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春秋歷史: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代。
東周·春秋名言 東周·春秋經典語錄 共收錄東周·春秋名人名言509條
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孔子《論語》第十四篇《憲問》愛他,能不讓他勤勞嗎?忠於他,能不勸告教誨他嗎?要是真愛一個人,比如愛自己的孩子,不能溺愛,太寵愛了就害了他,也就是平常人們說的嬌生慣養,溫室裡的花經不得風雨?為了讓你所愛的人真正成才,要使他“勞”,這個勞並不一定是讓他去從事生產勞動,而要讓他知道、嘗受生活的辛苦艱難,接受苦難教育,培養他意志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勞:勤勞,勞苦,操勞。此有進行勞動教育的含意。朱熹《四書集注》說:“愛而知勞之,則其為愛也深矣;忠而知誨之,則其為忠也大矣。”《國語·魯語下》:“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噁心生。”真愛一個人,不能溺愛,太寵愛了就害了他,要使他“勞”。使他知道人生的艱難困苦。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憲問篇》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東周·春秋名人名言
春秋·老聃《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兩臂合攏。毫末:毛尖,喻極細微。這兩句大意是:雙臂合攏才能圍往的大樹,是從細小的幼苗長成的。事物總是由一定的元素構成。從發展的眼光看,任何事物都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另一方面,事物的生成總是從初始形態向成熟形態過渡。可用於說明事物自微變大的發展變化規律。
又稱老聃、李耳,我國古代春秋後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 《老子》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德經》所以,聖人以“無為”的方式行事,用“不言”的方法教導別人,萬物興起時,不勉強阻止,也不強佔天下創造的成果。有所宣導時,不依恃自己的才能,事業成功了,也不把功勞攬在自己的身上。正因為他不居功,他的功勞才不可磨滅。無為:不勉強去做,即順其自然。不言之教:即用行為進行引導。作焉:興起,萌生。為而不恃:即加以引導而不依賴自己的才能。學道一得:最好不等於一百分。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我國古代春秋後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聃 《道德經》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衰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見《論語·季氏》。直:公正,正直。諒:信實,誠實。便(pián駢)辟:奉迎諂媚。善柔:善於當面恭維、奉承。便佞(nìng濘):善花言巧語而不正派。這幾句大意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正直、誠實、博學,這三種^是益友;對人諂媚奉迎、當面恭維、花言巧語,這三種人是害友。作為擇友的標準以及識別好朋友壞朋友時可以作參考。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季氏》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春秋·孔子《論語·述而》。焉:於此,在那裡。善:優點。這幾句大意是:在三個人中,一定有值得我效法的老師在其中,應該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這是一個頗含哲理的名句。孔子虛心好學,處處留意,事事有心,故能說出~這樣的名言。它說明,即使像孔子那樣的聖人,圃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客觀條件,也不能無所不通,完美無缺;也必須虛心向環境學習,己強的人為師,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已不斷進步。這句話闡述的道理是極為探刻的,因此千百年來被人們書於座右,銘記於心,至今仍經常出現在書面文字和日常口語中。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述而》
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東周·春秋名言語錄
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費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親自去耕田種地,難保不餓肚子;努力學道,卻可以得到俸祿。所以,君子只擔憂學不到道,不擔憂貧窮。不謀衣食並不是真的不要衣食,而是通過謀道而水到渠成地獲得衣食。道:大則安邦定國,濟世救民;小則安身立命,也可以理解為:事業。餒(něi):餓。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衛靈公》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論語·裡仁》孔子說:“道德上有修養的人明白大義,而那些心懷鬼胎的人只明白自己的利益。”是指認為君子與小人價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計其利害。喻:明白,通曉,這裡指使什麼明白。利:利益。於:用。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裡仁》
君子不以利害義,則恥辱安從生哉!官怠于宦成,病加於少愈,禍生於怠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終如始。
君子不會因為利益而捨棄大義,這樣,恥辱怎麼還能滋生呢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孔子弟子,春秋末年魯國人 曾子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東周·春秋名人名言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總是無為的,但是遵循規律來治理國家自然會成就了所有的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我國古代春秋後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聃 《道德經》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一定是參加射箭比賽吧!即使是參加射箭比賽,也是先互相作揖、謙讓,然後上場,射完箭之後走下場來,又互相敬酒。這才是君子之爭。 這就是孔子的競爭觀。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八佾論》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春秋·老聃《老子》第二十二章。這兩句大意是:不與人爭長鬥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同他爭鬥。老子宣揚的是以退為進,勿與人爭的哲學,今天對這句話要有新的解釋。不與人相爭,怎能立於不敗之地?但爭,要以雄厚的實力作後盾才行。“不爭”不是放棄努力,相反,卻要埋頭苦幹,做出實績來。不作無謂的口舌之爭,而以成績和實力去爭,那就會立於不敗之地。
又稱老聃、李耳,我國古代春秋後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 《老子》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有錢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縱有錢卻謙虛有禮哩。” 子貢說:“《詩經》上說:‘要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先開料,再糙銼,細刻,然後磨光。’那就是這樣的意思吧?”孔子道:“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一件,你能有所發揮,舉一反三了。” 此章的前一句對話,孔子溫婉地否定了子貢的看法,提出了安貧樂道,有錢而謙遜好禮的道理。下一句意思是說,子貢悟到由“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上升到追求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猶如切、磋、琢、磨一樣精益求精。這樣的看法得到孔子的高度讚揚。認為可以和賜討論《詩經》了;認為賜是個可以舉一反三的學生。從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價值取向。
