸物無可。

晉·葛洪《抱樸子·博喻》用人如果用他擅長的方面,那麼人才就不會被棄之不用;如果片面責難他不擅長的方面,那麼所有的人都會覺得不合意。出自《抱樸子·博喻》。詰(jié):追問,責問。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博喻》

團團三五月,皎皎曜清輝。

晉·傅玄《雜詩》。三五月:農曆十五的月亮。曜(yào):照耀,此處有煥發義。這兩句大意是: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圓,明明亮亮,煥發著清輝。以“團團”和“皎皎”兩組疊字形容“三五月”,質樸的文字中流露出作者的愉悅之情。可用來描寫十五的月亮。

西晉初年文學家、思想家 傅玄 《雜詩》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晉朝名人名言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刮目:擦眼精。待:看待,對待。這兩句大意是:讀書人離別三天,就應該用新眼光去看待他。東吳將領呂蒙以軍務繁忙不肯讀書,孫權勸他好好學習,他才開始就學,篤志不倦,大有長進,使魯肅大為驚奇。呂蒙對魯肅說:“~”。這句話現在還常引用,讚揚某人時間不長已有顯著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有時也用作作諷刺性的反語。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昭:魏未權臣司馬懿的兒子。曹髦在位時,司馬昭以大將軍身份專國政,蓄意奪取政權。這兩句大意是:司馬昭的用心何在,連不相干的人也知道。曹髦即位後,看到皇權一天天被司馬昭篡奪,很不滿意,對侍中王沈等說了~的話,然後親率數百憧僕討伐司馬昭,被司馬昭所弑。此句直言其事,旗幟鮮明,但其揭露司馬昭狼子野心的意義,字面上並沒有點破,這一層意思全憑直覺把握,顯得十分含蓄,形成獨到特點,成為後世揭露人所共知的禍心、野心的慣用警語。後一句在沿用中已簡化為“路人皆知”。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

迷而知返,得道未遠。

晉·王沈《魏書·高謙之傳》引諺語。道:正道。這兩句大意是:迷了路而知道返回,那麼走不多遠就會進入正道了。這裡的迷路,指在人生道路上迷失了方向。誤入歧速的人知道回頭,自然能走上正道,“迷途知返”的成語就是這個意思。可用以勉勵失足者。

西晉文學家 王沈 《魏書·高謙之傳》

惡不可積,過不可長。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陸凱傳》裴橙松之注引《江表傳》。長(zhǎng):滋長。這兩句大意是:壞事不可積累,過錯不可滋長。事物都有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幹一兩件壞事或有微小的過失看來算不得大問題,因為人非聖賢,誰能無過?但是,如果不引以為戒,不防微杜漸。而任其發展,就會積小惡為大罪,積小過為大錯,最後不可收拾,引起了質變。因此,~和《左傳·隱公六年》“善不可失,惡不可長”一樣,都有勸誡意義,不可等閒視之。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吳書·陸凱傳》

患名之不立,不息年之不長。 晉朝名言語錄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賈逵傳》。患:憂慮.害怕。名:美好的名聲。年:指年齒,濤命。這兩句大意是:只怕美好的名聲樹立不起來,不怕壽命短促,曹操東征時進人賈逵的祠廟,回想起他部下這位大將的業績,愴然有懷,發出了這番感慨。人活在世上,不僅要珍視自己的生命,更要珍視自己的名聲。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等革命先烈為了祖國和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他們雖然壽命並不長,但卻能名垂青史,彪炳千秋。如果一個人混混噩噩地活著,對杜會沒有一點積極的貢獻,那麼即使長命百歲,也沒有任何價值。這個名句可供勸勉青少年為祖國、為人民努力奮鬥.爭取立名時引用。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賈逵傳》

冶膏肓者,必進苦口之藥;決狐疑者,必告逆耳之育。

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膏肓(huāng):心的下面部分為膏,心臟和膈膜之間為肓,指藥力達不到的地方。狐疑:疑惑不決。逆耳:聽起來使人感到不舒服。這幾句大意是:治療病入膏肓的人,必須服用苦口之藥;讓疑惑不決的人作出決定,一定得告訴他聽起來不那麼舒服的話。病入膏肓,須下重藥,苦口才能治病,否她就會有生命之憂;遇事多疑而寡斷,須以逆耳之言告之,使之癰下決心。~以巧妙的比喻,說出了生活中的一個真理:要治好病,就不能怕吃苦藥;要辦好事,就得聽逆耳之言。若貪食甘口之物.喜聽順耳諛詞,不僅一事無成,反而有生命之憂。可用以說明應正確對待不同的意見,

西晉文學家 孫楚 《為石仲容與孫皓書》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晉·傅玄《太子少傅箴》。朱:同“蛛”,朱砂.一種紅色的顏料。這兩句大意是:經常接近朱砂的人會染上紅色,經常接近墨石的人會染上黑色。該名句以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闡述交友和處世的道理,說明環境的薰陶,交遊的感染,對一個人成長有重要影響。字面上看似敘事,實質是深刻的說理,形式上看似直陳,其實是比喻、象徵,手法巧妙,喻理深刻。知名度、引用率頗高,久傳不衰,沿用至今。

西晉初年文學家、思想家 傅玄 《太子少傅箴》

疏廣散金以除子孫之禍。

晉·葛洪《抱樸子·守塉》。疏廣:西漢宣帝時人,任太子太傅五年,後稱病還鄉.把皇帝所賜黃金廣濟鄉人。他認為把錢財留給子孫,其子孫“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剛益其過”。本句大意是.疏廣把自己的錢財散發給鄉里鄰居,為的是消除子孫後代未來的災禍。疏廣所為,不失為遠見卓識之舉。那些倚仗自己的權勢、地位和優裕條件極力為子孫謀利益的人,對子孫看似愛之,實則害之,即使留下遺產如金山銀山,不知道自力更生的不肖子孫也會坐吃山空,揮霍淨盡,甚至為非作歹,作奸犯科,作父母的恐怕不能辭其咎吧。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守塉》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晉朝名人名言

晉·李密《陳情表》。薄(b6):迫近.這兩句大意是:就像日落西山,氣息微弱.生命垂危。這本是李密在《陳情表》中形容他祖母病情的話。作者運用比喻手法寫年邁的祖母生命垂危時的情狀,極為貼切、形象,而且使句子顯得含蓄蘊藉,富有文學意昧。此句常被人用來表現人或事物以及反動的政浩制度行將滅亡時的情態。