孔子得意門生 子貢 《論語》
贈人以言,重於珠玉,傷人以言,重於劍戟。 東周·春秋名言語錄名孫武,春秋時期軍事家 孫子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見《論語·學而》曾子語。日:每無。三省(xǐng醒):多次白找反省。謀:謀劃,做事。信:守信。傳(zhuǎn轉):老師所傳授的學業。習:溫習.這幾句大意是;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操心辦事有沒有不忠誠的行為?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有沒有不守信用的地方?對老師所傳授給我的學業有沒有溫習熟練?固然“吾日三省吾身”多少有點誇張,但對於一個謹慎的人來說,經常地作一作自我反省還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青少年,更應如此,同時,為別人做事要竭誠盡力,與朋喪交往要格守信用,老師教授的知識要時常複習,在今天看來也仍然是值得提倡的。這幾句可供論述培養優良的品德和良好的習慣時引用,也可供鼓勵青少年時引用,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學而》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春秋·孔子《論語·裡仁》。齊:看齊。內:內心。自省(xǐng醒):自我檢查,反省。這兩句大意是:看見賢人就希望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應該在內心反省一下自己有設有和他一樣的毛病。見賢思齊,就是自覺地樹立榜樣,督促自己不斷地上進。見不賢而內自省.就是對照別人檢查自己,吸取教訓,使自己不犯同樣的錯誤。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尤其應當牢記這個格言。可供論述人應該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借鑒別人的失誤時引用。“見賢思齊”的成語使用率很高·甩以形容虛心向有才德的人學習,注意自身修養。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裡仁》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春秋·孔子《論語·子罕》。匹夫:普通平民。這兩句大意是:可以在三軍中奪取一國的主帥.卻不能強迫一個普通平民放棄他的志向。孔子認為“奪帥”是戰爭中可以訴諸武力的手段,“奪志”是對人性的侮辱,是對人格的踐踏。~兩句後來被廣泛引來勉勵人們要堅強不屈,堅貞不渝,保持高尚節操,矢志不變。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子罕》
未知生,焉知死? 東周·春秋名人名言
《論語·先進》活人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活著的時候應該怎樣做人還沒有弄懂,哪有時間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該為死人做些什麼?這段對話體現了孔子和儒家學說的精華之一:反對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對不把人世間的事情做好而把時間、精力、金錢都花費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先進》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見《論語·衛靈公》。這兩句大意是:人要是沒有深謀遠慮,馬上就會發生憂患。人對於可能發生的不測必須有所估計,在其沒有發生時就預作防範,以杜絕禍患,如果慮事不遠,憂患就會很快發生。這兩句多用於強調人對事物的發展要有深謀遠慮,以消災於事前,防禍于未然;也可用於事後,說明憂患的發生是沒有遠見的緣故。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衛靈公》
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春秋時期政治家,史稱管子 管仲
上下同欲者勝。
指上下有共同的願望,齊心協力,才能取得勝利。【出處】:《孫子·謀攻》:“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
名孫武,春秋時期軍事家 孫子 《孫子·謀攻》
知恥近乎勇。 東周·春秋名言語錄
《禮記·中庸》字面意思:知道羞恥就接近勇敢了。儒家所說的“知恥近乎勇”的勇是勇於改過。這裡把羞恥和勇敢等同起來,意思是要人知道羞恥並勇於改過是一種值得推崇,誇耀的品質。是對知羞改過的人的這種行為的讚賞。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禮記·中庸》
善氣迎人,親如兄弟,惡氣迎人,害于戈兵。
春秋·管仲《管子·心術下》。這幾句大意是和顏悅色,善意待人,就會親如兄弟;惡聲惡氣,粗暴待人,比使用兵器更加傷人。管子的這些話對當今的社交活動、公共關係和人際交往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作售貨員、售票員、服務員、接待員的同志們,也不妨把它書之座右,付諸行動,對提高服務品質,改善經營將大有好處。
春秋時期政治家,史稱管子 管仲 《管子·心術下》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春秋·孔子《論語·述而》。長:常。戚戚:指面容、神情悒鬱悲淒。這兩句大意是:君子胸懷坦蕩寬廣,小人心胸狹窄,常常憂愁。有些人胸懷曠達,無私無畏,因而總是顯得無憂無慮,泰然自若。有些人則心胸狹窄,多私心雜念,因而總是顯得愁眉苦臉,哀哀戚戚。這兩句可以用來形容或說明人們的品質、性格存在種種差異,所以遇事表現很不一樣。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述而》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見《論語·為政》載孔子語。罔(wǎng網):迷惑不解。殆(dài代):精神懈怠。這兩句大意是:學習卻不思索就會對許多問題迷惑不解,思索卻不學習就會精神懈怠。此名句闡述“學”與“思”兩個範疇在學習過程中的關係。二者是一種問題都會迷惑不解;後者離開前者,就會缺少一個起碼的立足點。因此二者必須兼而有之,相得益彰。此名句說理透徹,論述精闢,準確把握了學習過程的基本特徵,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從古至今常被人們奉為治學名言。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為政》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東周·春秋名人名言
見《論語·學而》。人:別人。慍(yùn運):惱怒。君子:指道德修養高尚的人。這兩句大意是:別人不理解自己而不抱怨惱怒,不也是很有修養的君子嗎?在現實生活中,自己的行為一時不被別人理解的情況是會經常發生的。道德修養較高的人對此或者耐心地加以解釋,或者泰然處之,讓別人慢慢理解。道德修養差的人則或者沮喪,或者惱怒,但結果總是適得其反。所以孔於把“人不知而不慍”的人稱之為“君子”,可見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很容易。可供論述人們如何正確對待別人的不理解時引用,也可用以稱讚某些道德修養很高的人。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學而》
志毋虛邪,行必正直。春秋時期政治家,史稱管子 管仲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論語·雍也》孔子說:"人應該生活得正直、直率,那些不正直生活下來的人不過是僥倖免於災禍罷了。"注:①直:正直,內不自欺,外不欺人②罔:不正直,自欺欺人③幸而免:僥倖地免於災禍。“直”,是儒家的道德規範。直即直心腸,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虛偽、奸詐是對立的。直人沒有那麼多壞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與此相對,在社會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們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這只是他們僥倖地避免了災禍,並不說明他們的不正直有什麼值得效法的。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雍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春秋·孔子《論語·子路》。其:他,指當時的統治者。身正:自身行為正派。令:下達命令。這幾句大意是:如果執政者自身行為正派,那麼即使不發命令老百姓也會自覺行動;如果執政者自身行為不正,那麼即使發命令老百姓也不會聽從。原文中這段話是孔子針對當時各諸侯國的統治者而言的,其中所包古的道理,值得今天我們每一個作教師、軍事指揮人員和各級領導幹部的人引用。可供論述以身作則的重要性時引用。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子路》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東周·春秋名言語錄
漢·班固《漢書-賈誼傳》。這兩句大意是:少年老成好像是天性如此,實則是習慣成為自然。存在決定意識。人生活在社會上,一定會受客觀環境的影響。賈誼少年老成,看來是天性如此,實則是他長期瑾言慎行.克己抑欲,時問長了,也就成了習慣。此二句可用來說明人的思想性格、行為舉止,無不是在客觀環境中逐新形成的。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春秋時期政治家,史稱管子 管仲
儉則傷事,侈則傷貨。春秋時期政治家,史稱管子 管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見《論語·學而》載孔子語。時:接時。說(yue悅)通“悅”,高興。奉句大意是:學習新東西,並按一定的時間溫習.不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嗎?此條揭示了掌握知識的一條重要規律。強調學習和複習並重。由於遺忘規律在起作用.某一資訊必須反復強化.才能成為永久記憶。“學”而不“習”,舊知識就會淡忘.記憶就會消失。孔子的話實際上是在闡明這一道理。此條文句雖短,但多用虛字,因而富於感情色彩。又因為它出自聖人之口.千百年來被歷代教育工作者奉為經典.家喻戶曉.十分普及。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學而》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東周·春秋名人名言
見《孫子兵法·虛實篇》。勢:方式,模式。神:超乎常人的本領。這兩句大意是,用兵作戰沒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沒有固定不變的形態一樣,能根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孫子認為,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不能拘泥於某種作戰的形式,正像水本無固定的形態一樣,放在圓容器中它就是圓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能夠根據敵人數量的多少,裝備的好壞,士氣的高低,指揮員素質如何,軍需供應怎樣而機動靈活地採取對策,才能奪取勝利。這幾句可用以說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應審時度勢,靈活機動地制訂計畫,不可死搬教條,墨守成規。
名孫武,春秋時期軍事家 孫子 《孫子兵法·虛實篇》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
見《孫子兵法·行軍篇》。恃:依靠。險:地勢險要。欲:引逗。這幾句大意是:敵人離得很近卻保持沉默,這是依仗其地勢險要;敵人離得很遠卻張牙舞爪地挑戰,是想要引誘對方前進。此四句是對敵我雙方的心理分析:敵人逼近而安靜,是依靠他所佔據的有利地形,因而我們必須小心,耐心,使敵人的有利地形發揮不了作用;敵人相隔甚遠卻主動挑戰,是想引誘我們冒進,因而我們切不可操之過急,更不可孤軍深入。這幾句啟發我們要懂得軍事心理學,要善於分析敵人的表現和軍事跡象,採取相應的軍事對策。
名孫武,春秋時期軍事家 孫子 《孫子兵法·行軍篇》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見《論語·陽貨》。《詩》:指《詩經》。可以:可以用來。興:指培養豐富的想像、聯想能力。觀:指提高觀察事物的能力。群:指養成聯繫群眾,親和他人的能力。怨:指學習譏諷、怨刺的方法。這幾句大意是:《詩經》,可以用來培養聯想力,可以用來提高觀察力,可以用來養成合群性,可以用學習諷刺的方法。《詩經》中的詩篇,不僅內容十分豐富,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因此孔子將它作為教授弟子的主要課本並這樣高度評價它的作用,現在既可引用這幾句評論《詩經》的價值和作用,也可廣用其義,泛指其它優秀詩歌所具有的價值和作用。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陽貨》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見《論語·為政》。《詩》指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三百:《詩經》共三百0五篇,此處舉其成數而言。蔽:概括。思無耶:此三字是《詩經·駒》中的一句,“思”,在原詩中為句首語氣詞,無實義,後世多用作思想。無邪,沒有邪念。這幾句大意是:《詩經》沖的三百篇詩歌,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思想內容純正而沒有邪念。在《論語》中,這幾句是孔子對《詩經》的總體評價,後世常引用以說明《詩經》中的詩篇思想內容大都比較健康。現在也可僅用“一言以蔽之”來高度概括某種事物,或僅用“思無邪”形容某本書、某支歌曲等內容健康、沒有邪念。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為政》
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 東周·春秋名言語錄
春秋·左丘明《左傳·桓公二年》。邪:枉邪不正。寵賂:恩寵賄賂。章:同“彰”,公開進行。這幾句大意是:國家的敗壞,常常是由官吏的貪贓枉法、邪惡不正引起的;官吏的失德,常常是因上司的縱容包庇,公開地施恩寵、行賄賂而造成的。國家的興盛,重要的一條要有嚴明的吏治,使各級官吏廉潔奉公,忠於職守,防止腐敗而要使官吏廉正,就須以法治國,賞罰嚴明,對待貪官污吏施以嚴刑峻法,不容寬貸。縱觀封建社會中,興盛清明的時代,大都能做到吏治嚴明,防止腐敗。雖是封建社會治國為政的經驗總結。今天對我們仍有可借鑒之處。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桓公二年》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見《論語·憲問》。義:公正台宣的道理或舉動。授:給一付出。這兩句大意是:遇到有利於自己的事,要考慮合不合乎道義,談不該得到;遇到危險的事,要敢於挺身而出,付出生命。這是子路向孔子請教怎樣才算是“全人”時,孔子答話中的兩句話。孔子認為:~可以算是“全人”的表現之一。~的人和見利忘義,見危苟命的人相反,表現了廉潔正直的人格和忘我奉獻的精神,值得後人繼承和發揚。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憲問》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見《論語·衛靈公》。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疾:憂慮,擔心。沒(mò末)世:終生。沒,一直到完了。稱:稱道,讚揚。本句大意是:君子最擔心的是自己畢生名聲不被人稱頌。名聲記錄著一個人一生的功過,標誌著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因此古往今來,所有的志士仁人,都無比珍視自己的名聲。要想博得好名聲,就要兢兢業業、謹謹慎慎,一生對自已的行為負責。應該勤勤懇懇,努力為祖國、為人民建功立業,而不能庸庸祿祿、無所事事.更不能為非作歹,橫行不法。本名句可供勸誡青少年珍視自已的名聲時引用。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衛靈公》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見《論語·顏淵》。內省(xǐng醒):自我反省。疚(jiù就):病,此指慚愧,負疚。夫:語助訶。憂:憂慮。懼:害怕,這兩句大意是:自我反省如果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麼可以憂慮、畏懼的呢?俗話說:“平生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要做到事事問心無愧,時時不憂不懼,就要一貫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那些不道德的事。這兩句可供形容堅信自己的行為正當而心安理得,無所畏懼時引用。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顏淵》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東周·春秋名人名言