西晉文學家 李密 《陳情表》

明治病之術者,杜未生之疾。

晉·葛洪《抱樸子·用刑》。|杜:斷絕。這兩句大意是:深明病理和醫術的人,可以杜絕沒有發生的疾病。醫術高明的醫生,深明病理,瞭解疾病產生的原因,可以在疾病還沒暴露出來之前先作預防,不使疾病產生,可用于說明良醫不單能治療疾病,而且能預防疾病;也可用以比喻為政和處世經驗豐富的人,可以預防、杜絕事故的發生。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用刑》

福來有由,禍來有漸。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孫奮傳》。由:原因。漸:漸進,逐漸。這兩句大意是:幸福的到來都有原因,災禍的到來都有從開端到發展的漸進過程。任何幸福的來臨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一定的條件造成的;任何災禍的到來也不是突發的,而有一個漸變的過程。所以,別人有了幸福,不必羡慕人家的命運好,那是他們努力創造的結果;自己有了禍災,也不必一味歸之於晦氣,那是自己不注意防微杜漸的結果。這兩句可用以告誡人們對於禍福不可怨天尤人,而要自己努力創造條件爭取幸福,努力防微杜漸避免災禍。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吳書·孫奮傳》

人各有志,所規不同。

晉·陳壽《三國志·邴原傳》。規:準則。這兩句大意是;人各有各的志向,每個人所遵循的準則有所不同。~二句告訴我們,社會上的人有不同的志向,是因為他們遵循不同的政治原則和道德原則所致。其“所規”不同,則其政治態度、道德規範就不同,自然其節操、志向就有所不同,故看其志向,便知其人如何。可以此二句分析一個人的世界觀與處世態度的關係,也可以“人各有志”說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不能強求一律。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邴原傳》

及溺呼船,悔之無及。 晉朝名言語錄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董卓傳》裴松之注引《典略》。溺:沒入水中。這兩句大意是:等到沒入水中才呼叫船隻營救,後悔也來不及了。不會游泳就不能下水,想要過河就得準備船隻。如果對可能發生的事變毫無預見,毫無準備,等到溺水以後再找船營救,自然來不及了。這兩句以日常生活中人人明白的道理,說明了“防患於未然”的重要性。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董卓傳》

治疾及其未篤,除患貴其未深。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駱統傳》。篤:病重。患:禍患。這兩句大意是:治療疾病要趕在病未重之時,消除禍害貴在禍殃未深之時。人有病,一發現就要及時治療,拖延時日,病變轉移,病入膏肓就難於診治;禍患一有苗頭就要抓緊時機消除,怠慢遲延,禍深則不易根絕。兩句以治病之理喻除禍之理,通俗易明。可用於告誡人們除禍要及時。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吳書·駱統傳》

明者防禍於未萌,智者圖患于將來。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裴松之注引《吳書》。萌:剛現出苗頭。圖患:估計危害。這兩句大意是:明智的人在災禍沒有現出苗頭的時候就給以防範,聰明的人對於將要發生的危害預先進行估計。災禍還沒現出苗頭就預先防範,就可能避免災禍;對於將來可能會有的危害預先進行估計,在危害發生時就能心中有數,從容應付。這兩句多用於論說對災禍要預測在先,防于未然。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度德而讓,古人所貴。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袁紹傳》。度(duó奪)德:考慮自己的才德。這兩句大意是:考慮自己的才德,把位置讓給勝於自己的人,這是古人所看重的行為。度德而讓,有自知之明,是一種美好的行為和高尚的品德,是古人所寶貴的,也會得到時人的敬仰。那種嫉賢妒能,占著茅廁不拉屎的人才是最可鄙的。這兩句可用於讓賢。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

不以人之壞自成,不以人之卑自高。 晉朝名人名言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松之注引《獻帝傳》。以:因為。壞:衰敗。這兩句大意是:不因為別人的衰敗而自以為成功,不因為別人的卑微而自以為高大。驕傲自滿的人往往用別人的弱點來抬高自己,處處感到別人不行,而自以為高明。這樣的人必然閉目塞聽,自滿自足,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古訓告誡人們要有自知之明,可引用作為鑒戒。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

識時務者,在乎俊傑。

晉·陳壽《三國志·蜀書·譜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時務:客觀形勢。俊傑:英俊傑出之士。這兩句大意是:正確認識眼前客觀形勢,在於英俊傑出之士。這是奉勸別人認清形勢,照顧大局的名句。此話精粹、簡約,話中有話,而又通俗易懂,因而使用率很高。但在後來的流傳中,一般將兩句合而為一,簡作“識時務者為俊傑”。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蜀書·譜葛亮傳》

善積者昌,惡積者喪。

晉·陳壽《三國志·蜀書·後主傳》。這兩句大意是多作好事,廣積善行的人,一定能順利昌盛;多行不義,廣積怨恨的人,一定要失敗滅亡。俗語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侯一到,一切都報”,“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可作此二句的注解。~雖帶有因果報應的迷信色彩,但從歷史的角度去看,還是有道理的。可以此勸誡那些行為不法者棄惡從善。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玉卮無當,雖寶非用;侈言無驗,雖麗非經。

晉·左思《三都賦序》。卮(zhī支):酒杯。當:底。非用:不合實用。侈(chǐ恥):誇大。驗:證驗。經:常理。這幾句大意是:玉杯沒有底,雖然是寶貴的東西卻也不合實用;誇大的言辭經不起驗證,雖然很華美,但卻不是可以用以指導實踐的常理。言語要被稱得起常理,必須經得起實踐的檢驗;誇大的言辭,在實踐中做不到,即使再華美,也不能用以指導實踐。這就像沒有底的玉杯,雖然可以被稱為寶貴的東西,但實際上沒有什麼用處。這幾句用無底之玉杯比喻無驗之侈言,明白易懂,這種以物理喻事理的方法可以借鑒,也可用這幾句說明大話說得再好聽也投有什麼實際用處。

西晉文學家 左思 《三都賦序》

察其言,觀其行,而善惡彰焉。 晉朝名言語錄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鍾繇傳》裴松之引袁宏語。察:調查。彰:明顯。這幾句大意是:瞭解和掌握了一個人的言行,這個人是好人或是惡人就清楚了。言和行是一個人的品質的外在表現,而人的品質又主要是通過其言和行體現出來的。所以瞭解一個人品質的善與惡,只需認真地觀察他的言語和行為就行了。這幾句可用於說明如何知人。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鍾繇傳》