見《左傳·昭公十一年》。末:樹梢。折(shé蛇):斷。掉:擺動。這兩句大意是:樹冠大了必然折斷,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擺動。末與本,尾與身是矛盾的統一,末大與尾大都超過了樹與動物承受力的限度,所以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樹被折斷,尾不擺動。可用於對世事的體察和對矛盾轉化哲理的說明。舊時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勢力強大,不聽從上級的指揮調遣。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昭公十一年》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見《論語·學而》。人:別人。慍(yùn運):惱怒。君子:指道德修養高尚的人。這兩句大意是:別人不理解自己而不抱怨惱怒,不也是很有修養的君子嗎?在現實生活中,自己的行為一時不被別人理解的情況是會經常發生的。道德修養較高的人對此或者耐心地加以解釋,或者泰然處之,讓別人慢慢理解。道德修養差的人則或者沮喪,或者惱怒,但結果總是適得其反。所以孔於把“人不知而不慍”的人稱之為“君子”,可見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很容易。可供論述人們如何正確對待別人的不理解時引用,也可用以稱讚某些道德修養很高的人。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學而》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見《論語·為政》載孔子語。而:如果。可:認可,有“加以肯定”的意思。這兩句大意是:人如果不守信用,那就不知道該怎樣肯定他了!信,在人為立身之本,在國為立國之本。人而無信,則無人與之交往;國而無信,則將失信於民,政策、法令很難行得通。孔子在這裡以“不知其可”強調“知其不可”,表現了對“無信”者的否定,帶有諷刺意味,可用以批判言而無信的人。此外,今天我們要否定一個人或一件事,仍可幽默地說“不知其可也”。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為政》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見《左傳·宣公二年》載士會語。這幾句大意是:哪一個人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而能改正,沒有比這再大的好事了。確實.每一個人都會有過錯。唐代的劉禹錫說過:“賢能不能無過”;宋代的蘇轍進一步說:“自古聖人不能無過”。古往今來的名人、偉人犯錯誤者,比比皆是,關鍵在於對待錯誤的態度。如果諱疾忌醫,堅持錯誤,則將一錯再錯,不可救藥;只要知過而改,吸取教訓,就能使壞事變成好事,所以古人稱為“善莫太焉”。可引用以勉勳犯了錯誤的朋友。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宣公二年》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東周·春秋名言語錄
見《論語·衛靈公》。這兩句大意是:人要是沒有深謀遠慮,馬上就會發生憂患。人對於可能發生的不測必須有所估計,在其沒有發生時就預作防範,以杜絕禍患,如果慮事不遠,憂患就會很快發生。這兩句多用於強調人對事物的發展要有深謀遠慮,以消災於事前,防禍于未然;也可用於事後,說明憂患的發生是沒有遠見的緣故。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衛靈公》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指佔據高位、享受厚祿的統治者。鄙:庸俗,鄙陋。遠謀:作長遠打算。這兩句大意是:當權的人目光短淺,庸俗鄙陋,不能作出深遠的謀劃。這兩句在原文中是曹劌指責當時魯國上層統治者缺乏政治、軍事才能,不能作細緻周密的謀劃,去指揮魯國軍隊打敗齊國,後世多引用以諷刺那些雖身居高位,卻昏庸無能的統治者。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莊公十年》
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殖:繁殖,生長。這兩句大意是:在松柏大樹的下面,草是不能茂盛生長的。西元前五四四年。楚康王崩,郟敖即位,王子圍為令尹。時鄭國在楚國的使臣子羽以松柏比權大勢強的令尹王子圍,以樹下草比力小勢弱的新君郟敖,說了~兩句話。後世遂以~比喻弱者受制於強者,在強大勢力面前,弱小者受壓抑,遭箝制,難以生存和發展。《國語·晉語》:“松柏之地,其草不肥”與~意思相近。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為不朽。
見《左傳·裹公二十四年》引古語。太上:最高。這幾句大意是:人生最高的目標是樹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業,再次是著書立說。這幾句把樹立德行看得高於建功立業和著書立說,足見古人對個人道德品質的重視,同時也說明建功立業和著書立說不可忽視。作者在~之後接著說:“雖久不廢,此之渭不朽”,意謂樹立德行.建功立業並留下言論著作,作到這三點,人雖死了,也永遠不會磨滅,這就叫不朽。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裹公二十四年》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東周·春秋名人名言
見《論語·為政》。譬:比喻,比方。北辰:北極星。共(gōng貢):通“拱”,環繞。這幾句大意是:處理政事用恩德,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處於自己的位置不動,而群星自然環繞著它。這幾句用比喻說明:用恩德施政,有德於民,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就像眾星圍繞著北極星一樣。可用來說明當政者施德政就會得到人民的擁戴。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為政》
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
見《左傳·陽公五年》。這兩句大意是:當權執政者不能無故獎賞對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藉故懲罰與自己有私仇的人。一二句提醒為官者不能假公濟私,既不能借當官的方便報私恩,提拔,賞賜與自已有私交的人,更不能仗勢報復,打擊、迫害與自己有私仇的人。這一淺顯易懂的古訓,歷時數千年,仍不失現實教育意義。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陽公五年》
無德而祿,殃也。
見《左傳·閔公二年》。祿:享受俸祿。殃(yāng央):禍害。本句大意是:沒有道德而享受俸祿,就是禍害。享受國家的俸祿,就要有功於國家,就要德高望重,受到人們的敬重。如果道德低下,無功受祿,就會給國家帶來禍害,自己也會被人瞧不起,甚而為人所厭恨,最終導致災禍。這兩句可用於說明享受國家俸祿的人必須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閔公二年》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見《論語·衛靈公》。嘗:曾經。這幾句大意是:我曾經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地去想,沒有益處,不如去學習。此條反映出華夏文化鮮明的實用理性的特色。孔子並不反對思考,他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論語·為政》),但是對於那種毫無實際意義的空想,則認為是浪費時光,因而堅決反對,主張人們進行腳踏實地的學習。孔子的見解,對於建立嚴謹的學風,端正求實的態度具有很大影響,在中國文化史上產生過巨大作用。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衛靈公》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東周·春秋名言語錄
見《左傳·宣公十五年》。無:不要。爾:你。虞:欺騙。這兩句大意是:我不詐騙你,你不欺騙我。楚國圍困宋國國都達數月之久,攻打不下。宋國派華元夜間潛入楚軍主將子反的臥室與他談判,如果楚軍後退三十裡,宋國願意同楚訂立盟約。楚國同意朱國提出的條件,實現了和平。後來兩國共盟,楚國在盟約上寫道:“~”,意思是真誠相待,互不欺詐。現在人們常常反其意而用之,把這兩句演化成成語“爾虞我詐”或“爾詐我虞”,意思是:你欺騙我,我暗算你,彼此間勾心鬥角,相互傾軋,玩弄陰謀手段,欺詐坑騙。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宣公十五年》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見《論語·學而》曾子語。日:每無。三省(xǐng醒):多次白找反省。謀:謀劃,做事。信:守信。傳(zhuǎn轉):老師所傳授的學業。習:溫習.這幾句大意是;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操心辦事有沒有不忠誠的行為?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有沒有不守信用的地方?對老師所傳授給我的學業有沒有溫習熟練?固然“吾日三省吾身”多少有點誇張,但對於一個謹慎的人來說,經常地作一作自我反省還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青少年,更應如此,同時,為別人做事要竭誠盡力,與朋喪交往要格守信用,老師教授的知識要時常複習,在今天看來也仍然是值得提倡的。這幾句可供論述培養優良的品德和良好的習慣時引用,也可供鼓勵青少年時引用,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學而》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見《論語·學而》載孔子語。時:接時。說(yue悅)通“悅”,高興。奉句大意是:學習新東西,並按一定的時間溫習.不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嗎?此條揭示了掌握知識的一條重要規律。強調學習和複習並重。由於遺忘規律在起作用.某一資訊必須反復強化.才能成為永久記憶。“學”而不“習”,舊知識就會淡忘.記憶就會消失。孔子的話實際上是在闡明這一道理。此條文句雖短,但多用虛字,因而富於感情色彩。又因為它出自聖人之口.千百年來被歷代教育工作者奉為經典.家喻戶曉.十分普及。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學而》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見《論語·公冶長》。圬(wo汙):粉刷。這兩句大意是:腐朽的木頭不能再作精美的雕刻,用糞土築成的牆壁,也用不著再粉刷了。兩句說明事物的本質很差,因而無須在外因上多下功夫。再高明的工匠,也難在朽木上雕刻出傳世之作;糞土之牆,再粉刷以白灰,也難去掉腥臭之氣.~已成流傳極廣的成語,用以諷刺有些本質太差、自甘墮落的人不堪教育,不可救藥。也可用以比喻不可收拾的局面和已毫無用處的事物。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公冶長》
宴安鴆毒,不可懷也。 東周·春秋名人名言
見《左傳·閔西元年》載管仲語。宴:安樂。鴆(zhèn震)毒:毒酒。鴆為傳說中一種有毒的鳥,用它的羽毛泡的酒能毒死人。這兩句大意是:貪圖安逸享樂等於飲毒酒自殺,不可懷戀。這兩句以“鴆毒”為喻,勸戒人們切不可沉湎于逸樂。“鴆毒”能致人死命,“宴安”能毀滅人生,比喻恰當,警戒意義很強。“宴安鴆毒”現已成為人們慣用的成語。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閔西元年》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見《論語·為政》。這幾句大意是: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就是明智的表現。在孔子看來,實事求是是最正確的態度,不知就是不知.不能裝懂。要改變不知的局面,惟一的途徑是放下架子,勤學好問,補充知識,所以孔子說“是知(智)也。”~強調了老老實實、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故千百年來常被用來勉人律己,奉為格言。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為政》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見《論語·述而》。厭:滿足。誨(hui會):教導。這兩句大意是:學習時永不滿足,教導別人時耐心細緻,不知疲倦。此名句是孔子制定的治學、執教的兩條原則。前句應用於自己:求知路上,孜孜以求,永不止歇。後句施行於別人:教人誨友,多方啟發,循循善誘。前後兩句一嚴一寬,看似矛盾,實則統一在同一精神原則下,反映出我們民族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治學傳統的基本風貌.該名句精警簡約,富於哲理,因此千百年來久誦不衰,至今仍是常用名句。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述而》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見《論語·為政》載孔子語。罔(wǎng網):迷惑不解。殆(dài代):精神懈怠。這兩句大意是:學習卻不思索就會對許多問題迷惑不解,思索卻不學習就會精神懈怠。此名句闡述“學”與“思”兩個範疇在學習過程中的關係。二者是一種問題都會迷惑不解;後者離開前者,就會缺少一個起碼的立足點。因此二者必須兼而有之,相得益彰。此名句說理透徹,論述精闢,準確把握了學習過程的基本特徵,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從古至今常被人們奉為治學名言。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為政》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東周·春秋名言語錄
見《論語·雍也》。簞(dān單):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食:食物,飯。堪:忍受。回:顏回,孔子的學生。這幾句大意是一筐飯,一瓢水,住在破舊簡陋的小巷中,別人受不了這種困苦,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原話是孔子稱讚他得意弟子顏回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好學不輟的。可引用勉勵青、少年刻苦學習,也可引用“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描寫有些人生活條件很艱苦。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雍也》
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這兩句大意是:一天放走了敵人,將會給後世幾代人帶來禍患。此二句是說,對敵人作鬥爭要抓住戰機,一舉殲滅之。戰機往往稍縱即逝,所以人們常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對敵鬥爭尤為如此。因為你不選擇最佳的時機打擊敵人,敵人就會在他最合適的時機打擊你。“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可以此二句說明要抓住戰機,徹底消滅敵人。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孔子《論語》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自己知識多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沒學問一樣;知識很充實卻好像很空虛;被人侵犯卻也不計較。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衰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見《論語·季氏》。直:公正,正直。諒:信實,誠實。便(pián駢)辟:奉迎諂媚。善柔:善於當面恭維、奉承。便佞(nìng濘):善花言巧語而不正派。這幾句大意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正直、誠實、博學,這三種^是益友;對人諂媚奉迎、當面恭維、花言巧語,這三種人是害友。作為擇友的標準以及識別好朋友壞朋友時可以作參考。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季氏》