街談巷說,必有可采。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這兩句大意是:街談巷議,一定有可採納的內容。孔子說過“三人行,則必有吾師”,事實也是如此,人民的街談巷議,常常反映了他們的喜怒哀樂,表達了他們的意見和情緒,從中可以瞭解施政的得失,聽到人民的心聲。所以春秋時鄭國著名政治家子產有“不毀鄉校”之舉,唐朝人韓愈還寫了《子產不毀鄉校頌》,都可說明應從街談巷議中擷取有用的成份,以改善自己的工作,獲得真正的批評和建議。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

官達者,才未必當其位;謄美者,實未必副其名。

晉·葛洪《抱樸子·博喻》。選:顯貴。當(dOng):適台。譽美者:被讚譽稱美的人。副:符合。這兩句大意是官職顯貴的人,才能未必就適合他所佔據的位置;設讚譽稱美的人,他的行為未必與名聲相符。古人立身道德講究“名實相符”,但在封建社會裡的十普遍現象是位高才下,名實不符。可用於對這種社會現象的諷刺,也可用以提醒人們對“官達”、“譽美”者要考察其實際表現不可因其地位、名聲而輕信。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博喻》

火則不鑽不生,不扇不熾。

晉·葛洪《抱樸子·勖學》。鑽:指鑽木生火。熾:熾烈,火旺。這兩句大意是:不去鑽木就生不出火來,不用扇煽,火苗就不會熾烈旺盛。~比喻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必須具備相應的外因。因此,要搞發明創造,要促進事業的興旺發達,必須先創造必不可少的條件,否則只能成為空談。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勖學》

水則不決不流,不積不深。 晉朝名人名言

晉·葛洪《抱樸子·勖學》。決:疏導,開通水道。這兩句大意是:水道不疏通,水就不會暢通奔流;水若不積蓄容匯,也就不會成為深廣的江海。這兩句以水為比喻,前句說明在學習中遇有疑難,困惑不解,如果沒有人具體指導,解疑釋難,就不會茅塞頓開,一解百解;後句說明學習是一個漸進過程,如果不能堅持不懈,日積月累,就不能成為知識淵博、有學問有本領的人。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勖學》

金以剛折,水以柔全,山以高陊,谷以卑安。

晉·葛洪《抱樸子·廣譬》。以:因為。全:保全。陊(duò墮):墜落。這幾句大意是,金屬所以易斷折,是因為它剛強;水所以能安全,是因為它柔和;高山容易發生山崩而墜落,是因為它高;山谷所以能平安自適,是因為它低。~幾句以自然物性為喻,闡述一種哲理,一種社會現象:剛強耿直的人,容易受挫折、遭打擊;柔和無爭的人,則能夠明哲保身。“露頭的椽子先爛”,“樹大招風”,地位高的頭面人物,競爭者多,樹敵也多,易受攻擊,也容易倒臺;地位低下的人,默默無聞,不被人所知,也不為人所重,倒常平安無事。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廣譬》

金舟不能淩陽侯之波,玉馬不任騁千里之跡。

晉·葛洪《抱樸子·用刑》。淩:渡。陽候:古代傳說中的波濤之神,此指洪波巨浪。任:勝任。騁:馳騁,賓士。這兩句大意是:金制的船不能橫渡洪波巨浪,玉雕的馬不能勝任千里馳驅。船的功用在於渡河,馬的功用在於賓士。金舟玉馬既貴重又精美,卻無渡河之實和馳騁之用,因此徒有“舟”、“馬’之名,而無“舟”、“馬”之實,只具有可供觀賞的工藝品價值而已。~所說明的是成事必須務實的道理,頗有鑒戒意味。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用刑》

名美而實不副者,必無沒世之風。

晉·葛洪《抱樸子·博喻》。副:相稱,符合。沒世:永久。風:風範。這兩句大意是:博得美名而與實際不副的人,必無永久的可以傳世的風薄。世界上有許多名不副實的人或物,憑藉機遇、勢力、欺騙宣傳或其他原因,名噪一時,甚或名重一世,但卻經不起時間老人的檢驗,最終必將還其本來面目,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博喻》

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 晉朝名言語錄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盧毓傳》。名:名聲。啖(dàn):吃。這兩句大意是:名聲如同地上畫的燒餅,不能吃啊。三國時期,薦舉官職常以某人名聲的大小而決定其官位的高低,這種重名不重實的選官方法帶來許多弊端。魏文帝曹丕在舉中書郎時下詔說“選舉莫取有名,~。”成語“畫餅充饑”即從此而來,現多用來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實惠,或比喻憑藉空想來自我安慰。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盧毓傳》

千倉萬箱,非一耕所得;幹天之木,非旬日所長。

晉·葛洪《抱樸子·極言》。一耕:一次耕耘。幹天:沖天,聳人雲天。木:樹。旬日:十日。長(zhǎng):生長。這幾句大意是:千倉萬箱的糧食,不是一次耕耘就能得到的;高人雲天的大樹,不是十天工夫就能長成的。這幾句話是比喻任何事業的成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得到碩果,就必須不斷努力,堅持不懈地下工夫,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經過漸變的過程。可用於說明對待學習和事業應持的態度。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極言》

小疵不足以損大器,短疾不足以累長才。

晉·葛洪《抱樸子·博喻》。疵(cī刺):小毛病。本句大意是:不能因為一點兒小毛病就損壞一個大的器物。這句話說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上任何事物都有缺點,不能吹毛求疵,因小失大,看人待事都應這樣。可說明事物的相對性及衡量人才的標準。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博喻》

若卵投石,豈可得全。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呂布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卵:蛋。投:擊。全:保全。這兩句大意是:像用雞蛋去撞擊石頭一樣,雞蛋怎能得以保全?“若卵擊石”語出《墨子·貴義》:“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猶以卵投石也,盡天下之卵,其石猶是也,不可毀也。”現在人們常用~說明在敵我雙方的鬥爭中,要正確地估量彼此的力量,切不可不自量力,盲目行動,像雞蛋碰石頭一樣自取毀滅。“若卵投石”現也常寫作“以卵投石”、“以卵擊石”。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呂布傳》