有教無類。 東周·春秋名人名言
見《論語·衛靈公》載孔子語。類:類別,區別。本句大意是:施行教育不分類別,人人都應該有受教育的權利。~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具有濃郁的民主色彩。在我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的政治條件下,能夠提出~的口號,不分社會地位,不論任何資歷,廣泛施行教育,的確難能可貴。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衛靈公》
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
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弈(yì):下棋。耦:(ǒu偶):對手。這兩句大意是:下棋的人拿著棋子而決定不了下在什麼地方,這樣的人必定勝不了對手。現在多引用“舉棋不定”形容優柔寡斷的人遇到問題猶豫不決,拿不定注意。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見《論語·述而》載孔子語。行:做,幹,舍:捨棄,不用。這兩句大意是:用我呢,就幹起來;不用呢,就藏起來。這兩句表現出孔子積極而又現實的人生觀。若為社會所用,就積極用世,甚而達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地步;若不為社會所用,也能自尊自重,安貧樂道。視富貴如浮雲,不去媚權諂富,這是封建社會正直士大夫比較普遍的處世哲學。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述而》
因材施教。
孔子《論語·為政》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標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為政》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東周·春秋名言語錄
孔子《論語》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自己知識多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沒學問一樣;知識很充實卻好像很空虛;被人侵犯卻也不計較。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春秋·老聃《老子·六十六章》既然要為民眾服務(欲上民),就必須處處以民眾的需求著想(言談舉止都離不開民眾的需求——言下);要領導民眾前進(欲先民),在利益面前的“索取”、“取得”之上,必須把民眾的利益擺在自己以及公務員的前面(身後)。
又稱老聃、李耳,我國古代春秋後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 《老子·六十六章》
眾怒難犯,專欲難成。
見《左傳·襄公十年》。眾怒:眾人的憤怒。專欲:個人專斷的欲望。這幾句大意是:眾人的憤怒難以觸犯,個人專權的欲望難以成功。春秋時,鄭國發生一次禍亂,邵簡公被劫持,幾個公子被殺。禍亂平息後,子孔攝取王位,井訂立盟約載入書中。鄭國各臣屬不服,子孔想以武力鎮壓,政治家子產勸阻說,~。此二句反映出《左傳》鮮明的民本思想。在子產看來,若觸犯了眾人的憤怒,財政權一定不穩,若想專權獨裁,實在是難以實現。~說明,任何時候都應重視人民群眾的作用,因為群眾力量最大,想搞專權獨裁,決沒有好下場。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襄公十年》
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見《左傳·隱公四年》。叛:背叛。離:離開。濟:補益。這兩句大意是:眾人反對,親信背離,難以於事有所補益了。部眾背叛,連親信也離去,失掉民心,成了孤家寡人了還能做成什麼事?後來多用“眾叛親離”形容極端孤立。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隱公四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東周·春秋名人名言
見《論語·子罕》。子:孔子。川上:河邊。逝者:指消逝的時光。斯:這,指河水。夫:語氣詞,無義。舍(shè射):止息。本句大意是:孔子在河邊說:時光流逝就像這河中之水一樣啊,白天黑夜不停地奔流。這是一個感歎時光流逝的常用名句。孔子來到河邊,觸景生情,抒發人生感慨,留下了這一盛傳千古的名句。該名句妙就妙在作者抓住河水奔流不止與時光悄然流逝的共同特點,把二者進行類比,十分自然地表現出人類熱愛生活,留戀時光的共同心理,極易產生共鳴,並且該句修辭巧妙,語言簡約精粹,更增加了它的形式上的力量,使之具有千古不朽的生命力。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子罕》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見《論語·裡仁》。年:年紀。一則:一方面。這幾句大意是:父母的年紀不能不時時記在心裡,一方面因(其高夀)而喜歡,另方面又因(其壽高)而有所恐懼。現在人們在談到自己年事已高的父母,表示喜悅欣慰而不無憂慮的心情時,常引用這幾句話。“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也可用以泛指喜憂交加的複雜心情。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裡仁》
風馬牛不相及。
見《左傳·僖公四年》。風:指牲畜發情時雌雄追逐相誘。本句大意是:馬與牛不同類,即使它們發情時也不會引誘追逐,碰在一起。據《左傳》記載:齊桓公帶領諸侯之兵攻打楚國,楚國派外交使節見齊桓公說:你們齊國在北方,我們楚國在南方,兩地相距很遠,~,沒想到你們競入侵我們的國土,這是為什麼呢?楚國使者以~為喻,說明齊、楚兩國了無瓜葛,毫不相干,何以兵戎相見,發動侵略?這句話現在已成日常成語,用以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沒有任何共同點和相聯繫之處。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僖公四年》
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
左丘明《左傳·宣公十八年》。川澤:河流大澤。山藪(sǒu叟):山野。瑾瑜:美玉。這幾句大意是:河流大澤中也容納污水,深山草野中也會藏瘴癘之氣,美玉中也會微有瑕疵。這幾句話比喻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即有好的一面,也有缺點的一面,不可能盡善盡美。可用於說明事物不可避免缺陷,人不會沒有缺點的道理。
春秋時期史學家,盲人 左丘明 《左傳·宣公十八年》
聖人能輔時,不能違時。智者善謀,不如當時。 東周·春秋名言語錄
《管子·霸言》輔時:適應時勢行事。違時:違背時勢行事。
春秋時期政治家,史稱管子 管仲 《管子·霸言》
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參之,害霸也。
春秋戰國·齊國·管仲霸是指稱霸天下。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能知道人才,不能稱霸;知道人才又不能用,不能稱霸;用了又不信任,不能稱霸;信任了又由小人參奏,不能稱霸。春秋戰國·齊國·管仲
春秋時期政治家,史稱管子 管仲
不貳過。
孔子《論語.雍也》犯過的錯誤不再重犯。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雍也》
惡言不出口,苟語不留耳。
春秋·鄧析子《鄧析子·轉辭篇》。苟語:不好聽的話。不留耳:這裡是不入耳的意思。這兩句大意是:自己不惡語傷人,耳朵裡就不會聽到不中聽的話。人與人的關係一般都是以善報善,以惡報惡。言談也是如此。你若以惡語傷人,他人也會以惡語相加;你若不以惡語相向,他人也不會以惡語相對,也就不至於惡語汙身。這是一個人際關係問題,也是一個道德修養問題。《禮記·祭義》言:“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與此言意同。這兩句一般用於警戒人不可惡語傷人,也可用於說明某些人之所以被人惡語相汙,正是自己惡語傷人的必然結果。“苛語不留耳”一作“惡聲不入耳”。