西施有所惡而不能減其美者,美多也。 晉朝名人名言

晉·葛洪《抱樸子·博喻》。西施:古代著名的美女。惡:醜。這兩句大意是:儘管西施也有長得美中不足的地方,但並不減少她的美色,因為她長得美的地方太多了。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上再美好的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和視點去觀察,也總能找出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白璧微瑕,並不影響整體的美。這兩句可供論述瑕不掩瑜的遭理,也可供論述對任何人和事都不能求全責備的道理。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博喻》

銳鋒產乎鈍石,明火熾乎暗木,貴珠出乎賤蚌,美玉出乎醜璞。

晉·葛洪《抱樸子·博喻》。銳鋒:指具有銳利鋒刃的刀、劍等。鈍石:粗笨的礦石。熾(chi):原義是火旺,這裡是燃燒意。璞(pú僕):中間藏有美玉的石頭。這幾句大意是:銳利的刀劍來源於粗鈍的礦石,明亮的火光來源於燃燒的暗木,珍貴的明珠出自輕賤的河蚌,華美的寶玉出自醜陋的璞石。自來人人都喜愛銳鋒、明火、貴珠、美玉,卻每每忘了它們來源於不起眼的鈍石、暗木、賤蚌、醜璞。這幾句可供論述偉大往往孕育于平凡之中的道理,也可供論述從質樸中可以提煉出精美的道理。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博喻》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晉·左思《招隱詩二首》其一。絲竹:絲指絃樂器,竹指管樂器,此處泛指音樂。這兩句大意是:並非必須有樂器才能演奏妙樂,山山水水自能奏出清朗悅人的音響。這一名句反映了魏晉人在發現山水自然美時的難以描摹的喜悅之情,歷來為後人傳誦。至今仍可以用來謳歌自然美的奇趣。

西晉文學家 左思 《招隱詩二首》

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平齊,便不是書法,但得其點畫耳。

晉·王羲之《題衛夫人》。運算元·算盤子。這幾句大意是:(創作書法)如果平直相似,樣子像算盤子,上下方方整整,前後平齊劃一,便稱不得節法藝術,只不過是得到一些字的點畫罷了。書法是一門藝術。書法的形態結構與人的生理、心理結構有一種“同形同構”的關係。一點失當,一畫敗筆,都會破壞整體的藝術美,如明人陶宗儀形象比喻的那樣:“一點失所,若美女之眇一目;一畫失所,如壯士之折一肱”。所以王羲之強調書法家進行創作前,要“先乾所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似,意在筆前,然後做字。”若呆板無變,整齊劃一,千字同面,狀如運算元,了無生氣與性靈,便稱不得書法,不過是排列整齊的一行行點點、畫畫罷了。~不愧為書聖的經驗之談,學書者當以之為戒。

東晉書法家 王羲之 《題衛夫人<筆陣圖>

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晉朝名言語錄

晉·衛夫人《筆陣圖》。力:有骨力。筋:作者自注:“客骨微內謂之筋。”聖:造詣達到最高境界。這兩句大意是:書法講究骨力,字寫得剛勁有力、骨多肉少,則境界高,造詣深;字寫得軟弱無力,肉多骨少,則是書法上的大病。衛夫人是東晉女書法家,王羲之少時曾從她學習書法。~是她的經驗總結,也是書法要訣,學習書法的人可作借鑒。宋代薑夔說:“與其太肥,不若瘦硬”(《續書譜·用筆》),明人陶宗儀說:“筋多肉少為上”(《書史會要·書法》),都強調了這一要點。

晉代女書法家 衛夫人 《筆陣圖》

謝朝華於已披,啟夕秀於未振。

晉·陸機《文賦》.謝:辭謝,拋開。朝華:早晨開的花。已披:已開敗。啟:開。夕秀:晚上開的花。未振;未開。這兩句大意是:拋開早晨已經開敗的花朵,使傍晚含苞來放的花蕾綻開。作者在此以花為喻,把早晨開過的花比為古人且用過的辭與意,把晚上未開的花比為古人採用過的辭與意,強調文藝創作應拋開前人的陳辭,不要重複前人已有的成就,而要銳意剖新,不落前人之窠臼。

西晉文學家,書法家 陸機 《文賦》

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

晉·陸機《文賦》。韞:同“蘊”,藏。媚:美好。這兩句大意是:石中蘊藏著美玉就能使山嶽生輝,水中含有珍珠就能使江河秀媚。陸機是以美玉、珍珠為喻,說明在詩文中雖然佳句麗辭不多,但它獨具的風致和魅力,也能使整篇文章為之生色,從而說明辭采對文學創作的重要性。當然,最好的詩文不應該只有少數佳句麗辭而應通篇俱佳,但佳句麗辭的作用也不可輕視。因有名句而使作品傳世,在文學史上是不乏其例的。

西晉文學家,書法家 陸機 《文賦》

言有淺而可以托深,類有微而可以喻大。

晉·張華《鷦鷯(jiāoliáo焦僚)賦》。托:寄託。喻:說明。這兩句大意是:淺近的語言可以寄託深遠的意思,微小的事類可以說明重大的道理。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人所共知的小事托深喻大,使文學作品言近意遠,雅俗共賞,應是一條重要的創作原則。

西晉文學家 張華 《鷦鷯賦》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晉朝名人名言

晉·陸機《文賦》。片言:極少的言辭。居要:處於關鍵、緊要的地方。警策:原義是使馬驚動而疾奔的鞭子,此處比喻精練扼要、含意深刻能使讀者聞之驚警的妙句。這兩句大意是:在關鍵、緊要處蜜插一句或幾句精闢的話,就會成為一篇文章的警句。人們往往稱一篇文章或一首詩、詞中那些最能切合題意、點明主旨以及見解獨到、含意深刻的語句為“文眼”、“詩眼”、“詞眼”。有了幾句甚至一句這樣的話,就能使整篇文章生輝,這些話也大多能成為久傳不衰的格言、警句,故作者稱之為“警策”。這兩句可供引用強調在從事文學創作時,要注意在每篇文章中安插一些不同凡響、發人深省的語句,也可引用以稱讚那些含有見解精闢、引人驚警的名言佳句的作品。

西晉文學家,書法家 陸機 《文賦》

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於一瞬。

晉·陸機《文賦》。須臾:片刻。撫:輕按,引申為採摘。這兩句大意是:作家在精心構思時.頃刻之間能神馳古今,觀覽所有;也可在眨眼的工夫囊括四海,採摘萬物。~講的是通過想像進行構思的情況。作家進行創作時,可以展開想像的翅膀任意馳騁,不受時空的限制,把包羅萬象的大千世界都納入自己的藝術思維活動之中。陸機用形象的語言,把看不見摸不著的藝術思維過程生動地描繪出來,遂成傳世名言,常為研究文論者所援引。

西晉文學家,書法家 陸機 《文賦》

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

晉·陸機《文賦》。思:文思.風:喻文思如風那樣迅速發出來。言:文詞。這兩句大意是:靈感忽來時,文思有如風那樣迅速發于作者的心中,文詞有如噴泉那樣流淌于作者的唇齒之間.作家在運用想像進行文學創作時,經常出現文思開塞的現象,用現在的話說,即忽然來了靈感,於是“…”。陸機最先提出這個文學現象,在文學理論上有首創之功。現可用班形容作家靈感來時文思泉湧,揮筆疾書,警句妙語貫珠而出的情景。

西晉文學家,書法家 陸機 《文賦》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晉·陸機《文賦》。絛:循,這裡指表情達意。綺靡:美麗細緻,這裡指華美細膩。賦:古代的一種文體。體物:狀物。瀏(liū劉)亮:明朗。這兩句大意是:詩是用來抒情的,因而要寫得精美華麗;賦是用來狀物的,因而要寫得清楚明朗。我國古代文體繁富,各種文體都有比較固定的抒寫內容和語言風格,這兩句指出了詩和賦的基本職能與特點。可能引用說明各種文體分別有不同的職能,人們對它們的藝術風格也各有不同的要求。

西晉文學家,書法家 陸機 《文賦》

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 晉朝名言語錄

晉·陸機《文賦》。頌:一種以讚頌為內容的文體。優遊:指文辭從容自然。彬蔚:華美盛大的樣子。論:一種文體,即論說文。精微:精深微妙。這兩句大意是:頌的文辭從容自然,華美盛大;論的內容精深微妙,文辭明朗暢達。各種文體都有它特定的內容和風格,寫作時應該注意。

西晉文學家,書法家 陸機 《文賦》

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

晉·陸機《文賦》。銘:文體的一種,多刻鑄在器物金石上,記述事實和功德。博約:博渭意深,約謂文省。溫潤:溫和柔潤,使人感到親切。箴(zhēn):文體的一種,用於警戒,規勸。清壯:清新壯健。這兩句大意是:鉻是用來記述功德的,意欲廣博,文欲簡約,語氣應該韞和;箴是用於警戒、規勸的,語氣應抑揚頓挫,文辭應滑新健朗。~對箴、銘兩種文體的作用及語言特點作了概說,便於理解也便於記憶。

西晉文學家,書法家 陸機 《文賦》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孫韶傳》裴松之注引《會稽典錄》。不居:不停留。這兩句大意是:歲月不停留,時光似流水。此句感歎光陰似箭,採用了直陳其事的方法。兩句於客觀描述中暗露主觀感情,看似“無我”而“我”在其中。這種以間接方式表現主觀情志的手法,巧妙自然,而且使文意耐人咀嚼,字面上又不影晌行文的流暢,可謂一舉幾得。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吳書·孫韶傳》

人壽幾何?逝如朝霜。時無重至,華不再陽。

晉·陸機《短歇行》。華:花。陽:指一年之內再重新開放。這幾句大意是:人的生命能有多久?不過像早晨的霜露一樣。逝去的時光不會再來,花兒開敗了,一年內就不再重新開放。此條前兩句感歎人生易逝,用“朝霜”作喻;後兩句感歎時不重至,用春“花”作比。二者均以比喻的方法、具象的方法說明抽象的時光流逝,一去不返,因而詩文具有較強的形象性,並因此顯得生動,具體可感。這種表現手法具有很明顯的優越性,所以成為古人常用的表現手段。

西晉文學家,書法家 陸機 《短歇行》

雲厚者,雨必猛,弓勁者,箭必遠。 晉朝名人名言

晉·葛洪《抱朴子·喻蔽》。勁:強勁。這幾句大意是:雲層密厚的,下的雨一定很猛;硬弓強勁的,射出的箭一定很遠。這幾句說的雖然是自然現象和物理現象,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卻可用於論教和治學,說明博覽今古,學貫中西,根基扎實,功底深厚的人,他的見識、成就、學術造詣就會超出一般人。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朴子·喻蔽》

粉黛至則西施以加麗。

晉·葛洪《抱樸子·勖學》。黛(dài):青黑色的顏料,古代女子用來畫眉。西施:春秋末年越國著名美女。本句大意是:有了化妝品的裝飾,越國美女西施會更加美麗。此名句以比喻象徵手法說明學習的道理。即使是學富五車的人,也像西施需要粉黛一樣地需要學習,孤陋寡聞的人就更不用說了。此句比喻巧妙,寓意深刻,其道理通過具體的形象表現出來,顯得既通俗又含蓄,既具體可感又耐人尋味,從而增強了文句本身的藝術魅力。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勖學》

必死之病,不下苦口之藥;朽爛之材,不受雕鏤之飾。

晉·葛洪《抱樸子·博喻》。雕鏤(lou漏):雕刻。這幾句大意是:對於無法挽救的病人,不必再給他下苦口的藥了(以免增加他的痛苦);已經朽爛的木頭,不能再雕鏤精美的花紋了(沒有保存的價值)。良藥苦口利於病,是對於可治之病講的,若病入膏肓,無可挽救,還給病人吃苦口之藥,只是徒然增加其痛苦罷了;“朽木不可雕也”(見《論語·公冶長》),雕了也沒有美學價值,不能成為傳世之作。故以此二句說明辦事應實事求是,不能沽名釣譽,圖幕虛名,否則只是白費功夫,甚至會帶來相反的效果。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博喻》

雖雲色白,匪染弗麗;雖雲味甘,匪和弗美。

晉·葛洪《抱樸子·勖學》。匪:非。這幾句大意是:絲雖然說很白,不經漂染,不會明麗喜人;美味雖然甘甜,不經調和,不會膾炙人口。此條是葛洪在闡明教學的重要性時所打的比方,其目的在於通過未加工與加工過的東西的物性差別,說明教育和學習的必要性。生絲雖然很有價值,然而只有經過了漂染、加工,才能更加明麗。同理.人雖然是萬物靈長,也只有經過學習,接受教育,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發揮出更大的人生價值。此條通過具體可感的實物,說明重視教育的道理,手法巧妙,表述生動。這是古人說理文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勖學》