春秋思想家 鄧析子 《鄧析子·轉辭篇》
眾口鑠金,三人成虎。 東周·春秋名人名言
春秋·鄧析子《鄧析子·轉辭》。眾口:許多人的言論。鑠(shuò碩〕:熔化。三人成虎:三個人謊稱市上有虎,旁人就會相信,這兩句大意是:眾口一詞,連金屬也會被熔化;三個人謊稱市上有虎,旁人就會信以為真。輿論的力量是很大的,只要眾口一詞,就會彙聚成為一般巨大的力量,即使是假話也會讓人信以為真。這兩句通過兩個比喻,形象準確地說出了輿論力量的強大。可以學習這種連比的手法,也可以用這兩句形容輿論的巨大力量,但後人更多的是用來比喻眾口一詞,足以混淆是非,以假亂真。
春秋思想家 鄧析子 《鄧析子·轉辭》
不治其本,而務其未,譬猶拯溺,錘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
春秋·鄧析子拯溺:救落水的人。錘:通“垂”,投下。不抓住根本而抓未節,不但勞而無功,而且適得其反。
春秋思想家 鄧析子
不言之言,聞于雷鼓。
春秋·管仲不用言語的實際行動,就能像擂鼓一樣震撼人心。
春秋時期政治家,史稱管子 管仲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春秋·老聃《老子》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我國古代春秋後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 《老子》
有教無類。 東周·春秋名言語錄
見《論語·衛靈公》載孔子語。類:類別,區別。本句大意是:施行教育不分類別,人人都應該有受教育的權利。~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具有濃郁的民主色彩。在我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的政治條件下,能夠提出~的口號,不分社會地位,不論任何資歷,廣泛施行教育,的確難能可貴。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衛靈公》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
春秋·老聃《老子》符合自然規律的事物,雖然不與別物相爭,卻能取勝;雖然不說話,卻善於應答。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我國古代春秋後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聃 《老子》
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萬家之都,不可平以准。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義立之謂賢。
春秋·管仲《管子》長達千里的道路,不可能用繩墨來撥直;大到萬家的城市,不可能用准具來取平。這是說偉大人物的行動,不必拘守先例與常規,能立義就可以稱賢。
春秋時期政治家,史稱管子 管仲 《管子》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春秋·孔子《論語·顏淵》不符合禮制規定的,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說,不能動。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顏淵》
無為而治。 東周·春秋名人名言
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無為:道家所指順應自然變化之意;治:治理。順應自然變化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後泛指以德化民。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衛靈公》
靜如處女,動如脫兔。
春秋·孫子《孫子·九地》處女:未嫁的女子;脫兔:逃跑的兔子。指軍隊未行動時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樣持重;一行動就象飛跑的兔子那樣敏捷。
名孫武,春秋時期軍事家 孫子 《孫子·九地》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春秋·司馬穰苴《司馬法》國家即使再大,愛好戰爭必然滅亡,天下即使安定,忘記戰爭必然危險。
春秋末期軍事家 司馬穰苴 《司馬法》
國雖大,好戰必亡。
春秋·司馬穰苴《司馬法·仁本》。這兩句大意是:國家再富,好戰必然滅亡。《司馬法》為古兵書,相傳是司馬穰苴所寫。此二句是說:國家再富,兵力再強,若窮兵黷武,則一定會滅亡。因為戰爭必然會毀掉大量的勞動成果,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給人民帶來無窮的苦難。因此人民是反對那些非正義的戰爭的,這便決定了好戰者的必然命運——滅亡。此二句用語簡潔,一語擊中要害,用以說明好戰必亡的道理,十分有力。
春秋末期軍事家 司馬穰苴 《司馬法·仁本》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東周·春秋名言語錄
春秋·司馬穰苴《司馬法·仁本》這兩句大意是:天下雖已安定,但若忘記戰爭的可能,必釀成巨大的危險。《司馬法》為古兵書,作者相傳是司馬穰苴所寫。《史記·司馬穰苴傳》載:齊威王曾使大夫追論古之《司馬兵法》。此二句認為:天下太平四方無事,人們自然容易產生麻痹思想和鬆懈情緒,看不到在相對穩定之中,潛伏著巨大的危險,以致放鬆守備,文恬武嬉。那時,敵人可能會乘虛而入,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損失。可以此二句表達安不忘危的意識。
春秋末期軍事家 司馬穰苴 《司馬法·仁本》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春秋·孔子《論語.陽貨》只有女子與小人是最難相處的,對他親近了,他對你不尊重,疏遠了則有怨言。這一句表明孔子輕視婦女的思想。這是儒家一貫的思想主張,後來則演變為“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男權主義。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陽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春秋·孔子《論語》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也可以理解為:自己不希望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施加,於:介詞,在。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
苛政猛於虎。
西漢·戴聖《禮記·檀弓下》引孔子語苛統治者的苛刻統治比吃人的老虎還要兇惡暴虐。政,指統治階級對人民進行殘酷壓迫剝削的統治,包括政令、賦稅等。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禮記·檀弓下》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東周·春秋名人名言
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正君子遇到困難自己解決,有缺點反省自己;小人依賴別人,有缺點指責別人。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衛靈公》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春秋·孔子《論語·公冶長》花言巧語,甜言蜜語、滿臉堆笑、滿臉偽善,點頭哈腰,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心懷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足恭:過分恭敬。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公冶長》
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費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親自去耕田種地,難保不餓肚子;努力學道,卻可以得到俸祿。所以,君子只擔憂學不到道,不擔憂貧窮。不謀衣食並不是真的不要衣食,而是通過謀道而水到渠成地獲得衣食。道:大則安邦定國,濟世救民;小則安身立命,也可以理解為:事業。餒(něi):餓。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衛靈公》
過猶不及。