人命至重,難生易殺。 晉朝名言語錄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王朗傳》。這兩句大意是:人命關天,難生難養,殺之卻很容易。此二句強調人命關天,不可輕易處人以死刑。因為誤判、錯判尚可以改判;一旦誤處極刑,想改正也來不及了。故古人有“重刑再覆”(見《舊唐書·劉宴傳》)之說,就是要重調查,重證據,一審再審,獲得確鑿罪證後,當殺者再殺。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王朗傳》

臨凝結而能斷,操繩墨而無私。

晉·葛洪《抱樸子·行品》。凝結:指難分難解的糾葛。操:掌握。繩墨:本是木工打直線的工具,比喻規矩或法度。這兩句大意是:遇到糾葛而能作出決斷,掌握法度而能無所偏私。在當今選個提倡法制的時代,人民希望執法者都能到“~”。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行品》

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這幾句大意是:立有功勳應該獎賞,哪怕千金之重也不吝惜;沒立功勳而指望施捨,應分毫不給。在賞賜問題上.也不能吃大鍋飯。立有功勞.就應論功行賞。“勞臣不賞,不可勸功;死士不賞,不可勵勇”(陳子昂《答制問事》),古今如此。如“賞不當功,則不如無賞”(張孝祥《繳駁成閔按劾部將奏》),濫施獎賞不僅起不到勉勵作用,還會引起混亂。《晏子春秋·內篇》說的“賞無功謂之亂”就是這個道理。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戳。

晉·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益時:有利於當世。怠慢:輕慢。輸情:承認自已的過失。遊辭巧飾:巧言掩罪。這幾句大意是:盡忠于國,有益於時的人,就是自己的仇人也一定獎賞;觸犯法律,怠慢職守的人,就是自己的親戚也一定要處罰;服罪認錯,承認過失的人,即使罪惡較大,也可減釋;文過飾非,巧言掩罪的人,即使罪惡較輕,也一定殺掉。前兩句表現了作者秉公執法,執法必嚴的觀點,只有“誅不避貴,賞不遺賤”(《晏子春秋·問上》),才能讓人心服口服。後兩句表現了作者善於區別對待的策略思想,這樣作有利於爭取罪人,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也使詭詐之人不敢耍奸施巧。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 晉朝名人名言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夏侯淵傳》。這幾句大意是:身為將領,應把勇敢無畏作為基本品質,還要有機智和計謀;只是一味地仗恃自己的勇敢,拿不過是一個普通人的敵手而已。這幾句點出擇將的標準,那就是有勇有謀,文武雙全。為將膽小如鼠,臨陣退縮,自然是不能擔當大任的,故有“兩軍相遇勇者勝”之說;但若只有匹夫之勇,敢於衝鋒陷陣,斬將奪旗,卻不善於鬥智用謀,也不是好的將領,故有“將在謀不在勇”之說。以這幾句說明為將者應智勇雙全,十分貼切。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夏侯淵傳》

從令縱敵,非良將也。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任城王傳》。從令:墨守成令。這兩句大意是:在戰鬥中,機械地執行上級的命令,貽誤戰機,放走敵人,決不是好的將領。戰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而軍令條文是死的,以死的條條來應付萬變的形勢,自然不行,故前人有“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的話。為了消滅敵人,保存自己,應不拘於命令條文,相機行事。這才是好的將領。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任城王傳》

兵貴神速。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郭嘉傳》。本句大意是:採取軍事行動,最可寶貴的是行動迅速。“兵貴神速”乃千古治軍克敵之妙訣。因為只有速度,才能打亂敵人的部署,爭取到所需要的時間;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才能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在今天,時間就是生命,時問就是效益,尤應重視速度,“兵貴神速”的古訓,愈來愈為人們重視。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戢(Jí急):收斂。這兩句大意是:戰爭像烈火一般,該停止時不停止,必然自己燒死自己。此二句源于《左傳·隱公四年》:“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發動戰爭給別國帶來災難,也給本國人民帶米災難。若當停不停,勢必像玩火者一樣自己燒死自己。以此二句強調好戰者必亡,具有警戒意義。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兵法貴在不戰而屈人。 晉朝名言語錄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陳泰傳》。屈人:使人降服。本句大意是:兵法最可貴之處在於可以不進行戰爭便使敵人降服。兵法本是戰爭經驗的總結,使用異法可以顯示自己的力量,使敵人膽戰心寒。如巧妙的佈陣,可使敵人眼花繚亂,整齊的軍容,可使敵人感到震懾;神出鬼沒的戰術,可使敵人不知虛實。所以,使用兵法可以取得意外的勝利,甚之可以不動一兵一卒,使敵人屈服。可以此二句說明學習和使用兵法的重要。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陳泰傳》

兵有利鈍,戰無百勝。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裴松之注引《吳錄》。兵:兵力。利鈍:指強弱。這兩句大意是:兵力有強有弱,戰爭沒有百戰百勝的道理。常言道:“勝敗乃兵家常事”,世上沒有永不打敗仗的常勝將軍。兵力有時我強敵弱,有時敵強我弱,戰爭不會百戰百勝。因而良將對戰爭的勝敗應作好充分的準備;偶有失敗,切不可氣餒,一定要鼓足勇氣,總結經驗,以利再戰。可以此勸慰失敗者,或強調戰前作好各種準備的必要性。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財須民生,強賴民力,戚恃民勢,福由民殖。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駱統傳》。賴:依賴。恃:依靠。殖:繁殖,增長。這幾句大意是:國家的財富須由人民創造,國家的強盛依賴於人民的力量,國家的威望依仗人民的勢力,國家的福氣也由人民來增長。這幾句可用來說明國家的富強,人民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強國必先富民。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吳書·駱統傳》

廣農為務,儉用為資,夫農廣則答積,儉用則財畜。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高柔傳》。廣:擴大。務:事。資:資本。畜:同“蓄”,儲存。這幾句大意是:把擴大農業生產當作急務,把節儉費用當作資本。農業生產擴大了,糧食就有了積存;費用節儉了,財物就有了儲備。高柔是三國時魏國大臣,明帝時封延壽亭侯。這是他蛤皇帝上疏中的一段話:“聖王之禦世,莫不以~。畜財積穀而有憂患之虞者,未之有也。”高柔主張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庫收入,並注意節儉,反對浪費,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失為治國富民的良策。這一思想與今日提倡的勤儉建國方針有一脈相通之處。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志·高柔傳》

計投府庫,量入為出。 晉朝名人名言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衛靚傳》。計較(jiao):計算校棱。府庫:官府儲存財物的倉庫。量入為出;根據收入計畫支出。這兩句大意是:計算核查倉庫中所儲存的財物,根據收入多少汁計畫支出。這兩句可供引用說明無論一個國家、一個家庭還是每個人,都應該重視積貯並遵循“量入為出”的消費原則,這樣才不致在經濟上出現赤字,陷入圍境。也可只引用“量入為出”一句,表達同樣時意思。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衛靚傳》

圖匱于豐,防儉於逸。

晉·潘嶽《藉口賦》。圖:考慮,謀劃。匱(kui):缺乏,不足。儉:貧乏,窮困。逸(yi):安樂。這兩句大意是:在豐年富裕之時,就要考慮、圖謀可能出現的匿乏不足;在安閒逸樂之時,就要提防以後的窮困貧乏。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們不應滿足于一時的富足與安樂,而應居安思危,作長遠的打算,才能防備“樂極生悲”。這兩句就表達了這樣的意思,可用于論述節儉、積蓄的重要作用,也可用以說明人在順境時,要考慮以後可能遇到的困難。

西晉文學家 潘岳 《藉口賦》

鑿石索玉,剖蚌求珠。

晉·陳壽《三國志·蜀書·秦宓傳》。這兩句大意是:鑿開石頭索取寶玉,跑剖開河蚌尋求珍珠。玉藏于石中,不鑿石則不能得美玉;珠產於蚌中,不剖蚌則不能得寶珠;人才隱于百姓之中,不深入尋求則不可得人才。這兩句用於比喻要深入探求和發現人才。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蜀書·秦宓傳》

用人無疑,唯才所宜。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裴松之注引《傅子》。這兩句大意是:任用人無須疑慮,只要是才能所適宜的。用人無疑,疑人無用,只要才能適宜,看准了就大膽任用,放心地讓他去幹。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不求備於一人。 晉朝名言語錄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求備:要求完備、全美。本句大意是:不能要求一個人十全十美,完備無缺。人不可能全美,誰也不可能沒有缺點。如果用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吹毛求疵地求全責備於一人,那麼這樣的人是絕對找不到的。如果“此作為任用人的標準,那麼就一定找不到可以任用的人。這句用於對人不可求全責備。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仇讎有善,不得不舉;親戚有惡,不得不誅。

晉·陳壽《三國志·是書·孫奮傳》。讎(chóu):同“仇”。舉:舉薦。誅:懲罰。這幾句大意是:即使仇人,具有善才,也不得不舉薦他;即使親戚,有了惡行,也不得不懲罰他。這幾句說明任用人要摒棄私念,舉善誅惡,秉公辦事,而不能以私代公。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是書·孫奮傳》

非成業難,得賢難;非得賢難,用之難;非用之難,任之難。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鐘離牧傳》裴松之注引《會稽典錄》。任:信任。這幾句大意是:不是成就事業困難,而是得到賢才困難;不是得到賢才困難,而是使用賢才困難;不是使用賢才困難,而是信任賢才困難。這幾句從成業到得賢、用賢以至幹任賢,層層揭示,步步深入,最終得出成業的關鍵在於信任賢才的結論。這種用排排比句式,層層深入,如剝竹筍一樣,最後揭示出問題實質的論述方法很值得學習。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吳書·鐘離牧傳》

役其所長,則事無廢功;避其所短,剛世無棄材。

晉·葛洪《抱樸子·務正》。役(yì憶):驅使,任用。廢功:不成功。材:問“才”。這幾句大意是:任用人所擅長的本領,事情就沒有不成功的;避開人的短處,世上就沒有可棄掉的人才。任用人的長處,因為是其所擅長,幹起事來得心應手,就易於把事成功。人有短處,如果任用時能避開他的短處,只用他的長處,幫麼世上就班有完全沒用的人了。這幾句用於說明任用人如果能揚長避短,則人人可用;能人盡其用,也就易於把事情辦成功。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務正》

金鉤玉餌雖珍,不能制九淵之沉鱗。 晉朝名人名言

晉·葛洪《抱樸子·廣譬》。餌:釣魚用的魚食。九淵:深淵。制:制服,指鈞得。沉鱗:沉在水底裡的遊魚。這兩句大意是:黃金做成魚鉤,白玉當作魚餌,雖然都租珍貴,卻不能釣得沉在淵底的遊魚。天下之物各有所用,只有用得其所,才能發揮它的最大功能,取得最佳的效益;用得不得其所,即使再珍貴,也等於廢物。用人也應作如是觀。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廣譬》

不以人所短棄其所長。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短:短處。長:長處。本句大意是:不因為人的短處而棄去人的長處。人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有的人短處多一些,有的人短處少一些。若看人、用人只取人的短處,而看不到人的長處,就會把人看得一無所是,而埋沒了人的長處。這樣看人、用人,就很少有人可用。這是一種片面化、絕對化的取人方法。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

吏多民煩,俗以之弊。

晉·陳壽《三國志·步騭傳》。這兩句大意是:官吏多,煩擾百姓就多。習俗因此產生弊端。政府各級官員直當提高辦事能力,以精簡為宜。官員過多就增加百姓的負擔,而且官多事少,無所事事,就會無事生非,生事擾民,百姓當然要反對。這兩句用於說明精簡政府工作人員的重要。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步騭傳》

以玉為石者,亦將以石為玉矣;以賢為愚者,亦將以愚為賢矣。

晉·葛洪《抱樸子·擢才》。這幾句大意是:把寶玉當作石頭的人,也會把石頭當作寶玉;把賢人當作愚人的人,也會把愚人當作賢人。~以前兩句比喻後兩句,說明一些人知識淺薄,目光短淺,賢愚不分,能把賢人當作愚人,也能把愚人當作賢人。以賢為愚會埋沒人才,以愚為賢又會重用蠢才,這對國家對事業都是極其危險的。