春秋·孔子《論語·先進》。過:過分,辦事做過了頭。猶:像,如同。不及:趕不上。本句大意是: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不做是一樣,是不合適的。相對性還表現在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越了這個限度,就和達不到這個限度一樣會導致失敗。《荀子·王霸》“過猶不及也,譬之是猶立直木而求其影之枉也”,列寧曾說:真理如果加以誇大,就會荒謬絕倫,說的都是這一道理。可用於對某些容易犯“左”傾毛病者的勸說,或用於告誡好患急性病的人。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先進》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東周·春秋名言語錄
春秋·孔子《論語·裡仁》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約:窮困、困窘。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裡仁》
不學禮,無以立。
春秋·孔子《論語·季氏》不學會禮儀禮貌,就難以有立身之處。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季氏》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春秋·孔子《論語·憲問》不埋怨上天給的命運,不要遇到挫折就怨恨別人,通過學習平常的知識,理解其中的哲理,獲得人生的真諦。難道只有老天會瞭解我嗎?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憲問》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春秋·孔子《論語》不懂得客觀自然規律,就不可以成為君子;不懂的禮義禮節,就不能立足於社會;不懂得分辯言語明辨是非,不能瞭解別人。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
辭達而已矣。 東周·春秋名人名言
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言辭只要能表達意思就行了。 辭:要說的話,達:表達到位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衛靈公》
大德必得其壽。
《禮記·中庸》有高尚的道德修養,人一定能獲得長壽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禮記·中庸》
當仁,不讓于師。
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面臨著做符合仁義道德的事情,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衛靈公》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春秋·孔子《論語》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於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
德不孤,必有鄰。 東周·春秋名言語錄
春秋·孔子《論語》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春秋·孔子《論語》對品德不進行培養,對學問不進行鑽研,聽到好人好事不能跟著做,有了錯誤不能及時改正,這就是我所擔憂的。徙:音xǐ,遷移。此處指靠近義、做到義。春秋末年,天下大亂。孔子慨歎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讀書學習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面的問題相提並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有內在聯繫,因為進行道德修養和學習各種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只有這樣,修養才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豐富。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春秋·孔子《論語》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別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別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孔子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如果能夠“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
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春秋·孔子《論語·學而》老師以他的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而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學而》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東周·春秋名人名言
春秋·孔子父母愛的東西,做兒女的也應當去愛;父母尊敬的人,做兒女的也應該去尊敬。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犯了過錯而不加以改正,這才是真正有過錯了。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衛靈公》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春秋·孔子《論語 · 為政》不是自己的祖先卻去祭拜他,這是諂媚的表現,遇見合乎道德應該做的事而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鬼,指死去的祖先,古人往往認為對於自己祖先的祭拜是頭等大事,但是對於不是自己祖先而去祭拜,那是一種為了討好,卑賤地奉承人,無恥地巴結人,是一種違背道德的行為。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為政》
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
春秋·孔子《論語·雍也》如果居心誠敬而行事簡約,不煩擾人民,不也就可以了嗎?如果存心簡約而行事再簡約,豈不是太簡略了?居敬:居心誠敬的意思。行簡:為行事簡約不擾民。簡:簡要,不煩瑣。臨:面臨、面對。此處有"治理"的意思。無乃:豈不是。大:同"太"。治國理政,只要立身恭敬,嚴格依禮辦事,便可簡約行之,不求全責備。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雍也》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東周·春秋名言語錄
春秋·孔子《論語》君子不自重就沒有威嚴,學習知識不固執,基本原則是忠誠信實,不與自己志向不同的人交友,有了過錯不要害怕改正。重:分量重,引申為莊重,自重。固:固執,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列子·湯問》”。主:《康熙字典》:宗也,《漢語字典》:事物的根本。友:名詞動用,交往。如:一樣、相同、類似。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春秋·孔子《論語·憲問》君子對說大話做小事或者說空話不做事的行為感到羞恥。這是勸誡人們不要只顧說,而不去做。少說多做,不僅是一種良好的習慣和態度,也是很多成功者共有的特質。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憲問》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春秋·孔子《論語·子路》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于對方;所謂“同而不和”則是指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
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論語·子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