東晉醫學家,道教學者,煉丹家 葛洪 《抱樸子·擢才》

知人善察,難眩以偽。 晉朝名言語錄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察:洞察。眩:使目迷。偽:假像。這兩句大意是:瞭解人並善於洞察事物,就很少被假像所迷惑。瞭解人的才能、性格和為人,就能對人的所作所為傲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加上善於洞察事物,如果所瞭解的人製造了假像,或者他人為所瞭解的人身上蒙上了一層假像,就難以被迷惑,而易於看透事物的客觀本質。這兩句用於說明知人善察,就易於看穿偽裝。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善知人者如明鏡,善自知者如蚌鏡。

《符子》蚌鏡:含寶珠的蚌殼,可以內照自明。這兩句大意是:善於瞭解別人的人,如同明亮的鏡子;能有自知之明的人,如同含珠的蚌殼。知人不易,自知更難。只有既能知人又能自知的人,才算智者。這樣的人,才能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別人;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日的短處;明瞭別人的壞處,作為自己的殷鑒。所以《符子》接著上文說:“鏡以曜明,故鑒於人;蚌以含珠,故內照。”~可以作為箴言用以自勵。

符朗 《符子》

集眾思廣忠益。

晉·陳壽《三國志·野書·董和傳》。集:集中。思:思想,意見。廣:增廣。益:好處。本句大意是:集中群眾的意見和智慧,可以收到更大更好的效果。這是諸葛亮教育他的部屬時說的話。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是最聰明最有學問的人。可是諸葛亮卻不自以為是,他懂得傾聽群眾的意見,集中群眾的智慧,使自己成為足智多謀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這句名言,被縮寫成成語“集思廣益”,流傳至今。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野書·董和傳》

求賢如饑渴,受諫而不厭。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張紘傳》。諫:臣下的勸諫。這兩句大意是:求取賢才如饑似渴,接受臣下的勸諫毫不厭煩。如饑似渴,可見其求取賢才的急切心情;毫不厭煩,可見其聽取臣下批評和意見的真誠態度,這兩句可用于說明古之君王或今人最高領導應廣開求賢之路,樂意聽取下屬的批評和意見。“求賢若渴”已成人們口頭常用的成語。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吳書·張紘傳》

興國之君樂聞其過,荒亂之主樂聞其譽。 晉朝名人名言

晉·陳壽《三國志·吳書·樓玄傳》。這兩句大意是:興建國家的君主樂意聽取別人談說自己的過錯,荒亂無道的君主則樂意聽別人對自己的讚譽。連兩句可藉以“告誡領導者要樂意聽取別人的批評,不能只喜歡聽別人的讚譽。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吳書·樓玄傳》

暗於治者,唱繁而和寡;審乎物者,力約而功峻。

晉·陸機《演連珠》。暗:糊塗,不懂。治:治理之道。唱:通“倡”,宣導之意。審:詳知,明悉,精通。約,儉省,少。俊:高大。這幾句大意是:不懂治國之道的人,宣導的事多而應和者少;精通事物之理的人,用力少而成就的功勞大。不懂得治國之道的人,發出的宣導再多,因為不適應社會的潮流,不順應人們的心願,就很少得到人們的擁護和支持。精通事物之理的人,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辦事就可收到用小力而成大功的效果。這幾句用於說明冶世應懂治世之道,知事物之理,才正確輕鬆地治理好社會,否則就會空費力氣而難有成就。

西晉文學家,書法家 陸機 《演連珠》

機權多門,是紛亂之原也。

晉·陳壽《三國志·夏侯玄傳》。機權:國家重要事務的管理權。多門:許多部門。原:“源”的本字,根源之意。這兩句的大意是:重要事務的管理權由好幾十部門掌管,這是引起紛亂的根源。這原是夏侯玄與司懿議論政事時說的話,意思是人事大權要集中到中央。現在用這兩句話多強調要政歸於一,以免政出多門。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夏侯玄傳》

挾天子以令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

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挾(xié協):挾制。誇:命令。指麾(huī揮)指揮。這兩句大意是:挾制著皇帝,用皇帝的名望發號施令,天下可在其指揮下達到統一。三國時代,諸侯混戰,曹操兵強馬壯,乃迎漢獻帝都於許昌,以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統一了北方,並圖謀進一步統一全國。這兩句即表現了曹操的這種雄才大略。現可化以比喻用有影響人物的名義發號施令,而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揮別人,以圖控制全域。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晉朝名言語錄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畢;盡。全。鹹:全,都。這兩句大意是:所有的賢良、英才都來出席,不論年長、年少統統集合相聚在一起。這是王羲之為形容在蘭亭別墅中的一次盛會而寫下的名句,頗有自得之意。“群賢”顯現出參加者聲望之高。人數之眾;“少長”寫出參加者年齡段之長;“畢”、“鹹”是程度的描寫,極有力地突出了集會的盛況。此名句精粹流麗,文約意豐,具有典型的文人作品的特徵。描寫盛會時可以化用。

東晉書法家 王羲之 《蘭亭集序》

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觴(shāng):酒杯。本句大意是:身處秀林幽景之中,一杯芳香四溢的醇酒,一句暢懷適意的新詩,都足以把心中的深情表露無遺。永和九年(西元353),王羲之與諸友同游會稽山陰之蘭亭,寫下了這膾炙人口的名句。它與上文“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一起,構成了一個縱情山水的藝術境界。此名句寫喜悅之情不是濃墨渲染,而是從酒香嵐氣中流出,語言優美素雅,意境清新別致,體現了六朝人放浪山水,由自然之性靈悟自我之性情的審美情趣,為今天表現山水之樂提供了範例,也可直接引用。

東晉書法家 王羲之 《蘭亭集序》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品類,指世間萬物。遊目:隨意流覽。騁懷:馳騁懷抱。極:盡。這幾句大意是:翹首遠眺,浩浩蒼穹,遼闊深邃;縱目大地,萬紫千紅,氣象壯觀,使人眼觀美景,心馳神往,頓覺世間歡樂窮盡此中。這幾句表現觀照自然領悟真諦的喜悅心情。通過“仰”、“俯”、“遊”、“騁”一系列動作化的描繪,既寫出視野的廣闊,自然的豐贍,又寫出感受自然的愜意。文句從大處落筆,往細處體驗,表現了“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物詠”的審美特徵。寫作時可引用以表現觀賞自然所引發的由衷感歎。

東晉書法家 王羲之 《蘭亭集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